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學視野下漢朝與朝鮮半島南部的交流

2017-01-28 13:19
草原文物 2017年1期
關鍵詞:鐵器銅鏡朝鮮半島

蔣 璐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考古學視野下漢朝與朝鮮半島南部的交流

蔣 璐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朝鮮半島南部 漢朝 文化交流

西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政權,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縣,由此開啟了漢王朝在朝鮮半島的統治??たh制的實施加強了朝鮮半島與漢王朝的聯系,推動了朝鮮半島經濟文化的發展。此時的朝鮮半島南部作為馬韓、辰韓、弁韓的“三韓”之地,以漢郡縣設置為契機,與漢王朝之間聯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本文擬從朝鮮半島南部發現的考古材料出發,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就漢朝與朝鮮半島南部之間的交流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證于方家。

一、“三韓”與“原三國時代”

在漢朝政府于朝鮮半島北部地區設立郡縣的時候,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形成了三國部落聯盟集團,即馬韓、辰韓和弁韓,史稱“三韓”。三韓之中,以地處西邊的馬韓最大,分布范圍在今韓國忠清道、全羅道一帶;辰韓在馬韓之東,分布范圍在今韓國慶尚道一帶;弁韓在辰韓之南,分布于今慶尚道洛東江中下游地區。

“三韓”之名在漢武帝設置四郡之前即已有之。據《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載,當衛滿發動政變奪取朝鮮國王位時,國王箕準“乃將其余眾數千人走入海,攻馬韓,破之,自立為韓王”①。但是,沒過多久箕準在馬韓建立的政權便滅亡了。衛氏朝鮮建立之后,漢朝“約滿為外臣”,使其“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雹谌欢?,衛滿反而利用漢朝擴大自己的勢力,使得真番、臨屯等部落成為自己的附屬。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并設置樂浪四郡,三韓部落以樂浪為中介,與漢文化的接觸更加直接和頻繁起來。

上述“三韓”這一名稱是針對馬韓、辰韓、弁韓三個部落聯盟而言的。關于三韓的存續時期學界有過多種名稱,如“原三國時代”、“鐵器時代”、“三韓時代”、“三國時代前期”、“部族國家時代”等。目前較為流行的“原三國時代”最早是1972年首爾大學的金元龍教授提出的,之后在1973年版的《韓國考古學概說》中,正式提議用“原三國時代”來命名“原初三國時代——原史時代的三國時代”這一歷史時期③。韓國學者樸淳發先生也認為,“三國時代前期”、“部族國家時代”等概念將時間和地域進行了限定,不及“原三國時代”的概念準確④。因此本文在討論朝鮮半島三韓部落存續時間時,也沿用“原三國時代”這一名稱。

關于原三國時代的起止時間,韓國學界存在多種意見。目前對于原三國時代下限年代的意見相對一致,確立在公元300年為止。關于原三國時代起始的年代雖然沒有統一意見,但均將樂浪郡設置之后,朝鮮半島南部受樂浪文化影響出現泥質灰陶器作為進入原三國時代的標志。從目前朝鮮半島南部的材料來看,慶尚南道昌原市茶戶里遺址1號墓中發現有受樂浪文化影響而產生的泥質灰陶器,且與星云紋鏡同存⑤。星云紋鏡在中國一般流行于武帝時期,因此茶戶里1號墓的年代相當于西漢中期前后,應該在公元前一世紀后半??梢姌防宋幕挠绊懺诠?世紀后半已經出現于朝鮮半島南部,原三國時代開始的時間或許可以向前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中葉或后半葉。

綜合以上,我們暫且將原三國時代的年代定為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3世紀。這一時期三韓部落的文化交流和變動,為此后朝鮮半島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格局的建立和政治勢力的分布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原三國時代遺物舉例

由于歷史文獻中關于原三國時代朝鮮半島南部的記載十分簡略,在探討這一地區古代文化面貌及與漢文化的關系時,考古學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現有資料來看,漢朝與朝鮮半島南部文化交流的代表性考古遺物主要包括墓葬、陶器、銅鏡、鐵器、錢幣、玉石器等。這些遺存既有從漢地直接傳入朝鮮半島的,也有在漢地傳入技術的影響下在朝鮮半島產生和出現的⑥。由于遺跡遺物種類眾多,限于篇幅下文僅就發現數量較多的鐵器、銅鏡、錢幣等三類遺物展開討論。

