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經濟的歷史考察

2016-12-23 20:43宋天航鐘建平
西伯利亞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俄國農業

宋天航 鐘建平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工業布局嚴重不均衡,工商業發展高度依賴外資。1860年代改革后,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國家經濟社會生活的封建色彩濃重,歐俄農業人口嚴重過剩,城市難以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緩慢。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資本主義因素向農業領域艱難滲透的條件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戰爭對俄國的沖擊尤甚。

關鍵詞:俄國;工商業;農業

中圖分類號:K51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6)05—0092—04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視察薩拉熱窩時遇刺。得到德國支持的奧匈政府以此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7月30日,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此后,法國、英國等協約國相繼參戰,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導火線的一戰全面爆發。

這一時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薄弱,并不具備參加世界大戰的經濟條件。1913年,俄國(不包括芬蘭)國民收入160億盧布,相當于同期美國國民收入的1/4略強。俄國加工業產值僅占世界總量的5.5%。

一、工商業發展

1900年,俄國企業數量為25 327家,總產值約32億盧布,工人近205萬人,到1913年分別發展到29 415家、74億盧布和311萬人。1909—1913年,俄國企業數量增長16.1%,總產值增長1.3倍,工人平均勞動生產率由l 553盧布提高到2362盧布,增長52%??梢哉f,20世紀初俄國工業取得長足發展,盡管工業生產的絕對規模不大。

但是,這些數字背后隱藏著一系列消極因素,首先是俄國工業布局嚴重失衡。大部分企業集中在5~6個歐俄地區,例如西北地區的企業幾乎都位于彼得堡。中部工業區、烏克蘭、烏拉爾地區、西北地區和波羅的海沿岸的企業數量占全俄的57.8%,產值占64.7%,工人數量占68.5%。各地區生產集約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存在極大差距。烏克蘭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生產集約化程度很高,而烏拉爾和中部工業區的生產則比較粗放。因此,戰前俄國各地區資本主義工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各地區的工業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俄國鐵路運輸的保證能力薄弱。雖然20世紀初俄國鐵路建設規模宏大,而且于1913年躋身“世界五強”(五國鐵路長度約占世界鐵路總長度的80%),但俄國鐵路網密度低,鐵路布局不合理。1913年,美國的鐵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鐵路長度1.4公里,歐洲為8公里,俄國則只有0.3公里,而且鐵路主要位于歐俄地區,邊遠省份尤其是西伯利亞和遠東鐵路運力嚴重不足。

俄國高度依賴外國資本。到1914年,俄國52%的銀行資本集中在7家最大的銀行,這些銀行實際上都是外國銀行的子公司。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俄國通過貸款和直接投資等方式,積極輸入資本。1900年,外國投資約占俄國股份公司總資本的29%,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這一比重提高到33%。俄國工業也嚴重依賴外國資本,外資在1916—1917年間增加到22.5億盧布,大約占俄工業投資總額的1/3。外國資本壟斷了俄國南部70%的生鐵冶煉和制成品、約60%的石油開采量以及90%的電力企業。所以,外資一定意義上可以直接影響俄國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俄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商品流通機制。1900年,全俄城市商品交易額(不包括集市貿易)為46億盧布,但其中37%來自莫斯科和彼得堡。1900—1913年,登記貿易額增長了59.3%,達196億盧布,但商品流通體系有待加強。據統計,1912年全俄116.62萬家應該領取營業執照的貿易企業中,批發和零售企業18.32萬家(15.7%),小貨攤60.81萬個(52.1%),售貨亭34.92萬個(29.9%),流動售貨企業1.07萬家(0.9%),貨郎1.5萬人(1.3%)。落后的集市貿易仍然存在。1911年俄國共有近1.6萬個展銷會,總交易額110億盧布,其中約87%來自建堂節期間鄉村舉辦的小型展銷會,交易額超過100萬盧布的大型展銷會只有23個。馬卡里耶夫展銷會(下諾夫哥羅德)和伊爾比特展銷會(彼爾姆?。┦侨碛休^大影響的展銷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俄國城市居民人均商品交易額430盧布,農村居民則不超過22盧布。

