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兒作家與最美“人間天堂”(報告文學)

2017-02-13 21:59李朝全
北京文學 2017年2期
關鍵詞:興安書屋作家

10歲時父母雙亡,只斷斷續續上過幾年學。憑借頑強的自學,他成為了一名有影響的作家和全國職工自學成才者,破格晉升正高職稱。年過半百之后,他捐出自己全部藏書及稿費,在缺書少文化、貧困落后的家鄉建起了作家書屋。十幾年來,一批農家學子受益于書屋的浸染和熏陶,考上了北大、清華。兩任國務院副總理專門為書屋作出批示,中宣部發出集中報道其先進事跡的通知,這位從孤兒成長為作家的農家學子到底是誰,他如何創造出奇跡?

窮村走出了北大生

定遠縣號稱安徽的“西伯利亞”,蔣集鎮則被稱為定遠縣的大西北,處在江淮分水嶺上的蔣集是一個相當偏遠落后的地區。讓蔣集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們鎮上的蔣集中學已有學生考取了北京大學,他就是北大2012級本科生薛飛。雖然他來自那個鮮為人知的偏僻小鎮——安徽定遠縣蔣集鎮,可談起《納蘭詞》《三國志》和《農業百科全書》,他居然都曾涉獵,這讓室友們很是驚奇。而這些圖書都是當年他從作家金興安創辦的蔣集作家書屋借閱的。

那時,只有6間房子的小小作家書屋建在蔣集中學一角,書屋里一多半是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類讀物和教學輔導圖書。這座知識的港灣是薛飛中學時代最愛去的地方?;帐浇ㄖ奈蓓?,北邊有一個小池塘,周圍滿是竹子。屋內擺滿書架,架子上擺滿圖書,門口那一排木凳,承載了讀書人多少時光?!懊恐芪迨墙钑€書的日子,一下課,大家都會爭分奪秒地跑進書屋,去借自己想要的書?!弊x書的歲月在薛飛腦海中一直記憶猶新。正是在那里,他愛上了閱讀,愛上了知識,最終走進了北大。

薛飛家住在蔣集鎮秦集村薛大戶東隊,離鎮上有10多里的路程,走到最近的秦集村水泥路也有3里路程。這是一個偏僻的村莊。

薛飛長得高高瘦瘦,戴副近視眼鏡。

薛飛家里并不寬裕,只有三間破舊的瓦房。全家六口人只有四畝八分地。好在村里許多人都進城打工去了,父親幫別人代耕了十多畝田,每天起早貪黑,一年也能收下一萬多斤水稻,吃飯不成問題,但要供兩個孩子上學就有點吃力了。父母就再搞點副業,養幾頭豬和幾十只雞鴨,夏天下河捕魚摸蝦,冬天進城打點短工,就這樣,總算能夠馬馬虎虎地維持著生計。

上初中時,薛飛每天都要騎自行車趕十幾里路去蔣集中學念書。要是遇到雨雪天,村里的泥土路不好騎車,父親便幫著他將自行車扛到秦集村口的水泥路上。

在語文課上,老師提到了清朝著名詞人納蘭容若,說他的詞特別迷人。薛飛便起了閱讀《納蘭詞》的想法。正好作家書屋里就有一本安意如解讀納蘭詞的《當時只道是尋?!?,薛飛便去借了來。那是他借的第一本書。

拿到《當時只道是尋?!?,他便似懂非懂地讀起來。

在這本書中,安意如對納蘭詞有十分詳細的解析。慢慢地,薛飛對納蘭詞也有了一些了解。那時他還不懂什么是好詞,只是覺得納蘭容若的詞很美,自己很喜歡吟誦。漸漸地,他就養成了早晨背古詩詞的習慣。

從那時起,薛飛堅持每天早晨讀半小時詩詞。像《采桑子》《蝶戀花》中的詞,他都能背誦如流。

偶然地,他學會將自己背誦的詩詞運用到作文中去。有一回,他引用了“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來形容人們之間的感情。這篇作文受到了老師的大加贊賞,還被當作范文在班上朗讀。

