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探討

2016-12-12 01:34姜燕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系

姜燕

摘 要: 辦好高職思政課的關鍵,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目前高職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了教學體系的構建。只有通過提升思政教師教學能力素養、推進以重大理論和實踐為核心的專題教學等途徑,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高職思政課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完成立德樹人的使命,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高職思政課;教材體系;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6)05-0005-04

2015年7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后稱“創新計劃”)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后稱“思政課”)教學要以教材體系、人才體系、教學體系建設為核心,發揮立德樹人的職責和使命,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全過程,為實現立德樹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發揮應有的作用[1]。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一、高職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必要性

思政課有自身的特質,它有較強的政治性、理論性、現實性和針對性。思政課教學過程由教材體系、人才體系和教學體系三部分構成,有很多學者把人才體系歸到教學體系中,筆者也傾向于此觀點,因此,筆者認為,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是思政課立德樹人、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思政課教材體系有其特殊性。思政課教材是全國統編教材,由中宣部委托教育部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圍繞課程要求和教學目標,結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發展過程的具體實際以及人才培養規格要求,把相關理論轉化為學科話語,以章節的形式來表達,力求做到政治性、理論性、現實性和針對性相統一,教材中的理論是對實踐的高度凝練和總結。

思政課教材是綱領性文件,是進行教學活動的藍本,但教材不能代替教學實踐過程。何況高職院校思政課雖然與本科院校使用相同的教材,但學情不同,高職生整體生源質量比本科差,思政課學習的底子薄、基礎差。再加上高職院校思政課學時學分比本科院校少,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把講授理論知識與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并舉,把握學生關心的熱點重點問題與落腳于課本理論知識并重,注重理論內容的表述與現實論斷結論呈現的并齊,教學內容拓展與教學方法改進的并用。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就是把理論還原到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體現理論到實踐的轉變。

二、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為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高職院校在思政課教學體系構建中進行了有益嘗試,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職院校普遍不重視思政課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學院層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技能、輕思想的現象,認為招生就業、培養學生專業技術和技能使其具備一技之長是高職院校的主要工作,對思政課實施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認識不夠,對思政課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核心主干課程的命題產生懷疑,對思政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予以肯定。主要表現為直接或變相減少思政課課時,大班授課,課時多安排在下午7、8節等。這樣的現狀離《創新計劃》要求的思政課嚴格落實學分規定,不得以任何形式變相壓減課時,合理設置教學規模,推行班級規模原則上不超過100人的中班教學,探索中班上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模式等要求仍有較大距離[1]。

(二)高職學生普遍不喜歡思政課

高職院校的生源原本主要由普高生、職高生、中專生、中技生組成,最近幾年由于整體生源數量減少和本科擴招,中高職對接已漸成趨勢,中職學生所占比例將越來越高,中職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多為技術技能類課程,思政、人文類課程很少,中職生對政治和歷史知識了解甚少,學生歷史文化素養普遍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理論思維能力不足,明辨是非能力不夠,這樣的生源質量,與本科院校使用同樣的思政教材,學生由于自身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不能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完整領會教材精神,很難與教師引發精神上的共鳴,進行知識上的互動,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普遍不喜歡思政課。

(三)高職思政課教材體系存在的問題

教材體系是教學體系的基礎和依據。高職思政課使用全國統編教材,理論性較強,且教材幾乎每兩年都有較大幅度的修訂,即使教師,不經過培訓也很難準確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更何況學生,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生源結構決定了要求高職學生全面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思政教材理論知識是不切實際的。雖然《創新計劃》要求“以統編教材為基礎,建設思想性、科學性和可讀性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教材體系”[1],各高職院校也積極編寫各類教輔和校內講義,但總體效果不理想,自編教輔和講義要么是教材的理論延伸和拓展,缺乏可讀性,要么是故事集錦,缺乏思想性和科學性。

(四)高職思政課人才體系存在的問題

《創新計劃》要求提高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健全完善選聘配備、培養培訓、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設一支理想信念堅定、師德高尚、理論功底扎實、教學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形成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教學人才體系[1]。目前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人才體系普遍達不到創新計劃要求,特別是國家示范培訓,傾向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分配到的名額很有限。高職現有的思政師資隊伍良莠不齊,部分教師脫離高職生的學情分析,照本宣科講理論,枯燥的理論、單一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效果較差;部分教師為了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滿足高職生的趣味和興致,把帶有低級趣味的故事拿到課堂上,把思政課講成了小說課、脫口秀、網絡用語段子課,沖淡了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性質,弱化了思政課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教學效果也不理想;部分教師沒有仔細認真地研讀新修訂的教材所涉及的新內容,不能完整準確地講授新修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不能用最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去引導和幫助學生。

