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未來編輯杯”看未來編輯出版工作發展趨勢

2017-01-03 21:26王占清傅希剛
科技傳播 2016年16期

王占清+傅希剛

摘要科技類出版社和科技期刊需要有一定專業背景的編輯人員,而目前的應屆畢業生很難在傳統科技類出版社和科技期刊求職。重策劃輕加工的現象不僅在出版界較為普遍,在學校教育中也較為普遍,這從多屆論文中可窺見一斑,似乎未來編輯都只從事策劃工作。

關鍵詞編輯出版學;培養口徑偏窄;重策劃輕加工

“未來編輯杯”征文競賽活動已成功舉辦了8屆,征文對象為在校三、四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正在攻讀編輯出版、新聞傳播專業第二學位的學生,到第七屆共有157所院校參加了征文活動,征得論文1027篇,這些論文題材多樣,角度各異,分析有據,反映了“未來編輯”對編輯出版工作的見解,也暢想了編輯工作的未來。但聯想當前出版業現狀,似乎專業教育與業界人才需求出現了脫節。

1培養口徑偏窄

前不久,有位朋友說他的女兒就要大學畢業了,學的是編輯出版學專業,想在出版社謀份職業,可是幾家出版社都以沒其他專業背景而婉拒,他實在搞不明白,編輯出版學專業的畢業生到出版行業工作怎么就專業不對口呢?乍一聽,的確想不通,在我幫他細細分析后,他覺得有一定道理。出版行業包括出版社、報刊、電子音像、網絡、印刷等等,全國的出版社有幾百家,各有專長,從名稱來看,有“××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文藝出版社”“××(專業)出版社”“××大學出版社”等等,各類出版社所出版發行的圖書多涉及某一專業領域,編輯需要有專業背景才能更好地從事專業圖書的選題策劃和編輯加工。比如“文藝類”出版社,更適合文學專業的畢業生;“醫藥類出版社”恐怕非醫藥學專業畢業生莫屬了;就連大眾養生保健類圖書的出版,新聞出版署都要求出版社必須有相應的編輯資質。武漢大學曾對2005~2010年編輯出版學專業的畢業生進行過調查,在出版行業就業的僅占51.95%,其中從事圖書策劃加工的比例就更低了。北京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學生也曾進行過一項調查,被調查的164家出版單位中,明確表示需要該專業學生的只占15%。該專業1999~2004年六屆畢業生有126人,去出版社工作的只有13人,僅占10.32%。這兩所大學可是同專業中的佼佼者。從調查中可看出,出版單位很少聘用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學生,這既有出版社的原因,也有學校專業教育的原因。出版社更青睞那些有相關專業知識和背景的畢業生,這些學生進入出版單位后,經過1~2年的培訓,基本都能掌握編輯出版工作。

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專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通知》,強調了所有學科編輯都要具有相應的專業學科背景,以確保學術著作的出版質量。這一通知對編輯出版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意味著什么呢?出版社所需的“復合型人才”與學校編輯出版學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之間發生了脫節。從工作性質和特點來看,編輯工作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評價、選擇、加工和推薦,是對文化的傳承,編輯既要會傳承,又要了解相應的文化,以自己獨具的知識慧眼,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通過對已經出現、正在出現和將要出現的行業新知識進行選擇,策劃出一批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并引導知識傳播和知識創新的選題,因而編輯工作就應該是兩個學科的結合。張元濟、魯迅、巴金、葉圣陶、鄒韜奮、林穗芳等老前輩不僅是著名的編輯家,同時也是作家、思想家或出版經營者。

我國的編輯出版學專業自1984年開辦以來已有30多年了,最早的畢業生也從業2020多年了,可在歷年的韜奮獎、中國出版政府獎、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國家圖書獎等獎項中,又有幾個他們的身影呢?

