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南宋詩人孫應時山水紀游詩的特點

2016-12-20 22:23高新航
北方文學·下旬 2016年9期
關鍵詞:創作特點

高新航

摘要:孫應時《燭湖集》中描寫山水紀游的詩歌共有77首,是詩人詩歌創作成就最突出的部分。從總體上看,詩人在這類詩歌創作中體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在觀賞風景時,主體保持“靜觀”的心理狀態;二是以意為主;三是融歷史與山水為一體,多翻案出奇之語。

關鍵詞:孫應時;山水紀游詩;創作特點

孫應時(1154-1206),字季和,自號燭湖居士,余姚人。曾先后師事南宋大儒陸九淵和朱熹,并問學于張栻和呂祖謙,南宋宰相史彌遠為其學生。光宗紹熙三年(1192),丘崇帥蜀,孫應時任其幕僚。史載其預知吳曦將叛,并向丘崇提出一系列合理措施,使得蜀地一方晏然。今存《燭湖集》二十卷。

自南朝謝靈運之后,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轉變,山水成為了歷代文人寄情的對象,山水紀游詩也逐漸成為詩歌領域里的“大國”。在宋代,無論是居于廟堂的達官貴人,還是嘯傲山林的江湖隱士,山水紀游都是他們題詠的重點對象。孫應時的山水紀游詩既受到宋代山水紀游詩的整體影響,又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發揮,使得他創造了具有自己獨到之處的山水紀游詩。

一、靜觀山水景物

宋代理學家對天地萬物常常以靜觀的態度去面對,并且在靜觀中領悟天地至理。邵雍在《觀物內篇》第十二篇中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程顥在詩中也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孫應時作為南宋的一位理學大家,他在對待山水景物上也是采取靜觀的方式。如《杖錫山》:

萬杉夾道磴千盤,巖水溪風徹骨寒。坐久云煙過庭角,睡馀星斗轉闌干。

登臨不盡山川險,景物無窮世界寬。會得人生安樂法,不須禪板與蒲團。

孫應時于靜觀中看到云來云去,斗轉星移,在一片靜謐中發現世界的廣大,原來即使人們窮盡一生精力也無法完全領略這世間的美景。于是詩人領悟到,雖然我們無法占有全部美景,但只要能夠珍惜眼前的美景就已經足夠了。而人生也是如此,我們不可能遍享這世間的所有樂趣,能抓住眼前就應該感到知足,這即是真正的“安樂法”,詩人認為若能懂得這點,則不必再去佛教中尋找精神的慰藉。

除詩人主體以靜的心理觀物之外,孫應時在詩中還塑造出寧靜的意境,使得主客體之間得到和諧統一。如《寧庵即事》:

颼颼松風鳴,翳翳山景暮。蟬聲清有馀,荷香美無度。

幽人曳杖吟,事勝心獨悟。平生寡世念,正是愜襟素。

坐看北斗移,竹葉明月露。夜久寂無人,佳眠不知曙。

詩的開頭即分別寫到風聲和蟬聲,然而恰恰如王籍詩所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在這寂靜的環境中,詩人唯有明月、北斗、竹葉、露珠相伴,平靜的內心與周圍環境得到完美的交融,詩人也因此佳眠,而不知天已大亮。正如詩人所說:“平生靜中愿,歲晚無相違?!?“靜”已經成為孫應時追求的人生態度。

二、以意為主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往往有意識的選取自己所需要的意象,孟郊說:“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楊萬里《應齋雜著序》也說:“使古今百家、景物萬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這些都說明詩人對客觀景物的主觀能動作用。孫應時的山水紀游詩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他這類詩的意象構景中,詩人經常將意象放在較大的空間中進行點染,在對景色的描寫中塑造出詩人所需要表達的氛圍。如《武擔山》二首:

其一:

北上武擔寺,南臨蜀錦園。風煙帶城郭,禾黍半江村。

今古本同夢,廢興那復論。惟應一坡竹,可共洗心言。

其二:

小飲不成醉,清談多所欣。秋聲搖落日,野色亂寒云。

心事長千載,腰圍更幾分。西風叢桂發,倚檻得相聞。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擔之南?!?孫應時在其一中對武擔山遠眺所見之景進行描繪,突出了遠處風煙中的城郭和江邊的小村落,之后抒發今古同夢,興廢無常的感慨。其二中依舊是遠景里的秋天落日和山野寒云,在塑造出孤寂的氛圍后,詩人轉向“心事”的抒發。