這一下子激發了薛飛讀古詩詞的熱情和動力。

后來,他的閱讀興趣不再止于詩詞,像文言文的《三國志》也成了他的閱讀對象。也許是因為閱讀了大量的文言文著作,每次語文考試,他的文言文考題總能得高分。

學數學,老師說得多做習題。薛飛專程跑到定遠縣新華書店,想買一些數學習題書,但最終因為書太貴、家里太窮而打消了買書的念頭。

后來,在作家書屋里,他竟然發現了一本《經典數學題集》,這讓他喜出望外。在做練習的過程中,他的數學成績得到了鞏固提高。

不光是數學,書屋豐富的地理、歷史等方面的讀物也極大地拓展了他的視野。使他雖身處偏僻鄉村,卻照樣可以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那時候,他的學習成績很平常,并不拔尖。當他每周末從書屋借了《三國志》《數學題解》等圖書帶回家時,父親薛自仁看到后,很不理解:“學生不在課本上下功夫,你讀這些書有什么用?”

薛飛懇切地回答:“老爸,說不定這些書能幫我提高成績呢!”

果不其然,到了期末考試,他的成績一下子名列前茅。

不僅自己受益,薛飛家里的棉花種植也從書屋得到了幫助。

那一年,父親種的棉花苗剛出土后不久,就出現“枯苗”現象,卻苦于找不到原因。詢問別人,都說沒遇到過,父親束手無策。

薛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想起在書屋里看到過一本叫《農業百科全書》的書。他連忙跑到書屋去找到這本書。經過認真“研讀”,仔細比較,他終于找到了原因,幫助父親及時調整了栽培方法。沒想到還真管了用。

父親感嘆道:“還是有知識好!”

從那以后,薛自仁也喜愛上了讀書。在閑暇之余,也經常到書屋去看書,既豐富了文化生活,也學到了許多知識,特別是在種植、養殖技術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通過閱讀《農業百科全書》,他學到了各種禽病禽害的防治技術,許多疑難問題得以解決,增加了收入。2013年,他還獲得了定遠縣農委頒發的“信息農民”證書。

依靠頑強的毅力和刻苦的攻讀,2012年,薛飛以優異的成績圓了北大夢,成為蔣集全鎮人民的驕傲。

8月下旬,送來北大錄取通知書那幾天,薛飛的家里比過年還要熱鬧。親戚朋友紛紛上門祝賀,大放鞭炮。定遠縣教育局、蔣集鎮政府和蔣集中學都送來了慰問金。北京大學資助了薛飛去北京的火車票和獎學金。一時間,薛飛考取北大的消息在蔣集鎮和定遠縣廣為傳頌,至今仍是當地人的一段佳話。

和薛飛一樣,許多從蔣集中學走出來的學子,也都念念不忘這座書屋當年曾給予自己的滋養,至今回憶起來,仍倍覺溫馨、親切和感恩。

謝亞男是從蔣集中學走出來的清華大學研究生。她在一篇回憶文章里寫到:人間若有天堂,那必是書屋的模樣。謝亞男所說的“書屋”,正是安徽出版集團退休編審、作家金興安歷經12年,傾盡稿費和大量心血,親手打造的農村書屋。這座目前擁有5萬冊藏書的書屋,在發達地區也許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在蔣集這樣一個地處窮鄉僻壤的小鎮,簡直是如獲至寶。況且這還是一座免費的圖書館,對于那里的農家子弟而言,這樣一座圖書的圣殿,實不啻為天堂。在蔣集中學讀初中的時間里,勤奮好學的謝亞男一直是當時稱為“蔣集鄉作家書屋”的“??汀?。每天課余時間,她基本上都是在作家書屋度過的。在她的記憶中,書屋2005年建成,起初藏書并不多。但是那成千上萬冊圖書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而言,堪稱一座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海洋。當她遨游其中,這個未曾踏出家門的孩子,從書里漸漸知道,遠方有漫漫黃沙的大漠、一望無際的草原、小橋流水的江南。

