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安盟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途徑

2016-12-26 11:15王秀榮
吉林農業·下半月 2016年12期
關鍵詞:黑土地保護技術

摘要:因盲目過度開發導致的黑土退化,黑土資源呈現質退量減的趨勢。如何保護好黑土地,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升黑土地資源利用率、產出率和生產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能落地”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勢在必行,為更大范圍開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6.24.063

1 興安盟黑土地現狀

興安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地形由西北向東南構成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四大地貌類型;全盟轄6個旗(縣、市),總人口165萬人;現有耕地1640萬畝,其中平地620萬畝,坡耕地1020萬畝。主產玉米、大豆、小麥、水稻、油料等作物,水田面積72萬畝,水澆地480萬畝;是內蒙古自治區糧食主產區和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每年糧食產量都在85億斤以上,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黑土地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2005年~2015年所采集土樣化驗分析,興安盟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為35.9克/公斤,有效磷含量為14.7克/公斤,速效鉀含量為145毫克/公斤。

2 興安盟黑土地退化表現

2.1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肥力下降

由于耕作方法不當致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容重增加、通透力變差、保水保肥能力減弱,影響了黑土產出能力。1986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興安盟黑土有機質平均含量為58.2克/公斤,2012年下降到35.9克/公斤。

2.2 耕作層變淺變硬,土壤水肥氣熱協調能力下降

由于長期使用小馬力機械耕作,耕翻深度只有8~15厘米,加之農機具碾壓,導致犁底層上移、緊實,耕作層變淺,土壤板結硬化。造成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農作物根系難以利用土壤深層水分和養分,土壤水、肥、氣熱協調能力降低。上世紀80年代,小四輪拖拉機翻地滅茬,耕作層由25~30厘米上升到12~15厘米。

2.3土壤養分失衡,酸化問題凸顯

由于重用輕養、重化肥輕有機肥以及秸稈還田質量不高,黑土原有穩定健康的微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土壤微生物活性減弱,土壤養分失衡和酸化問題凸顯,直接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提升。據興安盟扎賚特旗耕地土壤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耕地土壤pH值下降,最大下降0.3。

2.4 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黑土資源損失

黑土表層較薄、土質松散,抗蝕性弱。特別是黑土區傳統耕作方式為順坡種植,坡面較長,極易形成地表徑流,加之春季干旱風大、夏季暴雨沖刷,土壤水蝕風蝕嚴重。局部地區出現喪失腐殖質層的破皮黃黑土。

3 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途徑

3.1以黑土地養育為主的平原區綜合配套技術模式

針對興安盟耕地土層變薄、耕作層變淺,土壤理化性狀變劣、有機質含量降低和養分失衡、耕層中鵝卵石較多等問題我們實施以黑土地養育為主的綜合配套技術模式。

一是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松揀石、糧豆輪作等技術,創建深厚、肥沃的耕層土壤,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保肥能力。二是深化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強化配方肥推廣,做到大配方、小調整,大力推廣化肥深施技術并有針對性地推廣應用鋅、鉬等微量元素。三是充分利用興安盟地區豐富的水資源條件,科學規劃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提高肥料利用率。

3.2以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為主的綜合治理技術模式

在水土流失、黑土退化較重的典型丘陵單元,結合興安盟水土保持、測土配方施肥、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項目,通過丘陵頂部退耕還林還草、丘陵兩側侵蝕溝治理、丘陵坡面固土培肥、丘陵底部低洼易澇地綜合治理等農業、農機、生物措施形成“草葉冠、生態溝、環耕地、高產田”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

一是針對丘陵頂部土壤土層薄、易發生水土流失等問題,結合林業部門的退耕還林還草項目,本著易林則林、易草則草的原則,逐步退耕還林還草,在丘陵頂部形成“草葉冠”。

二是丘陵周邊及耕地區域內的侵蝕溝,結合興安盟地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方面的項目,在溝內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攔截降雨徑流,通過植樹造林防風固土,逐步建成有效防止溝底下切和溝岸擴張的“生態溝”。

三是丘陵坡面順坡耕作的耕地,改環耕種植或橫壟種植。土層深厚的區域,根據機械作業的幅寬和田面坡度,間隔一定距離修筑地埂,種植生物籬帶,并配套田間作業道路。坡度大于6度、土層厚度小于30厘米的耕地通過增施有機肥、糧豆輪作等措施培肥土壤,土層深厚的耕地通過秸稈還田、深耕深松等措施培肥土壤,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逐步將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建成穩產的“環耕地”。

四是地處丘陵底部的丘間洼地,伴有“冷、粘、澇、旱”等制約因素,水、肥、氣、熱不協調,開展“田、林、路、溝”(排水溝)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糧豆輪作、深耕深松、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有條件的地區通過旱改水發展水稻種植,逐步建成高產基本農田,即“高產田”。

3.3以旱改水為主的綜合治理黑土地技術模式

通過修排管水渠、安裝輸水管道、平整土地、修田間路、栽防風林、增施有機肥等綜合措施,使旱改水地塊達到工程措施配套、栽培措施達到標準化。

4 以耕地質量監測預警機制為主的監測網絡建設

根據興安盟地貌類型、積溫帶、地力高低建設3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主要監測土壤墑情、地溫、降雨量、空氣濕度、耕地養分狀況、農作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周圍用圍欄封閉,在監測點上配備自動化監測設備、遠程無線傳輸和網絡化信息管理平臺,掌握耕地質量現狀和演變,并針對不同黑土耕地類型土壤剖面結構和功能監測。

5 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技術研發與反思

針對黑土地區農業生態環境和耕地質量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2015年研發的基礎上,將繼續聘請科研團隊開展區域性關鍵治理技術的研發集成與推廣應用,主要研發內容包括:對不同秸稈還田量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定;開展免耕試驗;連作玉米時間與玉米病蟲害發生關系;地膜殘留量對耕地質量及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不同深松深度對土壤蓄水量的影響;長效緩釋肥的配方及施用效果。在生態建設和黑土地耕地質量保護、建設方面進一步探索、研究、開發高效適用的治理技術成果,為更大范圍開展黑土地保護與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簡介:王秀榮,本科學歷,內蒙古興安盟土肥站,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

猜你喜歡
黑土地保護技術
保護黑土地刻不容緩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阿榮旗保護黑土地的做法
摘取黑土地上黃金珠的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