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復性研究及評價標準的構建:以管理會計研究為例

2016-12-14 15:18李竹梅張子文
會計之友 2016年21期
關鍵詞:管理會計

李竹梅 張子文

【摘 要】 為應對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發展問題,管理會計體系建設被提上日程,這就需要屬于我國自己的堅實管理會計理論基礎作支撐,重復性研究在管理會計領域的推行顯得尤為重要,遺憾的是,學者們對重復性研究的標準鮮少提及。文章建立的重復性研究標準以及為實現這些標準而急切呼吁的預注冊平臺將幫助學者們進行高質量有意義的重復性研究,為創立堅實的管理會計理論乃至其他需要運用重復性研究的領域做出貢獻。

【關鍵詞】 重復性研究; 管理會計; 預注冊平臺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1-0044-04

一、引言

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狀態,中國企業將面臨全新的挑戰與機遇。為應對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發展問題,財政部發布《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該意見的出臺毫無疑問將管理會計領域的學術研究推向高潮。然而,管理會計領域的學術研究方向該何去何從,繼續向前嗎?Michael D. Shields[1]在美國管理會計研究雜志第25屆年會上提出了這個問題,認為美國的管理會計學者傾向于對同一變量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去進行分析研究,很少對同一變量用相同的理論進行驗證性研究,這嚴重阻礙了美國管理會計堅實理論的創立進程。堅實的管理會計理論需要許多不同的學者對同一研究對象得出相同的結論,而重復性研究是創建堅實理論的必經之路。重復性研究對于任何科學領域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2],Janet Curran et al.對重復性研究進行了概念分析,并構建了自己的重復性研究框架以期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重復性研究的價值。

開創性研究可能孕育著一門新的理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開創性研究卻不能直接造就一門堅實嚴謹的理論,Linda Smith Bamber et al.[3]通過對Beaver在196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和研究者對該文章相關結論的后續研究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后續的研究者對Beaver的研究條件和研究結論進行了過度解釋,甚至錯誤地理解了Beaver研究的前提條件,這必然導致以Beaver的研究結果為基礎的后續研究走向失敗。這就引起了對重復性研究的思考,重復性研究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文章可以進行重復性研究?什么樣的文章值得進行重復性研究?秦春華[4]和劉振天[5]關于“學術垃圾”的爭論歸根到底也是沒能正確回答重復性研究的這幾個問題。Mark J. Brandt et al.[6]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重復性研究的具體標準。Eric-Jan Wagenmakers et al.[7]提出的“預注冊”則是使重復性研究的具體標準付諸實踐的強力催化劑。本文將借鑒國外重復性研究的成果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復性研究框架以彌補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并進一步運用這一框架來描述我國管理會計領域下高管薪酬的學術研究現狀,借此來引起學者、編輯、審稿人和讀者對重復性研究的重視,最終推動管理會計乃至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研究的健康繁榮發展。

二、重復性研究界定

重復性研究對一門科學理論的知識積累具有重要的作用[8-9],然而在管理會計學術研究中很少看到真正的重復性研究。Thomas R. Dyckman and Stephen A. Zeff[10]認為重復性研究就是對同一研究對象用同樣的方法在相同的樣本期間進行或者僅僅在不同的樣本期間進行研究。Mark J. Brandt et al.認為在心理學領域重復性研究不能完全確切地按照原始研究的背景條件進行研究,因此,提出了近似重復性研究,即盡可能地按照原始研究的方法、程序等進行研究。心理學和管理會計同屬社會科學領域,在重復性研究領域具有相同的屬性,因此,本文所指重復性研究與Mark J. Brandt等的近似重復性研究概念一致。進行重復性研究的目標是對原始研究所采用的理論進行檢驗,評價原始研究的結果,論證原始研究結論的穩定性。重復性研究很少出現在會計文獻中,因為會計研究學者認為重復性研究不會得到同行和學術機構的認可和肯定。嘉獎和晉升往往給予那些研究主題首先被出版的文章,尤其是當這些文章采用了新穎的方法時。實際上,如果一項重復性研究是失敗的(與原始研究的結果不一致)則可能意味著原始研究的理論基礎或結果存在著錯誤,即使不能證明其結果錯誤,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原始研究的結果欠缺穩定性,甚至可以揭示某些原始研究的真實性存在著問題。當然,造成重復性研究失敗的原因也可能是對原始研究理論和方法的錯誤解讀。如果一項重復性研究是成功的(與原始研究的結果一致),則使我們更加信賴原始研究的結果,進而確立一門堅實的理論。進行重復性研究還可能發現原始研究結論的局限性及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進而發現新的研究領域。

