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烏蘭布和沙漠防沙治沙那些人和事兒

2017-02-10 19:44陳志國
中外書摘 2017年2期
關鍵詞:沙蒿治沙林場

陳志國

磴口縣,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下轄縣,位于內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源頭,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

新中國成立后,磴口縣屬寧夏管轄。1954年,甘肅、寧夏合并,磴口縣直屬甘肅省阿拉善自治州,至1956年,自治州改為巴彥淖爾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磴口屬其轄。1960年,撤銷磴口縣,成立巴彥高勒市。1964年,撤銷巴彥高勒市,恢復磴口縣。

治沙站傳奇

195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要對全國的沙漠進行考察、設計、規劃治理。時年10月,由國務院牽頭,中國科學院、林業部、農業部、水利部組成綜合考察委員會,著手對西北六省區沙漠地區進行考察及綜合治理。

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院治沙隊,組織全國有關院校和科研單位,聘請蘇聯專家彼得洛夫參加,考察了我國西北地區各大沙漠,包括對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及河西走廊的綜合考察??疾旃ぷ鹘Y束不久,國家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西北六?。▍^)治沙會議。決定在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六?。▍^)各建一個治沙綜合試驗站,以便開展治沙研究工作。

1959年3月,在蘭州會議上,就六省區建站一事做了具體部署。會議決定:內蒙古站在磴口縣建立,其名稱為“中國科學院磴口治沙綜合試驗站”。

當年組建了林業、農業、土壤、地貌、植物、動物、生物、畜牧、水利、水文、地質、測繪、氣象等專業組。全體工作人員在巴盟盟委、行署的領導下,在盟林業處及磴口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邊籌備建站,建立觀測點,一邊開展工作。至1960年底,先后進行了巴丹吉林沙漠考察、動植物資源調查、土壤地貌水文草場勘察,對三盛公黃河鐵橋至狼山的綜合斷面考察(考察結果均有詳細報告),在海子沿、察漢其爾蓋等地開展了定位研究工作,并對固沙造林、黏土地鋪沙改良土壤、沙地育苗、防治鼠害等工作進行了一系列試驗。

1959年至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曾連續兩年在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20公里寬、50公里長的地帶進行飛機播種,播區距巴彥高勒最近3公里,最遠36公里,為南北長方形,總面積為615755畝,曾播下沙蒿、梭梭、沙米、棉蓬等種子。據1959年10月調查,沙蒿在風蝕洼地每平方米有苗62株,平均苗高0.98厘米;沙蒿在半固定沙丘地區每平方米有苗29株,平均苗高1.5厘米;沙蒿在流動沙丘背風坡腳處每平方米有苗9株,平均苗高38厘米。1960年10月再次調查,在流動沙丘背風坡腳處的沙蒿已平均高達81.8厘米,最高的達150厘米,有50%可望當年結實。此后,在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沙蒿群叢到處可見,這都是飛播沙蒿繁衍后代的結果。通過定位觀測,定位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后來開展治沙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防沙林場功不可沒

“文革”前十七年,在東起黃河防洪大堤內的護岸林帶,西至烏蘭布和沙漠綠色長城,南自劉拐沙頭,北抵陰山腳下的廣袤土地上,防沙林場為防沙治沙、綠化祖國立下赫赫戰功。

1950年1月31日召開的各界人士代表會上,磴口縣委、縣政府決定:設立防沙造林專業機構,并報請寧夏省委審批。4月28日省政府批文到縣,宣布5月1日為磴口縣防沙林場建場日,從而吹響了向沙漠進軍的號角。

磴口防沙林場由寧夏省建設廳和縣政府雙重領導,為了指導和開展防沙造林、封沙育草工作,縣委確定林場面向群眾,開門辦場。場內生產任務以育苗為主,國營造林只是設點示范。林場于1951年在壩塄廣慶元(三區),1952年初在四壩潘家茅庵(五區),11月在渡口南套子(二區)三處設立苗圃,當時均稱林業工作站,簡稱林站。南套子林站于1956年轉讓給縣勞改農場,又在冬青梁(四區)建一林站。1952年底,場站共建筑房屋600多平方米,苗圃地600多畝,除老磴口(一區)外,其他四個區都有了林站。林站受林場和區公所雙重領導,行政領導與專業服務密切配合,林站用種苗和技術指導,幫助群眾造林,同時重點搞國營造林:如四壩林站在其西南的義盛寧沙邊營造700畝防沙林帶和封沙育草區,壩塄林站在丁家圪旦、小牛俱營造400畝防風固沙林,林場在東荒地、舊地、鐵匠壕一帶營造的防沙林帶,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1953年,寧夏省成立阿拉善自治州,磴口縣劃歸自治州。到1954年,林場正式職工由1950年的7人增加到40多人。其中干部來自西北農學院林學系、林業部西北林業干部培訓班、陜西武功農校林業班、甘肅省臨洮農校森林科、寧夏省林干班、寧夏省農校林干班等大中專院校,大部分干部有文化,又經常下鄉做群眾工作,經過實踐鍛煉,成為縣、區、鄉三級政府駐林業工作和農林科技方面的參謀助手和業務骨干。防沙林場雖歸口建設科主管,但因林場站干部以指導群眾造林為主,縣黨政領導就將林業方面的計劃安排和公文承辦直接交給林場辦理,林場可以向區、鄉行文,場長參加縣政務會議,場站的干部參加縣、區召開的會議,統一受縣區領導。林業干部下鄉工作,領導支持,群眾歡迎,說話有人聽,工作很起勁。這個時期的林場實際起到了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

