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美育與博物館教育的合作模式

2017-01-18 14:28陸心遠李莉
現代裝飾·理論 2016年11期
關鍵詞:美育博物館大學生

陸心遠 李莉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美育與博物館教育有效結合,為拓展大學美育的學習空間,使大學生、學校美育、博物館資源三者之間積極合作,真正實現博物館教育與高校教學的有效銜接,成為大學課堂的必要補充有著重要的意義。

1967年美國人戈爾德馬克(P.Goldmark)在一份商品開發計劃報告書中率先提出了 “新媒體”(NewMedia)一詞,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羅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又多處使用新媒體一詞,由此,“新媒體”一詞在美國社會上流行并擴展到了全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新媒體下過定義,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媒體的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與延伸,雖然學術界至今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即受眾)提供視頻、音頻、遠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式。

美育是一種全面教育它波及教育的各個領域,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首先提出審美是人達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決條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階段,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便顯得尤為重要。

博物館三大職能中的教育職能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以外的重要成員,新媒體環境下通過何種方式將大學美育與博物館教育相結合,如何拓展大學美育的學習空間,使大學生、學校美育、博物館資源三者之間積極合作,筆者在文中將兩者結合的模式劃分為館內和館外兩大方向分別論述,望能對此課題相關的研究者們有所借鑒。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美育與博物館教育合作的館內建設模式

在我國以往最常見的博物館與學校美育的合作模式,就是學校組織到博物館進行參觀教學,但是由于帶隊教師及館內人員之間缺乏互動,這樣的集體參觀往往起不到大的教學效果,對此由博物館入手筆者建議有三種方式可改善或加強兩者之間的合作模式。

1.線上、線下教師培訓,館內設立美育的“第二課堂”

參考西方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合作模式對各高校專業教師開展培訓,在如今多媒體環境下可加入網絡培訓課程,如美國許多博物館(國家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在網站設置學校教育專門欄目提供服務,包括各項教學資源介紹、參觀活動單、教案、線上學習游戲、教學媒體等,有的還開設了網上在線課堂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資料信息等在線互動服務,這樣通過網絡課程讓更多的師生不必到館就能享用其豐富的資源,教師在培訓后也可將博物館的理念與內容在課堂中傳播,提高學生對博物館的認識。

此外可加強館員與高校教師的聯系,設立專門部門線上、線下共同備課、討論互動,逐漸將博物館發展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充分發揮博物館教學的最大優勢——收藏品,藝術類、文史類等專業找到相應的博物館分點實物教學,通過新媒體視、聽、觸等感官的刺激,學生更易理解課程內容。

同時博物館在教學方案設計、教學資源提供、教學設備使用、教學輔助人員安排、教學活動組織等各個方面盡可能提供周到的服務,最終達到博物館教學與在校教學一樣便利的效果。

2.組織相關專業大學生館內實習

目前我國的博物館類型涵蓋了藝術、自然、歷史、地理、生物、科技等諸多方面,國內的高等院校對各專業的劃分亦十分詳細,大學生綜合素質較高,對新媒體的運用接受快、效果好,如能與博物館長期合作幫助大學生找到對口的博物館實習,利用新數字媒體設備為參觀者提供講解、宣傳、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將優秀文化傳播給他人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審美能力、個人素養提升的過程。如中文、歷史等專業學生適宜文史類博物館,藝術、廣告類大學生適合為美術館和藝術博物館提供專業的知識講解,旅游專業學生適宜為觀眾提供咨詢、宣傳服務;外語類學生對不同外賓的講解條件得天獨厚。博物館招募大學生志愿者,為他們提供專業講解培訓,提升他們的社會實踐技能,不但有利于發揮其專業優勢,也為博物館的社會美育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幫助。

3.新媒體設備的運用及新媒體專業學生的實踐

新媒體具有開放、互動、即時性等優點,博物館中的不同展品采用適合的新媒體形式展出呈現出與傳統展示不同的形態,從而為傳統展示藝術創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過 3D 虛擬成像技術替代實物的展示很大程度上節省了空間、減少了材料、儲存、物質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參觀者的人機互動(如南京博物院的數字館的青花瓷瓶燒制環節)

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的運用,該技術通過將圖片、3D模型、文字、視頻、動畫等信息和真實世界中的物體實時疊加在一起營造體驗空間,使參觀過程變成集教育、信息、娛樂、體驗為一體的觀感體驗,如上海自然博物館通過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戶端掃描場景融合增強現實、交互體驗等新媒體技術開發的資源,向公眾提供實時智能導覽和教育服務。觀眾可以在展覽現場通過app進行實時學習,與專家進行在線交流討論,設定主題參觀路線,根據任務尋找感興趣的化石標本,離開博物館后也可通過博物館網站查詢游覽記錄。此外,傳感技術、投影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也是博物館現代化過程中向廣大觀眾傳播科學、歷史、文化知識,進行道德和審美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現代化的博物館是新媒體專業學生理想的學習實踐基地,館內新媒體設備的運用充分體現了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也提供了廣播新聞學、新媒體攝影、網絡媒體等專業的學生上好的實習機會,由于新媒體的跨學科、跨專業的特征,所以對于新媒體的設計過程、使用過程、維護過程也是大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考驗。高校若協同博物館將產、學、研三者有機結合,無疑會得到學校與展館共贏的局面。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美育與博物館教育合作的館外建設模式

