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蕎麥花兒開

2017-01-24 16:51葉志俊
中國西部 2017年2期
關鍵詞:老農蕎麥美食

文葉志俊

蕎麥花兒開

文葉志俊

每當蕎麥開花的時候,我的記憶就蹦出一些與蕎麥有關的故事來。

蕎麥最初是鄉村里每年必種的糧食作物,雖然產量低,但那陣倡導開荒山,燒火肥,隨便在哪座山上砍出一塊火茬地,晾干枝梢,一把火燒盡,然后鄉親們撒上蕎種從上往下揭去火燎棒,這秋莊稼就算做上了,既省工又方便。燒過的火茬地肯長,蕎蘢發的七股八杈,一片蕎麥花開過后,蕎顆粒結的密密實實,豐收的景象就堆砌在農人們的臉上。于是,鄉親們說種蕎是撿莊稼收。后來,退耕還林了,山里大部分山坡地都種植了成材林或果樹林,所以這種過去在巖縫窩的黑色土壤里吸收著豐富養分的蕎子也就自然失去了它們原先自由生長的家園。也許蕎麥本身就是一種命賤的作物,把它種在平地里,要么就是瘋長枝椏不結果,要么就是風一吹倒伏在地,成了“種一襪子,打一鞋”的收成。久而久之,農人們失去了再種植的熱情,從而成了物以稀為貴的糧食品種。這年月,偶爾看見誰家的飯桌上有這樣的美食出現,人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饞涎欲滴,就想即刻食之。

蕎麥紅桿綠葉,葉子呈三角形,花兒紅白相間,緊簇在枝頭,果實灰黑成三棱形。關于蕎麥有一句歇后語這樣說道:三片瓦蓋座廟,屋里住著白老趙。這就是蕎麥的顆粒形狀,說的很形象。蕎子成熟于秋末冬初,割蕎那幾天,大地霜白如雪,人走在地里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響,哈一口冒出騰騰白氣。割蕎時天氣很冷,沒割上幾把手指就凍得青疼,連刀把也握不住了。于是人們把鐮刀夾在腋窩下,然后攏起十個凍得麻木的手指放在嘴邊不停地哈著熱氣。就這樣割一陣,哈一陣熱氣,直到冬陽慢騰騰地高懸在頭頂,天氣才稍為暖和一點,割蕎的速度才由慢變快起來。

在我們家鄉割蕎不叫割,叫刮蕎。只見割蕎人左手攬一蘢蕎穗過來,然后用鐮刀擦地皮斜著刀刃刮起來,然后再用左手一甩,蕎蘢就如圓錐形立于身后山坡的曠地上,遠看就像一列列山里人軋制的看護莊稼的茅草人在忠實地站崗放哨一般。那陣我經常在放學后和大人們一起上坡割蕎,體驗這種獨特的收獲方式。收蕎又叫打棒棒蕎,它需要二人以上成雙數的配合才行,或二人,或四人,或六人。他們對面站立,在早已平好的場子上將風干的蕎蘢用手中的木棒挑起打下,打下又挑起,如此反復,直到蕎粒完全脫離為止。我無數次地站在鄉親們打蕎的山坡上觀察他們打蕎的快樂場面,以至于后來這個場面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今天翻出來依然是那么親切和溫馨。

記得鄰村有個青年小伙子當兵一年后回家探親,那時正逢蕎麥花滿山滿嶺開放、蜜蜂花間舞蹈的時節,這位兵哥哥上得山坡就看到一位頭戴草帽的老農正在蕎地里專心致志地扯草,于是他上前搭訕:“老大爺,這紅桿桿綠葉葉是什么東西???”老農沒抬頭也沒應聲。他又一次上前問道:“老大爺,你知道王金山家咋走?”這時,老農真聽出了來者的口音,他更不抬頭了。原來這老漢就是王金山,這位兵哥哥就是那個當了一年兵后回家探親的兒子。老人氣不打一處來,回家后就給了這個不認老子、不識莊稼的“假洋鬼子”幾個響亮的耳光。這個故事就發生在蕎麥開花的季節。后來這個不認親、忘本、忘祖宗、忘鄉愁的笑柄成了我們那個時候的反面鏡子,老師和父母們經常用那件事教育我們做人應該堂堂正正,來不得半點虛偽。

蕎面確實是一種好東西。它雖然磨出的面粉不鮮潔,但做出的菜豆腐蕎面吃起來滑順、上口。蕎面還能做蕎面鍋皮、蕎面攪團、蕎面片片、蕎面涼粉等美食。特別是吃蕎面鍋皮時,母親會專門炒一些如土豆絲、青椒絲、豇豆絲和鍋皮卷在一起,吃起來非常美味。那個年代肚子經常吃不飽,偶爾吃一頓菜豆腐蕎面或漿水菜蕎面那就等于是在過節。

蕎麥既是美食又有強身健體的藥用價值。它可增強血管彈性,降血脂和促進新陳代謝。蕎麥種在夏末,開鐮在寒霜。它們擇荒山僻壤、瘠薄之地旺盛生長。秋風襲來時,枝干泛紅,繁穗緊簇在枝梢上,向這個深秋顯露著不屈的韌性,這讓我深感到一種超強的力量在身上涌動,讓我無限的敬仰。目前,蕎面這種在鄉村里稀少罕見的美食逐漸在我的記憶里沉淀成一種濃縮的鄉愁,它時時地馨香著我人生的苦短經歷。(責任編輯/文風 設計/毛豆)

猜你喜歡
老農蕎麥美食
紅山蕎麥看木森
我國科學家發現蕎麥屬新種
打獵誤傷老農肇事逃逸被公訴
老龍和老農
蕎麥
蕎麥花開
美食
老農答記者
老農答記者問
美食都被玩壞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