1.鐵器

朝鮮半島南部發現的原三國時代鐵器種類主要有鐵斧、鐵鐮、鐵鑿、刀、劍、矛、鏃等。其中鐵斧是朝鮮半島南部發現數量最多的一類鐵器,且多為鑄造的有銎鐵斧。從形制上來看,部分鐵斧的形制與樂浪土城中的鐵斧相同,均屬于中原系統⑦。鐵斧中還有一種鍛造鐵斧,由于形制呈平板狀,亦稱為“板狀鐵斧”,主要發現于朝鮮半島東南部,可能是當地生產的器物。

鐵鐮在朝鮮半島南部發現數量也較多。形制上,鐵鐮基部較短,木柄呈鈍角裝入,特征與樂浪的鐵鐮比較接近⑧,應當是受樂浪影響產生的。但在全羅北道完州葛洞出土的兩件鐵鐮⑨,木柄裝入的角度較平,在形制上與樂浪鐵鐮略有不同,而與我國東北地區撫順蓮花堡⑩、樺甸西荒山屯?等遺址出土的鐵器相似,體現了一定的聯系。

關于鐵器傳入朝鮮半島的年代,中國、朝鮮、韓國和日本學術界多有論及,王巍先生通過對朝鮮半島北部出有早期鐵器的幾處遺址進行研究后認為,在朝鮮半島北部出土的早期鐵器中,被認為年代最早的虎谷五期、會寧五洞的鐵器,其年代約相當于中國戰國晚期?。韓國學者李南珪也認為:“在朝鮮半島北部地區,鐵器的引進在戰國時代晚期前后的可能性很大,即使再往前推,其上限也追溯不到戰國中期”?。綜合來看,朝鮮半島北部地區鐵器開始出現和使用的時間應當是在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前后。

鐵器在朝鮮半島南部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但也有學者主張將鐵器在朝鮮半島南部,尤其是西南部地區出現的年代提前至公元前3世紀?。在忠清南道、全羅北道等地的遺址中,均出土了戰國晚期燕國系統的鐵器?。戰國晚期前后,燕系鐵器開始向內蒙古、遼寧、吉林等地區傳播,并在秦漢之際、西漢前期開始逐漸擴大了影響范圍?。從前述葛洞發現的鐵鐮來看,中原鐵器文化的影響在樂浪郡設置之前就已經到達了朝鮮半島南部地區。

漢置樂浪郡之后,以鐵器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對朝鮮半島南部持續造成了影響。三韓地區的墓葬中隨葬鐵器,尤其是兵器的數量顯著增加。原三國時代晚期的墓葬中基本不見青銅器,只有陶器和大量鐵器,說明當時鐵器制造業已經比較發達,鐵器基本取代了青銅器,鐵器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個別地區還出現了鐵器生產的專門組織,呈現出階層化、分工化和專門化的趨勢?。

因此,朝鮮半島北部鐵器的出現以及向朝鮮南部的影響和擴散,應是戰國晚期燕國鐵器文化由北向南波及的結果。鐵器在樂浪郡建立之前已經進入到半島地區。公元前108年樂浪郡設置后,漢代冶鐵及鐵器制作技術和工藝開始向朝鮮半島傳播?,直接加劇了當地鐵器制造業的發展,給三韓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銅鐵兵器開始取代青銅兵器,農具及手工工具逐漸鐵器化,鐵器的普及成為原三國時代物質文化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到原三國時代晚期甚至出現了鐵器生產集團,開始了階層化、專門化、分工化的鐵器制造業。

2.銅鏡

在原三國時代,尤其是在漢設四郡之后,朝鮮半島原先流行的多紐鏡逐漸減少,同時開始出現漢式銅鏡。目前已知的材料中,半島南部的漢鏡主要集中在慶尚道,另外在全羅北道、忠清南道、濟州道等也有一些零星分布。

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年代最早的銅鏡是全羅北道益山平章里發現的蟠螭紋銅鏡?。該鏡并非是正式發掘品,是在距離土壙墓較近的地表收集而得。最初報告者認為是戰國末期至西漢前期的,但從共存的韓國式銅劍、銅戈、銅矛等器物判斷,年代應該在西漢中期以前?。其流入時間應當在公元前2世紀中期,早于樂浪郡的設置。

星云紋鏡發現于慶尚南道昌原茶戶里1號木棺墓,從共存的五銖錢來看,應當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