像薛飛、謝亞男這樣,曾在蔣集書屋接受過書香熏陶,后來走出窮村、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農家子弟,還有安徽財經大學的劉澤華、山東大學的薛洪濤、華僑大學的黃程程……

農民取之不盡的知識銀行

作家書屋不僅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海量知識的圖書館,也給村民們帶來了一座移不走的文化站和知識銀行。2005年10月28日開館那天,鄉親們成群結隊來到作家書屋,用粗糙的雙手捧起書本,眼神里流露出對知識的渴望,深深打動了金興安。

金興安出資興建的農民閱覽室里有兩臺電視和兩臺電腦,不識字的農民們,可以在那里觀看科技光盤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金其如長著方形大臉,身材結實,戴副眼鏡。同金興安一樣,他也是金巷村的孤兒,父親1960年時餓死,母親改嫁。生產隊的人給他糧食吃,大家一起養活了他。那時金興安住在生產隊烤煙用的煙炕,經常到他家里來,金其如就給他搞點吃的。長大后金其如參了軍,當的是工兵。

轉業回家后,金其如成了村里的養豬專業戶。10年前,因為養豬沒有經驗,母豬在產仔時總會有死胎,金其如百思不得其解。2005年后,作家書屋辦在家門口,有事沒事他總上書屋轉悠,找幾本書回家看看。其中有一本《現代養豬技術問答》,從這本書上他了解到母豬產前要限量喂養。他照此辦理,從此母豬產仔再未發生過死胎現象。他還照著科學養豬書籍上教的,自己做豬飼料的配方,實行定時、按需喂養,結果豬的長勢良好。他養的豬也從十幾頭發展到了400多頭。他成了全鄉聞名的養豬大戶。10年下來,掙了近百萬元。2010年,中央電視臺還專門報道了他養豬的故事。

“這幾年,大型養豬場越來越多,人家動輒飼養上萬頭豬,一頭豬只要掙100元,總數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們小養豬場干不過它,掙錢越來越難。但是,我還要繼續發展。怎么發展呢?我從報刊上看到,現在寵物市場前景廣闊。下一步我準備搞袖珍寵物狗和定遠‘丑八怪的養殖?!?/p>

“什么是定遠‘丑八怪?”我好奇地問。

“就是定遠黑毛豬、定遠土豬,因為長得丑,所以叫‘丑八怪。這種豬瘦肉多,好吃,價格比普通豬要貴三分之一?!苯鹌淙缁卮?。

他今年62歲,當了近30年的村支書,兒子現在也是村干部。按說他也已到了含飴弄孫享清福的年紀,但他卻依舊雄心不減,心中早有了一幅未來發展的藍圖。

“蔣集書屋給我帶來了財富,開闊了致富的思路。我還要好好再干它10年!”他的話里充滿了豪氣。

如今,書屋早已成為蔣集人讀書學習、了解信息的文化生活樂園。金其如還為此編了一段順口溜:

書屋建在家門口,

一有空閑去溜溜。

讀讀書、看看報,

一分錢都不要。

如今已是當地農民致富帶頭人的熊傳運種植著300多畝葡萄,2014年進入豐產期的有50畝,每畝純收入超過1萬元。

“是金老師帶我走上了致富路?!毙軅鬟\說。

熊傳運是西莊村人。方形的臉膛黝黑發亮,留著寸頭,目光堅毅,語氣自信,顯得氣場十足。他告訴我,他高中畢業,2004年個人投資3萬元,在家挖塘養魚,由于缺乏技術和經驗,死魚現象經常發生。蔣集作家書屋開館后,熊傳運借來幾本養魚方面的書——《養魚技術300問》等,自學養魚技術。一個星期后,多年來頻繁死魚的難題基本得到解決。

近年來,為了配合當地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熊傳運從養魚轉向葡萄種植,并且成立了專門合作社。要請專家上門來指導很難,這下書屋可幫了熊傳運的大忙,有關葡萄種植的技術幾乎都是從書屋學來的。

