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審美到實踐:鮑曼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
——2017音樂教育哲學讀書會綜述

2017-01-30 16:35
黃河之聲 2017年1期
關鍵詞:鮑曼讀書會哲學

張 媚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從審美到實踐:鮑曼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
——2017音樂教育哲學讀書會綜述

張 媚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17年1月8日至10日,2017音樂教育哲學讀書會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湖畔樓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學學會、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研究中心主辦。來自包括中國音樂學院、西南大學、上海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黑龍江省文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7所學校和單位的46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讀書會。讀書會由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學學會會長謝嘉幸教授主持。

本次讀書會集中對以下三個方面集中探討:通過黃瓊瑤翻譯的韋恩·鮑曼(Wayne D. Bowman)的《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中音樂教育哲學的相關概念、分歧點、教育視角以及翻譯問題等方面,研究音樂教育哲學的語境基礎、目的、意義,以及中國音樂學院學生基于《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的心得體會;通過牛津出版社書籍的翻譯工作的心得體會;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博士、研究生通過讀書對個人論文的啟發。發言后其他參加學者也發表了對此次讀書會的感受、心得,也使得專家和學者通過交流后增進了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解,對于專業文獻的翻譯工作得以更加完善。

此次以鮑曼的《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而展開的讀書會同時也是第一次(之前有三次由馬達教授發起的哲學研討會)有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讀書會。謝嘉幸教授通過對自身讀書的體會,總結了我們為什么開展哲學讀書會,同時希望通過這次讀書會使業內形成良好的讀書風氣。

一、韋恩·鮑曼(Wayne D. Bowman)的《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

韋恩·鮑曼博士(Dr. Wayne D. Bowman,加拿大布蘭頓音樂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他是活躍在當今國際音樂節及音樂教育領域的音樂教育家和音樂哲學家。[1]

此次讀書會主體圍繞韋恩·鮑曼(Wayne D. Bowman)的《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實踐哲學理論而展開。西南大學李方元教授指出自1991年“實踐主義”哲學話語進入到音樂教育領域,到目前已有一定地位。此次讀書會上各專家、學者根據《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對音樂教育實踐哲學的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選擇《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的緣由

《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收錄了20篇鮑曼對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的相關觀點,較為集中的反映了鮑曼音樂教育的哲學立場。

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黃瓊瑤教授作為此書的翻譯工作者,從自身來講,她2005年底從加拿大回國,受邀寫過《從審美主義音樂教育思想向實踐比較音樂教育思想的演變》《在實踐和比較中發展的音樂教育學》兩篇短文,并參加或關注了鮑曼博士在中國的四個講座(南師大、華中師大、上海院、中央院),而后進入到音樂教育哲學問題逐漸深入。同時提出讀此書應從“序二”了解鮑曼博士及其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思想以及四個講座的記錄開始。

李方元教授從客觀的角度談到鮑曼是當今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蹲兓澜缰械囊魳方逃肥腔跉v史、哲學、理論和實踐多方位深入探討了其深層次問題;此書鮑曼是以事實為前提,以實踐來做理論考察;此書以“音樂”和“教育”領域的基本問題的角度深入;此書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此書非?!罢軐W”——根本、基礎、開闊、邏輯,對我們的寫作非常有益。因此學習寫作利于我們了解音樂教育實踐哲學和鮑曼的相關思想和觀念;同時我國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在起步階段,我們有必要了解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

(二)《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

黃瓊瑤教授認為鮑曼的《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什么樣的哲學是音樂教育專業所期盼的,并且明確指出答案就是Philosophical Inquiry(哲學質詢),同時指出,哲學質詢是一種實踐。具體觀點:不能對實踐問題進行闡述或解析的哲學質詢很快就會退化為漫無邊際的抽象和沒有區別的分析;哲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事項。哲學問題和哲學方法是與具體環境相適應的事項;哲學質詢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行動具有更多的智慧,使得意圖與結果更加協調一致;哲學質詢是一個連續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行動歷程至少與終點一樣重要。同時提出了哲學質詢的具體過程,實施哲學質詢的原因以及哲學質詢時應關注的事項。

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于洋、彭瑋婷、趙俊芬、陳航航分別從《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不同的章節切入,結合自身的研究內容以及學習經歷,提出了讀書中的體會、見解以及哲學思考。

(三)鮑曼音樂教育實踐思想的緣起

鮑曼博士在初涉音樂教育領域時,最早接受的是音樂教育審美哲學思想,在其對“審美主義”研究形成了新的理念,即是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思想。

