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觀念與認識價值
——當下電影評論與創作的辯證關系

2016-12-11 10:09
藝術評論 2016年1期
關鍵詞:影視大眾理論

周 星

重塑觀念與認識價值
——當下電影評論與創作的辯證關系

周 星

當今電影生存環境中,藝術評論不僅多元存在,而且因依存媒介不同而分野差異明顯,造就了理論評論與創作實際的嚴重分離:紙質媒體為代表的評論,與網絡移動媒體的議論形成明顯差別,源于傳媒依存群體的差異;觀念和表達不只存在層階性明顯的差異,而且眾語喧嘩充斥,一呼百應與被擁戴的齊整批評經典,似乎難以復現,這是時代的差異;不只是大眾評論褒貶差別很大,主流專業的評論意見分歧,也明顯形成矛盾,這是觀念多元化與價值觀差異的結果。莫衷一是和各不相讓,成為跨媒介、超越群體的突出現象。試看近年電影創作的社會反響,多元的聲音對峙,比如對于《小時代3:刺金時代》和《后會無期》的同期上映的認識,在網絡上造就兩撥人相互挑剔;在《山河故人》的認識上,文人之間的評判褒貶不一;在《一九四二》和《歸來》的認知上,評論家的差異評判有時超過了大眾評論的復雜性;而在《夏洛特煩惱》《大圣歸來》《捉妖記》《煎餅俠》《港》等等創作中,接受者的批評與質疑者的駁難此消彼長。

人們有理由對于批評的創作影響力產生懷疑。實際上,除了創作越來越服膺市場而看輕批評外,評論對于創作的引導和親近感已經不比往常。也許可以從藝術創作實際上更具有自由空間的角度,來解釋理論已經不具有強制的生殺予奪的威力;也許也可以從創作更為重視適應市場需要的角度,來認知理論評論的一種失落;但無疑,理論和創作原本是產生于來自實踐需要的總結后的指導,卻跟不上實踐,或者還是實踐超越了理論固有范式的速度,而導致理論和評論的失色?

無論如何,構建理論評論和創作的新型關系,需要在根本認識上進行辨析。我們將理論與評論歸置在影評的層面來進行認識的重新梳理分析。

電影評論和電影創作是一種共生關系,有創作就有針對創作的認識評價分析;但在一般的認識中,以為創作和評論必然是一種和諧共生相互促進的關系,這未必是全面的認識。我們應該有精神生產本身的連帶關系雖必不可少、卻未必是不可以具有獨立性的完整認識。換言之,創作和評論之間是相對對立的存在,評論需要依存于創作來生發,卻未必是依賴創作需要和社會期待的連帶物,而是自身具有獨立性的精神評判對象。而創作也肯定需要評論的認知,卻未必是依存評論才可以生產的對象。重要的是,評論不只是針對創作者而更是針對受眾,在如何讓受眾認識創作產品上,創作者和評論者的角度會有差異,但都是針對產品意義而論,所以,創作評論都有各自運行的領域,在一個成熟的社會,創作評論的相互參照必不可少,同樣,也不以彼此的臉色來決定自身的存在意義。遇到創作和評論之間的抵牾是正?,F象,而創作者與影評人的正常關系,應當是彼此尊重、各自發揮、互相傾聽卻未必絕對認同。因為創作的奧妙需要評論來深入闡釋,也許超越了創作的原生意味,也許也深入了創作的意義,自然也有不見得為創作者所接受的評論,但只要彼此尊重且有益辨析,都是有助于欣賞者認識思考這一基點,也有可能促發創作者認識自身。而對于創作者的探討,也會促發評論者認識創作初衷實現,以及知曉問題何在。如果有良好的互動關系,創作和評論在讓社會大眾認識作品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激烈對撞的其實是認識差異,原本未必要趨同,但決斷斷辭的言論則是唯我獨專,難免激烈到斷然對峙的程度。

當下電影創作與評論的激烈交鋒有復雜的背景,顯然不是良好狀態,彼此之間的排斥不利于實現評論與創作,其實都是要實現精神產品最大程度的精神完滿享受這一目的。

在傳統上,評論的確具有對于電影生產的影響,尤其在意識形態濃烈時期,一言九鼎的評論也就決定創作的生死。延續下來的評論似乎還在一些方面殘留其影響力,比如在組織性的宣傳和廠家需要良好褒獎的時候的評論,就是看中評論在大眾一般意識中具有的效能,以及主流機構看中評論家自身媒介的影響力。就此而言,評論成為電影產業構成的微小部分的得失也是自然的:評價好也許產生評獎或者機構支持的力度,而評價不好,至少讓口碑上的不良影響到創作的情緒等等。實際上這不是評論的良好狀態,其一,評論不需要成為創作的附庸或者生產的鏈條,而是具有獨立文化意義的存在;其二,評論左右創作是久遠的時代痕跡,以為創作需要評論的得意往往是落伍的觀念;其三,評論應該站在更高的獨立視野去看待創作的得失,而成為引領性的評價,自身脫出利益才能在更高層面上得到尊重。獨立影片在事實上具有超越性的高端價值才有實際上取舍的威望,這時的影響力自然具有真實的產業評判作用。

