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伯未對中醫方藥學貢獻初探*

2017-01-16 04:49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201203
中醫文獻雜志 2017年5期
關鍵詞:驗方方劑藥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201203)

胡 蓉 孫增坤 陳麗云△

秦伯未對中醫方藥學貢獻初探*

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201203)

胡蓉孫增坤陳麗云△

秦伯未從民國時期就開始重視中藥和方劑的整理與研究,一方面表現在報刊媒體的呼吁和倡議,另一方面表現在編寫多部方藥學專著,各有其特點。其中《驗方類編》是方劑普及讀物之代表,《藥物學講義》重視中藥臨床實用性。同時倡導方劑學習掌握君藥為先,藥物研究強調性味特點。這些內容對當時方藥學發展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秦伯未 方劑 中藥 中醫方藥學 中醫教育 民國

秦伯未(1901- 1970年)是近現代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一生勤于著述,筆耕不輟,在中醫理論研究、臨床治療、教育教學、中醫普及等方面留下大量著作。近年來有不少學者研究秦氏學術特色,大多以臨床治療經驗或理論為考察對象,對于秦氏在方藥學方面的貢獻關注不夠,本文擬在此方面初作探討。

留心海內外方藥學研究

秦伯未在民國時期創辦醫學期刊《中醫世界》、《中醫指導錄》的過程中,中藥研究與海外貿易是其非常關心的話題,他搜集記載了大量的相關內容,如當時英國植物學家研究麻黃,德國人研究藿香,法國醫生用木鱉子精治療中毒等等[1]。同時,中藥及中成藥的貿易頻繁,主要范圍是東南亞鄰國及華人移民地,當地民眾對中醫藥的需求和利用情況也是秦氏刊登的重要內容。秦氏重視方藥學研究,特別是海外方藥學的發展情況,與當時國內中醫發展窘迫有密切的關系。20世紀初,中醫數次被當局意欲廢止,生計日艱。相反的是,英美德日等國科學界對中醫學表現出相當熱情,特別是對本草、方劑類的研究,已經做到“大黃、當歸、麻黃等,已知其實效,而提精研粉,售諸市矣,桔梗、人參、肉桂、豆蔻等,已知其成分,而著書立說,昭示于人矣”[2]。兩相比較,秦氏提出:“外人醫藥之日進,幾以中國醫藥為研究之中心,中國醫藥之化為世界醫藥,指日可待,而惜非國人自動為之,劇可悲耳?!盵2]為了能夠扭轉這種局面,秦氏一面留心海內外方藥學研究,呼吁倡導“欲使中國醫學化為世界醫學”,方藥學研究是有效的突破口。另一面,他本人積極行動,在創辦的期刊雜志上陸續發表不少相關方藥的資料和文章。

秦氏在民國期刊上刊登的中藥藥物文章大多篇幅短小,形式多樣。有的是經驗之談,如《談談石斛》是說濕溫初起用石斛無異于殺人,《記風茄》則是記載浦東民間單方以風茄治中風;有的是普及性質,如《竹豚》篇介紹竹豚,以筍為食,不啖他葉,有潤肺化痰之力,而醫家鮮有知者,《天竹》篇介紹天竹子酸甘平,強筋骨,益力氣,駐顏色,固精髓,與女貞功效相仿;有的則屬于醫話類。而秦氏作為較早一批經歷新式教育的中醫學子,西醫知識也兼收并蓄。如《研究藥理談鐵質之補血》篇,就談到首烏、熟地補血因其含鐵質豐富,“可知中醫所稱之補血藥,與西醫用鐵質,意義實無二致,即調經之當歸、川芎,亦無非利用刺性以促進血液之新生,去瘀生新之丹參、紅花,亦無非利用刺性以使其血行及營養之良佳?!盵3]這些內容結合了當時西方的生理知識和中藥的實際運用,秦氏不但能嫻熟掌握,并且從中西醫匯通的角度去思考與總結,這種嘗試對促進中醫藥學發展是有益的。

此外,秦伯未關注方藥學研究,先后撰寫多部方藥學專著,以下列舉一二。如《藥物學講義》(1930年,秦氏同學會印),先總論從藥物氣味、性能等角度介紹藥物研究的方法,后分論各藥物氣味、歸經、主治、用量、雜論等內容;《驗方類編》(1930年,中醫書局),詳細列舉內、外、婦、兒、急救等科常見病證的驗方及應用;《常用中藥手冊》(1954年,上海中醫書局),介紹藥物280余種,附錄90余種,分列性味、適應、用量、配伍等項,多以臨床效用為主,并有專篇介紹生藥成分及生理作用;《常用丸散膏丹手冊》(1956年,上海衛生出版社),整理通行常用的成藥方,分內服丸散膏丹劑和外用類、其他成藥等共6章,另附膏方1章。這些方藥專著內容精煉,均以臨床實用為主。

