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鴨幾種常見病毒性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2016-12-23 20:39王秀茹
水禽世界 2016年5期
關鍵詞:病鴨雛鴨病理變化

王秀茹

番鴨飼養場(戶)在養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番鴨中容易傳染的疾病,以下介紹飼養番鴨過程中幾種常見的傳染疾病及防治方法。一旦發病后,治療方法不是絕對的,但是肯定能給廣大養殖場(戶)帶來一定的益處,可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特別是病毒性傳染病要做好預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鴨瘟

鴨瘟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鴨的一種急性、接觸性、敗血性的傳染病。因發病鴨常見頭頸部腫大,故俗稱”大頭瘟”。不同齡期和品種的鴨均可感染,同時番鴨也感染,自然發病多見于育成鴨和成鴨,但近來10-15日齡的雛鴨亦時有發生,流行期比較長,可達15-30d,死亡率在90%以上。

1.1臨床癥狀 病番鴨表現為高熱、頭部腫脹、縮頸、流淚、眼瞼水腫、兩翅下垂、腳麻痹,嚴重的病鴨伏地不起,排綠色或灰綠色稀糞;產蛋鴨還可表現為產蛋下降。

1.2病理變化 剖檢病變主要見病鴨呈全身急性敗血癥,頸部以至全身皮下組織及胸、腹腔的漿膜常見有淡黃色膠樣浸潤物;肝有不規則的、灰黃色壞死點,不少壞死點中間有小點出血,或其外圍有環狀出血帶;脾稍腫,部分病例有灰黃色壞死病灶;小腸的漿膜、粘膜可見環狀出血帶;泄殖腔粘膜有充血、出血、水腫及有壞死灶,內夾有較堅硬的物質;產蛋母鴨卵巢、卵泡充血和出血、變形,常見腹膜炎;成年公鴨的睪丸充血或出血。

1.3防治措施 到目前為止,尚無特效藥物可用于治療,故應以防為主。除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外,采用鴨瘟弱毒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可有效地預防本病的發生?,F已有較理想的鴨瘟致弱活疫苗,接種可按廠家說明適當稀釋后,20d至1月齡的番鴨,肌肉注射0.5ml/只,2月齡以上的番鴨肌注1ml/只。為保證免疫效果,種鴨每年通常應接種2次。1日齡時亦可注射疫苗,但免疫期不超過1個月,應及時加強免疫。一旦發生鴨瘟,應及時封鎖,嚴禁病鴨流動,妥善處理病、死鴨及污染物,舍內外環境、場地及用具嚴格消毒。同時,對受威脅的鴨群和發病鴨群實施緊急疫苗接種。采用抗鴨瘟高免血清對發病早期有相當好的防治效果,0.5ml/只,肌肉注射。但待疫情穩定后10-14d內仍應緊急接種疫苗。還可用聚肌胞(一種內源性干擾素)進行早期治療,成年番鴨,肌肉注射,1ml/只,3d 1次,連用2-3次,也可收到一定效果。

2.番鴨花肝病

番鴨花肝病是一種新的番鴨病毒性傳染病,以軟腳、搖頭和肝臟、脾臟及胰臟出現大量白色壞死點為主要特征,故暫稱之為“花肝病”。它主要侵害1月齡內雛番鴨,7~8日齡即可發病,最多見于10-25日齡的雛番鴨,潛伏期為2-4d,發病率可高達100%,死亡率通常為20%~30%,嚴重的可高達95%以上,給番鴨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本病發病急、傳播快,幾天內即可波及全群,在出現死亡鴨后,病勢發展較快,1-2d內即達死亡高峰。

2.1臨床癥狀 病雛鴨表現精神沉郁,羽毛松亂,震顫,兩腳軟弱無力,頭頸下垂,有的可見喘氣和下??;有的表現健康,一旦出現癥狀則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2.2病理變化 番鴨花肝病剖檢的特征性病變主要見于肝臟。肝稍腫大,色棕褐,散布許多針頭大至粟米大的灰白色壞死小點;脾稍腫大,亦可見如肝臟的類似病變;腎蒼白,有小點壞死出血;間或見胰腺水腫及小點狀壞死,部分肺瘀血、水腫。

2.3防治措施 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有效防治藥物,在疫區以本地病鴨分離毒株研制成的滅活疫苗進行免疫預防,效果良好。對患病早期的番鴨使用當地分離毒株制備的高免卵黃抗體或血清抗體進行治療,結合使用多種維生素、抗生素如頭孢噻呋、氟苯尼考、復方阿莫西林等,中草藥制劑如清開靈、黃芪多糖等,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3.雛番鴨小鵝瘟

本病是由小鵝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也是一種高發性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本病主要感染雛鵝,但近年來雛番鴨也有此病流行。2-5周齡的番鴨多發。

3.1臨床癥狀 病鴨精神沉郁、不食;腹瀉,排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并有泡沫;流眼淚,鼻涕,呼吸困難,很快消瘦,最后抽搐死亡。

3.2病理變化 氣囊混濁增厚,肝腫大,膽囊脹大,腸系膜出血、粘連,小腸出血。在小腸的中、下段整片腸粘膜壞死、脫落,與纖維素性滲出物凝固形成栓子或假膜包裹在長內容物表面,堵塞腸管。在卵黃柄與回盲部的腸段,外觀極度膨大,質地堅硬,長2-5cm,如香腸狀。剖開后可見堵塞整個腸管,這種臘腸樣栓子為本病特征性病變,具有診斷意義。這種病常與傳染性漿膜炎相混淆,且??苫旌细腥径觿‰r鴨死亡。

