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當前產能過剩五論

2016-12-19 17:12魯保林陸茸
財經科學 2016年10期

魯保林 陸茸

[內容摘要]關于本輪產能過剩的特征、性質、根源與治理方案等,本文研究認為:(1)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已經由局部向整體惡化。(2)產能過剩主要是由于國內外需求急劇萎縮引致的,不能完全歸因予舉制性缺陷。(3)政府與市場關系失衡未能有效防范,甚至加劇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4)從“補短板”的角度看,相當一部分過剩產能可以轉化為“有效產能”。(5)治理產能過剩應從供需兩側同時發力,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給,適應和引領需求結構轉型;另一方面擴大有效需求,支撐和帶動供給能力提升。

[關鍵詞]周期性過剩;補短板;政府與市場;供需兩側

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不斷深化,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進入第五次長波周期的蕭條階段,中國經濟也步入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增長速度換擋期,長、短期矛盾相互交織導致我國出現了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最為嚴重的產能過剩。目前,學術界關于本輪產能過剩的分析和判斷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產能過剩的主要特征。多數學者認為,當前的產能過剩主要存在于低端產品和傳統產業,低端供給過多,中高端供給不足。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我國經濟是整體產能過剩。第二,當前產能過剩的誘因。部分學者認為,目前的過剩為體制性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發生與以審批制為特征的產業政策、政府對市場機制的干預等因素有關。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2016)則認為,“鋼鐵、煤炭、有色金屬、水泥等行業產能的嚴重過剩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結構性原因?!薄拔覈洕禄嗍峭獠啃?、周期性因素造成的?!钡谌?,產能過剩是否與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失衡有關?一些學者指出,地方政府對經濟活動過度干預造成了目前的產能過剩,因而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可以規避產能過剩。第四,市場對當前的過剩產能是否還存在一定的消化空間?韓國高(2013)認為,過剩行業的供給已絕對超過了市場需求,市場已經沒有足夠的消化能力。史正富(2016)提出,應通過補短板來“用”現有的過剩產能。林毅夫(2016)指出,如果投資用來補短板,不僅不會造成過剩產能,而且還可以消化鋼鐵、水泥等國內現有過剩產能。第五,治理產能過剩是否要放棄需求管理?魏杰、楊林(2016)認為,需求管理創造出的需求是不健康的,繼續實施需求管理只能造成“滯脹”。鄭新立(2015)認為,擴大需求特別是擴大內需,已成為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選擇。本文從五個方面梳理了學術界的主要論點與分歧所在,以期從不同側面去厘清本輪產能過剩的基本輪廓,并運用政治經濟學方法把握其形成機理和具體根源所在。

一、局部過剩還是整體過剩

學界普遍認為,當前的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結構性產能過剩,即低端產品過剩與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不足并存,其主要矛盾在于供給結構不適應或滯后于需求結構的轉變,這一判斷既抓住了本輪產能過剩的獨特之處,也指出了供給側的短板所在。魏琪嘉(2013)研究發現,我國傳統產業的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嚴重,但一些高端產品如高精鋼、大型發動機的需求主要依靠進口。周勁、付保宗(2011)認為,結構性產能過剩在較大程度上源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滯后于需求結構的升級。邱海平(2016)認為,由于供給的產品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造成了消費能力外流。從價值鏈視角來看,我國制造業大多分布于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進入門檻較低,易于陷入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近年來,由于成本上升較快,加工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步減弱,因此,我們并不缺乏制造低端產品的能力,但缺乏高精尖的技術??傮w來說,高端產品的供給能力比較薄弱。

