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第一次“生日意識”

2017-02-10 19:26柳鳴九
中外書摘 2017年2期
關鍵詞:文學

2014年農歷二月初四,是我80歲生日,從前在有關表格的出生年月日一欄中,我都填寫這個日期,直到若干年前,有一種表格要求填寫陽歷日期,按當年正式的折算,則應為3月18日,從此,我改填這個日子,這些年來,也就逐漸習慣于把3月18日視為我的生日了,其實,這個日子與我風馬牛不相及,毫無關系。這種錯位頗有點像湖南人把他們的桃源縣視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原址一樣,世事的確切程度若此,恐怕不在少數。

我是一個無“生日意識”,更無“生日情結”的人,幾乎從沒有把自己的生日當一回事,幾乎從沒有“生日快到了”的意識,更無“該祝一祝、樂一樂”的念頭。只記得小的時候,只要當年家境允許,逢上“二月初四”這個日子,母親總要煮一碗比平日美味一些的面條給我吃,自從離開母親到北京上學以后,就沒有人煮“生日面”給我吃了,雖然身居繁華的首都,經濟情況尚屬溫飽有余,我都從沒有享受“happy birthday(生日快樂)+蛋糕”的先例,只是從前幾年開始,每逢這個日子,照管我日常生活的小慧、小艾夫婦把我當作“有恩”于他們的一個“非親人”的長輩向我表些“孝心”,總要給我煮一碗美味的面條吃,還由他們自己掏錢從馬克西姆買回幾塊高級甜點,這對于一對農民工夫婦來說,就要算貴重禮物了,只不過這個日子已經不是原初的“二月初四”,而是正式法定的“3月18日”了。

但這次卻完全不同,我竟有了強烈的“生日意識”,早在半年、一年前已經就經常盼望著等待著這個日子的來到,并開始考慮如何過這個日子。畢竟是80歲生日,多想一想也是自然而然的,這特別是與我對自己生命的認知有關。老實說,我對自己生命的預期一直不高,從年輕時起,就從不期望自己長壽,這是與我的身體長期缺乏“飽和的健康狀態”有關,雖然我從未有過致命的大病,小病的干擾卻幾乎連續不斷:神經衰弱、高血壓、頑固性口腔潰瘍、反復發作的牙周炎、扁桃腺炎及痔瘡……身體狀況很少有“無病無痛”、運轉良好、神清氣爽的全健康時期,在這種不斷有“小毛賊”騷擾的煩惱中,我早年常想我能活到半百就知足了,因此,我得力爭朝夕把我想干的事基本干成、做完……活到了50歲,我又想,只要活到70歲,那就很理想了,畢竟人生七十古來稀嘛,沒有想到又邁過了這個大坎,直奔80歲了。80歲要算高壽,我從不敢存此奢望,因此,我完全知足感恩,特別是眼見一些同輩人紛紛作古,甚至也有后輩人英年早逝的時候……我不能不慶幸居然闖過了這么多的歲月關卡,現在眼見八十大關日益臨近,也就翹首以待了,其急切的心情有如一個長跑者渴望著前方終點那一道沖刺線。

如何過,能吃上一碗“壽面”,能吃上幾塊馬克西姆的高級甜點,都是不在話下的。還有幾件事倒是也在向我招手,一件是將要出版的十五卷《柳鳴九文集》,此書早在2013年初,出版合同就已經簽好,全部書稿早已交清,出版社也已經正式承諾2014年3月出書,果能如此,這個80歲老翁的生日倒可以過得頗有點內容,頗有點光彩;也許,出版社將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出版社凡是出版了重頭書,總要來這么一手,只要這發布會開得起來,自然就成了“祝壽活動”了。不過,一貫行事低調的老頭對此倒有點怯懦,頗有點顧忌,采不采取這個選項?他還舉棋不定,甚至興味不高。