3.3防治措施 關鍵在于預防,疫苗接種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方法,現已有商品弱毒活疫苗。一旦發病后應及時診斷,嚴格封鎖和隔離;全面徹底清潔和消毒孵化室;妥善處理病死鴨和糞便等污染物;肌注或皮下注射小鵝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抗體,治療量為1ml/只,預防量0.5-0.8ml/只,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4.鴨病毒性肝炎

本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各種雛鴨的一種高致死率的急性、烈性傳染病。各品種的鴨均易感,尤以快大型肉鴨發病最多,危害最大,發病日齡主要為1-3周齡,尤以1~2周齡最為嚴重,個別發病日齡達到4-5周齡。發病率為30%-90%不等,致死率常在90%以上。

4.1臨床癥狀 病鴨主要表現為發病急,一般多在出現癥狀后24h內死亡,死亡高峰主要發生在發病后3-4d,瀕死前出現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

4.2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肝臟腫大,質脆易碎裂,櫻桃紅色,肝臟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新鮮出血斑點,膽汁呈茶色或草綠色,部分肺瘀血、水腫。

4.3防治措施 對本病的防治,目前尚無特效藥物,除了做好一般性的生物安全措施外,主要是依賴特異性的免疫預防和防治。在疫區,可用商品鴨肝炎弱毒苗或以本地分離的鴨肝炎病毒制備的滅活疫苗于多發日齡前7~10d免疫雛鴨或免疫種鴨,其保護效果較好。免疫種鴨的方法是在開產前2~4周肌肉注射1ml/只,14d后倍量加強免疫接種1次,這樣母鴨所產的蛋中就含有多量母源抗體,所孵出的雛鴨因此而獲得被動免疫,其免疫力能維持3-4周,這是當前預防本病的一種既方便又安全有效的方法。一旦發生本病,可在發病初期及時使用以本地分離毒制備的高免卵黃抗體或高免血清,配合使用多維和中草藥制劑進行治療,可使病鴨群的殘廢率控制在2%-5%以下。

5.番鴨細小病毒病

本病是由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的傳染病。主要侵害13周齡的雛番鴨,特別多見于10-18日齡者,而鵝和其它種類的鴨不發病,臨床以腹瀉、呼吸困難和腳軟為主要癥狀。經接觸傳染,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以冬、春季節居多,其潛伏期為7d左右,病程6-7d,出現3-4d后為死亡高峰,發病率27%-62%,死亡率22%-43%,病愈番鴨大部分生長發育受阻,成為僵鴨.給番鴨養殖戶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是番鴨飼養中的主要疾病之一。

5.1臨床癥狀 病鴨精神萎頓,腳軟伏地,食欲減退,飲水增加,嚴重腹瀉,排黃綠色樣糞便,混有大量氣泡,有的還伴有喘鳴。

5.2病理變化 剖檢以腸道時,可見到腸道形成纖維素性炎,腸粘膜壞死、脫落為主要特征。

5.3防治措施 目前對本病的防治措施是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加強雛番鴨的飼養管理,給初生雛番鴨接種弱毒疫苗,在疫區預防本病發生,防治雛番鴨可注射抗本病的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有一定效果,但對發病晚期的療效不明顯。

6.副粘病毒病

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PM-1)引起的親消化道病變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急性、病毒性、烈性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98%。副粘病毒對雞、鴨、鵝、山雞、鷓鴣、番鴨都有100%發病率和死亡率。其病變特征為脾臟、胰腺腫大,有灰白色壞死灶,腸道出血潰瘍,并附有大量纖維素性結痂,不易剝離。

6.1臨床癥狀 發病番鴨初期排出白色糞便,中期稀便帶有紅色物,后期帶有綠色?;鉴喚裎D,行走無力,少食或拒食,體重迅速減輕。后期不死的表現扭頸、轉圈、仰頭等神經癥狀,飲水時更加明顯。10日齡左右,眼睛潮濕、多淚水,伴有白色糞便,流出清水樣鼻液,甩頭、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排出白色糞便,發病1-3d左右死亡。

6.2病理變化 患鴨頭部皮膚淤血,膠樣浸潤,喉頭粘膜出血,支氣管內充滿黃色干酪樣物。脾臟腫大、淤血。部分肝臟稍腫大,有粟粒大小白色壞死灶,質地變硬,膽囊擴張。消化道粘膜出血、壞死、潰瘍、結痂等。

6.3防治措施 目前,尚未有對副粘病毒有特效的藥物進行治療。對副粘病毒做好疫苗接種和免疫監測是預防本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措施。

6.3.1接種疫苗 在產蛋前2周進行1次滅活苗免疫,使鴨群在產蛋期具有免疫保護能力。經種鴨免疫的雛鴨在15-20日齡進行1次滅活苗免疫,無母源抗體的雛鴨,可根據本病的流行情況,在2-7日齡或10-15日齡進行首次免疫。在第1次免疫后2個月左右,再免疫1次。

6.3.2對癥治療 應用抗小鵝瘟病毒和抗副粘病毒二聯高免血清和抗體,給雛鴨緊急注射,有一定保護作用??捎秒uND I系苗免疫發病鴨,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猜你喜歡
病鴨雛鴨病理變化
雛鴨的飲水與開食
雛鴨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羊傳染性膿皰病的病原、流行特點、病理變化及防治
淺析鴨傳染病的鑒別與治療
淺談雛鴨飼養管理的關鍵技術要點
《中藥皮炎片對變應性接觸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圖版
《安徽六安地區鴨短喙與侏儒綜合征并發細菌感染初報》圖版
雛鴨對溫度的要求
鴨傳染性鼻炎的診治
高原紅細胞增多癥胃黏膜組織病理變化及CD45、CD72表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