可惜,目前的影評似乎不具備這樣的價值,也悲哀地不具有威望,從而喪失影響創作的能力,事實上也沒有多少產業鏈條上的獨立不移的價值。因此,重塑價值是影評的責任。

前述影評的價值和影響力,其實還要顧及一個問題,傳統看待影評價值和影響力的認識已經落伍:實際上影評已經不具備左右創作和受眾的絕對影響力,除了時代賦予的意識形態決斷作用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消失外,影評自身的尊嚴降低也是一個因素,而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時代的“祛魅”和大眾高漲的自身獨立意識,大大超越了頓足不前的機構對于影評的期待,以及影評不能與時俱進的獨立意識。而大量的報刊等傳統媒體的評論人,已經自由大膽地做著影響大眾的有效評價。至于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評論者的趨勢,讓各展其才的局面得以實現,傳統影評者的影響顯然縮小。于是我們需要重視網絡或者民間的影評人,他們借助于新媒體的影評隨機迅速發布、傳播幾何級數擴展、年輕而思維敏捷、呼應群體巨大等等特點,極大影響了傳統媒體時代的評論。那種慢悠悠思忖判斷、顧念各種關系、需要責任審查等等程序的評論,顯然大大落后動態呈現而迅即變化的創作現實,和受眾接受需要形成差別?;ヂ摼W時代的影評既有無限大的人人自可影評的呼應性,又有自發形成的擁戴代言人,在極大瓦解專業影評人的同時,也消解著影評的正經性和權威意識。對于鋪天蓋地的眾說紛紜而言,創作者在無一憑借和難以判別之間,以為評論就是人多勢眾和激越批評,就是影響誤判等等,都造就了新的影評的存在局面,卻未必是有助于影評學科權威性的好現象。影評的泛化是時代媒介發展的必然,但對于創作者的莫衷一是和看輕影評卻是越來越明顯的現象。而遷怒于這樣的“影評者”的憤怒也日漸增多。反正都是隨口而論的口水評價,創作者的無論是擔憂“口水”影響觀眾的商業心理,還是鄙薄文化含量的不屑的態度,均導致了“影評”被看低的局面。

說到底,當下的“影評”已經不是以往的專業影評,而今日的影評影響力,也不是過去的專業影響力。但在受眾不明所以的情形下,網絡“影評”包括各式各樣的“口水”影響力卻不可低估。而良莠不齊的評價對于創作的精神意義卻不見增長,反而造成了創作的低就和文化上的庸碌。

理論對于電影評論的支撐作用有限似乎是事實,其中包括了理論自身的穩定性被忽視,及其自身的適應時代電影創作的應對性遭遇問題,也就是說,電影理論主要解決基礎性鏡頭語言等理論認知,而電影觀賞的評價未必需要邏輯性理論來套用;更為明顯的是,由于電影似乎是大眾都看得懂的對象,往往導致評論的隨意性和對于理論的忽視潮流,以為視覺的感受無需艱深來索解,所以理論的用處明顯尷尬。實際上,隨著電影高科技重要性的日漸凸顯,理論如何跟上實際需要的確是一個問題。