柳鳴九

第二件事是我的《法蘭西之韻》一書已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叢書,屆時將要出版。這套叢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出版項目,只有學部委員與榮譽學部委員才有資格進入,每人一卷,既是社科院的“院士”所享有的為數極少的一種“福利”待遇,也是在學術上給予“院士”的一種“承認”和殊榮,這個項目早在兩三年前就已經啟動“開張”。我一貫對本單位的福利待遇和可利用的資源非常遲鈍,更不會善加利用,及至身邊其他的學部委員已經紛紛出了“專題文集”,并以自己的文集廣贈親友,我便感到了自己幾乎又白白丟失了唯一的一項“權益”之可惜,這才動了起來,也編選出一個文集。交卷之日離我80歲生日還有一年多時間,即使按本院慣有的慢悠悠的辦事風格,趕在生日之前出版應無問題,我難免就把此事與我的生日如何過聯系起來了,這套書出版的質地不錯,老友錢中文曾把他出的那卷送給了我,裝幀大方,印制良好,不失為饋贈親友的佳品。到生日那天,請客吃飯或被請吃飯時,贈送每位親友一冊,豈不也是一小小的風雅?

除這兩道可預見的“風景線”外,還有一些日常性的“小樂趣”,如只要是有閑暇、松一口氣的時候,我喜歡獨坐在我陋室中的沙發上,面對著兩大書柜或觀賞或緬懷或出神或發呆……這已經是我多年來晚年生活中一種頑固的“陋習”和“癖好”。因為那兩大書柜琳瑯滿目、色彩繽紛,裝的全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學術專著、批評論集、散文隨筆及翻譯作品,它們要算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我在世界上留存的最為親切的“親人”了。書柜里寫作的、翻譯的數十種成果已匯集為將出版的文集十五卷,心理上對此再有一番自我陶醉,那就“無異于一元錢支付了兩元錢的消費,要算不地道的重復使用”了,但書柜里還另有自己編選、主編的多種叢書、套書、文叢、選本總共有二三百卷之多,也頗有觀賞價值呀,畢竟它們之中不少在文化界早已得到了好評和贊語,其中二十卷的《雨果文集》、七十卷的“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叢書”、八十卷的“外國文學名家精選書系”、四卷的《加繆全集》、十二卷的“法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七卷的“西方文藝思潮論叢”等,似乎也頗值得老翁回味陶醉一番。何況近幾年,在書柜里展出的竟有源源不斷的新項目成果:“法國二十世紀文學譯叢”二十一卷、《外國文學經典》六十三卷、《世界名著名譯文庫》六十卷、《世界散文八大家》八卷、“本色文叢”十六卷,一個已退休退隱多年的八十老翁還有如此這般的勞績,令我自己也有點感到驚奇,可以預見80歲生日來臨之際,定有這些項目的新樣書源源不斷而來,這無異于我所缺失的親友送來的花束。

說實話,我在自鳴得意、淺薄自詡的虛榮心態中度過了生日之前的一年半載,翹首以待,只等收獲溫馨和祝賀,我覺得這一輩子收獲這么一次,尚不為過,畢竟自己還算一個有作為的人,一個待人忠厚善良的人,一個不吝施惠于他人的人,何況,早在兩年前就不止一個人對我說過,屆時要辦點活動表示祝賀……不料,事與愿違,而且一件又一件全部落空了……

首先是《柳鳴九文集》一事“黃”了。從交稿的日期來說,如出版合同上所約定的按期出版時間是太綽綽有余了,但出版社忙于其他顯然更有來頭也更有“經濟效益”的項目,因此,《文集》一延再延,本來早于“那個日子”半年甚至一年出版的預期,就變成了遲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出版了,不僅趕不上“那個日子”,而且能不能趕上“有生之年”的日子,也未可知。到了這個年齡,人有旦夕之禍福,好幾年前,我的弟弟一彎腰去系鞋帶,就再也沒有站起來……是的,這一生能否看到這一生勞績的這一份總匯,還是個未知數呢。

同樣,專題文集《法蘭西之韻》的如期出版一事也“黃”掉了,原因也不是時間緊迫來不及,本來時間充足得很,而是因為出版社太慢吞吞了,一延再延。

兩個最主要的愿景都已破滅,像樣的風光就談不上了,剩下來可期待的就是親友的溫馨……隨著那個日子的來臨,遠遠近近卻并無動靜……

就“遠”而言,同事與朋友皆可理解,大家不知道這個日子,大家都很忙,誰能記得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近”而言,就超乎我的理解力,且不說應不應該,即使只出于禮貌,也可有一聲問候吧;即使完全按照對等原則,等價交換,我在這種事上對人所做過的隆重表示,也該得到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回應吧……