“2013年起,鎮上對產業發展進行結構調整,將葡萄種植業列為六大產業之一。我計劃種植葡萄400畝,全村推廣種植600畝。我們種的是有機綠色葡萄,全部是農家肥,無公害。加之蔣集土質好,盛產期畝產兩千多斤,一斤可以賣到10元錢,每畝凈利潤可達1萬元?!?/p>

“種糧一畝一般能有多少收入?”我問。

“種糧一畝不到1000元的利潤。我們種有機葡萄,要雇幾十個人手。一人一天70元,每畝投入8000到10000元。今后主要是控制葡萄產量,提高質量。前不久滁州市里給我們送來了幾臺電腦。下一步我們計劃搞聯網銷售,為葡萄打開廣闊市場?!毙軅鬟\雄心勃勃地說。

現在,位于街道上的西莊村已改為社區。社區支部旁也建起了西莊農家書屋。已是西莊社區支部書記的熊傳運要求社區干部都要看書,每次下鄉服務時都要有針對性地帶書下去,幫助農民更好地發展。

“作家書屋讓糧食增產又增收,帶我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蔽髑f村的熊愛民高興地告訴我。以前種田靠天收,每畝小麥只能收獲七八百斤。作家書屋開館后,熊愛民經常從書屋里借閱一些科學種田的書籍,按照書上的指導科學種田,現在畝產量達到了1200斤。

“以前不懂科學是瞎干,現在不懂科學就來找書看?!眮碜允Y集金巷村的金家恒深有感觸地說。

金家恒1936年出生,是金興安的長輩。這位78歲的老人戴著一頂有檐瓜皮小帽,穿件藏藍色中山裝,臉上是太陽曬出的紅潤色,滿口白牙,能說會道。1958年入黨,是一位有著58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告訴我,過去自己不知道怎樣選種施肥、除蟲打藥,是作家書屋里的農技書籍,讓他懂得科學種田的道理,他家種的稻子和麥子,年年都有好收成。他曾經當過村干部和蔣集高級社辦公室主任,從小看著孤兒金興安長大,也給過他很多關愛。

金家恒說,自己最愛看大人物傳記。他一五一十如數家珍、如說快板一樣地講述起習近平總書記的生平:

“習近平1953年6月生,屬蛇。陜西富平人。他的祖上是江西人,15歲下鄉到延安當知青,20歲擔任延川縣梁家河大隊黨支書。嚴冬臘月,冰封雪凍的,他卷起褲腿,率先下河疏浚水渠。農民群眾擁戴他,推薦他到清華讀書。他讀的是化工專業。畢業后到中央軍委工作,當的是耿飆的秘書。以后,又到河北正定當縣委書記……

“習近平妻子叫彭麗媛,比他小9歲,是一位著名歌手。那時習近平是廈門市副市長。和彭麗媛首次見面不到40分鐘,習近平就認定對方是自己的妻子了。他們1986年結的婚……”

看得出來,這位不會上網的老黨員對黨的總書記的家世了如指掌,顯然是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報。

“以前想看書,買書買不起?,F在好了,書屋辦在家門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彼粺o感慨地說。

金家恒幫我分析了一下農村現狀和人口組成情況。他說,蔣集鎮除去外出打工的兩萬人左右,留在村子里70歲以上老人有5000多,中年人有5000多。蔣集書屋的讀者上至80多歲的耄耋老人,下至六七歲的黃髫小兒。其中,老年人愛看歷史、大人物傳記和健康養生書籍。青年人喜歡看廠礦生產和發家致富的書。學生需要課外書、文化書。書屋建成對蔣集鎮的發展推動很大。

他像念順口溜一樣滔滔道來:

“書屋辦起后,蔣集大變樣。一是道路修得好。原先泥土路,一到下雨就泥濘不堪,現在鎮政府修好路,泥土路變成水泥路,道路由窄拓寬,又是雙車道,方便行車與走路。二是路燈亮得好。蔣集道路村村通,危橋也修好,路燈村村亮,燈桿高又大,一到晚上就亮起,夜里走路看得清。三是環境衛生搞得好,垃圾桶遍布各村,保潔員打掃衛生,環境面貌煥然新,人人看著心情好。四是科學種田搞得好,以前畝產三五百,如今畝產一千五,七八畝田萬斤糧。五是流轉土地農業搞得好,農民生活實現大翻身,以前住草房,如今住樓房?!?/p>

