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犬民警依據血跡形態進行現場初判的基本方法綜述

2016-12-03 08:33周士兵
中國工作犬業 2016年11期
關鍵詞:犯罪現場血跡警犬

周士兵

帶犬民警依據血跡形態進行現場初判的基本方法綜述

周士兵

一、血跡形態學及警犬的綜合應用

“人犬結合”是警犬使用中一種高效地利用警犬的工作思路,在我國警犬使用進程中,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警犬、足跡、步法追蹤“三結合”等工作方式,綜合利用各種技術使之與警犬技術相輔相成,取得明顯使用成效。近年來我國研發的警犬搜索微量血跡技術屢立戰功,在現場使用中警犬發現各種血跡的能力毋庸置疑。

血跡形態學的研究對象是犯罪現場遺留的血跡。1885年波蘭克拉科夫大學的科學家愛德華·彼得羅夫斯基博士開始了對犯罪現場血跡形態方向和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并于1895年在維也納發表《頭部創傷產生血跡的起源、形狀、方向和分布》一文,影響了德國和法國的早期研究。1969年美國法庭科學家赫博特·麥克多納德等出版了《血跡形態解釋》,并于次年建立了第一個BPA高等培訓班,隨后成立了國際血跡分析協會IABPA。這標志著犯罪現場血跡形態分析已經成為一門系統性的學科,并在20世紀末迅速發展起來。目前,血跡形態學已經是一門較為成熟的學科,通過觀察和分析血跡形態,可以推斷目標物與出血點之間的距離、定位出血點、判斷血跡的類型及形成、推定流血時及之后人或物的運動狀況、確定打擊或槍擊的次數、測算流血時受害人或物體所在的位置等。

在實戰中,帶犬民警掌握一些基本的血跡形態學知識,方便帶犬民警快速地對現場的情況做出評估和判斷:推斷受害人遭受襲擊時的情況、推測犯罪嫌疑人的做案情況、判斷涉案人員的年齡、推定事件發生的順序等,有利于帶犬民警更合理地使用警犬開展下一步工作,提高警犬的使用效益。

二、血跡典型形態分析及利用

現代血跡形態學,深入研究血跡的各種物理特性,已經成為犯罪現場重建的重要手段之一。帶犬民警在現場使用警犬的過程中,因為警犬的工作特性決定了其對血跡的利用應該是簡潔而直觀的。從帶犬民警及警犬工作特性的角度出發,可以簡要地將犯罪現場典型的血跡形態劃分為以下幾類,應用于推斷現場情況,以便為進一步使用警犬提供參考。

(一)滴落狀血跡。滴落狀血跡一般是由墜落或滴落的血液形成的痕跡,是犯罪現場較常見的。滴落狀血跡形成的特點是,其血滴脫離載體時和在空中運行的過程中僅受到重力的作用,其痕跡的基本形狀為圓形。同時,因滴落高度、遺留客體表面光滑程度及其與地面角度的不同,表現出具有一定變化的樣式。當在1.5米高度滴落時,在光滑、平整的客體表面上,如光滑的地板、玻璃等客體,滴落狀血跡呈規整的圓形,其周邊光滑,血跡的直徑在9~22毫米范

圍; 在粗糙、不平整客體表面上,如地毯或粗糙紙板等,在圓形血跡周圍會形成鋸齒狀。當承載的客體與地面成一定角度時,比如是45度角為例,本應圓形的血跡會變化為長寬比為2∶1的橢圓形血跡,其表面與地面的角度越大,血跡將變得越細長。如果除重力外還有其他力的作用,所形成的血跡就不歸類為滴落狀血跡。通過這類血跡可以推斷,在其滴落的過程中,是血液從身體某部位流出后自然的滴落,一般情況下其血液個體在相對靜止和移動速度較慢的情況下形成。帶犬民警發現這種血跡時,可以推斷流血主體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并根據其血跡的大小初步判斷其身體姿勢處于站立或蹲姿,結合血量進而推斷其受傷程度、停留時間、行進節奏及活動狀態等。

圖1 標記連續的血跡形成系列,可以推斷其行進的狀態。

(二)拋射狀血跡。拋射狀血跡與滴落狀血跡的不同在于,血滴離開載體的瞬間,不僅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還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比如甩動、噴射等。拋射狀血跡通常由一系列呈關聯狀排列的血滴構成,其中的每個血滴因其位置不同,呈連續變化的圓形及程度不同的橢圓形。根據拋射狀血跡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劃分為甩動形成的血跡和動脈噴射形成的血跡。甩動形成的血跡因離心力的作用,血液被甩離原載體,甩出的血液沿著原附著物甩動的方向運行,形成與運行方向對應的線形血跡分布。

動脈出血是由于主動脈受到創傷所造成,主動脈出血后,心臟的每一次跳動都會造成血液從受傷處噴出。動脈出血噴出的血跡形態類似于甩動形成的血跡,區別是在起點端通常由相對較多的血跡組成,血量也相對于甩動的要大,看起來像由多組類似的甩動血跡形成循環。