于是,2014年3月18日這一天,我一個人在家按常規地度過了,既無來客,也無電話,更無花籃花束,不過,仍有小慧、小艾夫婦從馬克西姆給我買的幾塊蛋糕和甜點,還給我下了一碗“長壽面”,另做了幾個小慧的拿手好菜,對一個老人有限的胃口來說,所有這些就稱得上“豐盛大餐”“祝壽大宴”了,飯桌上大盤小盤足有八大件,桌前只有一個80歲老翁,一邊看電視,一邊慢慢地食用可口的飯菜。另外,還有一個小小的奢侈,那就是用iPad把獨自用餐的情景拍攝下來了,那一時髦的電子用品是一家出版社送給我的禮物。

過得寂清而平靜,與往年的3月18日一模一樣。

如果說我對這一番孤寂毫無感慨,那是假話,這時,我很自然想起了我上個世紀末還在任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的時候,曾經舉辦了一次名為“六長老半世紀譯著業績回顧座談會”的學術活動,那次活動形式簡樸、花錢很少,只有清茶一杯,我自己開始就做了一個敬老尊賢的開會辭,整個活動表述了“敘學界友情,向長者致敬”的用心和誠意,在本學界產生了很好的反應,本學界有一位銳氣十足的名士,從來都不參加法國文學研究會的活動,以示自高一等,那次座談會他也“撥冗光臨”了,并也講了幾句令人難忘的話,大意是,今天老一輩還能有后輩為他們的業績開座談會進行回顧,將來輪到我輩老了,恐怕就不會有人為我們開座談會了。他講此話時正當英壯之年,如此老邁寂寥、顧影自憐的話,顯然講得太早了,但現實社會人情世故變化,卻不幸被他言中,果然,如今首先輪到了我,就只能一個人貓在自己的陋室里回顧自己了……

不過,寂寥之中,也有這么一次彌補的溫馨:畢竟有老友倪培耕請我吃了一次飯。倪培耕是我在外國文學所的同事,他的研究專業是印度文學,業績頗豐,他更有一個強項:思維敏捷,理論頭腦頗為“靈光”,曾在外文所的《外國文學評論》編輯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與他的友誼是來自互相的同情,我對日丹諾夫論斷的揭竿而起曾深得他的贊賞和支持,這是我在本單位所得到的為數不多的支持之一,彌足珍貴。而他曾遭遇過本單位外文所極不公正的對待,被一位心胸褊狹的領導出于私怨整得很慘,后來不得不調到汝信所主持的“世界文明史叢書”編委會工作,在新的崗位上,發揮了出色的作用。他在外文所經歷那段坎坷時,我實在看不過去,曾挺身而出替他講過一些公道話,從此,他便對我心存感激之情,經常邀我共同進餐。他知道我這年恰逢80歲生日,早就誠懇表示要為我張羅一次飯局以意思意思,只不過,他并不知道我生日的確切日期,我也不愿由他來掏錢請客為我“祝壽”,彼此都含含糊糊。我們單位幾個退休老人大致兩三個月都有一次聚餐,這次恰逢倪培耕做東,參加者有羅新璋、譚立德、張曉強等。羅新璋是著名的法國文學翻譯家,我的老同學老朋友;譚立德是著名的法國文學翻譯家,我的老同事,任法國文學研究會秘書長已多年,在本學界人緣很好,頗有一點俠骨與外交才能,乃女中一杰;張曉強雖屬本單位蘇俄文學主流派,但無派性,與搞各國文學的人均甚為友好,搞法蘭西文學的一些人每次雅聚都少不了他。人就這么幾個,地點則就我的方便,選在一家離我住處很近的陜西館子,這家館子以各種美味面食聞名,尤以招牌菜葫蘆雞招攬食客,雅俗共賞,我請客吃飯,基本上都選在這里。這一次聚餐,輕松愉快,羅新璋喜歡當攝影師,這次也不例外,他用自備的照相機咔嚓了好些張……雖然這次聚餐離我生日還有一段時間,但我想,在倪培耕的心里大概這也就是他原來所預設的“意思意思”吧;而對我,就這次聚餐的地點、東道主朋友與溫馨氣氛而言,何嘗不就是朋友送給我的一個“生日蛋糕”。

