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彝尊研究論著敘錄(四)

2017-01-09 22:18張宗友
古典文學知識 2016年6期
關鍵詞:朱氏學報學術

2003年

論文:朱則杰《〈清人別集總目〉考論——以朱彝尊為主線》(《寧波大學學報》第1期);王順貴《關于朱彝尊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漳州師范學院學報》第1期);張宗友《論朱彝尊〈尚書〉學研究》(《古典文獻研究》第六輯,1月);沈桂松《朱彝尊的金石證史——讀〈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書后》(《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第4期);馬大勇《朱彝尊〈蕃錦集〉平議》(《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劉寶玲、張素霞《朱彝尊的藏書實踐及其目錄學成就》(《史學月刊》第3期);楊果霖《〈經義考〉“春秋類”刪略解題析論》(《醒吾學報》第二十六期,6月),《四庫館臣補正〈經義考〉成果考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九卷第四期,12月);王洪軍《〈古今經傳序略〉與〈經義考〉比較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4期)。

按:本年論文,涉及領域較廣。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纂輯的《清人別集總目》是關于清代詩文著作的一部重要工具書,也是近年清代詩文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成果。但該書因成于眾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錯誤。朱則杰以朱彝尊為主線,對該目著錄版本、書名等項之失,進行了糾正。王順貴回顧了朱彝尊研究史,指出在朱氏詩詞創作及詩學、詞學思想研究方面,已有較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內容上,須向朱氏生平、家世、交游等領域擴展,在研究方法上,要立足于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來審視論題,同時還要注意將理論與創作結合起來。其論針對性強,頗有見地?!镀貢そ鹗淖职衔病肥侵煲妥鸬目加喗鹗闹饕?,共收錄題跋140篇。沈桂松對《跋尾》補史、正史的價值,舉例作了說明?!掇\集》是朱彝尊的集句詞集,關于其價值高下之評論,趨于兩極。馬大勇梳理了集句的產生與流變,指出朱氏在集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實質上是朱氏自覺釋放這種文體的抒情功能的結果。朱彝尊既是藏書大家,又是目錄學名家,劉寶玲、張素霞的論文對其藏書實踐、目錄學成就有所論述,但并未能突破前人已有的結論。朱彝尊不僅以文學名家,也以學術著稱。關于《尚書》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經義考》尚書類按語及《曝書亭集》若干篇什中。張宗友對朱氏按誤逐條加以考察,敘明其學術價值及得失所在。繼全面考察《經義考》“剪裁之法”之后,楊果霖復對該書《春秋》類文獻刪略解題的情形予以專論,認為被刪略的文句,也具有參考價值,于是從落款內容、書名撰著、版本之名、序跋詩篇、相關例證、卷帙多寡、仕宦功業、人物學說等方面,各以例析論,以見其價值所在。清修《四庫全書總目》,其經部提要,主要依據《經義考》增刪而成,同時也不無補正。楊果霖指出,四庫館臣對《經義考》的補正,內容遍及書名、作者、卷數、存佚、分類及解題等方面,為后世利用《經義考》提供了參考,并帶動了補正該書的風氣;同時也存在結論武斷、疑誤未決、辨證錯誤、錯失文獻、取擇片面等不足之處。張雋《古今經傳序略》共十輯,朱彝尊曾予收藏,并在編纂《經義考》時,對《序略》體例頗有借鑒,對所錄資料也多有取資,實為《經義考》直接而重要的學術前承之一。王洪軍在細致比較的基礎上得出上述結論,發前人所未發,因此具有填補空白的學術意義。

2004年

刊物:嘉興市秀洲區朱彝尊研究會《朱彝尊研究》(第一期)。

論文: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符櫻《清詞綜系列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楊果霖《〈經義考〉補正方案芻議》(《醒吾學報》第二十七期,1月);張宗友《中國古代經學目錄的產生與發展》(《古典文獻研究》第七輯,7月);沈桂松《朱彝尊處州之行考》(《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第3期);于翠玲《朱彝尊家書與康熙“己未詞科”史料——啟功先生“朱竹垞家書卷跋”詳說》(《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第4期);蔡申《讀朱彝尊〈桂殿秋〉》(《名作欣賞》第4期);方伯榮、徐志平《“浙西”詞宗朱彝尊——清代嘉興詞人介紹》(《嘉興學院學報》第5期);李瑞卿《醇雅論與神韻說之比較》(《山西師大學報》,10月)。

