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藝術課堂

2017-01-13 20:32周國華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16年12期
關鍵詞:散文化小石板塊

周國華

拜讀《余映潮講語文》,一次次醉意朦朧——語文課堂,原來可以這樣清新雅致,這樣賞心悅目,這樣熱情奔放,這樣婉約纏綿……儼然一篇篇風格不同、形式各異的精美散文——

課堂之美

結構美——精巧的文章結構,常能以其“建筑美”讓讀者一見鐘情。余老師的“板塊式”課堂教學模式,則給我們呈現了語文課堂的建筑之美。它以“板塊”來整合教學內容,形成教學流程,結構課堂教學。這樣,課堂教學更有條理,活動內容更加集中,學生訓練更加完整,教學節奏更容易掌握,“板塊”與“板塊”間的銜接過渡更加容易。這也充分體現了余老師教學理念中“簡化教學思路,細化課中活動”的12字內容。

語言美——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余老師的課堂特別講究教學語言的詩意化,這既增添了課堂的藝術元素和文化意蘊,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美化了課堂教學形式。

朗讀美——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當下的語言課,卻普遍存在忽視朗讀的現象。余老師則推出了“美讀欣賞式教學模式”,專門研究朗讀教學。他的語文課上,常常出現風格不同、形式各異的朗讀指導教學,師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讓聽課者陶醉。教者示范到位,指導準確細致。

話題美——同樣的素材,以怎樣的視角進入文本,不同的作者各有巧妙。同樣的教學內容,以怎樣的話題牽引學生的思維,效果會迥然不同。

在《小石潭記》的教學中,余老師設計了“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記》中的“近與遠”;《小石潭記》中的“色與光”;《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小石潭記》中的“虛與實”;《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小石潭記》中的“樂與凄”;《小石潭記》中的“鏡頭與畫面”;《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小石潭記》中的“觀察與描寫”;《小石潭記》中的“語言美”;試用繪畫的語言評點文中的一段話;試用攝影的語言評點文中的一段話;試用音樂的語言評點文中的一段話;請自己提出一個小小的話題,并進行闡述等20個供學生選擇的話題,讓學生發表見解。

這些小話題,自然地將學生的目光和思維引入文本深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學生思維有了層次性,課堂也呈現出整齊美和節奏美。

細節美——經典的文章,一定有精彩的細節。余老師的課堂,亦如經典的文章一樣,特別重視細節之美。

比如,《散步》一文的品味語言板塊,余老師首先建議大家這樣品味語言:以“字、詞、句、段對人物的表現作用”為話題,自選文句并聯系上下文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評點。然后給學生舉例示范,接著讓學生暢所欲言。在學生表述過程中,教師時而補充、時而對學生的語言加以規范、時而肯定、時而激勵、時而贊揚……引得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興趣盎然地自由表達。有預設、有生成、有過程、有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滲透其中。最后教師小結:今天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說到這篇文章語言的欣賞,我們可重點關注句子。要品味它們的造型美、用詞美、情趣美、意蘊美,要感受它們對我們心靈的熏陶。

說這個細節美,不僅僅指學生表述精彩、教師點評引導精當,更值得稱道的是板塊骨子里的一種內在意蘊美。

教師首先對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提出建議。一個“建議”,包含了平等與民主思想。教師的舉例示范,很好地扮演了一個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合作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品味語言,是有一定難度的訓練。教師的示范,讓學生的回答有了一個梯度,體現了執教者對學情的掌握。在學生暢所欲言的過程中,教者則扮演著鼓勵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最后,教師對學生零散的發言給出一個結論性的小結,讓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學板塊顯得特別完整。

穿插美——就像文章的插敘一樣,余老師的課堂經常運用巧妙的穿插。比如:插進簡潔的背景資料,使課堂導入自然圓潤;插進簡潔的音像資料,藝術地切分課堂教學板塊;穿插故事、音樂、畫面,改變課堂節奏,活躍教學氛圍;插入配讀短文,增加教學厚度;穿插精彩演講,優化課堂情感氛圍……

紆回美——文似看山不喜平。余老師的課堂也常常變直為曲,讓學生先面臨山重水復之境,而后獲得柳暗花明的驚喜。他很善于根據課文特點有機地進行示例、引進、遷移、連綴、補充、收集、查詢等,在課堂的正常行進中,投進一顆顆小石子,激蕩起一朵朵美麗的小浪花。這樣的課堂,顯得既好看又好玩??芍^寓教于樂、寓教于美。

課型之“散”