寂寥之中,還有另一次自我慰藉式的彌補。3月18日過去不久,我當然不無遺憾地感到了自己的“80歲生日”似乎太無聲無息、冷冷清清了,和我尚有所作為、待人也不失忠厚善良的一生似乎不大相稱,自己頗有點“于心不甘”。生平的第一次“生日意識”竟轉換成了一個固執的“生日情結”:總得喜慶喜慶一下,至少總得樂呵樂呵一下吧,期待于客觀現實已經基本落空,那就自己來創設吧。既然在生活中知根知底而又以誠相待的老同學聚聚總是一快事,那就由我來做東,請老同學一聚,作為自我“意思意思”吧。老同學中已經作古者和音訊渺茫者頗不少,長期以來仍有聯系的實在寥寥無幾,不外是羅新璋、金志平、丁世忠等幾位。羅、金二位是我在外文所多年的同事,要算“熟友”,他們長期都和我有良好的關系。羅新璋早在大學時期就與傅雷通信論譯道,后又承繼傅譯傳統并有所發揚,其譯筆之精致講究,當為譯林中的首屈一指。在外文所,我搞史論研究,很少弄翻譯;他搞翻譯,對其他均不感興趣。本來沒有合作的交會點可言,但我在創辦“法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叢書”及其他幾個大型編書項目時,為了避免讓人感到柳某只不過在“單打獨斗,寡人一個”的印象,以壯聲勢,幾乎都借用了他的名字,有時是署為雙主編之一或副主編,有時則至少署為編委,雖然我從不以實務相煩。他呢,為人厚道,又超脫瀟灑成性,大大方方將大名借我署用,確實給我提供了“助力”和“聲勢”。同樣,金志平也是如此,他的翻譯成果頗豐,在《世界文學》編輯部先作為編輯辛苦多年,后又任主編,其貢獻尤大。我不僅在自己所主編的叢書中不止一次把他拉進編委會,借用他的大名以壯聲勢,而且在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的十年任期中,一直得到他這位秘書長的輔助和合作。丁世忠在外交部供職,早已退休,他是一個語言天才,中、法文修養都很高,筆譯和口譯水平在國內都數一數二的,而且他的文史知識豐富,理論思維能力很強,原本是大外交家的一棵苗子,但他好像在上層沒有什么關系,唯一欣賞重用他的一位高干老上級自己都不止一次“泥菩薩過江”,因此一直沒有升上去,甚至可以說很有些失落。我跟他的聯系一直未斷,但來往較多倒是在他開始失落之后,除經常約請他做些名著翻譯工作外,還不時邀他出來聚聚餐。我對他,除敬佩他的才能外,還一直懷有一種特殊的近乎感恩的心意,原因還要追溯到我在北大二三年級的時候,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近乎今天所謂精神抑郁癥,每天只能入睡一兩個小時,眼見就要面臨休學的危險,幸得國手聚集的西苑中醫研究院的治療,過了好幾個月之后,才“轉危為安”。在將近半年之久的那個時段里,我每周必須跑兩三趟中醫研究院去針灸和取中藥,而往返交通都是靠丁世忠借給我用的一輛自行車,這輛自行車簡直就救了我學籍的命。我始終不忘丁世忠當年借車給我用的那份友情和慷慨,在這次自我慶祝式的聚餐中,他當然是我所邀請的主要客人。他雖然比我小四五歲,但腦力已經有所衰退,目前出門都要他夫人陪伴,否則就有迷路的危險,他夫人早年也是北大西語系的才女。除這幾位同班老同學外,我還請了北大的桂裕芳和王東亮兩位先生,桂裕芳是我在北大時的法語啟蒙老師,也是一位業績豐碩的著名翻譯家,她待人親切慈祥,平易近人,是我這一輩人愛戴的一位師長,雖然她年歲并不比我們大多少。王東亮則是響當當的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現在是北大西語系中年有為的骨干教師,曾經與我有過一次業務上的合作。聚餐地點,選在勁松的福華肥牛,這家店的牛肉火鍋在北京也算小有名氣。相聚甚歡,王東亮君消息靈通,講了一些報紙上看不到的有意思的社會消息,大家聽了都一樂。我得承認,到了老年,我的確養成了一個不能入大雅之堂的癖好,那就是愛聽小道消息,覺得聽了一樂,有益于健康……

