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典重現 寶藏增輝

2017-01-03 19:30楊芬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北京大學圖書館大藏經明代

楊芬

摘要 2014年9月,北京大學圖書館完成大型佛教古籍叢刊《永樂北藏》的全部整理編目工作。此部北藏共計607函6053冊,主體為正統五年原版刻本,另有萬歷年間補印本,及入清以后抄配本,萬歷印補諸本中多鈐有明神宗生母李太后印璽。這其中包含多方面的版本特征,并折射出北藏刻印及流傳過程中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北藏》的整理,為佛教經典增添了極佳的善本,亦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古籍中部帙最大的一部“鎮館之寶”。

關鍵詞 永樂北藏 大藏經 明代 北京大學圖書館

分類號 B941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4.013

2014年9月,北京大學圖書館完成大型佛教古籍叢刊《永樂北藏》的全部整理編目工作。此部佛典巨著塵封于未編古籍書庫多年,由于卷帙浩繁、整理匪易,一直無序地堆放,其中摻雜不少外觀相似的其他版本佛經甚至道經。此前北京大學圖書館曾多次下決心整理,終因困難重重而放棄。從2014年6月初開始,經過充分部署及準備,古籍編目組歷經兩個多月的時間,終于完成了這項大型古籍整理工程。

《永樂北藏》的全名為《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始刊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至正統五年(1440)完成,歷時20年。全藏636函,收經1621部6361卷,內容自大乘般若經起,至明三藏法數,集佛教經籍、戒律及各宗派論藏等。以千字文“天”至“石”字編次,每字一函,每函10冊。明萬歷十二年(1584),神宗遂其生母慈圣皇太后之愿,下敕雕造《續入藏經》。續藏共41函,函號為千字文“鉅”至“史”,收經36部410卷,加上正藏共計677函,收經1651部6771卷。

《永樂北藏》經版刻成后,藏版于宮中,僅由朝廷印刷并下賜各地寺院,私人不得請印,因而在當時已十分稀少,得以保存至今的更是寥寥無幾,且全帙難求。2000年線裝書局影印此書,選當時所知保存最完整的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作底本,已闕其中的500余卷。經整理,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永樂北藏》共計607函6053冊,是現存較為完整的一部,也是目前館藏善本古籍中部帙最大的一部。整部藏經品相極佳、紙墨精良、鮮有蟲蛀。從其紙墨品相判斷,當印制于明嘉靖之前,因此其中未包括續藏部分。在這607函中,有9函為明萬歷間印補,20函為清初抄補。萬歷印補諸本中多鈐有明神宗生母李太后“慈圣宣文皇太后寶”大方朱印,更顯皇家賜本身份,彌足珍貴。以下詳述館藏《永樂北藏》版本狀況,并努力從中發掘其刻印及流傳過程中更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

1 正統五年內府刻本

明代有三次官刻大藏經,而且彼此有著密切的傳遞關系。首先是明洪武五年(1372)開雕的《洪武南藏》,亦稱“初刻南藏”,只可惜永樂六年(1408)發生火災,版片被毀,朝廷因予重刊,便是成于永樂十年(1419)的《大明三藏圣教南藏》,亦稱《永樂南藏》?!队罉纺喜亍方洶娌赜谀暇﹫蠖魉?,允許各大名山寺院及私人請印,后經多年刷印,版片損壞嚴重,多次補版。據《嘉興藏》“刻大藏經緣起”云:“南版印造雖易而訛謬頗多,愈改愈甚,幾不成讀?!薄队罉繁辈亍肥敲鞔谌喂倏檀蟛亟?,其品質較高,收經最多,至今保存最完整,也是現存官修官刻大藏經中最為精美的一部。