金家恒家早就在村里蓋起了三層小洋樓。他52歲的兒子在合肥承包工程,也早在城里買了樓房。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兩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批示

2014年元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金興安的一封來信上作出重要批示:

金興安同志用自己的積蓄和藏書建設家鄉農家書屋,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帶動了鄉風民風的改觀,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這種精神值得贊揚。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轉達我對金興安同志的問候。希望金興安同志把感恩鄉村辦書屋的路一直走下去,用知識和文化帶領鄉親走向小康和富裕!

農家書屋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生工程,要按照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加強管理,有效使用,不斷提升服務的標準化水平。要吸引更多社會熱心人士參與農家書屋的建設和管理,激發農村文化的內在活力,使農家書屋在服務“三農”工作,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為大國副總理,可謂日理萬機,但是卻能在安徽出版集團一位已退休的普通員工一封尋常的“人民來信”上作出如此篇幅的批示,足見劉副總理對金興安為家鄉無償創辦農家書屋這件事的高度肯定與贊賞。她贊揚的是金興安的精神:用知識和文化帶領鄉親奔向小康和富裕!

其實,早在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就曾對金興安興辦作家書屋(農家書屋)的嘉行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褒揚。

回良玉1994年至1999年在安徽省先后任省長和省委書記。那時,金興安還在安徽新聞出版局、《安徽新聞出版報》等新聞單位工作,經常采訪各方面領導,同回良玉也有過一些接觸。

2002年后,回良玉調到中央工作,仍舊關心著金興安的創作和工作情況。

2005年蔣集鄉作家書屋辦起來后,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2008年春節前,金興安致信回良玉副總理,一為祝賀新春佳節,一為匯報自己近年來創辦作家書屋的有關情況。

回良玉讀到金興安的來信,3月18日在百忙中作出重要批示:

辦好農家書屋意義重大。金興安同志為農民群眾辦了一件好事和實事。

回良玉 3月18日

國務院領導如此關心重視農家書屋,這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全國出版系統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2015年底,蔣集鎮農家書屋擴建工程完成后,金興安及時寫信向回良玉作了匯報。2016年元月,回良玉辦公室專門復函,轉告金興安:回副總理看到農家書屋取得的新成就非常高興,欣然應允為農家書屋題贈他新近撰寫的散文隨筆集《七情集》一冊,愿與鄉親們共同分享他對生活真諦的探索,對人文情理的哲思,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在新年來臨之際,轉達了回副總理對金興安和鄉親們的新年祝福以及對農家書屋的良好祝愿。

隨信一起寄來的,還有一冊《七情集》。在扉頁上,回良玉親筆題寫了兩行字:

德乃是為人處世之本

情乃是安身立命之魂

“怎么回報你,我的父老鄉親”

妻子王同芬對金興安有一個基本評價:“他這人呀,窮一生,苦一生,忙一生,累一生,省一生,摳一生?!?

但是,金興安的“省”和“摳”,都是針對自己,對他人卻慷慨大方,毫不吝嗇。

看到丈夫衣服破舊,同芬讓他買件新衣服,興安舍不得。

一雙皮鞋早都穿爛了,讓他換,他說:“還能穿?!?/p>

2000年后,興安調到安徽省教材中心。教材中心主任朱偉明就住在他們家樓上的第10層。朱主任的愛人高大姐是個熱心人,看到興安大冬天的還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凍得直哆嗦,問過同芬才知道,是興安自己舍不得買衣服。高大姐買了一件藏藍色厚外套送給了興安。和興安同一辦公室的小梁看他怕冷,也買了條圍巾送給他。

有7年多時間,興安都在往農村跑,原先咬咬牙重新買的一只人造革手提包,早已磨得破爛不堪。他自己舍不得換新的,也是同事徐天婕買了一只新包送給他。同芬說:“我都沒想起來,想起來也沒錢給他買?!?/p>

同芬的錢都花在家庭日常開支和兩個孩子身上。即便還在上班未內退時,她一個月也只有1000多元收入。

然而興安自己呢,卻從不發愁。他說:“只要有錢買米,有米下鍋就行?!?/p>

他是從饑饉年代挨過來的幸存者,對于饑餓和窮困有著最痛切的體會,因此對于生活的需求極其簡單,幾乎只需維持在溫飽水平——有飯吃有衣穿就行。好像這個世界無論怎樣變化,社會怎樣發展進步,整個國家和全民都實現了全面小康,對于他而言都是一樣的——“只要有米吃就行”!

