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2030年陸路交通發展規劃簡析與啟示

2016-12-14 10:14陳廣藝
城市交通 2016年2期
關鍵詞:陸路公共汽車公共交通

陳廣藝

(上海建瓴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上海200032)

新加坡2030年陸路交通發展規劃簡析與啟示

陳廣藝

(上海建瓴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上海200032)

交通安全、交通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城市創新發展和轉型發展的瓶頸。為進一步探索中國城市突破交通困境、治理霧霾頑癥、創新轉型發展之路,深入解析新加坡2030年陸路交通總體規劃的先進理念和內容特色。闡述了新加坡“集約用地+改善體驗”及“公交主導+多管齊下”的陸路交通規劃思想和政策。在此基礎上,探求新加坡2030年陸路交通發展規劃對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在轉變觀念、優化方法、完善機制等方面的有益啟示。重點對如何提升集約交通品質、加強服務民生的人性化規劃、健全智能化和信息化交通規劃體系提出建議。

交通規劃;新加坡陸路交通;以人為本;出行體驗;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

0 引言

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帶來的霧霾、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在世界許多城市早已顯現,國外城市的治理經驗是減少居民對私人小汽車的依賴,引導大眾出行選擇集約化的交通方式[1-2],其中以土地資源稀缺的新加坡最具代表性。新加坡國土面積僅716km2,居住人口卻達到540萬人,是一個人口密度位居世界前列的“城市國家”[3]。新加坡有限的土地資源不僅需要滿足城市層面的住宅、商業、工業等用地需求,同時還需要滿足國家層面的軍事、蓄水、港口等用地需求[4]。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新加坡實現了由花園城市向花園中的城市的轉變[5],交通需求與宜居環境和諧互動。但近年來,伴隨居民對出行與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人口與經濟增長帶來客貨運交通量增加,同時土地供需平衡難度加大,新加坡交通發展環境日趨嚴峻。新加坡道路用地已占其國土面積的12%,僅次于占比為14%的住宅用地,難以通過大量建設道路滿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必須探究交通轉型[6]。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以下簡稱“陸交局”)于2013年發布的《陸路交通總體規劃》(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13,以下簡稱“2013版《規劃》”)[6],是繼2008年版《陸路交通總體規劃》(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08,以下簡稱“2008版《規劃》”)[7]發布后的一次全面更新。2013版《規劃》以更先進的理念和更周全的考慮,對新加坡陸路交通邁向2030年的發展目標進行詳細闡述,以清晰有序的邏輯和清新質樸的風格,為人們展現了新加坡交通可持續發展的藍圖。對新加坡陸路交通總體規劃的豐富內涵進行系統剖析和總結,可為亟待深化轉型的中國城市交通規劃發展提供重要借鑒和啟示。

1 “集約用地+改善體驗”的規劃思想

在社會發展不斷催生用地擴張需求的嚴峻形勢下,新加坡并未因其交通無地施展而束手無策,相反,在極為有限的空間環境里,通過樹立和強調“集約用地+改善體驗”的陸路交通規劃思想,促使交通發展順勢升級和轉型,從可持續發展的層面平衡資源供需,提升服務能力。

1.1 集約用地

根據新加坡人口發展白皮書,2030年新加坡總人口可能增長至650~690萬人,相應的用地需求則將突破現狀國土面積,增至766km2。新加坡土地利用規劃對2010年與2030年各類用地需求進行了對比分析(見圖1)。

圖1 2010年與2030年新加坡用地需求對比Fig.1 Land use in 2010 and 2030 in Singapore

從新加坡規劃各類用地占總用地面積的比例來看,明顯增長的用地類型主要為住宅用地、工業和商貿用地、港口和機場用地,其中住宅用地、工業和商貿用地比例將由2010年13%,14%均增至2030年17%,體現出一定的剛性需求;港口和機場用地比例將由3%增至6%,亦反映出膨脹的人口流動需求;其他各類公用設施用地比例變化較小,陸路交通設施用地比例基本持平,僅從12%小幅增至13%。