1.博物館在高校設置“特殊課堂系列”

校授課模式是由博物館專業人員帶著與相關課程資源到學校服務師生,例如生物、植物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館員帶來的珍稀物種復制品、原件、相關新媒體設備等了解“特殊課堂系列”的教學計劃和內容。課后通過公眾號、微博關注等手段建小組討論群、完成課題實踐作業,這樣的學習和許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的理念相符。

2.虛擬博物館的建設增加大學美育的受眾面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開始運用網絡技術,將本館的展覽以數字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官網、手機端APP、微信公眾號等,這些都是與觀眾進行互動實現人性化服務的現代科技手段、觀者通過博物館的APP導覽系統,可以看到館藏精品、文化產品、教育園地、游戲參與、地圖導覽等,在官網可以及時閱讀館刊雜志、聽取講座、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提前預約展覽、參加博物館活動等等,可以說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確實突破了實體博物館的局限。

大學生對新的數字化產品的接受、適應能力強,也愿意新的教學方式參與到傳統課堂及課后教育中去,綜合性大學若能通過虛擬博物館課堂的建設,及時線上講解授課、實時反饋落實到每個同學,通過數字技術統計參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思維、創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美育和博物館教育合作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利用新媒體教學作為傳統教學的輔助形式,教育部門如能在法規政策、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將博物館內、外開展教學活動納入高校教育體系,真正實現博物館教育與高校教學的有效銜接,成為大學課堂的必要補充,必將為營造學習型社會提供更好的條件。

3.新媒體設備的運用及新媒體專業學生的實踐

新媒體具有開放、互動、即時性等優點,博物館中的不同展品采用適合的新媒體形式展出呈現出與傳統展示不同的形態,從而為傳統展示藝術創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過 3D 虛擬成像技術替代實物的展示很大程度上節省了空間、減少了材料、儲存、物質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參觀者的人機互動(如南京博物院的數字館的青花瓷瓶燒制環節)

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的運用,該技術通過將圖片、3D模型、文字、視頻、動畫等信息和真實世界中的物體實時疊加在一起營造體驗空間,使參觀過程變成集教育、信息、娛樂、體驗為一體的觀感體驗,如上海自然博物館通過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戶端掃描場景融合增強現實、交互體驗等新媒體技術開發的資源,向公眾提供實時智能導覽和教育服務。觀眾可以在展覽現場通過app進行實時學習,與專家進行在線交流討論,設定主題參觀路線,根據任務尋找感興趣的化石標本,離開博物館后也可通過博物館網站查詢游覽記錄。此外,傳感技術、投影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也是博物館現代化過程中向廣大觀眾傳播科學、歷史、文化知識,進行道德和審美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現代化的博物館是新媒體專業學生理想的學習實踐基地,館內新媒體設備的運用充分體現了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也提供了廣播新聞學、新媒體攝影、網絡媒體等專業的學生上好的實習機會,由于新媒體的跨學科、跨專業的特征,所以對于新媒體的設計過程、使用過程、維護過程也是大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考驗。高校若協同博物館將產、學、研三者有機結合,無疑會得到學校與展館共贏的局面。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美育與博物館教育合作的館外建設模式

1.博物館在高校設置“特殊課堂系列”

校授課模式是由博物館專業人員帶著與相關課程資源到學校服務師生,例如生物、植物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館員帶來的珍稀物種復制品、原件、相關新媒體設備等了解“特殊課堂系列”的教學計劃和內容。課后通過公眾號、微博關注等手段建小組討論群、完成課題實踐作業,這樣的學習和許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的理念相符。

2.虛擬博物館的建設增加大學美育的受眾面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開始運用網絡技術,將本館的展覽以數字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官網、手機端APP、微信公眾號等,這些都是與觀眾進行互動實現人性化服務的現代科技手段、觀者通過博物館的APP導覽系統,可以看到館藏精品、文化產品、教育園地、游戲參與、地圖導覽等,在官網可以及時閱讀館刊雜志、聽取講座、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提前預約展覽、參加博物館活動等等,可以說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確實突破了實體博物館的局限。

大學生對新的數字化產品的接受、適應能力強,也愿意新的教學方式參與到傳統課堂及課后教育中去,綜合性大學若能通過虛擬博物館課堂的建設,及時線上講解授課、實時反饋落實到每個同學,通過數字技術統計參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思維、創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美育和博物館教育合作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利用新媒體教學作為傳統教學的輔助形式,教育部門如能在法規政策、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將博物館內、外開展教學活動納入高校教育體系,真正實現博物館教育與高校教學的有效銜接,成為大學課堂的必要補充,必將為營造學習型社會提供更好的條件。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中北學院)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博觀約?。汗参幕Y源對大學生審美教育創新研究——以南京地區博物館為例》項目編號:2016SJD880201。

猜你喜歡
美育博物館大學生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博物館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大學生之歌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露天博物館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