在我的內心里,我這次請這幾位師友聚餐,實帶有一點答謝的心意,答謝老師同學對我的善意和給過我的幫助。我不可能謝到所有善意幫過我的人,這次就算象征性的“行為”,就算“人生答謝”吧,也許它將成為我“人生謝幕”前的最后一鞠躬,這樣也未嘗不是自我慶祝的一種方式。有條件表示感謝、表示感恩的人,似乎也不失為一個能心安理得的人,一個有幸的人……

不過,說實話,在3月18日及之后的一些日子里,雖然不無失落感,但并不感到空虛,雖然再一次認知了自己晚景的孤寂,但并不感到沮喪和悲愁,畢竟我每天從早到晚,忙忙叨叨,有事可做,有事待做,有事非我來做不可,我那些譯書、編書、主持叢書的小業務、小營生,離了我都還不行,離了我至少就會掉鏈子。我每天的生活都塞得滿滿的,即使我有顧影自憐的片段心緒,也沒有時間去鋪陳成為一大片抑郁的精神狀態??傊?,我沉浸在、淹沒在紛至沓來的小業務中,我沒有時間去自我憑吊,何況這些業務還不斷地帶給我一些小愉快:收到琳瑯滿目的樣書時的愉快、收到小稿費時的愉快、用小稿費請客吃飯時的愉快、稿費積蓄惠及他人時那種仁者自得的愉快、因我而獲得出版機遇的同行同道向我表示謝意時我所感受助人的愉快……不僅沉浸在充實感之中,生活在小愉快不斷的氛圍之中,而且經常坐在陋室的沙發上時,還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回顧中,從回顧中獲得慰藉感、自得感,甚至陶醉感、自得其樂感。也可以回味過去的挫折、尷尬和傷痛,回顧回顧自己已經走過來、熬過來的歷史進程。說來奇怪,凡是熬過去了的,都成了寶貴的回憶,回想起來,竟然都不無愉快。

說到緬懷和回顧,在過去的歷史行程中,值得玩味,值得自己感到欣慰、感到自得的東西似乎不少。首先就是寫作的、翻譯的成果“十五卷”,雖然,它還沒有按計劃正式見書問世,但畢竟正在排印制作之中,“噴吐欲出”,它無疑要算自己在歷史行程中思想的積淀、心血的結晶、爬格子勞動的成果,有了它,自己心里總算有一股底氣,有了它,至少可以對自己這樣說“我沒有虛度一生”。當然,它絕非傳世不朽之作,但作為曾在當代文化生活中留下了一定痕跡的“實物”,畢竟還能給我以一定的存在感,圍繞著它,也未嘗不可做些預期、謀劃和盤算……其次,歷史行程中可值得回顧的另一大內容,也看得見摸得著,赫然在目展存在我的兩個書柜之中,那就是在自己的論著和譯著之外我所編選及我主編的二三百冊書,其中獲了獎、影響深廣、口碑甚好的套書還不少,雖然它們只是選家功夫、編家功夫,而非寫家功夫、譯家功夫,但畢竟反映了我業務工作的廣度和規模、學術組織工作的效率、在學界的“領軍地位”(如文化出版界所稱呼的那樣)及在學術文化領域的影響??偠灾?,這兩書柜勞動成果給我了最大的慰藉和自得感,有它們墊底,我一生中曾經遭受過的挫折、打擊、傷害及應由我自己負責的某些尷尬、困頓和失敗,似乎就被撫平了,不再帶給我痛楚。

實事求是地說,這一年我在生日問題上,在回顧思考自己的問題上,的確費了不少心、動了不少腦子,把年邁有限的一點腦力、精力、思考力都獻給了自我,對國家大事、社稷時局、學問文章等正經事都大為忽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80歲生日這一年過得相當任性、豪華、奢侈、浪費……

猜你喜歡
文學
野生文學怎么看?
我們需要文學
當下文學的尊嚴與自信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我愛上了文學
對“文學自覺”討論的反思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學
文學病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