由此可見,新加坡人口增長帶來的空間需求增加將是必然的,如果土地用于建設道路還可能使其他功能的矛盾尖銳化。為避免土地供不應求,新加坡對道路建設持慎重的態度,不希望通過大規模增加設施迎合需求,而是通過協調土地功能、縮短職住距離、轉變出行方式等盡可能集約規劃道路用地,例如在中心城區外規劃更多的商務中心,為外圍住宅區提供就近的就業崗位及公共服務設施,緩解集中的向心出行壓力,減少出行距離和時耗,從需求管理的源頭疏解交通。

1.2 改善體驗

1.2.1 以人為本的規劃宗旨

盡管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城市交通需求倍增,但新加坡陸路交通總體規劃宗旨可謂以不變應萬變,自1996年陸交局發布新加坡陸路交通白皮書《世界一流的陸路交通系統》(White Paper:A World Class Land Transport System)[9]至今,以人為本的交通發展理念一脈相承。2013版《規劃》秉承2008版《規劃》構建以人為本的陸路交通系統的規劃宗旨,重點著眼于改善出行體驗,并根據公眾反饋的主要需求,提出實現更好的連接性、更完善的服務、宜居和包容性強的社區三大方面的主要任務(見圖2)。

概括起來,新加坡2030年陸路交通總體規劃目標為:創建更加以人為本的陸路交通系統,為居民想去的任何地方提供更好的連接性,為居民想選擇的任何交通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務,促進多元化社會的健康發展并提高生活環境的宜居性;公共交通將成為更具吸引力的交通方式,從而降低居民對私人小汽車的依賴程度;預期到2030年,新加坡早晚高峰時段全方式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可達到75%,公共交通出行中能夠在1 h內完成20km之內行程(幾乎是新加坡任何地方可到達市中心的距離)的比例由目前76%提高至85%。

1.2.2 面向體驗的規劃架構

圍繞堅定不變的規劃宗旨,面對錯綜復雜的發展需求,新加坡陸路交通總體規劃體現出大膽而穩健的應變能力。與2008版《規劃》尚以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道路使用管理、滿足各類交通需求等主要面向措施分類規劃的方式不同,2013版《規劃》突破前版的章節沿襲,采用新穎靈活的邏輯架構,根據規劃重點,轉變為面向體驗進行優化編制,以保證規劃成果的系統性、可讀性和完整性(見表1)。

通過對規劃內容進行重新分類和細化研究,2013版《規劃》的邏輯思路可謂良好地“接地氣”,直接從居民出行行為和感受的角度進行規劃考量,便于公眾接納和評判,從交通規劃編制方式本身和編制內容體系雙重意義上均體現出改善用戶體驗的創造性思維。

2 “公交主導+多管齊下”的規劃政策

與世界上受到土地制約的發達城市如倫敦、香港、紐約等相似,新加坡認為公共交通憑借最有效率的空間利用和最可持續的環境效益優勢,應成為主導的交通方式。因此,在規劃中充分體現公共交通的核心地位,結合其他政策措施形成低碳和人性化的完整交通體系。

2.1 公交主導

2.1.1 軌道交通運能提升

未來10年內,新加坡幾乎每年都會有一段新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建成投入運營,規劃至2030年軌道交通總里程將達到約360km,足以環繞新加坡海岸線兩圈,超過現今的東京和香港,軌道交通線網密度可與倫敦比肩。在擴展網絡的同時,軌道交通的服務品質也將得到大幅提升,每條軌道交通線路都將加密列車班次,例如對南北線與東西線的信號系統進行升級,高峰時段列車發車間隔將從120 s縮短至100 s,運能顯著增長20%。通過新建線路、增加列車和升級信號系統,高峰時段軌道交通運能將提高110%。

2.1.2 公共汽車交通改善

圖2 新加坡2030年陸路交通總體規劃目標Fig.2 Goals for Singapore 2030 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表1 新加坡2013版《規劃》框架Tab.1 Outline of 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13

目前,新加坡超過60%的出行需要全部或部分依托公共汽車,在新加坡陸路交通規劃中,公共汽車交通規劃占較大比例。

1)改善公共汽車交通服務計劃。

改善公共汽車交通服務計劃(Bus Service Enhancement Programme,BSEP)于2012年開始推行,主要解決車輛擁擠、準點率低等最緊迫的問題,2013版《規劃》計劃新增40條公共汽車線路,使新開發區域、主要交通節點、居住社區及商業設施間的聯系得到有效增強,并推出14條直通市區的公共汽車線路,為選乘地鐵的出行者提供另一種選擇。陸交局聯合公交運營商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公共汽車車隊規模擴大20%,相當于新增800輛公共汽車,使公共汽車交通服務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見表2)。