當然,如果僅僅是低端產品、低端產能存在過剩,那么當前的產能過剩只能算局部過剩。但是,有學者指出,“中國的閑置產能除了集中在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屬于技術密集型和附加值率較高的行業,如電子設備、專用鋼板等?!庇诹?、張杰(2014)認為,“盡管某些行業仍存在產能不足問題,但不可否認我國經濟是整體產能過剩,并非是有多有少、多少相抵的結構性矛盾?!边M一步考察工業增加值、出廠價格等指標,則不難發現,金融危機以來,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已經由局部向整體惡化。第一,工業增長明顯疲弱。2007年以來,工業增速大幅放緩,從之前的兩位數增速下降到目前的個位數,2015年工業增速僅相當于2007年的1/3(見圖1)。第二,工業品出廠價格全面下跌。2015年1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30個主要行業出廠價格同比漲跌幅數據顯示,除了煙草制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醫藥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這四大行業外,26個主要行業(占30個主要行業的近90%)的出廠價格都出現下跌。第三,利潤同比下降行業數量增多,虧損額擴大。如表1所示,2013年以來,利潤同比下降的行業日漸增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額逐年增長,虧損面由2011年的9.35%上升至2014年的11.5%,虧損不斷侵蝕利潤。第四,工業投資增速大幅減緩。2012年以來,隨著“四萬億元”投資的刺激效果逐年遞減,工業企業盈利能力不斷惡化,利潤增速快速下滑,尤其是最近兩年,利潤已呈負增長態勢(見圖2)。由于企業對盈利和投資預期比較悲觀,企業家信心指數持續走低,投資動力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快速下滑(見圖3和圖4)。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5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僅為7.7%。

從近幾年工業運行的總體狀況來看,金融危機以來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已經由局部向整體惡化,過剩的壓力不僅存在于低端產業與傳統產業,也存在于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那些與房地產業和基建投資相關的鋼鐵、水泥、建材等產業,或者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前些年依靠低生產要素成本擴張的出口導向型加工制造業面臨的問題相當嚴重。有學者指出,金融危機之后,產能過剩的范圍已經從鋼鐵、水泥、有色等傳統產業擴大到造船、汽車、機械以及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高科技產業。低端產品和高端產品均出現過剩,甚至出現同一產業內部高端產品賣不過低端產品的情況。房地產業的過剩程度也絲毫不遜于制造業,“去庫存”任務異常艱巨。截至2015年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高達71853萬平方米,相當于當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28495萬平方米的一半,若按人均住房30平方米計算,可以滿足2395.1萬人的居住需求。如果把商品房在建面積、保障房以及小產權房、自建房等也考慮在內,樓市的過剩超乎想象?!笆濉焙汀笆晃濉逼陂g,工業和房地產業快速成長是我國國民經濟超常增長的主要源動力。2012年以來這兩大增長引擎動力日益減弱,壓力迅速傳導到至鋼鐵、建材、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引發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據有關學者分析,在調查的39個行業中,有21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低于75%。

二、周期性過剩還是體制性過剩

關于當前產能過剩的誘因,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看法認為,當前的產能過剩由蕭條和衰退導致的需求萎縮引發,屬周期性產能過剩。另一種看法則認為,目前的過剩屬于體制性產能過剩,與我國一定時期內特有的治經濟體制相關。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具有強烈的投資沖動(源于官員的晉升激勵或者財政壓力,或者是GDP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二是生產要素價格長期被抑制(源于地方政府對土地、金融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正當干預),因此地方政府是重復投資、過度投資以及產能過剩的幕后推手。江飛濤等(2012)認為,“體制扭曲才是中國出現產能過剩頑疾的關鍵所在?!庇诹?、張杰(2014)提出,中國以審批制為特征的產業政策導致競爭性行業出現了整體性以及長期性的產能過剩。楊振(2013)認為,產能過剩來自于政府對市場機制的干預和產業政策對企業投資和退出決策的扭曲激勵。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沒有這樣或那樣的體制機制問題。應當說當前的產能過剩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有一定關聯,但不能完全歸結為體制性缺陷,至少來說,體制問題不是主要根源。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制約,任何市場主體都難以做出完全準確的投資預期,投資與生產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無論是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說外資企業,都概莫能外。第二,改革開放伊始,經濟體制改革就圍繞著如何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這一問題來推進。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對市場微觀主體的直接干預與之前相比,已大為減少,但是產能過剩的發生卻越來越頻繁。第三,需求萎縮是引發當前產能過剩的導火索。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現了兩輪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都與在外部經濟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國內經濟關系失衡加劇有關。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指出,“鋼鐵是工業的‘糧食,是經濟發展的‘糧食,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吃‘糧食的一方‘得病了,‘胃口不好了,顯得‘糧食過剩了?!蛐枨笪s和經濟下行是目前鋼鐵和其他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002-2007年,我國出口平均年增30%、投資年增26%、最終消費年增16%,……外貿依存度達50%-70%,“外需”是拉動高速增長的第一位因素。2008年以來,國內外需求嚴重萎縮使得我國的供給日趨相對過剩。造船行業很有代表性,2007年全球造船市場成交量達到2.7億載重噸,2009年全球造船新訂單量則大幅減少至4219萬載重噸,2010年雖恢復到1.37億載重噸,但過了兩年又降至4686萬載重噸,僅僅是金融危機前的1/6。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來看,與2002-2007年相比,2008年以來,消費、投資、出口增速已大幅衰減(見圖5),特別是2012年以來,投資和出口下滑的幅度非常厲害。正如表2所示,投資增速由2002-2007年的年均25.85%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年均16.9%,出口增速由2002-2007年的28.27%下降到2012-2014年的5.46%。2015年,投資和出口進一步萎縮,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11.8%,出口則負增長1.8%。