這是一種最樸素的思想,最樸素的生存哲學。幾乎把人對物質的需求和欲望降到了最低程度,對生存質量則絲毫不去計較或講究。

在饑荒年代,鄉親們沒有拋棄金興安,而是從自己的牙縫中擠出一碗湯粥、一口飯菜,來撫養這個可憐的孤兒。他們寧愿自己都沒得吃,自己的孩子都吃不飽,也要救濟給小興安吃的。

從1960年興安父母雙亡,直到1972年被推薦上五七大學,在十幾年的時間里,都是地方政府和父老鄉親養育著他。這份恩情重如山,深似海。打那時起,感恩的種子就在小興安的心底里埋下了。他從小就立下誓言:長大后一定要報答這些不是父母卻勝似父母的父老鄉親!

家鄉蔣集鄉和金巷村地處定遠大西南的邊界,又屬江淮分水嶺的“脊背”地段,偏僻,貧瘠,常年缺水,交通不暢,信息閉塞,老百姓生活始終只能維持溫飽,發家致富根本都談不上。怎么報答鄉親,怎么為家鄉做點實事,一直縈繞在金興安的心頭。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種報恩的念頭越來越強烈,越來越迫切。

屈指算來,自從1972年離開家鄉到定遠上學以來,興安在外漂泊、奔波已經30個春秋。然而,家鄉卻還是舊容顏,還是那樣破舊落后。

盡管如此,每次出差經過蔣集,家鄉的父老鄉親總是熱情款待。鄉親們看著這個“小遇吃”(遇到誰家有吃的就跟著吃的孤兒)一步步地成長,成為省城著名的記者、作家、編審,都由衷地替他感到高興,并以他為榮。鄉親們待他實在是太好了!

這份感情、這份恩遇,讓人哪堪承受?每當這種時候,興安就在心里想:我應該為他們做點什么?

我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呢?興安苦苦思索著。

他只是一介書生,手里除了一支筆,會寫文章,出過幾本書,啥也沒有,既無權批給鄉親們什么,也無錢支援他們。

偉大的時代給了金興安自學成才的機會,使他從一個孤兒成長為一名有影響的作家和編審,搬到了省會城市,有了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還有了親密愛人和兩個有出息的兒女。雖然自己沒有擔任一官半職,但是對事業和生活,他非常滿足。他衷心感激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改革開放。他用自己質樸的筆,努力去描繪這個變革的大時代,謳歌改革開放,贊美那些時代的弄潮兒,為江淮大地的春雷激蕩、改革前行搖旗吶喊。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出版工作中去,寫好新聞報道、通訊報告,出好書,為人們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這些,都是他對于時代的回報。

他感激“娘家”安徽少兒出版社對自己的培育之恩,在擔任記者時,不遺余力地宣傳介紹少兒社,先后寫下了數十篇新聞報道。

而家鄉,更是無時無刻不在興安的心頭。他生于茲,長于茲,心心念念皆于茲。當記者時,他格外關注定遠,關注蔣集。一旦家鄉有事或是有需要,他總是自覺地出現在現場,報道家鄉涌現的新人新事,宣傳家鄉點點滴滴的進步和變化,反映家鄉人民遇到的現實困難。