2重策劃,輕加工(審讀)

在“未來編輯杯”征文活動中,“未來編輯”們以獨特的視角、深厚的功底展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對編輯出版工作的向往與追求?,F代編輯工作雖然早已超越了傳統編輯工作——加工(訂正差錯)和潤色的范疇,但在“大文化、大媒體”背景下,無論是何種編輯,其工作的基本職能也都離不開對文化產品進行評價、選擇、加工和推薦。評價、選擇和推薦是編輯工作光鮮的一面,是可以大寫特寫的一面,而編輯加工卻往往被忽視。如第五屆“未來編輯杯”征文競賽獲獎作品《當代畢異——王選》選題策劃書,文中對選題背景、讀者定位、寫作內容和要求、裝幀設計、進度安排、營銷計劃及效益分析等均作了很好地說明,但5月底寫作完畢,6月即可開展印刷發行等工作,編輯加工、審稿的時間呢?作為企業,出版單位目前傾向于贏利,重策劃,選題數量猛增,編輯任務繁重,有些編輯不愿意對稿件進行加工,沒有專業背景的編輯對稿件的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等更是無從下手。特別在數字出版中,媒體編輯把關不利,網絡語言充斥其中,嚴重影響了年輕人的語言習慣,視不規范為規范,有悖于國家提倡的語言規范化。輕加工(審讀)是目前的普遍現象,這一點也可從獲獎論文中窺見一斑。殊不知好的選題創意一定要配上精工雕琢才能打造一份傳世之作。

編輯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學性很強的工作,編輯的最高境界是為他人作嫁衣,通過默默的勞動把作者的勞動成果盡可能完美地奉獻出來,以豐富社會精神財富。作為一名肩負文化傳承的未來編輯,要看到編輯工作辛苦、細微的一面,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

從宏觀上來看,選題策劃是精品圖書的先決條件。但是,有了好的選題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書稿,有了好的書稿并不等于一定能出精品書。在歷屆圖書評獎工作中,有不少好書就是由于忽視編輯加工而導致圖書編校質量不合格。

眾所周知,圖書的質量是由內容質量、編校質量、印制質量等組成的。內容質量是作者勞動的成果,必須要有一個適當的創作周期,周期太短則必影響書稿的創作質量。編校和印制質量是在出版過程中控制的,其中裝幀和印刷是圖書的外在質量,而圖書的編校質量則是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視的內在質量。編校質量環節包括審稿、編輯加工、排版、校對等,它也需要有一個周期。稿件質量不好,審稿和加工所需時間就長;稿件質量好則所需時間就短。但能否省略這一環節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一般來說,書稿是在選題擬定以后由作者來完成的,由于種種原因,書稿與原選題之間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偏差,需要在審稿中與作者溝通,以把握原選題的脈路。此外,任何作者在寫作時都會受到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一時想得很周全,即使是名家也難免有一時的疏漏或不妥,而使書稿存在欠缺。因此,編輯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讀者負責、對作者負責的精神對稿件進行認真加工,確保稿件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學術性和知識性,盡可能發現問題并予以彌補,以保證書稿質量。任何書稿變成圖書前都要進行加工整理,使書稿符合出版的要求,這是圖書出版的必經之路。

我國一大批著名的編輯家無一不是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對稿件的內容和語言文字等高度負責。

3結論

關于編輯出版學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完全可以根據各個學校自己的情況,分別選擇一個方向有側重地發展,以一個方向為主,兼學其他課程。在學習基礎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再系統學習自己的課程。以編輯為中心的,應當加強文化知識、語言文學、編輯實務,同時要再選擇一個專業,有計劃地學習其核心課程;以出版發行為中心的,則應側重學習出版法規、現代出版技術、市場營銷、廣告策劃等課程,此外,還要學習成本核算、企業管理等課程內容。此外,要加強見習、實習環節,這樣,畢業時即可在就業市場上暢通無阻。

筆者最后認為,目前編輯出版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范圍寬泛,編輯出版學專業應放寬培養口徑,可嘗試從全文科背景轉向文理(工)兼顧,以供將來有意從事某方向編輯工作的學生選修。在教學過程中,強化編輯工作的質量意識,以便從業上崗后,有牢固的質量意識。百年工程,質量為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