因此,從誘發因素和供求關系來說,蕭條和衰退導致的國內外需求萎縮是引發當前我國產能過剩和經濟下滑的導火索,萎縮的需求和既定的產能供給不匹配,導致供需出現失衡,進而形成過剩。我們不能否認,地方政府的GDP情結導致它們放任了某些環境、安全、技術、能耗等不達標項目的過度或重復投資,但是,地方政府不是本輪產能過剩的主要幕后推手。相反,如果把需求萎縮引發的產能過剩歸咎于地方政府,進而在制度安排中弱化地方政府的發展職能,就會逐步消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獨特優勢。筆者認為,比較可取的做法是,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既要發揮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觀能動性,也要避免出現那種沒有經過深入調查而靠拍腦袋做出的經濟決策,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投資項目必須著眼于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和社會規律。如果能夠遵循這些原則,則不難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政府的重復投資和過度投資就會越來越少。

三、地方政府越位還是缺位

探討產能過剩的形成根源和防范機制不能回避對下述問題的回答,即政府和市場在產能過剩的形成過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有學者認為地方政府越位,即地方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過度造成了目前的產能過剩,由此出發,一些學者提出,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可以規避產能過剩。于立、張杰(2014)認為,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可以從根本上消除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和短期行為。鐘春平、潘黎(2014)提出,解決中國產能過剩的途徑只能更多地依賴市場化的機制構建來完成。有學者還提出,在正常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競爭性行業即使出現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也只能是短期現象。

其實,認為正常的市場經濟環境不會出現長時期的產能過剩,既不符合理論邏輯,也不符合實踐。首先,單純依靠市場調節難以承擔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重任。市場調節作為一種事后調節方式,其盲目性和滯后性恰恰是形成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一般來說,在資源配置的微觀層次上,市場價值規律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供需總量的綜合平衡、部門和地區的比例結構等宏觀層次的資源配置,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其次,產能過剩與一個行業的競爭程度并非嚴格相關。就目前而言,無論是競爭性行業還是非競爭性行業都出現了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例如,房地產業是一個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全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數以萬計,但仍然避免不了產能過剩。而鋼鐵、煤炭、電解鋁、船舶等重化工業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把它們劃入競爭性行業未免有些牽強,但是這些行業存在大量難以流動的固定資本,資產專用型比較強,一旦進入不易退出,所以一旦出現過剩,就很難剎車。

正是由于政府與市場關系失衡,才未能有效預防甚至加劇了某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第一,由于政府監管缺失,造成消費能力外溢。一些輕工業產品尤其是食品領域的安全和質量問題頻頻發生,“三聚氰胺”事件便是典型例證。為什么中國消費者非要跑到國外購買馬桶蓋、電飯煲、奶粉等普通日用消費品?并非國內企業不能生產這些產品,而是消費者對國貨缺乏信任,所以很多人在海外瘋狂掃貨而視國內產品為低質低端產品。第二,地方政府為追求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囚徒困境”。例如,像平板玻璃行業,由于環保部門未能嚴格執行環境標準,導致市場準人條件偏低,使得大量企業依靠低成本優勢盲目進入。究其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只追求短期利益和區域經濟增長,但是對某一地區經濟發展有利的產業,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布局不協調。由于缺乏長遠、全局和整體的發展目標,地方政府之間的GDP競賽導致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也陷入了“囚徒困境”。第三,住房出現大量庫存和空置完全是市場化過度直接造成的。房地產業本身就不應該是一個過度市場化的行業,因為住房和其他商品相比有很大的差異,住房兼具投資品和消費品雙重屬性。作為投資品,住房與一般商品的需求規律相悖。當住房價格上升到超出其實際價值時,其需求量不僅不會下降,還會涌現大量的投資性和投機性購買,進而價格與需求量螺旋上漲,導致價格泡沫越吹越大。作為消費品,住房是每個家庭安身立命的居所。若房價持續過高,會對其他消費支出造成擠出效應,從而總的消費量可能不增加,而且高房價也會形成馬太效應,極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誘因。因此,構建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既要尊重市場規律,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既要規避市場失靈,也要克服政府失靈和政策失效。