李方元教授認為鮑曼在學習音樂教育哲學最早接受的是審美哲學,然后后來為什么會改變,李方元教授認為鮑曼不是從現有觀念出發,而是考慮了音樂教育審美哲學的歷史根源、哲學基礎、感性前提,音樂教育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審美”和“多元”,與社會性、與倫理性等問題,也就是從基本問題出發——探討什么是“音樂”?什么是“教育”?什么是“音樂教育”?一層一層推理。鮑曼提出音樂和教育都是一種實踐活動,如果“音樂”不被看作一個“物”,那么“聲音”、“樂譜”就都不是“音樂”的存在。然而,審美哲學的音樂的基礎就是建立在“聲音”和“樂譜”這類“物質”之上的,我們今天的音樂分析就是以“樂譜”為依據的分析。它被認為是音樂的“本體”。另外,音樂和教育都是一種是實踐活動,它們以“道德”為紐帶,“審美主義”扭曲了音樂的含義,剝奪了音樂道德意義上的要求。鮑曼他從哲學角度重新對其理論和實踐進行全面清理,因此他自己作出了選擇——音樂教育實踐主義思想。李方元教授認為這也是鮑曼“背離”審美主義哲學的緣由。

David Herbert教授通過分析鮑曼所處的社會環境、影響和貢獻,從鮑曼對哲學、元哲學的分析,從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后實證主義和反還原主義、社會政治層面等方面對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理論的分析解答了為什么鮑曼選擇了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

(四)音樂教育哲學內涵

黃瓊瑤教授從哲學含義上的分野問題指出音樂教育哲學是音樂學、教育學和哲學的交叉所構成的知識體系,這個表象上大家的理解是一致的。但在不同文化體系里的音樂、教育、哲學三個方面的認知習慣均有不同。而認知的不同導致我國音樂教育認為哲學是抽象的,很少涉及到具象問題,是“哲學家的哲學”,音樂教育應更多關注方法論問題,實踐問題又不被認為是哲學問題。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楊陽副教授提出哲學是闡明人們信念的基礎和行為的意義,不應用來強化未檢驗的信念和習慣,而應促進傳統思維和行為模式的革新。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楊燕宜副教授在主要對“音樂”的以哲學的角度深入剖析,并提出音樂教育應當“教育”什么,也就是音樂教育哲學應研究的主要議題。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張業茂教授以音樂教育哲學的多維視角的切入鮑曼音樂教育哲學的“教育”視角。音樂教育哲學研究包含倫理學、宗教、藝術哲學、美學、社會學以及現代及后現代哲學,并對國內相關研究作了簡要梳理,解讀出鮑曼音樂教育哲學的“教育”視角是以倫理學、實踐論以及新實用主義哲學作為支柱,核心在于倫理關懷,并從主體觀、知識觀、實踐觀分析了鮑曼音樂教育哲學的“教育”視角。

浙江音樂學院院長田耀農教授認為討論音樂教育哲學之前有必要首先討論哲學和教育哲學,他從中西方的“哲學”起源講起,引出音樂教育哲學反應了音樂教育的基本規律,并且對各種音樂教育實踐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并從音樂教育的哲學、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做了詳細分析。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崔學榮教授從自身親身的教學實踐,將有關音樂教育本質論、目的論、過程論、規律的哲學觀點逐一分析,提出要以審美的音樂教育哲學和文化的音樂教育哲學為基礎;要以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和創造的音樂教育哲學、體驗哲學和身體哲學為載體;要以美育論哲學和功能的音樂哲學為指導,真正體現音樂教育觀的兼容性特征,并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運用這兼容性音樂教育哲學觀指導音樂教育實踐。這樣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可以實現兼容并蓄、協調統一的“音樂教育”。

(五)鮑曼的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

李方元教授首先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為起源清晰了理清了“實踐主義哲學”的思路,并深入分析鮑曼的實踐主義思想,鮑曼提出“音樂教育需要哲學”,同時打破“審美原理=音樂的價值=教育的信譽”矛盾、混亂的公式,提出音樂教育缺乏哲學的質詢和思考;音樂教育研究缺乏哲學的參與;音樂課程學習沒有批判;音樂教育需要提出問題,需要改變和發展。而實踐哲學可以提供“審美哲學”之外的哲學思考,同時還可以在音樂教育中正確地引導音樂的本質和價值。

鮑曼的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指出,當今音樂的教育常關注音樂訓練、關注發展演奏某種音樂作品的技巧,但那不是音樂教育;把非表演者培養成為更加具有“審美”品味的音樂欣賞者,這也不是教育。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和“教育”的簡單相加,它一方面不真正具有教育意義,一方面不完全具備音樂性。鮑曼認為解決這一關鍵問題,將音樂與教育統一的關鍵性即在于“道德”。他提出教育是一項道德倫理事業,尤其與人們的性格、特性、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轉變有關,同樣音樂教育也是一項道德倫理事業,二者的價值、目的和評價都涉及到道德倫理問題。同時,音樂和教育都是一種實踐活動,就不可能預設,沒有現成可依憑的東西,實踐中的倫理道德才是其取向。