1994年,定遠縣遭遇百年罕見大旱災,地里的莊稼都快枯死了,人畜飲水出現困難。金興安第一時間趕到定遠,采訪了大量的干部群眾,撰寫了《背水一戰——定遠縣蔣集鄉抗旱救災紀實》,及時報道了家鄉的旱情和救災情況,被多家報刊轉載,并被廣播電臺轉播,引起安徽省上上下下的高度關注。就連遠在北京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曾在安徽擔任過省委書記的萬里,也注意到了定遠的旱災,專門從北京派了幾支專業打井隊前去打井,幫助抗旱。

譚談是湖南省新時期崛起的著名作家,1996年至1999年在湖南婁底掛職擔任地委副書記。他深入家鄉湖南漣源縣等100個山區特困村進行調研。在一個農民家里,譚談看到一本雜志幾乎都被翻爛了,但那家的人還在看。就在那一刻,他深感山區青少年文化生活的匱乏,意識到農村不僅亟需經濟扶貧,也亟需文化和精神扶貧。但是,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譚談覺得自己人脈資源優勢比較強,可以發動一些關系為他們獻愛心,給他們送精神食糧。他是一個寫書的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給鄉親們送書。送書就需要一處放書的地方,于是,譚談萌生了為家鄉創辦一座“作家愛心書屋”的想法,他想讓農民兄弟都能有書讀。

譚談辦書屋的辦法是“三借”:借勢、借名、借錢。借勢,是借國家提倡全民讀書的形勢;借名,是借作家的名聲,其實也是借書;借錢,是取得財政支持。

譚談在全國廣大作家中有較高的知名度。他向全國眾多知名作家發出親筆信,呼吁大家共同來為即將在漣源縣白馬鎮田心坪村創建的“作家愛心書屋”捐贈書畫等,供廣大農村學子和農民們閱讀,接受文學和文化的熏陶。

很快地,冰心、巴金、臧克家等文學大家紛紛寄來了簽名或蓋章的贈書。巴金和臧克家還為作家愛心書屋題寫了名字。

當時剛剛加入中國作協的金興安也收到了譚談措辭懇切的征集信。他認為作家愛心書屋是作家回報人民、奉獻愛心的大好事,應該由作家朋友們來共襄盛舉,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當即將自己已出版的各種著作一一簽名,寄贈給了作家書屋。

臨潭位于甘肅省南部,199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貧困縣。1998年起,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由中國作協對口支援臨潭。中國作協一方面積極籌措資金,從經濟上扶持臨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掌握著全國優秀作家資源和作品資源的優勢,注重文化扶貧,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促進臨潭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了幫助臨潭人民特別是青少年提高文化素質,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幫助其樹立“知識改變命運、自強開創未來”的理念,受譚談創辦作家愛心書屋的啟發,2004年,中國作協決定,在臨潭建立一座“作家書屋”,并在全縣所轄1個鎮19個鄉建立讀書站。圖書主要通過向中國作協全體會員征集和由中國作協所屬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學》雜志等報刊社捐贈來募集。為此,5月25日,中國作協向全國7000名會員發出捐贈圖書的倡議,邀請會員參與作家書屋創建活動,將自己創作或收藏的、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圖書捐贈出來,號召大家用真情和關愛幫助臨潭百姓實現多讀書、讀好書的愿望。

中國作協的倡議信發出后,不到兩個月時間,全國即有500多名作家、詩人捐贈了個人簽名著作和其他各種圖書上萬冊?!度嗣袢請蟆?、新華社、《經濟日報》《人民文學》等多家媒體及文藝期刊也捐贈了大量圖書。

就在臨潭作家書屋積極籌辦的同時,中華文學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張鍥也在籌劃“育才圖書室”工程。有感于我國貧困地區的孩子對圖書和求知的渴望,2004年5月28日,張鍥征得季羨林、王蒙、鐵凝等54位著名作家的同意,聯名發起倡議,在全國老少邊窮地區和革命老區創建“育才圖書室”。溫家寶、李長春、劉云山、劉延東、馬凱等分別發來賀信、賀詞,或作出批示,對“育才圖書室”工程給予充分肯定,并希望該工程越辦越好,為培育祖國下一代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截至2015年,中華文學基金會聯合有關國企,已為老少邊窮及革命老區的2000余所中小學校和福利院捐建了“育才圖書室”,捐贈圖書500余萬冊,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靈光一閃,點子有了

