?

供給側改革相關問題解析

2016-12-01 13:28祝玉峰徐一
重慶行政 2016年5期
關鍵詞:結構性供給改革

祝玉峰+徐一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1月10日首先在黨的會議上提出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并廣泛傳播開來的。所謂供給側,從經濟學意義上說就是市場供給邊、市場供給這一方的意思,內容包括四大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它與需求側,即需求邊、需求方面相對應,需求側包括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改革,就是改革供給側各要素的不合理結構,故供給側改革也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者指向一致,是相對于需求側結構性改革而言的,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政策性成本,助力創業和企業創新,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這就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簡政放權,充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同時政府退出具體市場領域,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加強宏觀調控。

實際上,我國供給側改革是從2015年就開始了,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改革,實際上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后,供給側改革已正式拉開大幕。雖然國家多次強調“不唯GDP論英雄”,但這項數據依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后四年內年均GDP增長應該在6.5%以上。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很大挑戰和新的不確定因素,李克強總理明確表示,要“掄起金箍棒”應對挑戰。這個金箍棒要打到哪里?我們認為要打到“供給側”這個要害。

一、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及內涵

在2016年1月26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盵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倳洖槭裁匆教岢龉┙o側改革這一概念,還要反復強調呢?這是有其背景的。

2003年以來,國有大型企業發展速度緩慢,主要問題和原因是國有大型企業的體制問題,導致企業體制機制創新能力較差;政企不分的現象比較嚴重,企業的產權關系不甚清晰;發展方式落后造成嚴重產能過剩;管理不科學、不規范、漏洞多,腐敗比較嚴重、產品質量較差,又適銷不對路。事實上,近年來利潤大幅度下降,到2015年底,國有大型企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已是負增長狀態[2]??傮w上說,中國經濟近幾年的發展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從供給結構看中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從需求看,中低端需求基本飽和,而高端需求得不到滿足。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富有遠見不失時機地提出供給側改革的。2016年1月2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之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進入了正式啟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就是政府調整公共政策,變革供給方式,在生產、輸出方面更好地與市場需求相對接、相適應、相協調;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達到生產出高質量的適銷對路產品,滿足人民需要的目的。

那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究竟是什么?這就要弄清楚供給側的含義,供給側就是供給邊的意思,與需求側相對應,供給側改革,實質內容就是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相對于需求側改革,即需求側結構性改革而言。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助力創業創新,搞活微觀經濟,增強企業競爭力,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著眼于有效供給,瞄準有效需求,減少無效供給,把企業、公司、經營廠商及其政府工作重點轉移到質量提升、科技進步、有效供給和高中端運營上來。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也是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根本要求。

一句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達到市場調控為主、政府調控為輔目標,政府“少當運動員,多當教練和裁判”。其著力點,應該是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