山西師范大學丁旭東副教授從鮑曼的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的音樂教育思想——音樂教育作為倫理道德一項事業角度,具體分為三點解讀了鮑曼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中的倫理道德思想,即其基于對文化啟蒙運動思想的批判,形成以理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作為倫理道德的一項事業,分析了鮑曼在對倫理和音樂教育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音樂教育進行道德倫理教育這兩個問題的論證,并提出應如何回到我國當下語境思考問題,可以擴展音樂教育的意義的議題。

謝嘉幸教授由鮑曼的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以及教育3.0目標——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深入音樂作為教育學科生存的意義,提出其倫理性不僅是簡單的道德,而是社會參與的觀念,倫理是社會參與很重要的指標,它不是簡單的培養抽象的“道德”,而是培養參與社會發展的目標,并提出“為人生而音樂”,音樂教育是沒有彼岸的橋梁。

(六)啟示

黃瓊瑤教授指出,同時也是鮑曼博士反復強調的,哲學在音樂教育中被邊緣化是我們對哲學認識不夠深;音樂教育哲學是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和使命,不應讓他人來決定,哲學更加造福音樂教育事業和人類發展。

在這一點上,楊陽副教授,吳駿同樣如此想,也因此開展了對于外國關于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相關書籍的翻譯工作,將音樂教育擴展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

張業茂教授從鮑曼音樂教育哲學的“教育”視角,認為可以從音樂教育研究邏輯起點、音樂教育學知識建構、音樂教學實踐的視角考慮音樂教育問題。

首都師范大學馮蘭芳副教授以在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實踐為思考,提出我們最應思考的是“培養什么人”以及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能為學生帶來什么的問題。

(七)翻譯事項

黃瓊瑤教授作為《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主要翻譯工作者,她認為應該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有些英文會比中文翻譯更為準確,但由于出版社要求而統一全部翻譯,指出這樣則會為學者造成很多困惑,使學者對音樂教育實踐主義哲學思想的深入了解造成很多不便。

(八)存在的局限性

David教授談提出了鮑曼實踐主義哲學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實踐主義者的可持續性;專業音樂教育的實際運用會獲得什么指導;或是鮑曼自身的社會背景作用甚微,而如何彌補哲學和實證研究之間的巨大鴻溝等局限性。

謝嘉幸教授認為任何事情的產生都是特定的文化實踐的產物,并受到其歷史條件的局限,這一點是和鮑曼音樂教育實踐哲學的觀點是一致的;但不應簡單的說審美哲學對或錯,而是受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傳統的局限,這樣才能有客觀的判斷。

二、牛津出版社書籍翻譯

(一)《音樂教育哲學牛津手冊》

《音樂教育哲學牛津手冊》是2012年牛津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關于音樂的一系列叢書之一,包括音樂教育、音樂心理學。

首都師范大學蔣聰老師擔任這本書的翻譯工作,同時按章節簡要介紹了本書,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本書有兩位主編——加拿大的Bowman教授和阿根廷的Frega教授,共有來自加拿大、美國、阿根廷、臺灣等地的26位作者寫的26章。他們涉及了國內音樂教育中的問題以及國際上普遍面臨的音樂教育問題。內容包括音樂信念、音樂教育哲學等,領域包含基礎音樂教育、高校音樂教育、社區音樂教育等,并同時傳達了一個主要思想——在音樂教育中,應實施或采取深刻思考之后、更加負責任的行動,才能達到哲學意義上的包容性。

楊陽老師主要介紹《音樂教育哲學牛津手冊》第26章談到的成書緣由以及音樂教育哲學的定位問題,由此引出此書主要包含以下三個議題:哲學過程包括什么,有效的音樂教育實踐音教哲學的目的和本質漸趨多元、去中心化問題。并從理論和實踐的關系談音樂教育實踐哲學的意義。并談到了在翻譯工作中,應找到其內在含義翻譯,注意其概念界定,以便學者深入研究,并以theoria(理論)、praxis(實踐)、poiesis(創制)三類活動的誤解問題舉例。

(二)《牛津音樂教育手冊·第二卷》

《牛津音樂教育手冊·第二卷》主編為Gary E. McPherson教授和Graham F. Welch教授,該書是對音樂教育關鍵議題的前沿思考,由七章62篇文章組成。

吳駿老師先介紹了此書是對24個國家156位作者的翻譯工作,這本書上卷是劉沛老師翻譯,第二卷翻譯后約共計40萬字,全書七章分別是特殊能力,特殊需求;社區中的音樂;終身學習語境中的成人學習;作為實踐的音樂創造性;借助科技的音樂教學;媒體、音樂和教育;批判性反思和未來的行動,翻譯此書吳駿老師希望可以勇于借鑒發達國家的思想體系,將音樂教育擴展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并提出了幾個在我國語境中的未盡問題希望大家有所思考。