按:《朱彝尊研究》由嘉興市秀洲區朱彝尊研究會創辦,具有會刊性質。秀洲區轄竹垞故里(今王店鎮),可證朱彝尊作為文化名人,受到地方行政系統的重視。本期主要收錄了24篇文章,附錄了今人所寫數十篇詩詞。所刊文章,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學術研究,如朱則杰《朱彝尊考證三題》、李瑞卿《朱彝尊論明代主要作家和群體》、吳梁《朱彝尊與清初史學建設》、《朱彝尊著述考》、朱家袆《朱彝尊詩體詩風初探》等;第二類是介紹與賞析,如徐志平《“浙西”詞宗朱彝尊》、潘筱鳳《清代著名藏書家——朱彝尊》、俞亞萍《〈玉帶生歌〉簡析》等;第三類兼有前兩類性質,于讀書體悟中兼及學術探索,如沈一超《試論朱彝尊的求實精神》、黃浴宇《〈靜志居琴趣〉雜談》等?!吨煲妥鹧芯俊返膭撧k,將有力地擴大朱彝尊的社會影響,對發揚嘉興地域文化、推動朱彝尊專題研究,均有積極意義。

本年有兩篇同朱彝尊密切相關的學位論文。賴玉芹考察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指出群英薈萃的鴻儒群體,治學趨向由經世實學轉向尊經復古,而朱彝尊篤實問學、研經博物,正是這一轉向的重要代表,其貢獻足與顧炎武、閻若璩相比肩,堪稱考據學的開啟者。符櫻研究踵續并規仿朱彝尊《詞綜》而編纂的四部“清詞綜”,以介紹為主,惜未涉及《詞綜》本身。本年另有六篇專題論文。楊果霖有志于訂補《經義考》之誤,提出了具體方案,包括稽考引文出處、補勘文字異同、補刊版刻異同、補輯漏失經籍、重考存佚實況、審訂類目安排等設想,期能逐步訂補其誤,完成完整書目,進而取代《經義考》的治經功用。楊氏后來致力于《經義考》“春秋類”之校訂與補正,即為這一設想的具體實踐。張宗友梳理了中國經學目錄的發展脈絡,指出《經義考》具有集大成的性質,而系列續作、補作的出現,則成就了經學目錄興盛的局面。沈桂松考察朱彝尊在處州的行蹤,將名人、地理、文學相結合,有具體而微之發明。新材料的發掘與使用,往往能使研究有突破性的進展,于翠玲對朱氏家書的關注與研究,即是一例。這批家書披露了朱氏生平許多細節,正可補充其他史著、別集記載之不足。信中關于生計困頓之記述,足證鴻儒們應征出仕,多不得已,后人應抱同情之了解。李瑞卿比較了朱彝尊醇雅論與王士禛的神韻說,后者指向妙理,前者堅守品格,二說之提出,實源于不同的文學史觀與詩學策略。

2005年

著作:于翠玲《朱彝尊〈詞綜〉研究》(中華書局);楊果霖《朱彝尊〈經義考〉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論文:于翠玲《〈詞綜〉與〈樂府補題〉的關系——兼論浙西詞派詠物詞的演變》(《西北大學學報》第2期),《朱彝尊〈詞綜〉與康乾時期官方詞籍整理》(《海南大學學報》第1期),《〈浙西六家詞〉與〈詞綜〉的關系——兼論浙西詞派形成的綜合因素》(《嘉興學院學報》第4期),《論朱彝尊〈詞綜〉的文獻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朱則杰《朱彝尊著述相關文獻輯考》(《嘉興學院學報》第4期);李瑞卿《朱彝尊論明代主要作家和群體》(《嘉興學院學報》第4期);錢有江《略論鴛鴦湖棹歌體詩歌創作現象及其地方文化特色》(《嘉興學院學報》第4期);張一民《納蘭成德在編輯〈通志堂經解〉中的作用》(《滿族研究》第3期);葉嘉瑩《從艷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新文學》第四輯。原題《朱彝尊之愛情詞的美學特質》,連載于《四川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至第3期)。

