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簡牘及其書法之特征

2016-12-11 10:09
藝術評論 2016年1期
關鍵詞:漢簡書體草書

張 林

甘肅簡牘及其書法之特征

張 林

從上世紀初開始至今以來的百余年里,甘肅地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漢代(公元前104-公元167年)木簡文書,俗稱漢簡,總數近六萬枚,居全國發現漢簡之首。它們是:1、敦煌漢簡;2、敦煌馬圈灣漢簡;3、敦煌懸泉漢簡;4、玉門花海漢簡;5、居延漢簡;6、居延新簡;7、武威漢簡;8、武威醫簡;9、武威玉杖詔書令;10、甘谷漢簡等。這些簡牘文獻,內容廣泛而復雜,書體多樣而生動,用毛筆墨汁寫成,都是當時社會事件的實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是研究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絲綢之路發展歷史和文化史的第一手資料。其主要特征是:

一、具有歷史文獻的原真性

河西漢簡保存著兩漢時期三百余年間駐守邊防軍隊戍邊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文書、各單位日常工作、軍隊人員編制、武器配備、后勤供給、糧食供應、服裝發放、巡邊記錄等,全面展示了邊防防務系統的軍事面貌。同時保存著兩漢時期四百余年間絲綢之路上交通通訊、人員往來及絲路運行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文書,如記載絲路路線走向、各驛站名稱及之間距離的“驛置道里簿”,驛馬、傳車登記簿、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名籍、過往使者、外國賓客食宿登記簿、各種郵件登記簿、保障后勤供給的公文、保障安全運轉的保衛機構、人員情況的文書等,全面展示了絲綢之路運行的面貌。這些漢簡文書都是各單位書佐抄寫的原作,所記錄的內容都是工作實錄,所以具有很強的真實性。還有部分文獻為當時民眾經常學習閱讀的書籍,以及當時政府曾發布執行過的法律政策抄件。

二、時代跨度長且有連續性

甘肅漢簡的年代要短于歷史時代,因為甘肅河西是西漢武帝劉徹時才開發建設的,所以最早的漢簡是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前后所形成的各種文獻。元鼎六年以后基本連續,至東漢初為鼎盛期,東漢建武后隨著形勢的變化時起時落。據目前簡文看,從西漢武帝太初(前104)開始、天漢、太始、征和,昭帝始元、元鳳、元平,宣帝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寧,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哀帝建平、元壽,平帝元始,子嬰居攝、初始,王莽始建國、天鳳、地皇,淮陽王更始,東漢光武帝建武,明帝永平,章帝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興,安帝永初、元初,順帝陽嘉,桓帝延熹等凡三朝18位帝王283年間的簡牘文書都有顯現,具有明顯的時代連續性。

三、內容廣泛而復雜

甘肅漢簡中除武威《儀禮》《醫書》《日書》等少量經典古文獻外,大量的是邊塞軍屯、中西交通郵驛的文書,與書籍有本質上的區別。這些文書都與兩漢邊疆史,絲綢之路發展建設史有關。因出土地點(即當時所在單位)性質,行政級別的不同,文書的內容、文書的起草、抄寫,文書的發行過程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有皇帝下發的詔書、朝廷發布的律令、公文,重要事件的通過、軍內上呈文書、下發文書的原件以及軍內下屬各部門、各單位匯總上報的各種材料。還有軍隊內與當地郡府、縣政府往來的公文。還有些是戍邊士兵日常防御、巡查、勞務等方面的記錄,反映了邊塞防務的具體事件,當然也有開展學習、練兵比武等活動的記錄,更有士兵間、士兵與家人來往的私人信件等。各種人員因公務、因私事、或因某種需要而出入關卡的登記簿、證明信、通行證件等,是當時全國各地人員出入邊境地區具體活動情況的記載。

四、形制多樣

在紙張未普及之前,秦漢以來的書寫材料主要有三種:竹簡、木簡、絲帛,根據使用性質不同各有制度,絲帛暫且不論,就竹木簡而言,根據南北地域不同,南方多用竹,而北方多用木,甘肅多用木簡;根據性質不同,竹簡多用于書籍,木簡則不限。長短尺寸,尺牘(約今23.5厘米)寫一般公文文件,二尺、三尺則用于書寫典籍,還有一種板牘,即寬3-5厘米的竹木牘,主要用于信札書寫,所有這些在全國發現的漢簡中均有存在,而甘肅漢簡中的簡牘形制遠遠超出上述幾種。綜合看有如下數種:1、簡,有竹有木,以木簡為主,用于書寫一般公文。2、牘,只有木質一種,無竹質。主要用于私人信件、物品名單、財會計賬、器具登記、醫方書寫等。3、兩行,是一種特殊的木簡,其他地方未發現,懸泉漢簡中大量存在,即將長23厘米、寬2厘米的木條背面削平,正面從中分線削成兩個斜平面,然后寫字,而且只能書寫兩行字,因此稱作兩行,這種簡一般抄寫重要的公文。4、檄,是一種很特殊的簡,其長度在50厘米以上,削成兩面或三面,書寫軍內重要的文告,用于緊急情況下發布重要信息、通告、告示或因某項重大事件而使用。5、觚,也是一種形制特殊的簡,將木棒削成二面、三面、四面、或六面,再寫字。主要用于抄寫課本(《急救章》《倉頡簡》)或學習識字讀物,或用于練習寫字。6、簽,即將木板削成各種形狀的牌子,上頭鉆孔、系繩、寫字,用于各種文檔、物品的標簽牌。7、封檢,即將木板削成一定形狀,并在一端鑿凹孔,然后寫字、封札、添泥、打印。主要是在各種信件、公文、包裹通過郵站郵寄時封袋郵件時使用。這種封檢上往往保存著收發人的地址、姓名,封泥印章等重要信息,是甘肅漢簡中的一大特點。編冊從編繩上有兩道、三道、四道編三種,二道編用于一般尺牘,三道編用于重要尺牘,四道編則用于古籍長簡。從簡牘形式編冊上,有簡與簡、簡與牘、簡與兩行混編、簡與兩行、兩行與兩行混編等種,但不見牘與牘合編者。簡與牘混編時,簡在前,而牘在后。內容上前面為事件敘述,后尾為結論、簽名。每冊簡牘數量有3簡一編、5簡一編、10簡一編等多種,視內容而定,內容少簡數少,內容多簡數多。開卷收卷,書寫時從右至左,收卷時相反亦從右至左,開卷時從左至右。所以第1簡正面為正文開頭,而背面則是收卷后書寫者的署名。