連弧紋銘文鏡和重圈紋銘文鏡是韓半島南部發現數量最多的漢式銅鏡。主要發現于慶尚北道內陸地區。慶州朝陽洞38號墓葬?發現日光連弧紋鏡、日光重圈紋鏡、四乳連弧紋和昭明連弧紋鏡各1枚,均是西漢時期的銅鏡。大邱池山洞?的銅鏡包括4枚日光連弧紋鏡、1枚日光重圈紋鏡、1枚昭明連弧紋鏡,也均為西漢時期的銅鏡。日本學者高倉洋彰先生認為,池山洞的年代應該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永川魚隱洞遺址?發現3枚漢鏡和10枚仿制鏡,漢鏡為連弧紋鏡和四乳四虺鏡,仿制鏡中有1枚仿內向連弧紋日光鏡,另外9枚仿日光重圈紋鏡。年代約為西漢末至東漢初期。

此外,西漢時期常見的虺龍紋鏡和規矩鏡等數量不多,主要發現于慶尚南道金海地區。虺龍紋鏡見于金海會峴里貝塚遺址?,但均為碎片,遺址年代為公元1世紀末至公元2世紀初。由于貝塚遺址一般靠近海岸,有學者認為,貝塚中出土的銅鏡并不一定是實際的生活用品,而可能是當時人們用來為往來船只祈求平安的?。規矩鏡主要見于金海良洞里遺址,年代在公元1世紀左右。

東漢中晚期的漢式銅鏡在朝鮮半島發現較少。僅有全羅北道益山蓮洞里一件盤龍鏡。銅鏡上有“胡羌除滅……”的銘文,可能與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的羌人入侵有關。有學者推測這面銅鏡應該是在西安一帶制作之后流入馬韓地區的?。

總的來看,朝鮮半島南部發現的漢式銅鏡以西漢中晚期的為多。結合漢代銅鏡的流行年代可以看出,雖然在樂浪郡設置之前已經有個別銅鏡流入朝鮮半島南部,但是銅鏡的大規模出現應當是在樂浪郡設置之后,尤其是連弧紋銘文鏡和重圈銘文鏡等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初期流行的銅鏡,都是在樂浪設置之后流入的。一部分銅鏡很可能就是從樂浪郡傳入的?。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朝鮮半島南部最早的漢鏡雖然發現于全羅北道,但這里幾乎很少見到其他銅鏡。漢式銅鏡的發現地點多集中在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慶尚道地區。一般來說,在朝鮮半島一座墓葬僅隨葬一面銅鏡,但是在慶尚道慶州、永川等地出現了一座墓葬隨葬多面銅鏡的現象。除了墓葬之外,銅鏡也分布在貝塚中,體現了一定的沿海地域特色。

3.錢幣

漢代錢幣在整個朝鮮半島都有發現,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朝鮮地區,多見于樂浪土壙墓、樂浪土城等遺跡中。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出土的貨幣雖然數量上無法與樂浪的相比,但是在距離朝鮮半島北部遙遠的南部沿海地區,甚至在漢江流域及一些內陸地區都有所發現。

朝鮮半島南部發現的錢幣主要包括半兩錢、五銖錢、貨泉等,均為漢代鑄造和發行的貨幣。

半兩錢發現于慶尚南道泗川勒島遺址?,且與五銖錢共存,遺址年代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后。

五銖錢是朝鮮半島南部發現數量最多的錢幣種類。發現數量較多的地點包括慶尚南道昌原茶戶里、泗川勒島、慶尚北道慶山臨堂、永川龍田里等遺址,在全羅南道麗水巨文島一處沉船遺址還發現了980枚五銖錢?。參照《洛陽燒溝漢墓》中關于五銖錢的形制分類及流行年代,朝鮮半島南部的五銖錢在年代上集中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前期。

貨泉錢在朝鮮半島西南沿海和包括濟州島在內的南海岸地區均有出土,個別地點還發現了五銖錢、大泉五十、貨泉和貨布等貨幣共存的現象?。從年代上看,應當為王莽時期至光武帝建武16年(公元40年)之前的西漢末至東漢前期。

朝鮮半島南部出土錢幣的遺跡包括墓葬、貝塚、洼地、居住址等,且多位于交通比較便利的沿海地區、海路或是大江大河周圍,尤其集中分布在包括濟州島在內的南部沿海和海岸地區。所以推測這些貨幣很有可能是通過便捷的海上運輸進入到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而在內陸地區,貨幣很可能是通過北部的樂浪郡輸入的。王仲殊先生認為,樂浪郡距漢都城長安和洛陽相去甚遠,這里出土的大量漢代貨幣可能是在當地鑄造的?。