2)加強公交優先措施。

新加坡計劃推出更多的公交優先措施,以提高公共汽車運行速度和可靠性。兩年內將新增30km公交專用車道,并將強制為公共汽車讓行措施實施的范圍在目前全島218處公共汽車站的基礎上再增加150處。另外,政府正在研究推行公交信號優先措施。加大和加長的公共汽車站或公交樞紐將增至36處,為居民提供更寬敞的等候和上下車空間,提高出行舒適度。

3)完善公交信息服務。

鑒于出行者希望獲知準確的交通信息以便合理規劃行程,陸交局正與公交運營商共同研究,使乘客能夠直觀了解所有公共汽車從公交樞紐出發的時間。新加坡原有51個公共汽車站設置了車輛到站時間顯示屏,2013年新增31處顯示屏。自2015年起,新加坡將建立車隊公共管理系統,用以提高所有公共汽車的服務可靠性,乘客將能通過公共平臺獲得不同運營商車輛到站的實時信息,相比于現在只能單個獲取公交運營商信息更為簡便。

4)提高運營可靠程度。

除了采取公交優先措施,新加坡也將積極提高公共交通運營水平,優化產業競爭機制。在現有的服務質量(Quality of Service)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擬推出服務質量激勵框架(Quality Incentive Framework),使公共交通等候時間更有規律。在此框架下,運營商需要提高車輛沿途運行管理水平,諸如對運營間隔、車速等加強管理,以爭取獲得激勵,避免懲罰。

2.1.3 新建公共交通樞紐

新加坡將規劃建設更多公共交通樞紐,包含空調公共汽車換乘功能,并使軌道交通車站與物業開發緊密結合,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服務和更舒適的換乘條件,居民可以在此出發、會面,開展各種工作及娛樂活動,體驗有趣而便利的生活方式(見圖3和圖4)。

2.1.4 人性關懷

新加坡已建設了不少步行連廊(見圖5),但公眾仍反映公共交通出行的兩端是一大煩惱,時常因烈日炎炎或傾盆大雨而不想步行到鄰近的軌道交通車站或公共汽車站。為此,新加坡制定了新的暢行乘車計劃,將步行連廊納入城市交通系統的一部分,顯著提升步行連廊的連接性,包括在軌道交通車站半徑400 m范圍,聯系主要的出行生成點,如學校、醫院、公共服務設施、辦公樓和居住區等;在公共汽車換乘車站和輕軌車站半徑200 m范圍,聯系居住區;篩選出的繁忙公共汽車站半徑200 m范圍,聯系主要的出行生成點。到2018年,新加坡步行連廊的總長度將超過200km,比目前擴展4倍多。在步行連廊中,將設置行人休息區,在主要節點設置指示標志和步行地圖,引導行人通往最近的軌道交通車站。

表2 新加坡改善公共汽車交通服務計劃Tab.2 Bus Service Enhancement Programme in Singapore

2.1.5 鼓勵精明出行

為緩解軌道交通系統的壓力,新加坡于2013年6月開始試行分散早高峰出行的措施,在指定的16個軌道交通車站,乘客在工作日7:45前出站享受免費,7:45—8:00出站享受減免5角(新加坡元)的優惠。根據相關政策,出行者避開高峰時段出行還可獲得一定的現金獎勵。居民只要愿意早起,既能享受票價優惠,又能避開車廂擁擠。另外,還可利用智能手機或電腦查詢公共交通資訊,輔助制定精明的出行計劃。

2.2 多管齊下

在對公共交通進行重點規劃的同時,2013版《規劃》對其他交通方式的設施建設也提出了系統的發展及管理策略,并在規劃中滲透著細致入微的人性關懷。交通并不簡單地被視為運輸活動,而是深刻地被視為生命活動,體現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尤其注重對弱勢群體給予安全、平等、貼心的出行考慮。