此部《永樂北藏》中,正統五年內府刻本“正藏”現存581函,以白棉紙刷印,質地結實,保存甚佳。其外裝四合套,以一繩纏繞,再插箋系住。函套分藍、黃綢二種,上有大朵蓮花或菊花等圖案;函上粘箋書函名,其下有圈形符,內書千字文字號。函內各冊均以藍綢作封面封底,上粘黃綢書簽,書簽題名下亦有圈形標記千字文及冊次。從整體裝幀看,藍黃相配,紋飾大氣,具有素雅莊重的佛家氣質,亦顯出別致大方的皇家風格(見圖1-圖3)。

與以往的大藏經相同,《永樂北藏》亦為“經折裝”;在版式行款上,它與之前的《南藏》相比,進一步加大了字體和版心,更體現出宮廷版本的氣派。原《永樂南藏》為每版三十行,折成五面,每半葉六行,行十七字;《永樂北藏》則為每版二十五行,折為五面,每半葉五行,行十七字。外觀尺寸高約36.5厘米,半葉寬約13厘米;版框尺寸高約28厘米,半葉寬約13厘米。其天地疏朗,上下雙邊,版心部分鐫刻千字文及冊號。字體為趙孟頫之楷體,雋秀渾圓,柔中帶剛,且字大如錢,墨印清潤,持誦極佳(見圖4)。

正統五年《永樂北藏》每函首冊卷前鐫“御制發愿詞”與“佛祖講經圖”。發愿詞在前,講經圖在后。發愿詞鐫于飛龍盤繞碑上,其上鐫“御制”二字,框內發愿文為:“天清地寧,陰陽和順,七政明朗/風雨調均,百谷常豐,萬類咸暢/烽警不作,禮教興行,子孝臣忠/化醇俗厚,人皆慈善,物靡害災/外順內安,一統熙嗥,九幽六道/普際光明,既往未來,俱登正覺”,末題“大明正統五年十一月十一日”。佛祖講經圖共有五個半葉,中間佛祖坐于法座高臺上,四周菩薩僧眾等海會圍繞。佛祖雙目微斂,神色安定,靜坐冥思;聽法菩薩形端表正,神色莊嚴,每一尊都各具韻味。整體而言,版畫鐫刻精細,線條流暢,層次豐富,墨印均勻。每函末冊卷末鐫有“韋陀護法像”,其身著法衣,雙手合十,線條厚重而飽滿,立體而有層次,表現出韋陀的威猛氣象。故宮博物院殿版研究專家翁連溪先生論其“所刻版畫,畫風古樸渾厚,線條粗獷勁挺富于變化,其他明代佛經扉頁的版畫繪鐫大不如此?!保ㄒ妶D5-圖6)

首函“天”字函“御制發愿詞”與“佛祖講經圖”前有大明正統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御制大藏經序”,其上日:“大藏諸經六百三十六函,通六千三百六十一卷,咸畢刊印,式遂流布……”;講經圖后附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記》。每函各冊卷首題名下鐫有千字文及冊次,如“天一”。各卷卷后多附有“音釋”(見圖7-圖11)。

另外,館藏正統五年版《永樂北藏》之第155“莫”字函出現了一個較為特殊的現象:其裝幀外觀、印紙質地、字體風格及版式都與正統五年版基本一致,唯有卷前“御制發愿詞”部分,雖內容亦同,但缺少了最后一行“大明正統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從印葉上仔細辨認,在落款時間原有位置上并未見任何挖改的痕跡,其被剜除的可能性非常??;由此可以判定,北藏發愿詞應是先前鐫刻而成,留下最末一行,直至整部經板刊刻竣工之時,才補入刻成時間?!澳弊趾闭y五年等落款,很可能是當時誤裝了原未鐫補時間的版片印葉,而其余各方面特征皆與正統五年版相同。這個現象正好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大型佛藏刻經鐫板的過程(見圖12-圖15)。

2 萬歷四年皇太后印造

館藏《永樂北藏》中有7函為萬歷四年(1576)印補,分別為:第230“竭”字函、第238“履”字函、第242“溫”字函、第262“若”字函、第397“邙”字函、第558“何”字函、第560“約”字函。在此7函末冊“韋馱護法像”前,增加了兩張印葉:第一個印葉為大字刻?。骸按竺魅f歷四年七月吉旦慈圣皇太后印造”,其上鈐大方朱印“慈圣宣文皇太后寶”;第二個印葉為盤龍環繞碑,上額鐫“御制”二字,碑內鐫:“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同時此7函首冊卷端右上角均鈐有“慈圣宣文皇太后寶”印璽(見圖161圖17)。