二、農業和糧食生產

農業是重要的國民經濟領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農業約占俄國國民收入的50%,農業人口占全俄總人口2/3以上。雖然1860年代改革顯著推動了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國家的經濟社會生活仍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歐俄農業人口嚴重過剩,耕地短缺;城市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無力吸收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所有這些因素無疑延長了農村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過程。

村社在俄國農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敖涍^數百年的發展,村社雖然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中世紀初期瑪克的特點,但在所研究的時期,村社以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行使經濟、稅收和其他職能,根本不是久遠歷史的殘存,而是當代重要而且有效的制度?!苯刂?905年,在歐俄地區農民中,村社土地占有制水平平均達83.4%,波羅的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村社土地占有制程度最低(分別為0%和3.7%),北部、中部工業區、伏爾加河中下游地區村社土地占有制最普遍(高達99%~100%)。不同類型的農民中,原地主農民(70.6%)、國家農民(87.8%)、皇室農民(99.2%)和哥薩克(100%)的村社土地關系普及程度最高。1907年以前,俄國農民土地自由流通程度低,土地交易規模小,土地市場發展滯后。

20世紀初,農村的生產條件趨于惡化。1901—1915年,播種面積僅增長14.6%,低于人口增速,結果,同期農村居民人均耕地面積從0.66俄畝降至0.62俄畝,下降6%。耕作水平落后,主要依靠廣種薄收。1906—1907年至1913年,雖然糧食和飼料總產量出現大幅增長(54.3%),而單產僅增長10.4%(由每俄畝48普特增加到53普特)。農村畜力日益短缺。1888—1891年至1912年,農戶戶均馬匹數量由2.3匹降至1.97匹,只有一匹馬和無馬的農戶比例則由55.9%升至65.2%。糧食需求,其中包括商品糧需求(20世紀初俄國國際市場糧食出口國的地位不斷提高)增長導致牲畜飼料播種面積減少,結果,1902—1904年至1911—1913年,俄國每百人平均牲畜保有量由63.9頭(折合成牛)降至55.3頭。農民經濟的有機肥使用量下降。

鑒于上述糧食生產條件,農民的糧食消費水平自然較低。盡管1907—1909年到1911—1913年農民糧食消費標準由20.9普特提高到21.3普特,但就該指標看,俄國在歐洲的排名靠后。1913年,俄國人均消費糧食23普特,比利時為29普特,德國和法國的糧食消費水平低于比利時,但高于俄國。俄國農民一晝夜口糧提供的熱量只有2617卡路里,明顯低于意大利(3565卡路里)、芬蘭(3674卡路里)和美國(3785卡路里)。

俄國的糧食單產能力不僅低于歐洲國家,而且落后于戰前同樣走粗放型農業發展道路的美國。如果以世界6種主要糧食作物的平均單產為100,那么比利時的指數為221,德國——179,法國——123,美國——108,俄國——75。俄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也明顯落后于競爭伙伴。如果1914年美國9880萬俄畝耕地使用勞動力8500萬人(約為1.2:1),那么俄國1.7億俄畝耕地則使用勞動力1億人(1.7:1)。數字的對比表明,俄國農業的集約化程度極低。

歐俄的人口密度很高(1913年歐俄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25.1人,同期全俄平均數字為7.7人),導致該地區農民經濟的規模大幅低于國外水平。俄國農民主要通過租賃和購買方式彌補耕地不足。購買土地的數量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歐俄農民購買土地的數量占其土地總量的比重不高(11.2%),其中西北部地區最高,達23.1%,南部草原地區次之,為18.4%,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最低,只有0.04%。俄國農村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可見一斑。

俄國農業投資明顯低于西歐競爭伙伴。以1913年為例,俄國1俄畝耕地投入8.6盧布,德國則投人31盧布。從改良農具的使用情況看,俄國與歐洲工業發達國家和美國相去甚遠。到十月革命以前,近半數農民仍使用木犁從事生產活動,耕地不足9俄畝的農戶基本上沒有脫谷機和選糧機等改良農具。俄國中部地區12個縣的統計數字表明,無農具農戶約占27%。1887—1888年,畜力勞動占糧食產值的比重為61.2%,1912—1914年該數字降至60.2%,幾乎沒有變化。這表明俄國農業發展水平落后,現代化農具普及程度較低。