三、重復性研究具體標準

對每一篇發表的文章都進行重復性研究無論從效率上還是效果上可能都不盡如人意。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有效地指出自己文章的理論適用性或者方法運用的前提條件模糊不清,則很難解釋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文章的結果,即使文章說明了導致其結論的原因也難以令人信服,并且這樣的文章也無法進行重復性研究。本文提出的下列重復性研究具體標準可以作為一篇文章是否值得進行重復性研究的尺度,也可為研究者對原始研究進行重復性研究提供思路,同時,為了更詳細地解釋說明這些具體標準并使其更具操作性,本文還將與這些標準相關的問題整理成表1。

標準1:明確將要對原始研究的什么因素和方法進行重復性研究。

既然重復性研究是對原始研究中理論、對象或者結論的驗證,那么在進行一項重復性研究之前就必須詳盡地明確將要對什么進行重復性研究,這可以通過回答表1中的第1—8個問題來實現。首先明確了將要研究的對象,然后解釋自己為什么要對這個對象進行重復性研究,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還是現實意義以至于有必要對其進行謹慎的驗證。另外,對于原始研究屬于實證研究而言,還需考慮將要進行的重復性研究對象在原始研究中的影響因子是多少,統計的置信區間是多少,因為如果一項原始研究的統計結論不顯著,那也就沒有必要進行重復性研究。換句話說,即使對這個對象進行研究也不屬于重復性研究的范疇,而屬于原始研究也可稱為探索性研究的范疇。故某文章只有符合一般在該學科領域內被普遍接受的統計顯著水平,才有可能進行重復性研究。為了盡可能地遵循原始研究的條件,還需了解原始研究采用的樣本類型、樣本數量、實施條件、實施地點等以備在重復性研究中使用。

標準2:重復性研究的統計解釋力要足夠大。

重復性研究的統計解釋力也就是統計相關程度(通常意義的R2)要足夠大,其區間一般可界定在0.8[11]到0.95[12]之間。因為解釋力低的重復性研究很可能是錯誤的,如果其與原始研究的結論一致,由于其相關系數低,無法令人信服,則進行這次重復性研究就是徒勞無功的;如果其與原始研究的結論不一致,則很可能誘導研究者推翻原本正確的原始研究結論,最終阻礙科學的進程,并且解釋強度大的重復性研究也可更加有力地驗證原始研究結論的影響因子大小的正確性[13]。有研究表明統計學強度還影響著研究時所要采用的樣本規模[14]。

標準3:完全遵循原始研究的假設和方法。

當按步驟解答了表1中的問題1—8時,下一步就是要完全遵循原始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正如所定義的重復性研究一樣,由于時間或者地理環境的變化,完全遵循原始研究可能并不現實。但是研究者可以通過問題10—13最大可能縮小重復性研究與原始研究的差距。當研究者決定對某一原始研究進行重復性研究時,研究者要先與原始研究的實施者(本文稱為作者)進行溝通交流,嘗試得到原始研究的原始資料和研究方法,這種情況下進行的重復性研究最具說服力。但是,聯系不上原作者或者原作者不愿意提供幫助或者原作者已經過世等情況均可能造成得不到原始研究的第一手資料。這時,研究者就要請教該領域內的多個相關專家對該原始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解釋,力圖使重復性研究的方法與原始研究的方法趨于一致。當然,除了上述得不到原始研究第一手資料的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無需完全和原始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相同,正如在原始研究1 000個隨機樣本中選取了200個,重復性研究也在這1 000個隨機樣本中選取了200個樣本,但是原始研究的200就無須完全和重復研究中的200相同,只要這些樣本基于的理論假設和方法一致就可以(本文稱為概念性重復性研究)。因此,要想區別重復性研究與原始研究在那些方面相同在那些方面不同可以通過問題14—19得到回答。通過這些問題讀者可以清楚地判斷重復性研究和原始研究在哪些方面存在著差異,可以判斷該重復性研究是近似完全重復性研究還是假設和方法一致基礎上的概念性重復性研究,并且隨著越來越多后續的針對該原始研究的重復性研究的出現,這些記錄在案的差異很可能成為原始研究中某個結論的約束條件,甚至催生新的研究方向[15]。

