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建筑改造與老舊街區更新的關系

2017-01-18 22:35孟培楊涵
現代裝飾·理論 2016年11期
關鍵詞:空間環境建筑

孟培?楊涵

更新城市老舊街區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關注比較多的社會問題,從建筑保護和老舊街區規劃的視角分析,踐行街區更新目的時,建筑改造與街區更新之間存在深刻的相互關系,認清這種具體關系時可根據不同的更新重點快速有效的打開設計思路,制定規劃方案,為后期的街區更新提供一個可行的設計參考。

“街區”這一概念來自于早期歐美國家,是一組建筑物與周邊或其中的廣場、 街道、小公園、綠地等實體空間的總稱,建筑、街道分別是構成街區的基本細胞單元。一座城市都是一座博物館,其中街區都是館中不同的展示空間,而所有的建筑都是街區內展示的有文化內涵的展品,展品的陳列構筑了展示空間的具體風貌,展示空間則為展品所豐富。

研究背景和意義

城市中的老舊建筑是我們感知街區形態的主要元素,是認識城市肌理的重要媒介,也是了解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線索,老舊建筑在老街區街景營造中發揮的“引導”作用。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街區不斷的更新,作為城市街區細胞的老舊街區建筑呈現出三種狀態:一種是為了開發新城完全推翻;一種被改造成為新的功能空間;還有一種呈現出原本逐漸破敗的原貌。

本文將在老舊街區更新目的基礎上著手,結合社會學原理分析建筑改造與老舊街區更新的重要關系,探索建筑改造與老舊街區更新之間以及在“人”媒介聯系下呈現怎樣的相互關系,為后續的老舊街區更新中如何進行建筑改造做一個分析參考。

老舊街區更新的主要目的

老舊街區更新的主要目的分為:塑造地方環境風格意象、避免環境不當開發、保存歷史人文價值的空間場所、都市環境建設有秩序的發展以及建設現代人性居住環境等五個大項。

1.塑造地方環境的風格意象

塑造地方風格意象主要以街區天際線及建筑立面、街道組成,以建筑結構形態及外立面裝飾細節形態為表達元素構筑人們對街景形態的認知,所以說街道空間形態是建筑外部形態的延續。街道空間由兩側建筑立面與地面界定,兩端開放;建筑位置朝向,組合形式界定了街區空間的走向,延續建筑形態的同時為建筑所界定形態。所以合理的建筑改造是街區空間形態的保證,也是街區環境風格意象的保證,對于建筑外立面遵循“修舊如舊”的修復改造概念,以最真實的效果還原街區形成之初的風格形態,恢復街區形成之處的場域精神,無論是具象形態還是抽象氛圍上都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效果。

2.避免環境不當開發

為了避免重蹈過去城市開發功能單一,建筑分散無序的覆轍,很多城市在舊城更新建設過程中,在街區規劃領域中強調中心區的功能完整和建筑統一的原則,以滿足融合居住、商業、文化、服務等多種功能需求。所以更新老舊街區必須理解街區的形式和結構、功能條件和與周邊環境形成網絡的方式。建筑與街區中因為有“人”這個不定性媒介,其從事不同活動的空間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賦予建筑與街道空間不一樣的關系屬性;不同街區結構規定了不同功能空間位置差異,周邊結構與街區結構屬同級別功能結構街區,還是互補型具有功能主次的結構街區,不同的社會屬性讓街區功能場域會有所差異,街區建筑作為街區元素,其功能定性必須配合街區功能需求,所以建筑改造定位與街區的可持續發展是共生關系,建筑空間發展優則街區可持續性強。在系統設計原則下,系統性的設計規劃是避免環境不當開發的前提保障,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建筑改造與街區更新的共生關系才能更加全面的快速的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