中國音樂學院李潔瓊碩士擔任Emotion in Music Education(音樂教育中的情感)一文的翻譯工作,著重介紹了此節內容,以及翻譯工作過程中的疑問及學習上的體會。

中國音樂學院鄭依萌碩士介紹了《牛津音樂教育手冊·第二卷》其中的11篇文章的內容和翻譯情況,以及翻譯中常見的典型性問題,提出在文獻翻譯中需要結合相關領域以及文中的語境。

三、音樂教育系學生的讀書啟發

任咪咪博士通過對鮑曼《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的學習,著重思考“音樂”“教育”“研究”和“理論”究竟意味著什么為思考,從“吟誦的”的角度,以《吟誦在當代教育實踐中的音樂性問題研究》為題,簡要梳理了吟誦教育文獻、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并匯報了目前階段性完成工作。

鮑曼提出,在實用主義的核心中,我們要先搞清楚內容才能繼續深入,因此王莉博士以《評劇藝術的早期傳承》為題,匯報了目前對評劇傳統教育模式和內容的研究的梳理工作,以及對于當下傳統藝術教育的借鑒意義。

袁野碩士根據鮑曼的“聲音、社會性和音樂:審美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對音樂體驗的探討問題,以《音樂的動態可視手段在新媒體下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為題,以現下大環境下已有的以及自己制作的可視動態音樂系統為例,研究可視動態音樂系統在當下是否有助于學習者的理解和感受,有哪些可以應用于音樂教學實踐中。

劉一潯碩士著重理解了鮑曼的“認識音樂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以《學習分析視野下的音樂教育——音樂學習得私人訂制》為題,研究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對學習資源的整合利用工作,以及目前對一些高校的具體研究工作,以研究出更適合時代發展的音樂教育模式。

左升鷺碩士受鮑曼“音樂教育中審美學說和多元文化學說的問題”這一篇章啟發,認為審美取向是具有特定文化規定性的,以《中國當代音樂觀念多元化及其對音樂教育實踐的影響》為題,研究多元音樂哲學觀以及中國當代多元化音樂觀念對音樂教育的影響,提出是保持“多元”還是發展“新一元”的議題。

四、寫在音樂教育哲學讀書會之后

在讀書會最后,謝嘉幸教授以《我們為什么要讀哲學書》為題開始此次讀書會的發言。他指出我們除了在我們自己的學科世界以外,還處在一個大時代,變革的大時代,而任何一個領域的專家想要有“話語權”,就肯定和哲學有關。

謝教授教授談及他個人亦是從讀書會開始的有了自己的學術思考,并在讀書會前指出以下四點:

(一)讀書要帶著問題

謝嘉幸教授認為一切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如果沒有問題,書亦是讀不下去。他曾經寫過一本著作《反熵·生命意識·創造》就是對里夫金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產生疑問,并受到趙紅洲教授“中國哲學有八斗,南季北謝占六斗,拾洋人牙惠的占兩斗”的美譽。

(二)哲學觀念的活靈魂在于應用

謝嘉幸教授在1997就曾關于音樂教育哲學方向翻譯了David Elliot的兩篇文章《對音樂教育哲學傳統的反思》《新音樂教育哲學的起步》,并刊登于《中國音樂》,并將David的哲學思想運用于其博士論文《音樂的語境——一種音樂解釋學視域》,使其研究有了鮮明的特色。同時他運用古人之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而“習”就是做。

(三)需要有比較研究的意識

謝嘉幸教授所指的比較研究的意識即是不盲從,因為每一種思想都是在特定的音樂實踐環境中產生出來的。比較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問題,才可能解決它。

(四)客觀的“味道”與主體的意識

謝嘉幸教授受“中國音樂學術論壇”上的啟發,認為每一種學問都不是孤獨存在,都是歷史發展的一個節點,任何觀點或是思想,都應了解其來龍去脈;此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個人的主體意識,也就是實踐的意識也很重要,應了解個體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形成什么想法,為什么會這樣……

本次讀書會以音樂教育實踐哲學為議題,與會人員是計劃的五倍之多,會議最后謝嘉幸教授總結:就學科建設、學科研究而言,讀書本就是最重要的內容和首要的前提;我們處在大變革時代下,讀書的意義就更為重要。并提出音樂教育讀書會應成為音樂教育的傳統。

[1] 黃瓊瑤等譯.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17.

猜你喜歡
鮑曼讀書會哲學
鮑曼不動桿菌雙組份調控系統研究進展
10月經典讀書會推薦書目《名人傳》
菱的哲學
戰火紛飛中的讀書會
2014-2017年我院鮑曼不動桿菌分布及ICU內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分析
當“讀書會”成為一門生意
神奇的統計表
鮑曼關于“世界音樂”作為跨文化策略的研究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喜慶的春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