標準4:將重復性研究的內容盡可能詳細地公開。

無論是Thomas R. Dyckman等指出的會計學者在其研究論文中很少對樣本選擇期間進行合理的解釋,還是Linda et al.[3]發現研究者通常在研究前就傾向于拒絕原假設,而雜志社的編輯人員和審稿人往往也熱衷于那些顯著拒絕原假設的文章,都要求不管是一項具有重復研究價值的原始研究還是高質量的重復性研究本身必須具有高度的透明度。即研究的數據、方法、理論、結論等內容要盡可能詳細地向編輯、審稿人、讀者公開(問題20—22)。只有這樣,讀者才能消除對研究者研究動機的疑慮,同時也會約束研究者隨意調整分析方案或者數據處理方法已得到自己主觀臆想的結果(更具體的方法和工具將在第四部分介紹)。研究內容盡可能詳細地公開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給后續的研究者尤其是剛剛進入研究領域的碩士研究生一個實用的教學模板,現在大多數文章對一些數據和方法都只是簡單一提,根本無法真正了解他們是怎么收集和處理的,不利于學術研究的繁榮發展。

標準5:將重復性研究的結果和原始研究進行對比分析。

重復性研究并不是孤立的,進行重復性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驗證原始研究結論的穩定性。研究者通過問題23—27明確重復性研究對象的最終影響因子是多少、置信區間是多少等并與原始研究的結果進行詳細的比對,觀察他們的大小、方向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進一步證實了原始研究的真實性以及可靠性;如果不同,則要認真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同,逐一比對表1中涉及的問題看是不是因為他們中的某一個或多個差異造成的,并進一步分析造成的差異是系統性的還是隨機性的。通過分析重復性研究本身的局限性也可以為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當對同一對象進行重復性研究的數據足夠大時,一門堅實的科學理論自然而然就誕生了。

四、重復性研究實施工具

本文提出了重復性研究具體標準并研究提煉了27個問題為這些標準提供具體操作,但是怎樣運用這些問題仍然需要解決,怎樣才能知道研究者真正按照這些問題進行了重復性研究同樣需要引起重視。標準4所要求的“公開”是重復性研究能否真正具有說服力的準繩。預注冊制度[16]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預注冊制度指研究者在真正著手重復性研究之前就將前13個問題登記在一個公開權威的平臺上供人查詢。當重復性研究結束后再將剩余的問題補充到該平臺上以備編輯、審稿人、讀者以及后續的重復性研究者查詢。這樣那些在重復性研究中的偏見、抄襲、刻意隱藏數據等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因為它足夠透明,任何想要進行重復性研究的學者都必須依據重復性研究標準在該平臺上提前登記,這就限制了學者隨意處理數據期望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的可能。研究者通過該平臺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現在誰正在對某研究對象進行重復性研究,包括怎樣進行重復性研究,這無疑將會減少不必要的學術浪費。當然,這需要滿足所有的重復性研究都必須在該平臺上進行注冊這一前提,為此,學術界必須制定嚴格的制度遵守這一前提。國外的Open Science

Framework(http://openscienceframework.org)最近就打造了這樣一個網上平臺,我們可以加以借鑒并打造屬于自己的預注冊平臺。

五、高管薪酬研究現狀描述與分析

本文通過在中國知網上的高級檢索框按主題輸入“高管薪酬”關鍵詞,發表時間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文獻來源分別為會計研究、審計研究、財經研究、財務與會計、中國工業經濟這5種期刊來檢索并下載文獻①。然后閱讀每篇文章,與上文構建的重復性研究標準進行比對分析,最終刻畫出本文高管薪酬樣本的研究現狀。

通過對樣本文獻的閱讀發現,這5種期刊關于高管薪酬的論文沒有一篇是對相同對象做的重復性研究,都是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另辟蹊徑,從一個新的角度進行研究,故本文從上述重復性研究標準中選出問題13“樣本規模是否合理”、問題20“處理極端值的準則”、問題27“研究局限性”三個標準來對樣本文獻是否符合進行重復性研究的質量進行描述與分析。筆者通過閱讀對比發現樣本論文沒有一篇符合問題20和問題27的標準,對于問題20,樣本論文大都論述了進行上下1%的Winsorise處理,也有論文表述為進行3個標準差的極端值處理,但是對于為什么這樣處理卻沒有提及,沒有處理的準則使得該處理顯得有些隨意化。對于問題27,同樣沒有一篇論文論述自己的研究局限性,只是在片面地強調自己論文的研究會有多大貢獻。對于問題13情況有所不同,本次選取樣本文獻財經研究有6篇,符合本標準的有1篇;財務與會計0篇;會計研究9篇,符合本標準的有4篇;審計研究2篇,符合本標準的1篇;中國工業經濟2篇,符合研究的1篇[17-20]。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這些在我國管理會計領域處于權威地位的期刊中的論文不屑于進行重復性研究,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們不知道重復性研究的質量標準。筆者希望本文的標準可以對編輯、作者、審稿人、讀者有所啟示,引起權威學者對管理會計重復性研究的重視,進而使我國建立自己堅實的管理會計理論。