綜合朝鮮半島南部發現的漢代貨幣的形制,參照中原地區漢代貨幣的發展規律,推測漢代貨幣流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時間為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一時期正值漢四郡的設置,貨幣在此時流入應當與漢置四郡有關。至于錢幣的用途,韓國學者金京七從貨幣大量出自貝塚,推測當時貨幣并不是流通使用的,貨幣的輸入也不是單純的用于商品買賣。對貨幣的控制應當只限制在一部分掌握了對外交流的上層階層之中。這些人把擁有貨幣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三、結 語

上文梳理了鐵器、銅鏡、銅錢等三種代表性遺物在朝鮮半島的發現和分布情況。這些器物中有一部分是直接從漢地輸入的,有一部分可能是技術移民或者是當地居民在了解了制作技術之后在當地制造的。從這些遺物在朝鮮半島的出現時間來看,中原文化對朝鮮半島南部的影響在樂浪郡設置之前已經開始。戰國晚期,燕系鑄造鐵器經由遼東、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地區,一部分已經到達了朝鮮半島南部?。

漢式遺物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量出現的時間為西漢中期以后。聯系到樂浪郡的設置時間,可以看到漢王朝在取得了對朝鮮半島西北部的控制之后,漢文化的浪潮繼續由北往南波及到朝鮮半島南部。如果說樂浪文化為代表的朝鮮半島北部是接受漢文化影響的核心區,那么漢文化又以樂浪郡為媒介,在核心區之外,持續不斷的向朝鮮半島南部造成輻射式的影響。鐵器及冶金技術的傳入促進了朝鮮半島南部生產方式的革新和生產力的提高。除了鐵質武器、生產工具之外,以銅鏡、銅錢為代表的日用器物也開始大量流入朝鮮半島南部地區,不過在功用上與在漢地發生了一些變化。銅鏡并不一定是生活用具,而銅錢除了作為流通的貨幣之外,可還代表了擁有者的財富和地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公孫度乘機于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割據遼東建立政權,并領有玄菟、樂浪二郡,“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不少樂浪郡的居民在這一時期流入朝鮮半島中部和南部地區,其中不乏擁有治鐵技術的移民。通過與技術移民的學習和交流,冶鐵技術在朝鮮半島南部地區擴散開來,為三韓地區增添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關于漢朝與朝鮮半島之間交流的路徑,已有研究表明,漢朝與朝鮮半島之間的民間貿易有可能通過黃海與長江下游地區的海上貿易、遼東郡與中原地區的陸路貿易雙重途徑得以實現的?。與鐵器在朝鮮半島全境都有發現不同的是,銅鏡、銅錢等除樂浪郡范圍內發現數量較多外,其余多集中發現于朝鮮半島東南和西南部,而中部地區則不多見。由于樂浪與馬韓政治勢力對峙,朝鮮半島中部地區與樂浪的聯系一度受阻,而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弁韓等地區出于貿易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反而與樂浪郡、漢地保持著一定的聯系。同時,由于馬韓的阻隔,陸路交流線路一度受阻,從沿海地區發現的貨幣、銅鏡等看,海上交流可能在當時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附記: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廳一般項目(Y201533274)、“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計劃(G229)研究成果。本研究同時也得到了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國際學術交流項目(ISEF)、浙江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資助,在此一并致謝!

注 釋

①《后漢書?東夷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820頁。

②《史記?朝鮮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986頁。

③金元龍:《韓國考古學概說》初版,首爾:一志社,1973年。

④韓國考古學會:《韓國考古學講義》(第三版),2016年,第155頁。

⑤李健茂等:《義昌茶戶里遺跡發掘進展報告》,《考古學志》第1輯,1989年。

⑥白云翔:《漢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的考古學觀察》,《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