圖3 結合物業的公共交通樞紐Fig.3 Public transit terminal with commercial development

圖4 導向清晰有序的樞紐設施Fig.4 Clearly guided public transit terminal facilities

圖5 新加坡步行連廊Fig.5 Sheltered walkway corridor in Singapore

2.2.1 鼓勵步行和自行車出行

近年來,新加坡愈加鼓勵健康環保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方式。規劃獨立的自行車通道網絡擴展覆蓋所有的組屋區,2020年組屋區自行車道網總長度將達到約190km,居民能夠輕松地騎自行車到達交通節點、社區中心、餐飲中心、圖書館、學校、超市等服務設施,2030年自行車道將串聯起有足夠交通需求的鄰近市鎮,全島自行車道網長度將超過700km。各市鎮連接CBD的鎮域自行車道路線規劃也在研究中。

對于步行活動,陸交局與相關機構正研究在市中心某些商業和歷史街區劃定無車區和少車區,如客納街—安詳路以及哈芝巷,使城市公共空間回歸步行,煥發生機;同時,在居住區試行設置無車區或少車區,隨著人行道和街道活動空間的釋放,漫步于街區將為居民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2.2.2 管控私人小汽車

新加坡對私人小汽車發展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有效抑制私人小汽車迅猛增長及對道路資源的低效占用。自1990年起推行的擁車證制度配合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確保了道路網運行效率[10]。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使人們在使用擁堵道路尤其是市中心道路和主干路時承擔一定費用,以鼓勵駕駛人改變路線避開擁堵區域、調整出行時間或改用公共交通方式。1998年至今,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對于管控區內私人小汽車增長率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早高峰時段進入管控區的交通量增長速度明顯低于私人小汽車和其他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見圖6)。陸交局正在研究基于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技術的道路收費系統,進一步提高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使用的目標性和靈活性。

通過各種努力,新加坡小汽車年增長率已從1990年3%降至目前0.5%。同時,制定各種政策進行管理,包括每棟私人建筑都需配備最低限度的停車場地;市中心和交通節點區域逐步降低停車位配置標準,最多可減少20%的停車位;加強違法停車治理等。

圖6 新加坡ERP管控區交通量與私人小汽車和其他機動車保有量增長情況對比Fig.6 Comparison of traffic volumes within Electric Road Pricing areas and car/vehicle ownership growth in Singapore

圖7 軌道交通車站內無障礙設施Fig.7 Fully accessible facilities within rail transit stations

2.2.3 提供多元化交通方式選擇

盡管新加坡將構筑先進舒適的公共交通系統,但也將兼顧出行者的特殊交通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交通方式選擇,將出租汽車與合乘小汽車作為公共汽車的補充。根據相關規則,出租汽車公司需全天投放更多的車輛上路。合乘小汽車有較強的靈活性,適用于臨時出門辦事、捎家人赴約等各種偶然情形,用車的人不必自己買車或特地租車,比較方便,因此新加坡將在組屋區設置更多的合乘小汽車??空?,為合乘小汽車提供必要的設施條件。

2.2.4 支持無障礙出行

新加坡所有的軌道交通車站已具備至少1條通向站臺的無障礙路徑,所有的公共交通樞紐也已升級改造,滿足無障礙通行需求(見圖7)。新加坡正著手為人行天橋安裝電梯,5年內將為40座人行天橋增設電梯,未來絕大多數軌道交通車站及交通樞紐附近的人行天橋都將實現無障礙化通行。同時,政府將投入更多可供輪椅使用的出租汽車,到2020年,所有公共汽車都將支持輪椅上下車。

為進一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新加坡新成立了“行人與騎車安全委員會”,以考量道路交通安全狀況,尤其關注兒童上學的交通安全,并制定相關行動計劃。采取的具體措施包括:在道路上設置提示標志,提醒居民注意他人的交通安全;為保障老年人和行動不便人士安全過街,在更大范圍推行“綠人增時計劃”,只需在交通信號燈桿的讀取器上刷老年卡或綠人增時卡,行人過街綠人信號一般會延長5 s;為輔助視力障礙人士安全過街,還將推廣安裝更多的音頻觸覺裝置等。

3 借鑒和啟示

中國經濟社會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然而城市交通發展的諸多問題和趨勢極其令人擔憂。私人小汽車爆發式增長和過度使用遠超預期,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綠色交通受到嚴重沖擊和排擠,而公共交通優先戰略尚未落實到位,很難與私人小汽車交通有效競爭。新加坡2030年陸路交通發展規劃對中國城市交通轉型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3.1 提升交通品質,落實公交優先