倡導方藥學習和研究的方法

1.對方劑學的學習

秦伯未對方劑學的認識有其自己的特點,他先后在《中醫指導錄》雜志“醫事導游”欄目中指出,方劑的組織和其實用性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方劑功能時,首先要明確藥物間君臣佐使關系,特別是君藥的位置必須明確?!耙苑礁饔芯?,用其君而進退其余,可云從某方加減,如用其余而去其君,即不得稱某方”,舉例來說,仲景理中湯一名治中湯,取人參能調中,故人參乃君藥;桃花湯取赤脂石一名桃花石,是赤石脂乃君藥,若去人參、赤石脂,用其術姜等而仍稱理中、桃花,則盡失其義。不獨經方如是,后世丹溪治六郁之越鞠丸,方以川芎、山梔為君,川芎即左傳鞠藭,山梔本草一名越桃,故各摘取一字以名之,可見治療郁證全在于此,“若不用芎梔,用余四味,何能再稱越鞠,此徐靈胎所以誚葉天士用局方逍遙散而去柴胡也”[4],想來秦氏深諳此道。提示我們臨癥加減時,證不變則法不變,法不變則君藥不可變。古人制方,微妙精詳,我們需要多思考多實踐。

方義既明,則煎法、服法不可不知。對于方劑的煎煮法秦伯未很重視,他認為即便是一般飲食、禽魚羊豕,烹飪失度,尚能損人,何況藥物?所以,藥物煎煮看似小事,做得不好卻可能事倍功半或適得其反。一般來說,人們都不大重視,秦氏因此更要強調。煎煮法多載于方劑之末,種種各殊。如麻黃湯,先煮麻黃去沫,然后加余藥同煎;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甘瀾水先煎茯苓;小建中湯,先煎五味去渣,再加飴糖;大柴胡湯,煎減半去渣,再煮柴胡等等不同的煎法。對服法來說,發散之劑欲驥風寒出之于外,必熱服而暖覆其體,令藥氣行于營衛,熱氣周遍,挾風寒而從汗解;通利之劑,欲化積滯而達之于下,必空腹頓服,使藥性鼓動,推其垢濁。這些內容雖大多是古人的經驗,并非秦氏的創新,但通過秦氏的系統整理令我們得其要義,并對方劑學習指出精微之處。

2.對藥物學的研究

1932年秦伯未發表《各科研究法》,首篇就論及“藥物學之研究”。在這篇文章中秦氏明確指出,藥物研究就是要注意藥材的“偏處”?!捌帯本褪侵杆幬锏男再|,再進一步就是說藥物的氣味。當時人們多關注藥物的效能,重視藥物治療疾病的表現。但是,如果只知藥物效能,而不辨氣味,用藥雜亂無章,又怎能收效?如半夏、貝母、竹瀝三藥均可除痰,效能相同,但是他們氣味不同,半夏辛溫以化濕痰,貝母辛平以祛風痰,竹瀝甘寒以降熱痰。同時,藥物氣味還可以從陰陽升降角度來把握,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降泄為陰,淡味滲瀉為陽,總以“用氣者取其動而能行,用味者取其靜而能守”為原則。另外,入藥部位也當關注,不同藥材相同入藥部位有共同藥性特點。如根性多升,如麻黃、葛根主升達;實性多降,如牽牛、車前皆兼降利;莖性多和,如藿梗、蘇梗皆主和氣;枝葉性多散,如荷葉、桃葉均可宣散。正如唐容川所言,考證藥物之功效必須從形色氣味等細微差別處入手,這正是秦氏認為研究藥物的要素所在,可以扎扎實實地做些工作,而不是“今人只知某藥能治謀病,并羅列群方以神其用”,這樣嘩眾取寵式總結是萬不可取的。接下來,秦氏還談到藥物炮制可以異其功效,藥物與地土的關系等問題。 時隔20余年,秦伯未再次提出藥物研究問題,以“關于中藥研究問題”為題發表于1953年江西中醫藥雜志第3期,這次討論同樣首先關注中藥效能,指出這是研究中藥的目的。同時,文章中用現代藥理知識對傳統中藥作用來系統解釋。如對氣味的解釋,“酸”味藥能收斂,烏梅、白芍之類,從藥理方面解釋為可增加消化液而產生胃津;以“十劑”來說,“熱劑”相當于興奮劑,“寒劑”相當于清涼消炎劑。這些內容今天看來既淺顯又有些牽強,秦氏也坦言,此非故意牽強附會,而是欲尋求中西醫共同點,相互可以接軌的一種嘗試,最終是希望中醫走上科學化途徑。上世紀50年代,正是中醫科學化的時代,秦氏有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同時,秦氏強調,中藥屬于生藥,一藥之內含有多種成分,在研究中要明確藥物的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方劑就更加復雜了,藥物與藥物配合組成,相使相畏、七情和合,西醫所謂協同、拮抗作用需要研究關注??傊?,中藥作為復合性有機物,前人的經驗都是藥物綜合成分效用的總和,在做藥理實驗、化學分析時不注意其相互關系,其結果必然與臨床效用相距甚遠,如麻黃研究,美國只用于哮喘,日本只用其散瞳,與我們中醫臨床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等效用不符。所以,“化學分析不能代表中藥效用之全部,已為肯定之事實,不容否認?!盵5]中藥研究,“當以臨床試驗為基礎,有記錄,有統計,才能發現其真正科學價值?!蔽迨嗄暧诌^去了,當我們重新閱讀、整理秦氏這些觀點時,既折服于前輩眼光學識,又不得不反思,現代藥物學研究該如何前進。