⑦金想民:《對朝鮮半島鑄造鐵斧展開樣相的考察:以初期鐵器時代——三國時代資料為中心》,《湖西考古學》20號,2009年。

⑧金吉植:《三韓地區出土樂浪相關遺物》,《樂浪》,國立中央博物館,2001年,第258頁。

⑨湖南文化財研究院:《完州葛洞遺址》,2005年;湖南文化財研究院:《完州葛洞遺址 II》,2009年。

⑩王增新:《遼寧撫順蓮花堡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4年第6期。

?吉林省文物工作隊等:《吉林樺甸西荒山屯青銅短劍墓》,《東北考古與歷史》(第一輯),文物出版社,1982年。

??王?。骸吨袊糯F器及冶鐵術對朝鮮半島的傳播》,《考古學報》1997年第3期。

??李南珪著、趙志文譯:《朝鮮半島初期鐵器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華夏考古》1996年第1期。

?李南珪:《韓半島初期鐵器文化的流入樣相——以樂浪設置以前為中心》,《韓國上古史學報》第36號,2002年。

?金想民:《韓半島南部地區鐵器文化的流入及展開過程》,《考古學志》19輯,國立中央博物館,2013年。

?王?。骸稏|亞地區古代鐵器及冶鐵術的傳播與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孫明助:《慶州隍城洞制鐵遺址的性質》,《新羅文化》14輯,1997年。

?全榮來:《錦江流域青銅器文化圈新資料》,《馬韓百濟文化》第10輯,1987年。

?沈奉謹:《三韓、原三國時代的銅鏡》,《石堂論叢》,第16輯,1990年。

?國立慶州博物館:《慶州朝陽洞遺址I》,2000年;國立慶州博物館:《慶州朝陽洞遺址II》,2003年。崔鐘圭:《朝陽洞4次調查概報》,《三韓考古學研究》,書景文化社,1995年。

?韓國國立慶州博物館:《菊隱 李養璿 廆集文化財》圖錄,1987年。

?高倉洋彰著,滕銘予譯:《漢代銅鏡與東亞世界》,《邊疆考古研究》(第3輯),科學出版社,2004年。

??金京七:《湖南地方的原三國時代對外交流》,學研文化社,2009年。

?慶南考古學研究所:《金海會峴里貝塚I》,2009年;三江文化財研究院:《金海會峴里貝塚II》,2009年。

?李陽洙:《韓半島三韓、三國時代銅鏡的考古學研究》,釜山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成正鏞、南宮丞:《益山蓮洞里盤龍鏡和馬韓的對外交涉》,《考古學志》(第12輯),韓國考古美術研究所,2001年。

?姜銀英:《漢鏡的制作和辰、弁韓地區流入過程》,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沈奉謹:《泗川勒島CI》,東亞大學校博物館,2005年;樸廣春、宮琦泰史等:《泗川勒島CII》,東亞大學校博物館,2008年。

?銅錢的出土地點參見池健吉:《南海岸地方漢代貨幣》,《昌山金正基博士華甲紀念論叢》,昌山金正基博士華甲紀念論叢刊行委員會,1990年。

?梅原末治、藤田亮策:《濟州道山地港出土的一括遺物》,《朝鮮古文化綜鑑》第1卷,養德社,1947年。

?王仲殊:《論漢唐時代銅錢在邊境及國外的流傳》,《考古》1998年第12期。

?吳江原:《紀元前3世紀遼寧地域的燕國遺物共伴遺跡的諸類型與燕文化的關系》,《韓國上古史學報》71號,2011年。

?《后漢書?東夷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820頁。

?趙紅梅:《西漢經略朝鮮半島北部政策嬗變》,《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3期。

責任編輯:成璟瑭

Southern of Korean Peninsula; Han Dynasty; Cultural Exchange

In 108 BC,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set up four counties in Korean Peninsula and opened the situation that Han ruled the Korean peninsula. With the setting of Le Lang County as the turning poi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thern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Han Dynasty was further enhanced. From the objects found in southern Korean peninsula such as iron, bronze mirrors, coins and other artifacts, it was obviou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had arrived in Southern Korea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fter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Le Lang County became the core area of Han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Han culture was further radiated to the south of peninsula,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culture.

猜你喜歡
鐵器銅鏡朝鮮半島
出土和館藏鐵器的保護簡析
朝鮮半島打令藝術的俗文化特征
“雙重沖擊”下的朝鮮半島新博弈
新鄉市博物館藏銅鏡
館藏高句麗鐵器的顯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譜分析
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兩面珍貴銅鏡
朝鮮半島漢文學中的“羲之換鵝”探究
建平博物館藏遼宋銅鏡簡述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常樂鎮發現西夏窖藏鐵器
遼宋金銅鏡辨識舉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