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教師職前科學教育活動能力培養初探

2017-01-06 19:28陳美榮
職教論壇 2016年26期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科學

摘 要:“科學”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文章基于杜威“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和建構主義所提倡的認知學徒式教學模式,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的精神,探討幼兒教師在職前教育中,如何通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提升科學教育素質,提高從事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組織與實施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職前教育;科學;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陳美榮(1976-),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教育心理學。

基金項目:南昌師范學院2014年校級教改課題重點項目“基于從做中學理念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主持人:陳美榮。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6-0076-04

近些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幼兒園教育的文件,對幼兒教師這一職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是廣泛的、啟蒙性的,可按照幼兒學習活動的范疇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個方面,并明確指出:“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并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盵1]至此,“科學”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并將自主探究和回歸生活作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主旨。

2012年9月教育部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教師要根據3-6歲幼兒各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和發展,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并指出:“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蓖瑫r還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欲望,培養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2]。

無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還是《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都體現出了國家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高度重視,并對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高校在幼兒教師的職前教育中不斷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他們科學教育能力和素質。

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課堂教學現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教學法課程,其任務是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提高從事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能力。但在該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不利于幼兒教師在職前教育中培養科學教育活動能力。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教學目標單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過于注重知識目標,即過于重視讓學生掌握“是什么”等科學知識,而輕視情感目標和技能目標,忽視了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情感態度和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與實施能力[3]。

(二)教學組織形式單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大多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缺乏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和有效交流,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技能,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提高教學的效果。

(三)教學方式與方法單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以教師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學生缺少思考領悟和動手操作等實踐機會,難以將理論有效地應用,缺少進行科學教育的經驗,無法契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對未來幼兒園教師科學教育素質的要求,對學前兒童進行科學教育只能是紙上談兵。

(四)教學評價單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主要側重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察,而輕視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學生往往根據教師的教學評價方式來決定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考察,學生自然不重視實踐環節,這樣的教學評價方式既不利于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和科學教育活動能力。

基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為了培養學生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能力,《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二、《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

(一)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思想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因為,在人們大腦中保持得最持久、最牢固的知識就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對活動具有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皬淖鲋袑W”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這樣既能順應兒童的天性,又能使知識的獲得與生活中的活動聯系起來,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生長和發展。

(二)建構主義的認知學徒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境教學,認為學習應在與現實情境相似的情境中發生,學習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以解決兒童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指導兒童探索并解決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模式,其中認知學徒式教學模式就是通過允許兒童獲取和利用真實情境中的活動工具和方法來支持兒童在某一領域的學習,強調在客觀實踐中促進兒童的發展。

杜威“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和建構主義所提倡的認知學徒教學模式都強調以兒童為主體,引導兒童在實踐中去“做”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這為實施《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

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

基于杜威“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和建構主義所提倡的認知學徒教學模式,筆者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講解科學教育的理論知識之外,還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從做中學”,通過創設情境“解決問題”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聽,更要做,從做中學。經過近6年的探索與嘗試,筆者發現,模擬幼兒園情境教學是引導學生“從做中學”的良好途徑,也是學生通過“創設情境解決問題”來培養設計、組織與實施科學教育活動能力的重要渠道。

在每一次的模擬情境教學中,一位學生當“教師”,其他學生根據年齡階段特點來模擬學前兒童?!敖處煛奔纫紤]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征,又要根據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特點來設計、組織和實施活動。之后進行各種形式的評課,以培養學生設計、組織和實施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踐能力。具體做法如圖1所示: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

教師滿堂灌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容易導致學生分心并感到疲憊,極大地影響教學質量。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的積極性并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即由過去的教師唱“獨角戲”轉變成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每一堂課不僅有教師的講解,也有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進行模擬教學。這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現代教育理念。

(二)理論講解與實踐訓練相結合,促進探究式學習

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既有理論講解,又有實踐訓練;既重視知識目標的達成,又重視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實現。前期由教師進行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理論教學,讓學生理解科學的內涵、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特點及學前兒童各年齡段科學教育的目標等,并布置實踐教學的相關任務。之后每次課既有教師的理論教學,又有學生的實踐教學即模擬幼兒園情境教學,將理論與實踐充分地結合起來,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與實施能力。

(三)教師示范與學生模擬相結合,促進自主學習

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模擬教學,在學生進行第一次模擬教學之前,教師先給學生示范一個優秀的幼兒園科學活動,并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分析,讓學生明白優秀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應具備的基本要素: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并探索科學活動,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積累相關的科學經驗。圍繞優秀示范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如何設計幼兒園科學活動。

(四)個人分工與小組合作相結合,促進合作學習

由于課時有限,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當“老師”的機會,于是讓學生以寢室為單位,以小組的形式開展這項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具體的工作,如主講、做課件、收集制作開展活動所需要材料、分發材料、演示探索過程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分工,但也需要相互合作,發揮合作學習的效能,這樣既發揮了學生各自的特長,又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五)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促進反省學習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小組模擬教學中都會出現一些問題。模擬教學結束后,要求主講人及小組成員先做組內自我評價,然后讓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做到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最后由教師做主要點評,幫助學生挖掘他們的優點,對活動目標、材料、導入、過程、延伸和結束等方面做全方位的指導,并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使學生進一步反省和完善教學活動設計的方案。

(六)動手制作活動材料,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離不開探索材料,對于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學生利用廢舊物品,根據活動的需要,自己動手制作,實現材料的原創性,這樣,既能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又能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還能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上展示學生手工制作、手影等的能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

(七)教學評價多元化,以評促學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的教學評價,不僅包括理論知識的考核,還包括學生在實踐環節即模擬教學中的表現,以實現對學生綜合性的多元評價。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既能讓學生掌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又能培養學生設計、組織與實施科學教育活動的能力及聽課、評課的能力,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效果與反思

近6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表明,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堂上,通過模擬幼兒園情境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準備教案和教具,制作PPT,組織與實施科學教育活動,團結協作,相互聽課、評課等,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促進了學生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在掌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既培養了學生實踐教學能力,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還能讓課堂生動、活潑、有趣,有效地提高了《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實效性。正如有的學生所說:“我特別喜歡上科學教育課,在課堂上,我們設計一個科學活動,自己準備材料,制作PPT,組織實施科學活動等,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無論是說課、寫教案,制作和投放科學探索材料,還是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尤其是活動結束后老師的點評和指導對我們今后進入幼兒園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有極大的幫助,這樣的教學方式能真正讓我們學到實際本領?!?/p>

模擬幼兒園情境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實踐能力有較好的效果。但前提是,學生必須深刻地學習并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中關于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精神,掌握幼兒園科學教育基本理論,放眼世界,把握全球最新科學教育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把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從做中學”,以提高學生從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素質和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幼兒園輸送符合幼兒教師職業要求的專業化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Z].教基[2001]20號.

[2]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Z].2012.

[3]宋雪雁.幼兒園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活動問題及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 王國光

猜你喜歡
課堂教學改革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微課模式支持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及反思
大規模開放課程的發展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分班教學在高職英語課堂上的應用
基于CBET模型教學效果調查
公安院校計算機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初探
民間舞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方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