上面所舉詩中,詩人的議論和對景色的描寫是互相參半,和諧統一的。而在孫應時的另一部分山水紀游詩中,敘事和議論成為了詩歌的主體,對山水景色的正面描寫則成為了陪襯,甚至是附庸。詩人以意為主,通過議論代替景色的描寫,表達對山水的贊美之情。如《與宋廄父昆弟唐升伯偕游廬山》:

征帆西過憶匆匆,咫尺匡廬悵望中。天意留為今日計,春游恰與故人同。

酒醒月落行侵曉,云斷風來翠滿空。識取廬山真面目,會來栽杏作仙翁。

一般詩人在寫游歷廬山的詩中,必定會對廬山的某樣特殊景觀大加描繪,然而此詩中詩人沒有一處正面描寫廬山的精致。孫應時在首聯和頷聯中先是交代自己曾匆匆路過廬山卻沒有機會欣賞此處風景,直到今日才與好友偕游廬山的背景。接著頸聯寫詩人一日歡游后,于次日拂曉登舟離去時所見,只見滿眼青翠,云斷風來。詩人對廬山景色全沒有一處具體描寫,然而結尾詩人說自己已看到了廬山真面目,愿再來此做栽杏仙翁,則詩人對廬山景色的贊美已全在其中。

三、融歷史與山水為一體,多翻案出奇之語

詩人登臨名山大川,很容易思接千載,發出對歷史的評議,然而在詩歌中能將此地山水與歷史很好的結合起來,并且寫出不落俗套的見解,則殊為不易。巴蜀境內的奇山異水與歷史傳說頗多,孫應時在巴蜀境內所作的一些山水紀游詩中有很多都借山水發出對歷史的議論,并且其中有很多翻案警拔之處。如《劍門行》:

兩崖夾道立削鐵,澗水悲鳴淺飛雪。上有石城連天橫,劍戟相磨氣明滅。

出門下瞰山盤紆,石磴斗落十丈馀。敵來仰首不得上,百萬渠能當一夫。

井蛙未識河山廣,分明到此生狂想。豈知天險乃誤人,禍首子陽終衍昶。

渭水秦川指顧中,劍門空復老英雄。傳檄將軍真得意,落星愁殺臥龍翁。

此詩前半部寫劍門地勢險要,歷來詩人過劍門多有此類題詠,不外乎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詩人前半部所敘全是為之后的轉折做鋪墊,重點是為了突出天險誤人的主旨。詩人回顧歷史,從王莽末年的公孫述在蜀稱帝,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前后蜀主王衍、孟昶,哪一個建立了長久的基業?全是曇花一現罷了。所謂劍門天險,與長江天險一樣,每每誤人,根本不足恃??v然秦川渭水只在手指目視之間,如劉備那樣的一世梟雄也只能老死蜀中。即使才華如駱賓王、諸葛亮也只能在蜀中建功而已,諸葛亮六出祁連山也只能功敗垂成。此詩將歷史典故、山川形勢和個人見解融為一爐,不落前人窠臼,是難得的佳作。

孫應時此詩很有可能是針對杜甫《劍門》詩所發,孫應時初次過劍門時便有《入劍門和少陵韻》,詩中稱:“杜陵千年句,角逐不得讓?!倍鸥υ凇秳﹂T》詩中稱:“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并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孫應時可能由此提出天險誤人的觀點。當然,若進一步聯系孫應時出入劍門關是為了打探吳曦的情報,以便穩定蜀中形勢的背景來看,孫應時未嘗沒有認為蜀中形勢不足為慮,難以威脅南宋朝廷的看法。

參考文獻:

[1]孫應時著.燭湖集[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2011.

[3]邵雍著.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程顥著.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黃端云選注.詩苑英華[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孟郊著.孟東野詩集[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87.

[7]辛更儒校注.楊萬里集箋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陳壽著.三國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9]楊倫著.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1980.

猜你喜歡
創作特點
朱踐耳鋼琴作品《敘事詩<思凡>》的創作特點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朱踐耳鋼琴作品《敘事詩<思凡>》的創作特點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朱踐耳鋼琴作品《敘事詩<思凡>》的創作特點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論東野圭吾小說創作特點研究
歌劇《塞爾維亞的理發師》的演唱風格研究
《紅樓夢》音樂的創作特點及風格分析
朱良鎮藝術歌曲的創作風格概述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創作特點
淺析馮子存竹笛作品的藝術風格
從《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亞悲劇創作的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