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對接探討

2016-12-10 03:46包艷萍
參花(上) 2016年12期
關鍵詞:屬地職業院校辦學

◎包艷萍

職業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對接探討

◎包艷萍

職業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是目前我國校企合作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不重視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的培養,過于強調企業技能,對校企合作的理解不清晰,從而導致辦學方向出現了偏差,及對學生就業工作力度的薄弱等。本文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探索如何完善職業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對接以及探索新的辦學體制機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校企合作 培養學生 學生就業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內涵

廣義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機構與產業界在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領域開展的各種合作活動。核心內容就是職業院校與企業在相關的人才培養、培訓中進行合作,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之于實際工作當中,然后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帶回學校,促進學校的教與學。如何開展校企合作并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我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探索如何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對接以及新的辦學體制機制。

二、目前職業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對接的基本現狀

(一)合作企業決定權過大,忽略行業的基本功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校企合作的新階段,各地的校企合作風起云涌。但是,在這熱鬧的背后,卻呈現出了校熱企冷的局面。在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學校處于被動的一方,有些學校為了保持與企業的合作關系,采取了迎合避讓和容忍的方式,因此,企業擁有了比學校更大的決定權。學校的辦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技能和基本功,而對于企業來說,校企合作只是一種形式,它追求的更多是利益,而非培養學生的技能和基本功,因此,為了讓學生盡快上手并參與生產,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會從時間和成本這兩個角度考慮,忽略一些行業必備的技能知識,使得學生在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就顯得非常的局限,沒有真正掌握全面的技能和基本功,走出了合作企業就很難就業。

(二)合作過程中忽略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

目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模式是“2+1模式”,也就是說一年時間修公共課,一年時間修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操作技能課,第三年到企業上崗實習。顯而易見,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太合理,學生用短短一年的時間學習專業課,時間明顯不夠。在大三一年的時間里,校企合作雙方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培養,而忽略了基礎理論知識的儲備,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可是一旦遇到需要較強的基礎知識支撐的項目,就會束手無策。

(三)只注重灌輸企業文化,不重視基本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不斷向學生灌輸自己的企業文化,而對于學生基本人文素質的培養,被忽略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一般是一個班與一家企業掛鉤,學生在三年時間里只聯系這家合作的企業,對外界其他企業的情況基本不了解,導致了學生的視野狹窄,思維僵化。

三、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對接及學生就業的模式分析

在院校與屬地產業合作的過程中,校方與企業各自具備自身的優勢。高職院校懂得辦學規律,企業具備培訓學生學習企業技能的硬件資源,校方往往因為辦學條件的限制,而無法爭取到更大的決定權。企業因為缺乏相應的教育理念及為了自身的利益,無法達到院校的教學要求,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職業教育,導致學生成為了企業逐利的工具。如何讓高職院校與屬地產業的合作發揮出最理想的效果,這是我們需要探索的課題。下面是當前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流程:

從圖1模式可以看出,學生的社會實踐僅限于與合作企業的接觸及某些崗位,視野面小,無法真正做到與學生的就業對接。而圖2所示就是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對比圖1和圖2可以得出,如果要使學生順利就業,必須基礎知識和企業技能雙管齊下,把在學校學到的基礎知識運用到學習企業的技能上;把基礎知識和企業技能融會貫通,并且要加入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更寬一些,不局限于只掌握某個崗位的技能,不能因為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而成為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絆腳石。

四、關于校企合作與學生就業相結合的建議

(一)對校企合作要有清晰的理解

學校和企業都需要明白,校企合作的宗旨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高技能人才,而不是在形式上走過場。只有學校和企業都理解了這種偏差,才會在合作過程中把握好校企合作的方向,在行動上避免出現偏差。

(二)院校應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在我國的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掌握著相對較大的主動權,無法配合合作院校的辦學規律及課程設置,導致在合作過程中出現地位不平等的情況,即使院校意識到了這種情況,由于合作雙方本身就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加上合作院校不主動爭取,致使這種不按規律辦學的狀況一直存在,建議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主動爭取,確保合作雙方有效地按辦學規律辦學。

(三)院校的辦學理念與行業的標準要對接

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養高技能人才,校企雙方應該按行業標準來設置課程,而不是單方面以院?;蚱髽I的標準來設置課程。在行業的標準基礎上,可適當突出企業的技術與特點,但不能以企業的技術特點或標準來設置教學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才會使學生立足于行業的標準要求,并且遵守這個標準,真正做到院校的辦學理念與行業的標準對接。

(四)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

校企合作雙方必須堅持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夯實其人文素質底蘊。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要將自己的企業文化培養與人文素質培養對接,在培養企業文化的同時,拓展培養人文素質,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培養學生面對社會與困難的能力和正確的心態,培養學生珍重并忠實于自己的職業,這樣,學生畢業后才能順利就業并且很好地適應社會。

(五)重視基礎理論學習

目前,一些院校壓縮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企業的技能及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了學生理論知識的不足?,F代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很多剛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很快就被更新的技術淘汰,學生只有儲備足夠多的專業理論知識,才能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潮流前進的步伐并領導潮流。

(六)成立專門的就業部門對接學生就業

學生就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社會工程,牽連著從學校到企業、社會等方方面面,做好學生就業工作尤為重要。各院校就應當成立專門的就業部門,要針對學生就業的社會需求進行系統而又及時的分析研究。負責這方面工作的教師應當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取得人才市場的第一手資料,分析研究社會需求的規律,并將每年的分析報告匯總,列出各項數據及分析意見,及時反饋到院校教學部門,由院校教學部門組織進行專門的評估。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并將之落實到校企合作的教學過程中。將教學課程與社會需求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地就業,真正做到校企合作與學生就業對接。

五、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存在學生就業工作脫節的問題,校企雙方都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在企業上,忽略了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儲備以及學生就業中必須具備的素質及行業技能。只有院校與企業雙方都認識到此問題,才能使校企合作工作順利地開展,有效地促進學生順利就業,真正做到校企合作與學生就業無縫對接。

[1]翟志華.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J].中國高??萍?,2012(05).

[2]馮建麗.推進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對接之探討[J].交通企業管理,2016(03).

[3]劉望,童孟良.行業高職院校對接產業園區的校企合作機制研究[J].職業時空,2016(02).

(責任編輯 劉月嬌)

包艷萍,女,本科,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服裝與藝術學院,高級服裝設計師,研究方向:服裝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屬地職業院校辦學
樂不思歸的心靈屬地——南京溧水永陽涼篷下村
展示IP屬地會泄露隱私?
屬地管理不是“萬能筐筐”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職業院校不能僅培養一線普通工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