三、高職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對策分析

(一)明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目的

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發揮立德樹人的職責和使命,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需要在尊重教育規律,尊重思政課的特殊性,客觀、真實、全面的了解高職生對思政課的態度和需求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無論怎樣改,思政課的特殊性決定了思政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社會思想意識更加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更要發揮正能量,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不懈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1],不能為了迎合高職生的趣味和興致,提高抬頭率,營造低級趣味課堂。只有確保思政課教學改革方向正確,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發揮好思政課的政治育人、思想育人、道德育人功效,固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陣地,永葆社會主義本色。

(二)更新思政課教學改革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在信息技術時代,思政課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的使命和責任,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拓寬教育途徑,從黑板粉筆教科書轉化為多媒體技術,從一般教學課件轉化為網絡多媒體課件,從課堂教學拓展到網絡平臺教學、慕課、私播客、微課等,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互支撐,理念手段先進、方式方法多樣、組織管理高效的思政課教學體系[1]。

(三)提升思政教師教學能力素養

思政教師教學能力素養提升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作為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和針對性,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第一,處理好教學內容和學生關心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的關系,找到二者的切合點,發揮好思政課的政治思想教育作用。第二,處理好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強調強化校內外實踐教學,構建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實踐教學體系。第三,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高職思政教師要在重大方針政策的解讀和研究方面下功夫,不要把對重大理論和政策的肢解、曲解和一知半解帶進課堂,同時,要有良好的科研能力。第四,處理好統編教材與教輔講義的關系,積極編寫適合高職學生的案例分析等教輔用書,把統編教材的高深理論與高職生思想動態相結合,答疑解惑。第五,處理好課堂授課藝術與運用現代數字媒體能力的關系,思政課教師要用傳統和現代多種教學手段,構建多維教學空間和平臺,滿足網絡時代學生的個性化、自主性和互動性的學習需求。

(四)推進以重大理論和實踐為核心的專題教學

高職思政課使用與本科院校一樣的統編教材,但學時學分卻比本科院校少三分一,內容多課時少。對高職思政課教師來講,教材是綱領性文件,對于學生來說,教材是基本參考書,教師沒有必要對教材所有內容進行講授,教師在吃透教材基本內容,領會教材基本精神,研讀教材和消化教材,結合高職生關注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加工處理,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有合有分,以體現時代精神的問題為重大理論問題和體現高職生職業要求和思想政治素養的實踐為核心構建專題化教學,這種以重大理論和實踐為核心的專題化教學體系,理論知識內容力求深入淺出、簡明易懂,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在校內外實踐活動中去觀察、思考和實踐,以實現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為主。這種專題化教學體系,體現了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內在要求,符合高職生認知規律,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2]。

(五)打造多維立體思政教學平臺

鑒于高職生鮮明的個性化特征,高職思政課傳統的大班授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根據《創新計劃》要求,思政課要充分運用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模式。2013年8月,習總書記在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指出,“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盵3]思政課在網絡信息時代,要發揮好信息傳播的主陣地作用,必須構建“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運用新媒體建設思政課數據資源庫,把教學課件、微課視頻、典型案例、教學參考視頻資料、閱讀書目、作業和習題等存放在資源庫,教師和學生共享,同時,通過網絡課堂、微信、電子郵件、QQ等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這種多維立體的教學平臺在網絡時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六)建立加強過程管理的科學評價體系

雖然高職思政課已經初步構建了過程與結果共存、知識與能力并重、理論與實踐兼顧的考核系統,但普遍對過程管理重視不夠。加強思政課教學過程管理是確保教學實效的重要手段,目前,有的學校推行《學習手冊》制,有的推行網絡點評簽到制,有的推行教師跟蹤責任制,都是對加強過程管理的有益探索。加強過程管理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樹立務真求實學習態度的有效手段,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具備良好學習習慣,擁有積極進取學習態度,是思政課教育要實現的素質目標之一,因此,要創新考試考核辦法,建立加強過程管理的科學全面準確評價學生思政課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Z].教社科[2015]2號.

[2]熊曉琳,李海春.思政課要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N].中國教育報,2011-02-21(5).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7.

Abstract: The ke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achieve textbook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transformation.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 problems affect th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nly by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eaching literacy and promoting theme teaching with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opics as the core to achieve textbook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an we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complete the mission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to cultivate builde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uccessors,so as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to play its due rol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system;textbook system transformation

猜你喜歡
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系
工學結合背景下的高職思政課“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討
關于高職思政課微課教學的誤區與思考
高職思政課問題及對策
芭蕾基訓對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
基于CDIO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
虛實結合和科教融合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數字媒體技術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特色化探索
《現代物流企業管理》課程教學分析
強化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