五、文字多體,書法多姿

漢簡文字有以下規律:1、依篆改體。即在篆體的基礎上改變字體結構。2、依篆增減。即在篆體基礎增加或減少筆劃。3、省變異體。即將正體字省去部分筆劃而變成異體字。4、結構不穩定。即互換偏旁部首,將上下結構的字改作左右結構,或將左右結構的字改成上下結構。5、假借字。主要表現為同音假借,形成音同意不同,但用來借用正字。6、混同字。即互相結構、筆劃相近的字混同使用。如土與士,告與吉、出與入,不易區分。7、合文字。即將結構、筆劃相近的兩個字結合在一起。8、無竹頭字。只有草頭字,草頭字代替了竹頭字。特別是王莽時期的簡,受其改制的影響,文字異常復雜,不僅使用了古文,而且改動漢隸寫法,出現了許多結構混亂的文字。

漢簡文字的書法,由于漢簡時代跨度很長、又由眾多書吏抄寫,受其時代變遷和個人書法、書風作用的影響,其書法顯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主要有篆、隸、隸草、草、楷、美術字等樹種,其中以隸草兩種為主、草書次之,其他又次之。

篆書,漢承秦篆而來,但在甘肅漢簡中少見很好的篆書作品,目前見到的僅3件:一是武威磨嘴子6號漢墓棺柩銘旌,一是肩水金關出土的幡信,兩件均以篆體書寫在絲帛上。再就是在敦煌、居延漢簡中個別木簡上的篆體字,從內容、書風看,為當時書佐練習篆書的習作??磥硪话銜鴮懸巡挥米瓡?。

隸書,這是漢簡中使用的主體書法,從早到晚貫穿始終,字形扁寬、筆劃有力、書寫整齊,結構規范,但較自由、有活力、不象漢碑太嚴肅。橫筆上挑,豎筆托尾是其主要特征。但這種書體多用于重要文件,如皇帝詔、國家律令,朝廷、郡府、縣府以及軍內部都尉府下發和上呈的各種公文要件,除外,古籍亦用正規隸書。

隸草是伴隨隸書而使用的主要書體。即隸書的隨意寫法,較隸書更為自由流暢,即保留著隸書的特征,又解散了隸書的格式,又有草意,是隸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也是書吏在工作中需要快速完成任務的情況下,自然造就的書體,因為隸書太規整、好看,但書寫太慢,不能滿足高效率工作要求。草書雖然書寫速度較快,但給讀者造成不易辨識的困難,于是隸草產生,解決了快速、易識的問題。所以就書法而言,隸草既改造了隸書,又孕育了草書,是甘肅漢簡中使用的主體書法。它伴隨著隸書而存在、發展、變化。時代從早到晚均通行使用。使用對象除上述詔書等重要文件外,其他文書均用隸草。

草書,是甘肅漢簡中又一通行使用的書體。學術界與書法界一般認為,漢代草書叫“章草”,是東漢章帝劉烜時期(76-88年)產生的書體。這種看法無可厚非。在漢簡未發現之前,這種看法是正確的。通過對甘肅漢簡的研究,使我們得知,草書產生的年代遠在章帝之前,由眾多書寫創造而成。通觀甘肅漢簡,不但早就出現,而且有三個不同的時代特征,各有風姿、各有藝術感染力。即西漢昭帝(前86)至平帝(公元5年),王莽(公元9-23年),東漢光武(公元25年)至章帝(公元88年)三個時期。

綜觀漢簡文字及其書法的發展變化,西漢武帝至東漢前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國家穩定、經濟強大、文化繁榮。就隸書而言,不但繼承了前期的傳統,而且不斷發展創新,由此演變出了隸草、草書、楷書,更創造了新的書體,如果要追溯近現代美術字的先祖的話,從甘肅漢簡的實例中,我們可以斷定其時代應在西漢后期,其作者是屯駐在敦煌、酒泉一帶的那些書吏們。

甘肅漢簡可以說是研究中國漢代史的百科全書。在這些文獻里保存了兩漢社會的各種信息,不僅包含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有政治、經濟的、更有文化的證據。正是這些史料充分展現了古代甘肅絲綢之路文化的繁榮景象,是中華文明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文化資源。

張 林: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漢簡書體草書
敦煌漢簡書體“重出江湖”
清代碑學的最高成就:兩個人,四種書體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康里巎巎草書謫龍說卷
《肩水金關漢簡(貳)》釋文訂補
自作詩(草書)
《陽泉 草書賦》
漢代草葉紋鏡的銘文研究
淺析龍崗秦簡的書風與章法
書法欣賞(草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