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病針灸穴位的演變與思考

2016-12-28 13:39王卿軍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30期
關鍵詞:中風病

【摘要】 總結古今中風病取穴變化, 從病因與治療上探索其內在規律, 發現陰陽變化為其主線, 標本兼治貫徹始終, 結合康復評價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關鍵詞】 中風??;穴位變化;診治水平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191

中風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歷代針灸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具有一定的治療優勢。從古代到現代都比較重視針灸取穴的研究與創新。查閱歷代幾個典型時期的理論創新與穴位變化, 作者從不同角度觀察針灸治病的演變過程, 得出以下結論:歷代皆注重病因研究、辨證施治, 唐以前偏于外風立論, 以祛邪為主, 兼顧治痿獨取陽明。唐宋以后始倡臟腑氣血陰陽失調, 辨證、辨病取穴。近代頭針、舌針、眼針及石氏主取陰經“醒腦開竅”針法廣泛應用。近幾十年引進康復醫學理念, 針灸與康復有機結合分期取穴針治, 是一個逐漸成熟的診治過程。

1 病機認識

唐代以前以外風立論, 注重祛邪, 病機上以“正氣方衰, 邪氣獨盛, 發為偏枯”立論。唐宋時期一直延用“內虛邪中”病機。到金元時期醫家對中風病機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轉折, 力倡“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成為病機學的分水嶺, 金元四大家為其代表。王履則首次提出直中風和類中風的論點, 明確指出“中風者, 非外來風邪, 乃奪其病也。凡人年逾四旬, 氣衰之際或因憂喜怒思傷其氣者, 多有此疾, 壯年之時無有也, 苦肥盛則有之?!泵髑鍟r期人才輩出, 許多醫家對中風病進行了專論。王清任的氣虛血瘀論, 創補陽還五湯, 至今仍有很大的臨床價值。楊繼洲按中風先兆, 卒中, 后遺癥期分治, 進一步明確了病位在腦, 分期論治的觀點?,F代醫家更是按中風病分為中臟腑、中經絡兩個方面, 并將中經絡分為肝陽暴亢、風痰阻絡、痰熱腑實、氣虛血瘀、陰虛風動五個證型, 有效的指導了臨床治療。70~80年代石氏的“竅閉神匿, 神不導氣”, 眼針、頭針按部取穴的全息觀點, 更是拓展了治療范圍。

2 治療進展

古代基于上述病因, 各個時代的治法也不盡相同?!秲葟健芬浴熬掎樔≈?, 益氣不足, 損其有余”, “先去其陽, 后取其陰, 浮而取之”, 偏于祛邪。唐以后尤其是明清始倡臟腑陰陽氣血失調, 逐步把腦中風病分為中臟腑與中經絡。中經絡又分為肝陽暴亢、痰熱腑實、風痰阻絡、氣虛血瘀、肝陰不足五個證型。針刺以辨證取穴為主, 逐漸形成辨證選穴、按癥選穴(阿是)、獨取陽明、平衡針法、灸法、拔罐及三棱針刺血等30余種方法。其間仍以手足陽明經穴位為主

現代, 尤其是70~80年代治療方法逐漸成熟, 以焦氏頭針及彭氏眼針為代表。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 手足六陽經皆上行與頭面, 腦為髓海, 頭之氣街首位, 結合現代大腦皮層功能定位, 頭針按部位刺至帽狀肌腱下, 快速捻轉200次以上, 并注重針灸與運動有機結合, 充分提高了治療效果。眼為心聲,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眼睛是這個整體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僅與人體的經脈相連, 還通過“五輪”與人體五臟發生關系。眼神經與腦神經結構類似, 刺激眼區穴位可激發腦功能并治療中風病。石氏醒腦開竅針法, 更是把治療推向了一個臺階, 石氏主張病位在腦, 竅閉神匿, 神不導氣, 致肢無所附, 神無所用。注重陰經穴位, 以人中、內關、三陰交為主穴, 手法量化補瀉分明, 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以上皆為治腦醒腦的典范。