方藥學專著舉隅

1.《驗方類編》是中醫普及之代表

《驗方類編》由秦伯未主編,1930年中醫書局發行“家庭醫藥常識”系列叢書中第一集。是書分為五篇,內科驗方、婦科驗方、幼科驗方、外科驗方和急救驗方,每篇之中復析為若干子目,俾便檢閱。方藥平正,說理淺近,深合于一般社會之需要,是科普讀物之代表。以內科驗方篇為例,分外感、內傷、難癥三門,外感門中分論傷風、傷寒、傷暑、中暑、溫病、燥病、疫病等,臨證表現、處方用藥羅列于下,一病一方,條目清晰。外感病多為六淫之邪引發,秦氏以常見病因分類,使一般讀者便于接受,驗方選取,應對自如。內傷門,先論陰虛、陽虛,次論氣血兩虛,再論滑精、多汗、怔忡、吐血、陽痿等內傷雜病。氣血陰陽不足是因是本,多種雜病為果為標,虛實標本,井然有條。難癥門則包括了37種病癥,多為常見病,既包括霍亂、瘧疾、痢疾、黃疸、鼓脹等急重病,也包括咳嗽、嘔吐、腰痛、腹痛、牙痛等日常病。稱為“難癥”想來不是難治,而是在病因、癥狀上多種多樣,難以簡單分類,統歸一處。

此外,婦科驗方篇也很有價值,該篇在數種疾病的記錄中夾敘夾議,含有不少秦伯未的個人見解,這些內容在其他門類的驗方中并未發現。如調經門“種子”病名下,“種子以調經為先,月經既調,接服下方,秦伯未曾治十余人均見效,但有因男子精寒而子宮不納者,或氣衰而精易泄者,或精薄而不能成胎者,或痰多而精不純者,又有因女子胞胎冷而不能攝精者,或脾胃寒而帶脈無力者,或肝氣郁而心境不舒者,或身肥而子宮縮入難受精者,皆當延醫診治,而尤以男女能養精養血為大門鍵”。秦氏明確表達欲種子則先調經,調經重在調養精血的觀點。在“黑帶”、“子死腹中”、“胞衣不下”、“血暈”等內容中均可見到秦氏的精彩點評,可見其對婦科病證有不少心得體會。