據此推知,此部北藏由朝廷頒賜后至萬歷初年,因已有殘缺,特向朝廷請印,并得到皇太后的支持,故有“慈圣皇太后印造”牌記?!按仁セ侍蟆奔疵魃褡谥祚粹x生母李太后,她信奉佛教,《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載:“顧好佛,京師內外多置梵剎,動費鉅萬……”。以太后尊號為線索:萬歷元年(1573年)其尊號為“慈圣皇太后”;萬歷六年(1578)三月,加尊號曰“慈圣宣文皇太后”;萬歷十年(1582),加尊號曰“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因牌記所鐫太后尊號與鈐印尊號不同,便可推知此7函請印開造在萬歷四年,印畢頒行應已在萬歷六至十年之間。

所謂“印造”,是以宮廷藏版重新刷印,還是另鐫新版印行?從7函的版印上看,經藏正文字體清朗,與正統五年版風格統一。卷前發愿詞內容與正統五年版相同,亦有“大明正統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落款時間;而其中部分印葉“清”字缺末筆,另有部分印葉則墨印較黑。佛祖講經圖亦可分出兩個版刻,一為與正統五年“天”字函相近,而墨印較深;一為墨印清朗,而圖像線條有所變化,如佛祖雙目從微斂變為睜開,眉線由短而變長。另此7函卷末韋陀像與“天”字函對比,人物輪廓層次亦有所不同。這些現象進一步說明了一個問題:此大型佛藏因每函都配有講經圖、發愿詞與韋陀像,這三個部分的版片刷印量最大,最易磨損,因此它們應當鐫刻有多個版片以備使用,就出現了這部分內容版刻上細微的不同。而墨印較深者,亦顯示出是以舊版刷印所致。此7函的版印現象,也進一步印證了北藏為官賜藏經,民間受賜后,數年后若經卷殘缺,需向朝廷請印,由朝廷印補頒行(見圖18-圖21)。

此外,此七函在裝幀上略有不同:各冊以黃綢為封,綢上鑲暗紋金色小團花,封上配藍綢細條書簽;外裝函套則與正統五年版大致相同,由鑲嵌大葵花紋的藍色或黃色綢布所制(見圖22-圖24)。

3 萬歷二十六年印造施行

除皇太后印造7函外,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北藏》中,另有2函為萬歷中期印補:即第211“善”字函、第212“慶”字函。此2函卷末韋陀像前增刻一立碑牌記,其上鐫:“大明萬歷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印造施行”,“戊戌”即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

綜而觀之,此2函卷前發愿詞及佛祖講經圖、卷末韋陀像系據正統五年版重刻,鐫刻水平較原版已遜色較多。發愿詞內容與原版相同,而略去了“大明正統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其筆力刀法缺少原刻的勁挺俊秀,風骨不足。講經圖與原作相比,仿刻原畫勾勒了框架,而發髻、眉目、衣紋等細節的修飾,都欠缺細致的描摹,線條較粗糙,缺少層次。再從卷末韋陀護法像看,其線條亦混雜不清,不如原作精細。而且這幾個部分的墨印偏黑,渾而不勻,效果不佳(見圖25-圖27)。

從“善”字、“慶”字2函的正文內容來看,其字體風格雖與正統五年版相近,但仔細觀其細節,不如原刻飽滿有力。由此,綜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推斷此2函當系萬歷二十六年重新鐫版印行。故其發愿詞會略去正統五年的時間,并補刻萬歷牌記。

此2函印紙較薄,其色偏黃。裝幀上,各冊上下夾板為黃綢,其上無暗花,有別于皇太后印造諸本;外觀高度尺寸與正統版相比,略低2厘米,約為34.5厘米(見圖28-圖31)。