我們提及理論和評論的差異,主要還是在電影感知的膚淺顯示,包括創作的膚淺乃至整個文化層面的認知短淺。自然,將責任推到理論之外未必公平,電影理論和實際之間的距離、真正掌握電影理論和創作之間密合度,以及理論話語是不是切合實際等等,都導致人們對于理論的指導性效用的懷疑。而的確有不少理論家的闡釋不著邊際、不能解渴和無助于創作者提升水平,這樣的理論對于創作的作用也顯然有限。于是評論自我玩味卻無關創作、無關大眾認知的現象也就不斷存在。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增大,電影創作也日漸繁榮,但實質上電影文化的進步卻不盡如人意。評論的水平、理論素養、接受和影響程度等都有需要改進的空間。首先,電影評論與時俱進的觀念必須加強。1、看到評論是成就電影文化的重要環節,缺少則電影產量可能不減,但電影文化跛足現象難以避免;2、電影評論要適應時勢,電影已經不是單純的市場產品或者文化產品,而是現代社會適應高端人眾的文化消費品,注意商品市場的生產回報和注重文化精神含量的關聯性不可或缺;3、電影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和影響,已經非單一媒介可以承載,網絡時代的評論已經自成一體,注意大眾評論的習性、關注網絡評論的特點是電影評論不可忽略的方面;4、加強電影評論的文化理論素養和專業水準,是絕對必要的舉措,越是眾說紛紜越要客觀而具備電影理論素養,越是評價眾多越要凸顯專業的深度,這樣才能影響大眾。其二,評論面對大眾的同時,其實也肩負著讓電影生產看到生存的長遠性的責任,只有拋棄虛浮的說教,或者某種先定的概念而嚴肅地談論電影,才能讓人們心服口服,生產者未必需要你的盲目吹捧或者隨意褒貶,給予其公正的文化評價是會觸動人心的。而評論者切不可隨波逐流,或者反之將個人微小的個見當成法則,肆意無視人家生產的艱辛,而造就夸夸其談的論說。評論站在美學的角度自成一體一定沒有錯,但需要適應新時代人群的審美接受。評論言之成理的核心是尊重作品、細讀作品再來用細節和整體的微妙述說,太多的宏論套用的放肆評論令人生厭、也降低了評論的嚴肅性。其三,要回到根本。電影評論無需看著創作的臉面顏色行事,卻需要尊重創作的艱辛而給予善意的分析批評,出發點不在嘩眾取寵而是審美分析,自有別一角度的判斷;電影評論需要自身的素養為支撐,又要顧及時代社會的巨大變化,堅守審美原則和傳播規律,讓評論與時俱進才是生存之道;評論的真切性和對事不對人的原則,與不以己見為原則的態度,是謹慎深入且評論的前提;評論不能趾高氣揚的空泛,而要注重創作的內涵和細部,不把芝麻短處放大為西瓜式的批評,與不把芝麻長處夸大為西瓜的奉承一樣重要。

電影評論或者影視評論的教育精神需要認知,批評家的精英立場和依循膠片時代認知與現實的差距已經過時,新型影視媒介教育涉及對于影視評判和認知。網絡時代的背景不能被忽視,依存于網絡的新一代人對于影視的認知,猶如對于數字時代而非膠片年代一樣,自有其趣味的改變,可能有較大的精英要求的差距,也有其適合時代變化的理由。個體盡管在數字上要贊嘆《港》票房,卻實在看低這一類電影,文化的撕裂感也許是影視教育者不能回避的,但懷疑自己是不是也在傳統中拔不出來的反思需要闡釋。而比如對于受眾對《速度與激情7》和《變形金剛4》的瘋狂,簡單可笑的評價是難以服眾的。對于《捉妖記》的不以為然也是建立在以往時代的審美規范上的,卻有些落伍于時代。數字時代的趣味不能無視,或者視覺奇觀熱鬧奪人,或者趣味和顏值就足以吸引觀眾。批評后面折射的是對于介質的不解,而又有對于審美的差別——這是傳統的靜觀美學在當下的流觀審美產生沖突的區別,評判的出發點不同,與現實大眾認識和評論切近心理之間的沖突會異常激烈。

我們必須站在影視價值觀與影視教育價值觀的意義上來衡量。上述分析絕不是要硬性反對什么,而是試圖提出,新的影視教育要面對現實,告知人們視覺呈現是時代潮流,不斷變化和多元是時代趨勢,但影視的核心是價值觀,需要灌注結實的內涵。當下受到大眾歡迎的《瑯琊榜》具有一種正能量的吸引力。而《捉妖記》的票房第一,也值得鼓勵。如同卡梅隆的精心鍛造作品一樣,《捉妖記》用多年謀劃來實現創作,顯示了誠意。至于更多的好作品還沒有來得及與大眾改變的接受趣味合拍,還是需要我們去分析受眾的接受合理性與不足,去告知創作的適應機巧與如何堅守意義,去調整理論的順應時代必要性與恒定價值。創作的調整價值觀是影視教育要把握的,這遠比所謂的市場適應的謀略和機巧來得更有培植價值。影視媒介教育對于影評成為既有自身價值、又有助于創作提升都不可缺少。它給予人的素養培育、給予人對于事業的真誠態度、給予影視人堅守道德和操守的教育,一定不比技術教育來得落伍。

周 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文聯特聘文藝評論員

責任編輯:楊明剛

猜你喜歡
影視大眾理論
文學轉化影視,你需要了解這幾件事
堅持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一汽-大眾ID.6CROZZ
上汽大眾ID.3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大眾ID.4
上汽大眾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中國影視如何更好“走出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