余老師倡導的“板塊式推進式教學模式”,更強調課型創新。如散文的形之“散”一樣,他的課堂幾無雷同,其變化之美,更見風致。

不同文體、不同語體、不同長短、不同深淺、不同教學地位的課文,都有新穎別致、各不相同的教學板塊有機地銜接著。

同一篇課文,余老師經常有不同的板塊式教學思路。比如,課文《生物入侵者》竟然設計了三種教學方案。方案一:組合要言——提取全文信息,理由論說——理解說明順序,再下定義——明確事物特征,欣賞發現——品味語言特色。方案二:整體感受課文,積累課中語匯;實踐閱讀方法,認識說明對象;品味課文語言,體會表達效果。方案三:積累一組具有特色的詞語,實踐一種提取信息的方法,了解一點表達效果的知識。教者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可見一斑。

他的“擴展鏈接式教學模式”,從教材出發,從學生出發,從教學目標出發,駛向了廣闊無邊的時空。

在教學《鄉愁詩兩首》時,為了渲染主題,余老師找來了以鄉愁為主題的臺灣詩人彭邦楨的《月之故鄉》、臺灣詩人舒蘭的《鄉色酒》和臺灣于右任的《望大陸》來進行“擴展鏈接式”閱讀;教學張曉風的《敬畏生命》時,找來趙麗宏的《梧桐的悲哀》進行比較閱讀;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從追尋事物聯系的角度找來劉紹棠的《思,在百草園》來進行“擴展鏈接式”閱讀……

在余老師的課堂上,教學的素材浩淼無邊,又幾乎是信手拈來。

他的“讀寫結合式”教學設計,同樣豐富多彩。僅他的“讀寫結合”題的設計,就讓人目不暇接:仿寫學用、補說敘寫、變體改編、事實印證、想象創編、遷移拓展、讀后隨感、體驗感受、話題短文、技法實踐、自由表達、定向探索、信息整合、活動記錄……

目標之聚

說余老師語文課堂的課型之“散”,實在是一種豐富、廣博、變化與創新的大美。這種“散”,更有利于保持學生學習的新鮮感,體現語文即生活的價值取向,而且能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課型“散”,目標“聚”。

課堂教學目標不求大求多,而是求具體明晰,求落實到位。每一個板塊有一個小的學習目標,幾個板塊又有機聯系著奔向一個大學習目標。

比如,教學《云南的歌會》,余老師在課的一開始這樣引出學習目標: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有人說了三句這樣的話來評價它。第一句話,這篇課文的特色是多么鮮明??!第二句話,這篇課文的片斷描寫是多么生動??!第三句話是,這篇課文表現的生活是多么有趣??!直入主題,簡潔明晰。

接著,圍繞目標,設計了三個教學板塊。

第一個板塊,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了如下文章特色:課文線索清晰,生活內容豐富,語言別有風味,片斷描寫精彩。

第二個板塊,教師引導學生著重對第四段文字進行美點欣賞,體會文章描寫的生動性。在學生充分表達之后,教師作精彩總結:這段文字多美??!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點有面”,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動有靜”,美在“有人有物”,美在“有詳有略”,美在“有景有情”,美在“有線有珠”。

第三板塊中,學生圍繞“生活的有趣”暢所欲言后,余老師又作了這樣精彩的總結:文章向我們展示了最有詩情的生活、最別開生面的對歌、最熱鬧的“金滿斗會”、參與面最廣的活動、最奇妙的傳歌方式、最出色的歌師傅、最漂亮的銀飾圍裙、最特別的打秋千習俗、最悠游自在的“趕車”、最純樸本色的“超女”。

整堂課,有知識能力目標的體現,有過程方法目標的落實,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三維目標融為一體,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實實在在。

情味之濃

動人心者莫過于情。余老師的課堂猶如一篇篇美妙的抒情散文,總是飽蘸著濃濃的情意。登上課堂,他的眼神總是向學生傳達著慈祥,他的語言總是向學生播撒著溫暖,他的舉手投足總是向學生釋放著關懷……

余老師深入淺出的課堂設計,循循善誘的啟發誘導,無不在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學生在他的課堂上,確實也表現出了對語言文字的濃厚興趣,對余老師及他的語文課堂的熱愛。

余老師的語文課堂,幾乎不會忘記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情感元素。執教《散步》,他引導學生體會愛與責任;執教《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他引導學生明白熱愛生活的道理;執教《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他讓學生明白保護生態的道理……

總之,余老師的語文課堂,總有濃情彌漫,讓學生迷醉,讓聽課者迷醉。

《余映潮講語文》讓我陶醉,品不盡其中的味,道不盡其中的理,說不盡其中的情……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弶港農場農干橋學校)

猜你喜歡
散文化小石板塊
板塊無常 法有?!鍓K模型中的臨界問題
板塊拼拼樂
師與書·莊小石
小石鸻與大犀牛
彭黎明 書法作品欣賞
探究新形勢下散文化在新聞采寫中的應用
新聞散文化寫作探究
木衛二或擁有板塊構造
《小石潭記》課堂實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