2.《藥物學講義》講究臨床實用性

《藥物學講義》1930年秦氏同學會印,為“國醫講義六種”之一,是秦伯未在中國醫學院掌管教務之職時所編寫的教材。該書分上下兩冊,共收藥物285種,均為常用藥,具有很高的臨床使用價值。上冊為藥物概論部分。1~4篇從藥物的基本屬性氣味、性能談起,如何治療疾??;5~14篇對五味、升降浮沉、用藥部位、動植礦藥等展開分析;15~20篇討論藥物歸經、治療六氣、氣血痰郁的用藥思路,很有特色,既符合臨床實際運用,又體現出秦氏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如“六氣用藥法”,談到火熱二氣的區別,“少陰心腎系人之坎離……少陰不火而名熱,更于此氣實根于腎,由命門上交而成,故中心煩熱。仲景出黃連阿膠之治,梔子苦寒有皮膈,象心包,豆子形似心臟,專清心熱,竹葉、寒水石、石膏均秉天水之氣,則治一切之熱?!薄盎鹪谛闹幸酁闊?,附于血分則歸包絡,合肝木而為火,故大黃秉地氣,入后天血分,是治火之藥……”[6]理論與臨床一氣呵成,相得益彰。21~22篇為藥物炮制和配伍禁忌。

下冊為藥物各論,按功效共分12大類,分別是:發散藥、利尿藥、瀉下藥、涌吐藥、補益藥、收斂藥、化痰藥、驅蟲藥、理氣藥、理血藥、溫熱藥、寒涼藥。每大類下再細化為不同小類,如發散藥分為發散風寒藥、發散風熱藥、發散風濕藥、發散寒濕藥四小類,其下列舉藥物。每味藥物分別從氣味、歸經、主治、用量、雜論5個部分來介紹,內容精煉,雜論部分多討論藥物臨證配伍、藥性功能解釋等。有些藥物分類與當今通行教材有所差異,如秦氏將“天麻”歸入發散風濕藥,而現在教材中歸入熄風止痙藥??傮w來說,秦氏對藥物的分類以臨證使用為標準,相對更加簡潔明了。

總之,秦伯未從民國時期開始就非常重視中藥、方劑的整理和研究,特別留意海外人士對中藥的研究和中成藥的熱銷,一面是為國內身處逆境的中醫人鼓勵打氣,另一面也在宣傳擴大中醫藥的影響,因此他在報刊媒體上不斷呼吁和倡議,也撰寫了大量的文章、著作。同時,秦氏受到近代醫學發展的影響,自身也在悄然發生轉變,從其不同時期所編寫的方藥學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點,有些內容帶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局限性。即便如此,其中所提出的不少觀點我們今天讀來仍有很多啟發和思考。

[1] 胡蓉.從《中醫世界》《中醫指導錄》看近代中醫藥的海外影響[J].中醫藥文化,2014,6:33- 36

[2] 秦伯未.白人受賜中國醫藥[J].中醫世界,1934,6(3):14

[3] 秦伯未.研究藥理談鐵質之補血[J].中醫世界,1935,8(2):13- 14

[4] 秦伯未.方劑之組織與實用[J].中醫指導錄,1931,1(9):1- 3

[5] 秦伯未.關于中藥研究問題[J].江西中醫藥雜志,1953,(3):9- 11

[6] 秦伯未.藥物學講義[M]. 民國鉛印本.上海:秦氏同學會,1930:10.

AnInitialExplorationonQINBo-wei′sSacrifica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scriptionPharmacy

HU Rong, SUN Zeng-kun, CHEN Li-yu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Dr QIN Bo-wei had put much attention on re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e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and prescriptions since the Repulic of China. On one hand, he put forward appeals and advocation on newspaper and publication medias. On the other hand, he edited many monographs with respective features. Among these, Yan Fang Lei Bian is one respresentative book of prescription popularization. Lecture Notes of Medicinal Herbs Pharmacy focuses on clinical practice in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Meanwhile, he promoted that studying of prescriptions by mastering main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es by emphasizing medicinal characteristics. All these contents have played roles of driving and accelerating in prescription pharmacy at that time.

QIN Bo-wei; prescriptions;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pharmac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826.2

A

1006-4737(2017)05-0062-04

2017- 01- 03)

上海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秦伯未學術思想研究”(編號:ZYSNDX- CC- HPGC- JD- 003);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科學技術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史學(編號:國中醫藥人教發[2012]32號)

△通訊作者,E-mail:cly314@126.com

猜你喜歡
驗方方劑藥學
蒙醫藥清瘟殺黏類方劑組方的知識發現研究
廣西醫科大學藥學一流學科建設成效
口服中藥湯劑常見不良反應及藥學干預
《藥學進展》編輯委員會
《藥學進展》雜志征稿啟事
中醫醫案方劑多維相似度算法設計與探索
呼吸系病癥蜜療方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醫藥方劑相似度計算方法
《金匱要略》黃芪類方劑探析
常用中藥驗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