3.保存歷史人文價值的空間場所

《城市發展史》作者芒福德1983年指出,一個城市應該學會利用不同時代的多樣性的建筑,避免因現代建筑的單一性而產生的專斷感文化記憶與遺產連續性價值。凡是有人生存的地方,都會有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包括文化、經濟形態以及生活狀態,建筑形態、建筑空間形態都對其做了真實記錄,且大部分直接的或間接的都體現在建筑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活狀態決定建筑形態,特定的歷史背景讓場域形成其獨特的形態特征,人與人相互作用,時間的累積,動態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歷史文脈,表現出特有的場所氛圍。故城市更新求發展就必然不能忽視歷史人文價值,必須認清建筑作為歷史信息載體與老舊街區的相互關系。進而思索怎樣用建筑載體將人文歷史信息呈現出來。更新求發展,保護為傳承,在街區更新時,首先定位老舊街區的屬性,再定性歷史信息的表達,然后針對其特點,對建筑空間進行改造以便后期活化利用時揚其長避其短,以達到歷史人文價值的最大化呈現。

4.都市環境建設有秩序的發展

之于街區更新的都市環境建設秩序主要涉及建筑層面及街道層面兩個方面;建筑層面主要以建筑室外改造分析,經武漢黎黃陂路、鄱陽街和菱角湖周邊老舊街道實地調研發現,非正規自發室外改造的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建筑結構上加建,主要加建方位為屋頂以及入戶位置的虛空間,本身加建部分的建筑肌理、形態特征與原建有不同程度偏差,以至于建筑立面肌理呈現混亂狀況。一類是空間拓寬,主要以陽臺與窗戶向室外延展,多用于晾衣服和放置雜物,同樣給建筑外立面造成雜亂效果;另還有樓棟與樓棟之間的連廊,部分也被占為私人用途(以武漢鄱陽街洞庭界相夾三角區域內的八公房子舊址為代表),此類現象嚴重擾亂了環境建設秩序,而且對于建筑空間、街區的安全造成一定隱患,老舊街區建筑群落本身密集緊湊,建筑空間的隱患直接關系到街區安全,合理的改造是避免街區隱患的根本保障。故在進行街區更新時必須以都市環境建設有秩序發展為目標,建筑整潔可減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進而有益于街區的永續發展。

5.建設現代人性居住環境

現提倡“以人為本”的宜居概念,優質街區必須涵蓋人居所需的所有基礎配套功能設施,包括足夠的公共空間,以保證街區活力。在調查鄱陽街區域居民的人口結構、居住條件、行為方式時發現一個街區在不同時間里均有不同目的、不同人口結構的使用人群,而使用人群行為之間又存在著一種延續和關聯。歷史街區需要更新的主要是其功能配套與當代人居需求出現了不協調因素,一種是建筑本身的問題,如上下水功能,空間尺度,空間表面形態等單體建筑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街區建筑的功能與整個街區的線性功能結構出現重復或者缺失。建筑是一種相互依存的資產,單體建筑不足以引起足夠的外界關注,當單體建筑呈片段式分散在街區里的時候,通過人這個媒介從點到線性結構時,美學層面上建筑多樣性呈現出一種視覺直觀連續性;配合街道空間就形成完整的街區場域了,建筑與建筑在街區中一同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無論是建筑群落的外立面形態、環境都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街區更新就建立在這種相互關系之上。

結語

從展示設計學層面來講歷史建筑與老舊街區存在著展品與展示空間的關系。建筑是街區空間的展品,街區具體風貌由建筑形態呈現,建筑改造是街區風貌變動的一個誘因。之于街區,建筑作為歷史信息載體,發布歷史文脈信息,吸引人流活化街區的作用。以街區更新目的基礎結合社會學角度分析,建筑與街區是從屬關系,建筑的改造需配合街區的功能性定位需求。在點——線——面層面上看,建筑與建筑在街區中一同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無論是建筑群落的外立面形態、環境都相互影響,而街區更新就建立在這種相互關系之上,合理的建筑改造能促進街區更新的進程,提高活化場域的可持續性,提升市區人行徒步環境的品質。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孟培(1963-),漢族,湖北武漢人,副教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

楊涵(1991-),女,湖北恩施人,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關于更新城市老舊街區建筑功能重構研究。

猜你喜歡
空間環境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空間是什么?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創享空間
建筑的“芯”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