20世紀初俄國農村的種植制度值得一提。根據1915年的研究結果,雖然歐俄地區傳統的三區輪作制仍占主導地位(78.4%),但先進的四區輪作制和多區輪作制比例提高至近20%(分別為8.9%和10.3%),表明俄國農業技術出現積極變化。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俄國農業的進步。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俄國農民經濟的糧食商品率極低。絕大部分谷物和馬鈴薯用于滿足生產者個人及其家庭消費,只有20%左右的糧食進入市場流通。糧食短缺地區甚至不得不添購糧食以緩解需求壓力。

糧食在俄國出口商品結構中占重要地位。1909—1913年,俄國年均出口糧食7.27億普特,僅1910年就出口糧食8.47億普特。1910—1911年,俄國小麥出口占世界小麥出口總量的21.9%,某些年份這一比例高達1/3。糧食出口一度占俄國出口總收入的50%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之一。但糧食出口結構反映出其經濟發展落后。例如,1911年美國出口的糧食中,面粉的比重占81.2%,同期俄國出口的糧食則主要為原糧(占97.9%),面粉比重只有2.1%。農業發展水平低導致俄國在國際糧食市場的競爭力下降。1912年,德國等西歐國家開始積極進軍芬蘭、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等俄國傳統的面粉出口市場,俄國的糧食出口空間受到排擠。除技術原因外,糧食單產水平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以及運輸能力嚴重不足等因素也極大地制約了俄國作為糧食生產國的潛力。

從農業雇傭勞動角度看,1897年俄國農業工人數量為270萬人,不足雇傭勞動力總數(910萬人)的1/3。到1914年,俄國雇傭工人數量增至1500萬~1700萬,但農業工人的比重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全俄1.7億人口中,這個數字很低(2.9%~3.3%,工人總數占全國人口的比重不超過10%)。融入城市經濟生活是解決農業人口過剩問題的被迫選擇,但這方面同樣存在頗多問題。1900年代初,4460萬農村男女勞動力中,農業生產僅需要1510萬人,外出打短工1200萬~1420萬人,剩余勞動力達1310萬~1530萬人,而城市和農村資產階級的勞動力需求明顯低于實際供給能力,農村人口過剩問題日益嚴重。俄國社會結構失衡。一戰前,地主、城市大資產階級、中等資產階級、商人占全國人口的16.3%,農民和手工業者占66.7%,富農約占農民經濟總數的15%。

三、結語

總體而言,俄國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資本主義因素向農業領域滲透緩慢的條件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因此,戰爭對俄國的沖擊尤其嚴重。1917年,戰爭消耗了71%的工業總產值,當年該項指數僅相當于1913年水平的63%。截至1917年2月20日,俄國戰爭支出接近300億盧布,大量印鈔成為延緩俄國政府金融體系崩潰的被迫選擇。農業總產值比1913年水平低12%。即便在糧食運輸量下降的情況下,運輸系統仍無力保障糧食運輸。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俄國的谷物經濟急劇惡化。糧食和飼料播種面積減少,歐俄72個省的糧食和飼料播種面積由1914年的8571萬俄畝降至1917年的7 585萬俄畝。糧食總產量下降,同1909—1913年平均水平相比,1914年糧食總產量下降4%,1915年——1.2%,1916年——18.5%,1917年——16.8%,這是農村勞動力資源大量流失的必然結果。至1917年3月,俄國先后有1500萬人應征入伍,使農業失去將近一半的強壯勞動力,大批土地荒蕪,牲畜大量屠宰以供軍需。糧食單產明顯下滑,1913年歐俄50個省糧食單產58.3普特/俄畝,1914年——44.5普特/俄畝,1915年——55.8普特/俄畝,1916年——49普特/俄畝,1917年——44普特/俄畝。

[責任編輯:孫連慶]

猜你喜歡
俄國農業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七顆鉆石
張北“未來農業”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俄國戲劇舞美特點初探
農業科學
設施農業文摘
哥德巴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