四、減產能還是用產能

當前的產能過剩是否呈現絕對性?市場是否還存在一定的消化能力和消化空間?有學者認為,過剩行業的供給已絕對超過了市場需求,化解產能過剩的手段只能是削減產能。胡榮濤(2016)認為,目前部分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是由于生產者供給過多、超過市場需求產生的。韓國高(2013)提出,我國鋼鐵、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石化等傳統行業的產能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和發展需求,市場已經沒有足夠的消化能力。

如果從供給的絕對量來看,我國城市的存量住房已經達到了戶均一套的水平,能夠滿足所有人的居住需求了。同樣,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似乎也需要壓縮一部分產能,以適應當前的需求,但是直接削減產能來強制實現供需平衡,往往會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損失以及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相反,如果用動態、發展、協調的眼光來看問題,當前的過剩產能依然存在巨大的消化空間。史正富(2016)指出,如果著眼于國民安居樂業的長期需要和我國長期發展潛能的塑造,將現有產能與補短板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補短板來“用”產能,今天的過剩產能就能直接轉化為“有效產能”。我們認為,相對于直接削減產能,這一方案較為積極穩妥,關鍵之處在于打通“過剩產能”向“有效產能”轉化的通道。從目前經濟發展的短板來看,以下幾點值得關注。第一,從住房需求來看,我國還有相當多城市居民的剛性和改善性購房需求依然沒有得到滿足,仍有1億多人蝸居在棚戶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亟須改善。此外,一、二線城市房價普遍偏高,令不少年輕人和農民工望房興嘆,并且高房價已成為推動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F階段如果能夠力推民生導向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房價收入比回歸到合理水平,樓市的需求潛力將會得到極大釋放。第二,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科技、生態環境保護、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等,現在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板。對這些領域進行投資,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提升長期發展潛力,塑造經濟增長新動力。第三,中西部農村地區還比較落后,農業基礎仍比較薄弱,生產能力不高。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區域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可以消化相當一部分過剩資本和鋼鐵、水泥、建材、汽車、工程機械等產品。新農村建設涉及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村莊整合、文化娛樂設施以及農村道路、農村飲水工程、灌溉排水設施的修建和完善等,投資量巨大,可以有效利用當前的過剩產能。第四,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依然存在,投資空間還比較大。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9月發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我國總體基礎設施質量在全球140個經濟體中排名51位,其中公路質量排在第42位,鐵路基礎設施質量排在第16位,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排在第50位,民航基礎設施質量排在第51位,整體而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因此,推進大中小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暢通中國”,也可以消化相當一部分當前的過剩產能。

此外,從全球層面來看,全球終端市場的重心正逐漸由北方國家向南方國家轉移。南方經濟體人均收入水平比較低,更傾向于廉價商品,我國可以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投資和貿易便利化,向更為落后的南方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騰籠換鳥”。并且“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中大多數都是鋼材進口國,這些國家工業發展薄弱,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建設也可以大大拉動我國的鋼鐵、建材、工程機械等產品的需求。因此,治理產能過剩還應有全球化視野,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總之,在國內外需求疲軟、制造業投資形勢低迷、發展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打通“過剩產能”向“有效產能”轉化的通道,強化增加有效供給的“聰明投資”,把“無效產能”轉化為“有效產能”,既可以提振需求、防止經濟運行出現斷崖式下跌、為調結構贏得時間和積累資金,也可以補齊長期以來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板、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培育長期發展潛力。

五、化解過剩的著力點在需求側還是供給側

化解產能過剩被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那么,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治理產能過剩的重要作用,是否意味著需求側管理政策不再起作用呢?不可否認,需求管理在某時候的副作用和后遺癥確實比較大。例如,單純依靠信貸擴張,維持銀根寬松,去刺激投資和消費增加,會導致非金融企業部門和家庭部門的杠桿率進一步升高,債務和信用違約風險進一步累積,管控不好就極易引發一場系統性的金融危機。實際上,供給側和需求側并非截然對立、水火不容。例如,“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在本期來看就是需求,到了下期就形成供給,決定著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高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p>