新加坡以改善人的出行體驗作為制定交通規劃的著眼點,重點關注交通品質的整體提升。在極為有限的資源環境約束下,大力發展集約交通和健康交通成為其破解交通擁堵難題、開辟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利劍,以公共交通為規劃核心,對線網擴容、車站建設、運營水平、獎懲措施等各層面均提出詳細的規劃內容,并同步提升銜接公共交通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品質,確保公交優先戰略全面落實。

當前,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全面啟動,明確要求城市發展以“密度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為主導”[11]。因此,應當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首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增長,加強職住平衡布局規劃,從有序引導出行需求、優化出行分布的角度緩解不堪重負的向心交通、潮汐交通壓力;在此基礎上,為公共交通建立優質的服務系統和環境,包括拓展軌道交通網絡、提高公共交通運能、加強信息服務、優化運行管理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逐步引入服務質量(Quality of Service)評價等指標,切實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和舒適度;同時,輔之以人性化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網絡以及配套設施,諸如建設步行連廊連接居住區與公共交通車站、規劃完善自行車道和停車設施等,使人對“公交+步行和自行車”的整條出行途徑產生便捷、高效、舒適的認同感,從而使私人小汽車在通行、出行費用、停車耗時等方面并不具備優勢,甚至處于劣勢。由此,使人們愿意選擇集約、低碳、健康的交通方式,以綠色出行積極響應和帶動綠色城市建設,既提高交通系統整體效率,又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一舉兩得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宜居性。

3.2 關注民生交通,踐行以人為本

新加坡陸路交通規劃堅定地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規劃思路上,邏輯架構簡約樸實,并非著眼于交通方式本身,而是注重出行過程的適宜性和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在編制風格上,敘述方式平易近人,使人感到規劃的每一句話都出自于政府為民眾的精心考慮,每一舉措都與自己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為方便全民閱讀和理解,還配套制定了圖文并茂的簡版手冊,以形象生動的方式提煉規劃要點,可謂老少皆宜(見圖8和圖9)。在具體內容上,規劃指標全面翔實,涉及從宏觀到微觀,從建設到管理各方面、各層次的量化指標,對規劃實施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約束性。

中國當前亟須優化創新規劃方法,將以人為本、綠色低碳的理念貫穿于規劃全過程。針對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迫切渴望解決的出行難題,探索更新規劃體系和內容,而不是重點關注道路設施形態、規模、建設計劃,針對私人小汽車增長需求研究道路網擴容、停車政策、交通管理等措施。對于應倡導的低碳、集約的出行方式,需突破片段式、口號式的規劃方法,加強系統化的統計分析和研究,逐步制定具有約束性的規劃指標,使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及無障礙設施等“軟肋”的規劃有據可依、有章可循,使規劃與民生密切交融,更好地服務于新型城鎮化建設。

3.3 契合智慧發展,完善研究機制

新加坡已形成較為成熟的交通規劃研究機制,為支撐規劃目標和任務,陸交局每年都會調查統計各類道路長度、各類車輛保有量、汽車耗油量、公共交通運能等十分翔實的交通數據,甚至細化到按不同車種、不同牌照、不同車齡、不同能耗類型等諸多種類的交叉分析[13],為交通規劃的制定提供科學可靠的研究基礎。同時,強大的公眾參與機制也為規劃的每個環節發揮了良好的監督和建議作用,通過社區活動、出版刊物、舉辦展覽等方式積極聯系公眾,獲取反饋意見,確保規劃的可行性和公信力。

依托智慧城市的建設契機,中國亟須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基礎研究和公眾參與機制,通過搭建專業、平等、開放的研究平臺,大力改善交通規劃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從前期研究、規劃編制、銜接協調至評估修編各環節突破陳規,健全體系。例如,在道路設施和交通流特征研究中,可進一步豐富分析角度,細化要素分類,探尋交通活動的深層次規律和需求;同時,可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公眾參與模式,加強管理部門之間及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互動。由此,形成符合未來發展需求的新型城市交通規劃研究及修編模式,引領城市交通走向可持續的長遠發展軌道。