六、研究局限性

首先,本文提出的重復性研究標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原始研究作者的配合,而原始研究作者積極配合進行重復性研究卻是一個概率問題。其次,本文所提出的重復性研究標準很大程度上側重于統計意義上的實證研究,而在管理會計的某些領域,是不可能重現當時的情景而進行重復性研究的。再次,如果原始研究的理論假設有失偏頗,則越是精確的重復性研究越容易形成錯誤的理論,這時就需要進行批判的探索性研究了。最后,由于本文對管理會計領域下高管薪酬的現狀描述主要是為了應用本文所提出的重復性研究標準并對現狀進行簡要揭示,因此僅僅是依據了一個小樣本規模。讀者還可擴大研究期間和雜志數量,依據本文的標準進行描述統計以得到更有說服力的結果。

七、結論

重復性研究與原始研究的一致結論使得研究結果更加具有說服力,影響因子更加精確。然而管理會計領域的重復性研究少之又少,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那么我國堅實的管理會計理論亦不會出現,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目標將變得遙不可及。更為可怕的是學者們對于怎樣進行重復性研究都一知半解,本文提出的重復性研究標準歸納了27個具體操作準則,為以后想要進行重復性研究的學者提供了框架。本文提出的預注冊平臺希望得到相關人士和部門的重視,屆時,必將迎來我國堅實會計理論的春天,完善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才有望形成并為中國企業管理作出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MICHAEL D. S. Establish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Knowled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15,27(1):123-132.

[2] JANET C et al.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replication of research in implementation science[J].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4,14(2):19.

[3] LINDA S B, et al. Do we really `know' what we think we know? A case study of seminal research and its subsequent Over generalization[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0,25(2):103-129.

[4] 秦春華. 到底是“學術”,還是“垃圾”?[N].光明日報,2014-11-04(013).

[5] 劉振天. 我們怎么看待所謂的“垃圾學術”[N]. 光明日報,2014-10-14(013).

[6] MARK J B, et al. The Replication Recipe: What makes for a convincing replica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4,50(1):217-224.

[7] Eric-Jan Wagenmakers,et al., An Agenda for Purely Confirmatory Research[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7(6): 632-638.

[8] JENS B A,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increasing replicability in psych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3,27(2):108-119.

[9] SCHMIDT,S. Shall we really do it again? The powerful concept of replication is neglect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9,13(2): 90-100.

[10] THOMAS R,et al. Some Methodological Deficiencies in Empirical Research Articles in Accoun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2014,28(3): 695-712.

[11] COHEN J. A power primer[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112(1):155-159.

[12] MICHAEL B C,et al. An open, large-scale, collaborative effort to estim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7(6): 657-660.

[13] SIMONSOHN U.Evaluating replication results[J/OL].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3(5).

[14] ABERSON C L. Applied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 New York: Routledge,2010.

[15] IJZERMA et al.Rejoice! In repli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3,27(2):128-129.

[16] GOLDACRE, B. Bad science[M]. England: Fourth Estate,2009.

[17] 夏冠軍,于研. 高管薪酬契約對公司投資行為的影響——基于證券市場非有效視角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2(6):69-79.

[18] 夏寧,董艷. 高管薪酬、員工薪酬與公司的成長性——基于中國中小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14(9):89-95+97.

[19] 陳佳聲. 上市公司、審計師與監管機構的財務舞弊博弈研究[J]. 審計研究,2014(4):89-96.

[20] 傅頎,汪祥耀.所有權性質、高管貨幣薪酬與在職消費——基于管理層權力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3(12):104-116.

猜你喜歡
管理會計
如何發揮施工企業財務人員應用管理會計的職能作用
基于院校治理的管理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
新經濟時代下管理會計的應用案例探索與啟示
我國知識資本會計研究述評與展望
戰略決策視角下的管理會計崗位職責能力分析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實務工作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有效結合的途徑研究
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分析
淺談中國制造2025與管理會計改革
網絡環境下高校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