4 抄配本

館藏《永樂北藏》中,有部分函冊為抄配本,其中17函為整函抄寫配補,分別為:第8“荒”、第58“咸”、第86“虞”、第88“唐”、第190“建”、第192“立”、第194“端”、第216“寶”、第224“君”、第24.5“蘭”、第263“思”、第280“籍”、第288“攝”、第576“沙”字函、第587“郡”、第595“云”、第607“石”;3函為函內單冊配補,分別為:第182“行”字函第四冊、第520“公”字函第一冊、第567“翦”字函第二冊。單冊配補本前后保持正統五年刻本的特征,只依原版式補抄了經文內容;17函抄配本則因前后所附印葉不同,及其卷末墨書題款,形成了較明顯的特征。以下詳述。

4.1 清順治間抄配的15函

以抄配本卷前卷后所附版刻印葉為線索,此17函中,除了第576“沙”字函、第587“郡”字函外,其余15函則具有相近的特征。其一,從卷前御制發愿詞與講經圖部分來看,講經圖在前,發愿詞置后。與正統五年版相比,講經圖的人物造像、手持法器及構圖等都完全不同,如佛祖發髻、手勢結印、衣紋等,顯示出明顯的差異?!坝瓢l愿詞”內容改為:“六合清寧,七政順序,雨旸時若,萬物阜豐/億兆康和,九幽融朗,均躋壽城,溥種福田/上善攸臻,障礙消釋,家崇忠孝,人崇慈良/官清政平,訟簡刑錯,化行俗美,泰道咸亨/凡厥有生,俱成佛果”,末鐫“萬歷二十八年吉日”。其二,從卷末版刻印葉來看,韋陀護法菩薩像相較于正統五年版畫,其線條勾勒簡單粗陋,僅刻畫了大體輪廓,省略了很多細節的潤飾。在韋陀像前增刻了一葉“荷葉蓮花龍鳳玄武龕”牌子,其內用以供墨筆題寫施功德者姓名、時間等相關信息(見圖32-圖33)。

這兩個部分的版刻印葉,正好與館藏另一部萬歷刊本的大藏經相同。也正是在此次整理北藏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另一部萬歷間刊本與此套北藏混雜一起,此刊本外觀裝幀與正統五年版非常相似,但開本較小。經分辨,挑出“天”、“黃”、“荒”、“日”、“月”等數函。它們的卷前發愿詞即是上述抄配本所附的這一版內容,卷后亦有蓮花龕和韋陀像。僅這幾函中,卷前卷后則又包含了不同年份的版刻。如“天”字、“荒”字函卷前發愿詞末鐫“萬歷丁酉季秋重刊”(丁酉,即萬歷25年,1597年),“黃”字函鐫“萬歷九年仲春吉旦重刊”,“日”字函則無落款時間,各函講經圖及韋陀像也各有異同。上述北藏中的15函抄配本前后印葉正好與這套萬歷刊本中的“月”字函一致(見圖34-圖35)。

據此可知,抄配本所附版刻印葉,并不是專為抄配而制,而是利用了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刊本的版片刷印而成。而且從其版印效果上比較,如發愿詞中“寧、和、臻、平、生”各字下半部基本都缺筆模糊,抄配諸本中字跡模糊顯得更加嚴重;另見末尾“萬歷二十八年吉日”后本有“刊”字,在抄配諸本中則已完全磨損不見。再從講經圖與韋陀像上看,“月”字函刊本線條清晰干凈,而抄配諸本中整體墨印較深,混而不清。綜合這幾個方面的狀況,可以進一步推論,抄配本所附版刻印葉,當為萬歷二十八年刊本的后印本,其距萬歷二十八年已有相當一段時間,版片有較大程度的磨損。