二、供給側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我國目前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生產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既緊密聯系又各自區別,出現這些問題的癥結在供給側。所以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如我國目前產業結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高附加值產業少、低碳環保產業不多、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較少。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采取這樣的策略。第一,國有大型企業應當延伸產業鏈,不斷開拓創新投資領域,運用引進科學技術與加大研發力度的策略來提升產品附加值;第二,國有大型企業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提升產品的價值,做低碳環保企業的楷模;第三,要淘汰落后產業和“三高”產業;第四,中小企業要依靠金融體制的改革和社會保障的改革來發展自己。目前我國區域結構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經濟發展規模不平衡。這一問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分布不均,城鎮化率,特別是戶口城鎮化率較低。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是抓住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環節,大力提高城鎮化率。區域結構的另一個問題是區域發展中公平機制、協作機制、平衡機制的缺乏。針對這一問題,只有通過國家政策來加以調整。只有擁有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科學的財稅制度、完善的區劃體制改革制度,才能找到區域結構協調發展的正確途徑,也才能發揮各個區域的優勢,建立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統一開放、協調的市場,從而真正使勞動力和生產要素在市場的有效配置下自由流動。在要素投入結構方面,前幾年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主要靠豐富的勞動力和大量的土地、礦產等生產要素資源投入和開發,這種長期資源依賴型經濟難以持續。我國經濟發展中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可持續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因而產品的附加值也較低。目前我國中低端產業偏多,存在人力資源、能源資源消耗過多等問題。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加大生產中科學技術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勞動力科學技術的培訓,加快教育人才體制的改革??偟恼f,我們要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在改革中實現創新驅動。在排放結構方面,我國目前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自然資源用途管理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制度等,存在不合理性。解決這一問題的策略是逐步改革生態文明制度,控制排放權,不斷監測環境承載力,在環境安全范圍內,全天候控制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減少資源環境的壓力。在動力結構方面我國存在的問題是把刺激需求作為中國拉動經濟的長期主要政策,過渡依賴“三駕馬車”。事實上,“三駕馬車”可以說是GDP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是分開的反映了GDP的三個組成部分罷了。而GDP本身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三駕馬車”作為宏觀經濟波動的需求邊短期動力增長措施,無法達成一個長期的目標。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還是要從供給的源頭上開發,所以,解決經濟發展根本動力這一問題,第一是靠制度變革,第二是靠供給側結構的優化,第三是靠生產要素的提升。緊緊抓住這三項,才是探尋到了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立足于改革、轉型、創新,才能提高全要素的增長;只有探索新的增長途徑,才能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在分配結構上,中國地域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都比較大。解決分配問題,只有通過改革分配結構、完善社會福利制度,提升產權制度以及財稅制度,達到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三、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

中國近幾十年的改革中,政府功能的轉變比較緩慢,在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政府功能的轉變將會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這次改革將是中國政府大刀闊斧的一次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空前深化與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起步,目前階段任務主要有,首先,維持競爭中的公平:削平市場準入門檻,實現待遇均等化;扶持中小企業減少壟斷,將政策性管制降低;把融資成本降低、對新興企業減稅讓利;從源頭上減少對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供給管制。其次,政府多方面啟動對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政策,科學地制定和高效地執行這些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多方位的解放供給的束縛,使產業、企業的市場活力得到最大化釋放,而不再因政策的時效性或地域的不適應性受到約束。供給側改革重中之重是結構上的改革,只有通過創新供給結構,才能把供給與市場的需求做到真正的對接,并影響需求使其進行升級。再次,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任務是“三大結構”調整改革,即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結構和增長方式結構的重大調整[2]。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結構改革緊密聯系。供給結構和經濟結構,從某種意義上都可分為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的比例過大,第三產業比例過少。所以,我國目前產業結構改革主要任務是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從產品結構看,中低端產品數量大,人民迫切需要的高端創新產品、高質量的優質產品、綠色產品少,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產品結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加大高端產品創新生產、加大高質量產品和綠色產品的生產供給,打破阻礙這種供給的一切機制體制禁錮。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動力改革緊密聯系。近40年的改革開放經驗,“三駕馬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法寶,其中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近幾年的資本輸出,讓我國對外貿易有了質的變化。我國在經歷了全球性金融危機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來,強大的內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在改革中,供給結構性改革要抓住經濟動力變化的動向,突破束縛動力的一切障礙。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提升經濟增長方式結構的改革。我們制定創新驅動規劃綱要,正是指導破解發展難題的藍圖。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由原來的不可持續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新的可持續的創新驅動[3]。

總之,供給側與需求側是一對矛盾,目前的主要矛盾方面是供給側。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助力創業創新;搞活微觀,增強企業競爭力;減輕企業稅費負擔。供給側改革根本目的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當然在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不能忽視需求側的發展變化,供給側與需求側是辯證統一的,供給側與需求側緊密聯系、相互作用,二者共同推動著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

[1]習近平.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EB/OL].新華網.2016- 01- 27.

[2]供給側改革成中國經濟熱詞國企加速清退僵尸企業[EB/OL].新浪網.2015-12-17.

[3]滕泰.民富論-新供給主義百年強國路[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9月版.

作 者:祝玉峰,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徐 一,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究生

責任編輯:宋英俊

猜你喜歡
結構性供給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應力結構性參數的典型黃土結構性試驗研究
改革備忘
切實抓好去產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創新(二)
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關于結構性改革一二三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