80年代后期, 隨著康復治療在我國的廣泛應用, 使得針灸治療方法更加現代化。布氏分級將中風病的恢復分為五個階段, 充分揭示了肢體活動恢復的內在規律[1]。中風偏癱肢體障礙的恢復有其內在規律, 需辨期論治。軟癱期, 屬真氣去, 邪氣獨留, 針刺癱側, 因腱反射消失, 無從調動經絡之氣, 而達不到得氣的目的, 此時采用巨刺法, 可加速聯合反應和自主運動的的出現。結合良肢位, 來引導正常運動模式的出現。當出現聯合反應, 肌張力稍高, 此時以頭穴為主可激發腦細胞活性, 消除腦水腫帶, 挽救半暗帶的部分凋亡細胞。由于治痿是主要矛盾, 以陽明經為主, 體現古人“治痿獨取陽明”的道理。當肌張力增高, 痙攣加重, 此時應緩急而不是治痿, 據研究陽經穴位為主治療中風后上臂痙攣較針刺陰經穴位效果好[2]。頭體針聯合應用分期治療腦卒中可明顯改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盡快地恢復步行能力和步速, 且優于不分期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和“治痿獨取陽明”針刺治療[3]。針刺加康復的提出避免了由于片面強調針刺治療而忽視了康復, 致使治療以發展肌力為重點, 強化共同運動、聯合反應而導致誤用綜合征的出現。

3 討論

縱觀歷代認識與治療, 首先注重病因病機的研究, 從外邪致病-五臟虛損-竅閉神匿-康復理念, 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治療方法也隨之創新;早期扶正祛邪-獨取陽明-陽緩陰急-臟腑辨證-頭眼耳針-醒腦開竅針刺法-康復分期針治?!鹅`樞.根結》篇“用針之要, 在于知調陰陽, 調陰與陽, 精氣乃光, 合形與氣, 使神內藏”。只有陰陽平衡, 肢體才能恢復正常功能。上述論述與治療都離不開陰陽兩端, 只有‘陰平陽秘, 精氣內藏, 才能發揮治療作用。無論是治痿獨取陽明的氣血雙補, 還是陽緩陰急的瀉陰補陽, 以及拮抗肌取穴法, 平衡針法, 都是調整陰陽的具體表現。治療方法也遵循陰陽雙調、標本兼治, 針灸與運動康復相結合[4]。重視中醫傳統的治療措施, 并吸收現代康復醫學的評價體系, 引進康復醫學的有效康復技術, 匯中西之長, 是兩種醫學在中風偏癱康復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探索, 值得臨床推廣。

建議:不局限于空洞的文字評價標準, 不局限好轉、有效等評估, 可與國際接軌, 開展循證醫學研究。關于中風病某一癥狀的治療研究, 如肩手綜合征、肌張力障礙、吞咽障礙、高級腦功能障礙、平衡障礙等。治療方法更加細化, 加強針刺手法及工具的創新, 打破重體針輕運動的傾向, 提倡針灸和康復手法有機結合, 取長補短, 相得益彰。不拘泥于古人, 結合現代科技, 既要傳承又要創新, 與時俱進, 因人制宜, 不搞門戶之見。取穴應少而精, 減少肌張力增高的發生和恐懼感, 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中風病是臨床多發病、常見病, 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 本文擬在粗略梳理各個時期的治療精華, 使治療方法更加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1] 王卿軍. 結合布氏分級針治中風偏癱100例臨床觀察. 上海針灸雜志, 2003, 22(10):32.

[2] 何可, 張泓, 吳清明, 等. 頭、體針聯合應用分期治療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礙. 中國針灸, 2012, 32(10):887-890.

[3] 張慧敏, 唐強. 針刺加康復防治腦卒中異常運動模式的康復學評定. 中國針灸, 2011, 31(6):487-492.

[4] 王揚, 劉志順. 中風病針灸診療特點和療效評價的思考.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1(4):757-761.

[收稿日期:2016-10-25]

猜你喜歡
中風病
經方化裁治療中風后便秘驗案2則
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針灸推拿及康復治療現狀
中風病后期內風證候與簡化mRS問卷的功能結局相關性分析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中風病常用中成藥適宜人群經典判別分析
中藥針刺綜合方案治療中風病急性期臨床研究
中風病的臨床中醫康復治療觀察及探討
補陽還五湯配合針刺治療中風病恢復期的規范化研究
淺析中醫中風病的病因病機
中醫脾胃論中風病病機及其診治
論“調暢中焦”與中風病的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