圖8 新加坡改善公共汽車服務計劃圖示Fig.8 Sketch of Bus Service Enhancement Programme in Singapore

圖9 新加坡自行車交通改善圖示Fig.9 Sketch of bicycle network improvement in Singapore

4 結語

中國城市交通正處于挑戰重重的關口,交通能耗牽涉國家安全,交通事故威脅人民生命,交通污染危害公眾健康,交通擁堵制約城市效率,因此亟須轉變交通發展觀,探究面向民生與綠色的土地利用及交通發展戰略。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機遇,中國城市迫切需要借鑒新加坡2030年陸路交通發展規劃的先進經驗,創新規劃理念和方法,完善研究機制和內容,將個體的出行體驗與整體的出行效率有機結合,致力于構建低碳節能、集約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通過研究制定既專業又親民的交通規劃,提高可持續交通方式的吸引力,使公眾從根本上轉變對出行品質的認識,樂意享用具有良好環境氛圍和服務保障的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減少對私人小汽車的依賴,使城市交通發展沖破瓶頸、深刻轉型,為創建綠色、智慧、人文的新型城市提供堅實的支撐。

[1]李朝陽.現代城市道路交通規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44-64.

[2]李朝陽.城市交通與道路規劃[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53-79.Li Chaoyang.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Road Planning[M].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9:53-79.

[3]百度百科.新加坡.2014[2014-08-01].http://baike.baidu.com/view/3593.htm?fr=aladdin.

[4]黃繼英,黃琪云.新加坡城市規劃體系與特點[J].城市交通,2009,7(6):45-49.Wong Kai Yeng,Huang Chyi-Yun.Urban Planning Framework and Characteristics in Singapore[J].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9,7(6):45-49.

[5]陸峰.從“花園城市”到“花園中的城市”:城市規劃與管理“走進新加坡”之三[EB/OL].2006[2014-08-01].http://xh.xhby.net/mp1/html/2006-12/30/content_5886029.htm.

[6]Land Transport Authority.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13[R].Singapore:Land Transport Authority,2013.

[7]Land Transport Authority.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08[R].Singapore:Land Transport Authority,2008.

[8]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High 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for All Singaporeans-A Land Use Plan to Support Singapore's Future Population 2013[R].Singapore:Land TransportAuthority,2013.

[9]Land Transport Authority.White Paper:A World Class Land Transport System[R].Singapore:Land TransportAuthority,1996.

[10]莫欣德·辛格.新加坡陸路交通系統發展策略[J].城市交通,2009,7(6):39-44.MohinderSingh.Strategiesto Develop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Singapore[J].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9,7(6):39-44.

[11]新華社.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2014[2014-08-01].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12]Land Transport Authority.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13 Booklet.Singapore:Land TransportAuthority,2013.

[13]Land Transport Authority.Statistics of Singapore Land Transport[EB/OL].2014[2014-08-01].http://www.lta.gov.sg/content/ltaweb/en/publications-and-research.html.

What We Can Learn from Singapore 2030 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Chen Guangyi
(Shanghai JianLing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Co.,Ltd.,Shanghai 200032,China)

Traffic safety,pollution and congestion have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China.While searching for the best and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aggravated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smoggy air problems,this paper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Singapore 2030 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for new concept and practices.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land transport plan principles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 travel experience improvement,as well as policies of public transit dominant and multi-strategies adoption in Singapore.Furthermore,the paper discusse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Singapore 2030 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for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China,including mindset change,optimizing planning methods,improving system management structure,and etc.The paper offers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ransportation quality at aggregate level,enhance human-based planning,and establish an intelligent and information-base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ystem.

transportation plan;Singapore land transport;people-orientation;travel experience;public transit;pedestrian and bicycle

1672-5328(2016)02-0067-08

U491.1+2

A

10.13813/j.cn11-5141/u.2016.0210

2014-09-10

陳廣藝(1983—),女,上海人,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規劃、城市規劃及設計。E-mail:304915218@qq.com

猜你喜歡
陸路公共汽車公共交通
公共汽車
從驛庵看宋代嶺南的陸路交通建置
70年滄桑巨變 中國陸路交通的壯麗變奏
乘公共汽車
乘坐公共汽車出門
基于NB-IOT技術的公共交通顯示牌設計
跌跌撞撞的公共汽車
基于計算實驗的公共交通需求預測方法
MEAN-FIELD LIMIT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WITH ATTRACTIVE INTERACTIONS IN R2?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