防沙林場的變遷

1956年,磴口縣隨阿拉善自治州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內蒙古的林業機構體制與職能作用和寧夏不同,國營林場專門從事國營造林和國有林木經營,苗圃專事生產苗木,均不參與群眾造林工作。所以,磴口縣政府于1958年也只好單獨設立林業科,從林場調孫林濤、郝英才、馬正魁、馬維驥等人到林業科工作,防沙林場的行政職能和群眾工作到此終止。四壩、壩塄林站轉為國營苗圃,由林業科管理。冬青梁林站于1959年劃歸哈騰套海綜合林場??h林場設三個生產隊,重點任務是在興盛揚東的河灘地上造林。

1958年8月,林業科請當時在磴口縣搞園林化規劃設計的內蒙古林業勘測設計隊對防沙林場進行勘測設計,當時設計范圍是東起糧臺鄉防沙林帶,北至紅房子,西到察漢其里格,向南延伸到與阿拉善旗上江交界的劉拐沙頭及黃河灘宜林地,總面積16萬余畝。1960年,林場在金沙廟設立作業區,此后林場造林轉向二十里柳子沙區及楊三店東側的河灘地。1963年,又在后海子北側設立作業區開展造林育苗。1964年,縣委決定由王有位副縣長負責將老柴渠西、舊地、鐵匠壕、劉福元一帶林場與群眾插花營造的國有林和私有樹木統統劃歸糧臺鄉經營管理。

1963年6月,根據自治區下達的任務,巴彥高勒市(由磴口縣改名)政府派孫林濤、孫平到包頭市接收上山下鄉知識青年,8月至10月,分兩批接回初中畢業以上的130多名青年及個別醫務、炊事人員到縣林場參加林業建設。按當時政策規定,這批人員均為國家林業正式工人。根據工作需要一半分到林場,一半分到壩塄林站。因1962年八一農場(所在地即現在的烏蘭布和農場)遷往內蒙古東部地區,原農場土地由壩塄林站搞治沙造林,需要較多的工人。1965年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將哈騰套海林場和八一農場連同壩塄苗圃一并劃歸建設兵團。

1969年初,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改建為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防沙林場移交給兵團。兵團將林場場部改為一團磚廠,磚廠停辦后改為果樹隊。金沙廟、后海子作業區撤銷,土地劃歸一團六連,二十里柳子成立一團十連,均為農業連隊。1975年兵團建制撤銷,7個團改為7個國營農場,歸巴盟農管局領導。同年,磴口縣成立烏蘭布和機械化林場。1977年在二十里柳子進水閘成立機械化林場二分場。1978年烏蘭布和機械化林場移交給中國林科院內蒙古磴口實驗局??h治沙造林局擬文上報自治區林業廳,要求恢復磴口縣防沙林場建制,并要求將1969年劃歸兵團的原林場場部和二十里柳子的十連劃歸防沙林場。1978年12月,經自治區領導與巴盟農管局協商同意,1979年春,縣防沙林場建制恢復,6月,接收了一團移交的十連及果樹隊,場部設在二十里柳子十連連部。

經過“文革”十年,防沙林場萬余畝人工林減少到3400畝,林場原有的西苗圃,經兵團一師一團磚瓦連的7年揉搓,變為一片廢墟。

為理順領導關系和投資渠道,1982年,縣政府決定將壩塄苗圃于1976年組建的2萬畝文冠果基地移交給縣防沙林場。同時,縣政府決定將機關、學校、工廠義務植樹營造的巴彥高勒鎮西北部環城林帶交由防沙林場管理保護。為便于管理,防沙林場場部由二十里柳子遷駐縣一中西沙窩,并將二十里柳子至金沙廟的林地定為一作業區,果樹隊包括楊三店以東河灘、東荒地等地定為二作業區;文冠果基地定為三作業區,從此林場進入新的生產建設時期。

縣防沙林場從1950年5月建場,到1993年5月,整整四十三個年頭,始終為磴口縣的林業建設、周邊環境的保護和防止風沙災害做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猜你喜歡
沙蒿治沙林場
如皋市發揚治沙精神 打贏安全主動仗
山西省兩林場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佳林場”
治沙植物沙蒿是否成了“公害”
石光銀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八步沙林場人的新愿望
治沙專家郭普
甘肅治沙研究60年回顧與展望
林場住宅
基于標記重捕法的沙蒿金葉甲種群擴散研究
水提法提取沙蒿籽膠工藝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