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藏族舞蹈中的顫膝

2017-01-31 10:25張蕊
西部論叢 2017年12期
關鍵詞:藏族

張蕊

摘 要:藏族是一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藏族舞蹈更是一種民族風格非常獨特的舞蹈,是藏族人民表達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語言”。本文通過對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地理環境、服飾特點等一系列問題展開研究。闡述出藏族舞蹈為何能使民族風格如此的突出,然后用真實的依據論證了顫膝對于藏族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因此學習藏舞應把”顫膝"的訓練作為藏舞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基本環節和重點訓練內容,才能更為準確地把握藏舞的精髓。

關鍵詞:藏族 生活環境與習俗 藏族舞蹈 顫膝動律

1.顫膝的特征及與藏族人民生活的聯系

1.1顫膝的動律特征

顫膝是以膝蓋的上下運動為主,貫穿在藏族所有動作中,連綿不斷的屈伸動作。藏族舞蹈中的顫膝可分為小顫、大顫、柔顫、硬顫等不同的顫法。顫膝時突出小而快或者是慢而柔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藏族民間舞蹈“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動作規律。連續不斷的顫動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重心移動,帶動了松弛的上肢運動,使藏族舞蹈的手臂動作大都是附隨而動,而不是成為主動。不管是屈伸還是顫動都要求膝關節保持松弛狀態,既要有柔韌性還要有彈性。

1.2顫膝的由來以及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運用

藏族人因為對宗教的信仰已經深入到他們日常的生活當中,所以,對于藏族舞蹈中的顫膝動律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藏族人民在朝佛以及拜見長者時,都要磕頭,而且朝佛是藏族人民常有的宗教活動之一,這一動作就充分運用到了他們的膝關節,再加之有的人對神佛的虔誠之心,會一路三拜九叩的去朝佛,所以膝關節的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藏族在解放前曾經是一個受壓迫的民族,下人見到貴人時都必須彎腰、屈膝、并且必須低著頭,等貴人走了后才能活動。而且人們所住的房屋都是比較低矮的,造成了人們長年屈著膝,駝著背生活。藏族人民對人的熱情以及敬重都是很高的,敬獻哈達時的姿勢以及給人敬酒時的姿勢,都很尊敬別人,表現出客人在上,自己在下的習俗。久而久之,人們對膝蓋的運用就變成了生活的習慣。

2.藏族舞蹈中顫膝動律的表現作用

2.1顫膝在表演性圓圈舞中的運用

顫膝在藏族民族民間舞中的運用極其重要。先從表演性的圓圈舞說起。表演性的圓圈舞稱為“卓”,其中包括男子鼓舞《卓諧》、《熱巴卓》、《熱巴》和男子《踢踏舞》。新中國成立后,流浪四方的《熱巴》就沒有了,但文藝工作者根據《熱巴卓》編創了《草原上的熱巴》。在藏族民間舞表演性的圓圈舞中,現在最常見而且最流行的舞蹈應該算是男子《踢踏舞》了。

在藏語里,踢踏舞被稱為“諧卓”,即腳上的舞蹈,踢踏舞中的主要動作有: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第三基本步、抬踏步、退踏步、跳分步、滴答步等。第一基本步是岡打加全腳踏地,岡打是腳掌踏地,當全腳掌踏地時,伴隨的基本動律就是小顫,如果不加顫膝,這一動作則無法完成。第二基本步則是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礎上先向左走,把最后一次的踏地變為跺地,然后在向右走,同第一基本步相同,我們都知道人走路時膝蓋都是在運動的,所以這個動作也是伴隨著顫膝動律來完成的。第三基本步就是一只腳先踢地,踢起后另一只腳做一次岡打,后另一只腳落地,然后反方向重復,這個動作涉及到單腳腳后跟著地,另一條腿是彎曲向上的,這更是運用到了膝蓋的靈活性。抬踏步就是右腿向上抬起時帶動左腳離開地面,然后落下,右腿著地后左腿再踏地一次,反面動作規律一樣,這個動作就涉及到了兩只腳離地,當落地時,我們必須要保持膝蓋的松弛,這樣才不會傷到膝蓋,顫膝則是對膝蓋最好的保護。退踏步就是右腳向后用腳掌踏地,推起左腳全腳掌的踏地,然后右腳再向前做一次全腳掌的踏地,最后一拍則用一次小顫完成,前三拍在做動作的同時,每個動作都伴隨著一次顫膝。

2.2顫膝動律在集體自娛性圓圈舞中的運用

《諧》是我們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弦子》又分為芒康弦子和巴塘弦子。其中,芒康弦子的基本動作有拖步、點步轉身等。巴塘弦子的基本動作有三步一撩、一步一靠等。拖步就是走或跑時,腳步不離開地面,在地上拖著做動作,每一步都要配合著柔顫。點步轉身就是一只腳點在另一只腳的外側,膝蓋保持外開,預備拍先蹲,然后點著的腳點地后重心推起,以全腳掌的腿為主力腿向里轉,這一動作要求主力退膝蓋上的顫膝。三步一撩就是兩次平踏地加一次跺地再順勢撩腿,前三拍動作伴隨著三次顫膝,第四拍撩腿時主力退做顫膝動律,動力退將腿撩出并收回。一步一靠就是一步拖步移動重心,另一只腳的腳后跟再靠過來。中間運用柔顫來連接。

3藏族舞蹈的顫膝動律與其他民族舞蹈顫膝的區別

藏族舞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它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舞蹈。對于顫膝動律來說,不僅僅是藏族舞蹈中有,傣族舞蹈、東北秧歌、膠州秧歌、維族舞蹈都有膝蓋上的動律。例如,藏族舞蹈和傣族舞蹈動作中都有顫膝動律,藏族舞蹈的顫膝動律是貫穿于整個藏族舞蹈中的,是藏舞舞蹈動作的核心動作;而傣族舞蹈則是以手、腳、身體的“三道彎”為主,雙膝只是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從體態特征上就不難看出:藏族舞蹈上身松弛略帶前傾,主要表現出藏族人民長期受壓迫的生活環境;傣族舞蹈則是比較歡快、優美的節奏,表現出傣族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與熱情??偟膩碚f,藏族舞蹈與傣族舞蹈的顫膝都是重拍向下,藏族舞蹈則是膝蓋部位放松又連續不斷的小而快的顫動,而傣族舞蹈膝蓋上的動律是幅度較大并且比較柔美,向上和向下走都是比較慢而均勻的。

不同民族舞蹈顫膝動律都不是一樣的,而藏族舞蹈的別具一格最主要的是藏族舞蹈的顫膝動律是起整個藏族舞蹈的主導作用,這才使得藏族舞蹈更加能形象的表現人民生活,是文化生活融合而成的舞蹈藝術形式。也許這才應該是顫膝動律的重要所在吧。

參考文獻

[1] 黃之君.淺談藏族民間舞中的動律、體態之美[j].廣東藝術,2008年03期

[2] 尕藏才旦.藏傳佛教藝術[M].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1日第一版

[3] 丹增次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9

[4] 郝璞.論藏族舞顫膝的訓練價值[j].華章.河南省平頂山教育學院,2011年27期

[5] 袁禾.《舞蹈與傳統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 胡肅容.《民族舞蹈基本動作》,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藏族
Yak of All Trades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和傳承發展
《演變》《藏族少女》
扎堆
在古籍中找尋藏族建筑的文化之根
淺談游牧經濟與藏族傳統社會之間的關聯
為了失去
為了失去
一位藏族老阿媽和五星紅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