在載體上出現拋射狀血跡時,帶犬民警可以根據血量判斷其受傷情況、根據地面血跡形狀推斷人行走的方向、根據立體空間如墻面、棚頂的血跡判斷其動作和年齡、根據連續的血跡判斷其行走的方式和特點等。

(三)撞擊狀血跡。當外力作用使靜止的液態血運動,在不同速度就會形成不同的撞擊狀血跡。作用速度越大,血滴的運行速度也越大,單個血跡形狀隨著運行速度的增大而變小。因此,根據撞擊速度及形成血跡微粒的大小,通??梢源笾路治龀鲎饔昧Φ姆N類。撞擊狀血跡可以分為低速、中速以及高速運行的血跡。根據實驗,低速打擊形成的血跡是當外力作用于出血部位的速度低于1.5米/秒時形成的血跡,其主要血跡的直徑為4m m或更大;中速打擊形成的血跡是指當外力作用于出血部位的速度在1.5~7.5米/秒時形成的血跡,其主要血跡的直徑在1~3m m,這類血跡通常發生在鈍器打擊和刺傷時;高速打擊形成的血跡是當外力作用于出血部位的速度大于30米/秒時形成的血跡,其主要血跡的直徑為1m m左右甚至更小,這類血跡通常發生在槍擊時。形成中速與高速血跡的速度范圍有明顯的界限是因為其實際產生的原因有顯著差別。

帶犬民警在觀察此類血跡時,基本不需要借助測量工具,僅從形態觀察即可判斷現場是否使用過鈍器擊打、是否使用過槍支,從而為搜索物證提供指導。

圖2 不同速度撞擊血跡比較圖

(四)缺失性血跡。在前述的撞擊狀血跡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在犯罪現場發現的一組撞擊血跡中,通常應該出現血跡的區域卻沒有血跡、血跡不完整或呈現出明顯的血跡空白區域。針對具體情況或呈現的空白

區域形狀,有可能推斷出在空白區域應該有過某些物品,但在之后被移動或移除了。

帶犬民警在分析現場血跡時,應特別注意這種特殊的情形,雖然有時這種缺失不明顯,但通過判斷認為有缺失性血跡時,幾乎可以推論有相關的帶有血跡的關鍵物證存在過并被移動,這對分析缺失物體的狀況和使用警犬尋找缺失的物證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圖3 缺失血跡形成的原理示例,圖中帽子后上方的無血跡白墻系因帽子的遮擋而形成血跡缺失區域。

圖4 缺失血跡判斷示例,圖中左中部的空白處為血跡缺失區域。

(五)接觸狀血跡。接觸狀血跡是指帶血的物品與不帶血的物品接觸后所形成的痕跡。接觸狀血跡又可以分為轉移狀血跡、擦拭狀血跡兩種。轉移狀血跡是指當帶有血跡的物體與干凈物體接觸后,在原來干凈的物體上留下的痕跡;擦試狀血跡是帶有血跡的部位被其它物體接觸后被破壞原有狀態而形成的新的痕跡,它與轉移狀血跡的差別在于,它會呈現原有的血跡被干預或破壞的特征。

帶犬民警可以根據這兩類血跡的特點推斷犯罪嫌疑人的動作及活動順序、停留時間、可能的心理活動、是否使用過工具、工具或物品的各類等,據此安排警犬的搜索、追蹤等作業。

本文討論了幾種典型的血跡,分析了成因。在實際現場中,影響形成血跡形態的因素還包括客體質地、滴入角度、時間順序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會形成各種典型血跡的變化、組合、重疊等,需要綜合考慮。此外,周圍環境也可以使血跡發生多種變化,這些變化包括擴散、風干、剝落、發霉、腐爛等,也可能因動物、昆蟲、細菌的活動造成的血跡產生物理、生理或化學變化等。在血跡形態學的研究中,細化的研究還包括對浸染狀血跡、稀釋狀血跡、堆積狀血跡等血跡形態的判斷,根據現場血跡還能按特定的方法測算出血點或打擊的空間位置等。

圖5 典型的轉移狀血跡

圖6 用布擦拭帶血刀具,在布上留下的蝴蝶形為轉移狀血跡;在刀上留下的為擦拭性血跡

圖7 人血常溫下因凝結而出現的擦拭性血跡其形態與凝結時間相關

圖8 實際現場的擦拭性血跡

帶犬民警欲形成應用典型血跡對現場進行快速判斷的能力,不僅需要理論的學習,也需要實踐經驗的積累。

(作者單位:公安部警犬技術學校,110034)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顏勤)

注:本文由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訪問學者項目資助。

猜你喜歡
犯罪現場血跡警犬
警犬是怎樣“煉”成的
袖底邊的血跡
密林深處的血跡
基于犯罪現場勘查學視野下的犯罪現場環境論
警犬戈爾吉
論犯罪現場概貌攝影
警犬集體過生日
芻議犯罪現場重建的價值
血跡辨路
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