除了卷前后印葉提供了版本線索外,此15函卷末蓮花龕內多有墨筆題款,多為墨書施功德者姓名,及發心捐資補寫藏經,祈愿吉祥如意等;也有數函龕內空缺。這其中共有5函題寫了明確的時間,可見于:第58“咸”字函題“大清順治六年六月初六日造”;第216“寶”字函題“順治七年三月二十日補完”;第245“蘭”字函題“順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補完”;第280“籍”字函題“順治六年十月二十一日書完”;第263“思”字函題“順治七年三月二十日補完”(見圖36-39)。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題有“順治七年”的“寶”、“思”2函中,卷末墨書相同,僅有“寶”與“思”一字之別。此2函都是由“信官祖永勳、祖永烈、祖永杰、祖永熙”四人共同發心捐資補寫,并在同一時間完成。其中“祖永烈”之名見于第190“建”字函,其末牌子墨書“信官祖永烈施銀補寫”;“祖永杰”之名還可見于第595“云”字函,其末牌子墨書“信官祖永杰誠心捐資補寫藏經一函,永遠流通?!边@些施功德者字名的呼應對照,進一步暗示了無落款時間的諸抄配本,亦很可能是在同一時期抄配完成。它們在紙張、外觀裝幀上,也有彼此的共通之處。如各冊上下夾板有黃色、藍色,上繡金絲花紋,也摻雜有其他多樣的顏色和花樣(見圖40-44)。

綜合上述分析,除“沙”、“郡”2函外的15函抄配本,很可能主要集中于清順治六、七年間(1649-1650)抄寫配補。卷前后所附萬歷二十八年刊本的后印本,其時間推算恰好也能與清初相銜接。另觀其抄補正文,基本不見避清諱,故推論其不晚于清初。

4.2 “沙”“郡”二函的特殊之處

抄配本中第576“沙”與第587“郡”是較為特殊的兩函,最明顯地體現在卷前卷后所附版刻印葉之不同。這一版卷前沒有御制發愿詞,僅有佛祖講經圖。而且講經圖出現全新的圖樣,佛祖坐于右側蓮花高臺上接受禮拜,菩薩僧眾依次列于左側,人物造像與此前諸版均有不同。卷末雖同樣有蓮花龕與韋陀像印葉,但刻板與萬歷二十八年刊本印葉比較,有明顯的差異。如韋陀像面容較為修長,其上端環繞著波狀圖紋,蓮花龕頂端框內有精致的裝飾圖案等。整體看來,“沙”、“郡”2函的前后印葉版刻較新,線條清晰,細節精細(見圖45-46)。

從紙張上看,此二函紙張較白,質地較厚,另15函抄本紙張則多偏黃偏薄。在裝幀上,函內各冊夾板顏色多樣,有黃、紅、藍、綠等多色,函套裝幀色澤圖案亦與眾不同,甚至有一種異域風格。此外,在“郡”字函內還隱藏著一個更細微的符號,即在各卷卷端題名下,均有朱筆題寫的三個梵文小字,各處所書均同,疑是某人之名的梵文書寫(見圖47-52)。

綜合上述各項特征,可以推測“沙”、“郡”2函是另一時期的抄配本,從用紙與版刻較新來判斷,應當晚于清順治六、七年。只可惜蓮花龕內沒有墨筆題記,難以有更具體的線索。

4.3 抄配本中更多潛在信息的解讀

館藏《永樂北藏》所含抄配本使此部北藏獨具特性,并有很多潛在信息需要解讀。一是關于抄配本版本的考證,除了上述所析的兩個系統外,背后同時暗含了一個問題,即抄配現象的出現與宮廷藏板刷印的關系。據翁連溪先生所言:“《永樂北藏》刊成后,藏版于宮中,供宮廷供奉,請印不易,至清康熙年間仍有刷印的記載,后版片不知毀于何時……”他還查到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中,有“乾隆三年十一月”內務府大臣海望奏請皇上的內容,其言王朝已經刻有了《龍藏》,而《永樂北藏》已經使用了近300年,刻板損壞,不堪使用,建議運到琉璃廠去作木柴燒琉璃瓦。那么,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現清順治間的抄配本,則從另一側面預示入清以后,由于改朝換代,民間的抄寫配補已經成為可能,再加之宮廷藏板已逐漸損壞,故從清初以來請印漸少,乃至康熙以后不見記載。