按:本年有兩部重要的學術著作,一部是對朱彝尊所編詞總集《詞綜》的專題研究(以下簡稱“于著”),一部是對朱氏所編經學總目《經義考》的專題研究(以下簡稱“楊著”)。于著從文獻學角度研究《詞綜》,凡分六章。第一章討論朱氏學術研究的成果特點,指出朱氏治學,以博綜考據見長,而將考據學方法施于詞籍整理,遂有《詞綜》之作。次章考明《詞綜》兩次編纂的歷程,分析其文獻考據內容,發明其文獻參考價值。第三章分析《詞綜》所以問世的詞學環境,討論其推出策略與纂述宗旨,申辨朱氏之“清空說”。第四章討論《詞綜》同浙西詞派的形成與影響,認為《詞綜》的編纂、《浙西六家詞》的刊行以及《樂府補題》的追和活動,都發生在康熙十七年前后,有共同的宗旨;三者交互為用,浙西詞派因此影響日盛。第五章討論《詞綜》對官方詞籍整理活動的影響。由于《詞綜》的成功,詞籍整理得以進入清廷視野;而《歷代詩余》的編定,在版本及體例等方面,對《詞綜》多有取則與規仿;官方(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代表)對《詞綜》的評價,進一步提升了《詞綜》的影響力。第六章討論從《詞綜》到《詞選》的演變,對兩種選本模式的參照與反思,使詞籍整理成為專門學術。綜而論之,于著實以《詞綜》為中心,進行專題研討,觀照的是有清一代的詞籍整理與詞學發展諸問題,成果極為豐碩;其體現出來的視野、方法(包括對朱彝尊家信等材料的發掘與利用)及取得的結論,均富于啟發意義。

同于著相似,楊著也是從文獻學角度進行專書研究,而體例更為精審,論述更為詳贍(全書約50萬言)。楊著共分十一章。首章敘論,陳述研究動機與范圍,回顧前賢成果,表明本題之研究價值。次章分早、中、晚三期,交待朱氏之生平與交游。第三章概述朱氏整理文獻的成就,突出其治學理念與方法。第四章從目錄發展的演變、社會風潮的激蕩、政治因素的鼓勵三個層面,論述《經義考》之成書背景。第五章研究《經義考》的編纂問題,包括著述動機、編纂程序、題稱的標示、引文的方式等。第六章研究《經義考》的引書問題,對所引資料按經史子集四大部類及其子類加以統計、分析;復對引書內容之功用,分類加以說明。第七章討論《經義考》的體例問題,對其作者、書名、卷數、存佚之著錄體例,及案語之功用等,均按類加以例析。第八章研究《經義考》的分類,對其分類義例、各類源流、分類特色等,各有深入的探析。第九章討論《經義考》的缺失,對其致誤成因,歸類例析;并對書名、作者、卷數、分類、解題、存佚等訛誤,各舉例訂正之。第十章談《經義考》在經學、目錄學兩方面的深遠影響。末章為結論,分“突破舊有的成果”“開發全新的課題”“健全研究的體系”三個方面,回顧本書之貢獻,實能自道其勝;對將來努力的方向,也做了展望。楊著體現出較強的問題意識、豐厚的學術積累、綿密的考據能力,無征不信,實事求是,把《經義考》的研究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在專書研究體式上,楊著以涉及之廣、討論之深,堪稱范例,頗值稱效。

本年較重要的研究論文共有八篇,其中于翠玲即占半壁,可謂突出。四篇論文均以《詞綜》為中心,分別交待其學術背景(康乾時期官方詞籍整理)、探討其學術前承(同《樂府補題》的關系)與學術影響(浙西詞派的形成),綜述其文獻價值,在弘大的背景中審視一部總集的編纂及其價值,方法與結論均有可觀之處。這幾篇論文也是于氏博士論文及上揭同題學術專著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則杰致力于對與朱彝尊有關的五篇散佚文獻的解讀與訂正,發明其對了解朱氏事行與學術的重要價值。此類工作非細致、耐心者不可為,其知人論世之功效顯而易見。李瑞卿分析了朱彝尊對公安派既肯定又否定的較為客觀的評價,指出朱氏有以《詩經》、唐詩、前七子為正的詩歌發展觀。朱彝尊《鴛鴦湖棹歌》風行后,續作、和作不斷,“鴛鴦湖棹歌體詩歌”因此成為文學史上的奇觀。錢有江分析該歌體的淵源、題材及藝術特色,推朱氏為其“鼻祖”?!锻ㄖ咎媒浗狻肥乔宄跣烨瑢W、納蘭成德編纂的大型經解叢書,相關論題值得認真研究。張一民認為納蘭氏兼具倡始者、資助者、參與者三種身份,對《經解》的編成至關重要。張氏多次引用朱彝尊著述文字,作為堅確之證據??上б驗檎擃}所限,張氏對朱彝尊在編纂《經解》中所起的作用,尚未能作出深入之探析。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朱氏學報學術
王祥臥冰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朱氏婦科:大醫無秘方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論學報的發行管理創新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再添殊榮
董進霞 治的是學術 過的是生活
梳理學術淵源 審視發展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