供需失衡可分為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均會導致產能和產品過剩??偭渴Ш獍▋煞N情形:第一種情形,供給增速不變,需求增速萎縮,導致既有產能與相對萎縮的需求不匹配,形成過剩;第二種情形,需求增速不變,供給增速過快,導致既有需求與增長過快的供給不匹配,形成產能和產品過剩。結構失衡則表現為供需結構錯位,局部比例失調,一部分產能和產品出現過剩,另一部分產品和產能出現不足。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信息不對稱、資產專用性、沉淀成本、退出壁壘等因素的存在,結構失衡和局部比例失調很難消除。應對不同的過剩,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針對需求萎縮形成的產能過剩,化解過剩的著力點在于提振舊需求,創造新需求。對于某些無效供給增速過快而形成的產能過剩,化解過剩的著力點在于減少供給,壓縮產能。筆者認為,當前應著眼于提振舊需求和創造新需求,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失時機地解決供需失衡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治理產能過剩應從供需兩側同時發力,調節供求關系。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給,適應和引領需求結構轉型;另一方面,擴大有效需求,支撐和帶動供給能力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不意味著放棄需求側管理,更不意味著有供給就能創造需求,其核心要義在于企業要主動適應需求結構的轉變,調整供給結構,提高供給的精準性和供給體系的效率。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如何做到增加有效供給和擴大有效需求呢?我們認為,可以采取“降低成本、改善配置、增加收入、開辟外需、升級品質、優化投資”二十四字方針。第一,降低成本。適度降低企業的稅費、融資和物流等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通過稅收減免或研發補貼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工藝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促進企業產品創新和價值鏈升級。需要注意的是,稅收減免會帶來財政收入減少,如果剛性開支沒有減少,就會導致政府債務不斷累積。筆者認為,可以適當提高奢侈品的征收稅率,彌補因減稅帶來的財政收入下降。由于勞動工資涉及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長,不宜降低,而且低勞動成本會降低企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和動力。盡管削減工資和福利從短期來看有利于改善企業的盈利水平,提高企業的供給能力,但是從長遠來說,由于需求乏力,市場有限,供給就會遭遇瓶頸,無法進一步擴張。第二,改善配置。政府和市場要協同發力,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技術落后、效益低下、扭虧無望的企業。一些企業破產或兼并重組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正常的“新陳代謝”現象,有利于推動資產、勞動、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流向高效率的企業,要素重新配置有助于增進資源的配置效率。第三,增加收入。當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大,基尼系數仍比較高,還有5500多萬人口尚未脫貧,廣大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不足,阻礙了消費市場擴大和消費結構升級,因而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可以擴大消費需求,釋放消費潛能。第四,開辟外需。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支持企業走出去,開辟海外發展空間。我國可以依托“一帶一路”戰略與比自己落后的南方國家建立更密切的經貿關系,在南南合作區內推動投資和貿易便利化,向更為落后的南方國家進行低端產業轉移?!耙粠б宦贰钡难鼐€國家70%是鋼材進口國,比如印度、蒙古等國,這些國家工業發展薄弱,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如高鐵、能源、核電、油氣管道、輸電網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以拉動我國的鋼鐵需求。同時,成套技術裝備與工程總承包“走出去”也能有效化解建材的產能過剩。第五,升級品質。老百姓總是期望質量更好、價格更優的商品。因此,企業要主動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品種結構,更好適應需求的變化。質量監管部門和媒體要加強對產品生產和流通環節的管理和監督,打擊假冒偽劣商品,提升中國產品和中國品牌的知名度。第六,優化投資。技術進步離不開投資,許多新產品和新的生產方式本身需要投資來實現。優化投資主要指優化投資結構,要引導資金更多地流向能夠提高長期增長潛力的實體經濟,而不是在股市、房市等虛擬經濟領域套利。近些年虛擬經濟的高風險、高收益吸引了過多的投資投機資本,然而,大量的社會資本脫實向虛會導致經濟增長的根基被削弱。實業是立國之本,創新乃強國之路。當前,一要加大對生產性部門的投資。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據調查,在美國,制造業占私人部門研發比例超過2/3,有約70%的國家研發人員從事與制造業相關的工作。二要強化教育、科技和人力資本投資,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制造業的創新投資和教育、科技以及人力資本投資在短期內能擴大需求,在長期內能夠推動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