另一方面,抄配本中關于施功德者的記錄也潛藏豐富的信息,從中可以了解《永樂北藏》及佛教文化傳播的更多背景。其一,關于捐資補寫者的信息,可見其覆蓋面較廣,上至官員“刑部周天成”(第224“君”字函題“信官刑部啟心郎周天成施經一函”,見圖53),下至普通百姓,都是信男信女,尤以女眾居多。如第58“咸”字函題“施財信女祖門潘氏、祖門史氏、祖門湯氏……”等十八人共同發心書寫(見圖36);第88“唐”字函題“信女會首劉氏法名慧福、張門趙氏、齊門劉氏……”等七人共同發心施財書寫(見圖54)。另有一家人共同請經,如第245“蘭”字函題“徐達子、佛信心弟子鄭信圓徐氏、男鄭啟文,洎眾善人等施財書補藏經蘭字一函,功德圓滿”(見圖38);第280“籍”字函題“……信士張守禮、室人鄒氏、長男張國彥、張氏女三姐、四姐、五姐、六姐,洎合家善眷人等吉祥如意”(見圖39)。

其二,在第280“籍”字函墨書中還有一個信息,其首題“京都順天府大興縣打磨廠居住”,可見捐資補寫者居住地為北京,據此判斷此部《永樂北藏》應原藏京城某個寺院。由于館藏未編書來源復雜,此前并無記載,這一線索為調查此部《永樂北藏》來源提供了依據,可知其為京城某寺院流出而入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5 結語

館藏《永樂北藏》包含了正統五年原版刻本、萬歷年間補印本,及入清以后抄寫配補本,從中可以看到,一部大型佛藏經典在其傳承過程中,由于卷帙繁大,經后代印補抄配,使其帶上了更多歷史時代的印記。由此可以說,存世的每一部《永樂北藏》很可能都是不同的。北京大學館藏此部也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它不僅是明代大藏經的寶貴文獻與明代官版佛經的珍稀版本,而且承載著《永樂北藏》刻印傳承過程中的諸多故事,折射出相關的中國佛教歷史文化。這樣一部大藏經還需要開展更多維度的研究,如關于佛教造像版畫藝術、佛經裝幀藝術,以及抄配本背后更廣泛的民間佛教文化背景的探索等。

此外,在此次整理中,我們還發現了另一套《永樂北藏》的散冊(見圖55-57)。這一部目前所見都是以黃綢為封,印紙質地較薄,顏色較黃。與故宮藏本圖片比較,基本一致。然而與館藏607函比較,正統五年刻本多是以藍綢為封,紙張較白較厚,更顯質量之上乘。由此,關于存世《永樂北藏》之間橫向的比較,以及《永樂北藏》請經制度等歷史文化背景的調查,又可展開更深更廣的研究課題。

目前,館藏607函《永樂北藏》在保存原裝函套的前提下,裝入新制精美的錦面六合套,移入了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庫(見圖58-60)。然而,館藏《永樂北藏》的整理工程其實尚未真正告竣。由于館藏未編古籍仍在整理中,未編庫中還很可能會繼續發現此部書目前殘缺的部分;且已編古籍中也很可能存有此部北藏的零種,需要后續詳細地進行比較與核對。因此,一定程度上而言,目前所存607函北藏只是現階段的整理狀況,希望將來有可喜的發現,進一步補充完善此部經藏。北京大學藏《永樂北藏》將為佛教經典增添極佳的善本,更為北京大學圖書館增添了又一鎮館之寶,可謂“佛典重現,寶藏增輝”!

猜你喜歡
北京大學圖書館大藏經明代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扎什倫布寺全圖》述略
宜賓市博物院開展珍貴文物修復工作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明代延綏鎮列女研究初探
甘肅永登發現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經》
《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之《法運通塞志》殘卷考釋*
《經律異相》校讀札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