有的人天天想著索取,想著占有,因此而患得患失,活得很不開心很不舒坦。有的人,則天天想著給予,想著幫助他人,因此活得坦坦蕩蕩,開開心心。

金興安就是這樣一個整天為別人著想的人。

年過五旬,人稱知天命。2000年后,金興安就滿50歲了。他一直在思忖著如何報答家鄉、感恩鄉親。

環顧自己簡潔樸素的住房,除了桌椅板凳、床鋪書桌以及必要的家用電器外,還有多年來一點一點積攢下來的圖書,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書架上。

他的兩個孩子從小都不是特別愛讀書。書架上這么多書,兄妹倆很少去翻動。妻子老王文化程度不高,想讀也讀不了書。這些藏書是興安心目中的至愛珍寶,幾乎每一本都有來歷,都凝聚著他的汗水和心血,每一本他也都讀過。有的是他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定遠黨校工作以來,從微薄的工資里擠出一半的錢,從書店買來的中外文學名著和社會熱點圖書;有的是出版社和作者贈送給他的書,包括安徽省內外作家的簽名書;還有的是他自己寫的書。這些藏書總共約有3000冊,大多屬于文學藝術類,特別適合中小學生課外閱讀。

興安知道,老家蔣集鄉有一所初級中學和一所小學,在校學生總計有1800多人,而學校的課外讀物卻幾近于無。他想到了自己小時候,多么地渴望讀書,但想要找本書卻是多么遙不可及。哪個同學如果有一本小人書,一定是大家都搶著看,破得不能再破了,還依舊在傳閱。而當年在定遠黨校,那間小小的圖書室,曾帶給自己多少美麗的夢想和愉快的記憶,啟發他一步步地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除了書,自己真可謂一無所有。這些藏書,留在家里,孩子們也不讀,就是一種擺設。而倘若將它們捐贈給家鄉,讓1800多個孩子去讀去看,那該會發揮多大的作用??!

思忖再三,興安拿定了主意:將自己三十年來積累的藏書全部捐贈給家鄉,以回報地方政府和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恩。

正當他跟蔣集方面聯系準備送書時,他收到了中國作協呼吁作家為甘肅臨潭捐書的倡議信。他又回想起1998年時曾收到過譚談為作家愛心書屋呼吁捐書的信。他的腦子里靈光一閃,豁然開朗。這兩封信給了他一個啟示:外省能辦的事,安徽省也可以辦;外省作家通過其作家朋友創建“作家書屋”,自己也能辦到。

于是,一個更為周密而宏大的計劃在興安的胸中逐步清晰了起來——不僅僅是要把這3000冊書送給家鄉,他還要幫助在家鄉創建一個“作家書屋”;不只是收藏他自己捐的書,還要呼吁更多的人和出版單位為作家書屋捐書!

這個想法讓他激動不已。

隨后,他將自己的這一想法向省里老領導以及安徽出版界、文藝界的朋友們作了匯報和交流,不僅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而且還得到大家的熱心支持。這些領導和朋友紛紛表示,愿意為蔣集鄉“作家書屋”捐贈自己的作品及藏書。

當然,大家同時也替他發愁,擔心他辦不成。

安徽省文學院院長徐子芳對他說:“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全國在農村建作家書屋的只有兩家。一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著名作家、湖南文聯主席譚談倡導和主持建立的湖南白馬鎮田心坪村‘作家愛心書屋,另一個是今年中國作協在甘肅臨潭建立的‘作家書屋。這兩處作家書屋均在全國引起較大社會反響?,F在,如果蔣集鄉作家書屋建立起來,在全國是第三家,而在我省卻是首創,其意義和影響可想而知。但是,要建一處‘作家書屋,那可不是紙上談兵的事。它涉及征地、規劃、建筑、管理等方方面面。時下社會,就是有錢好辦事,無錢寸步難行。你金興安比不得譚談,更比不得中國作協,有的只是手中一支筆。所以,我擔心這只是你的一個良好愿望而已?!?

同興安保持了40年師生情誼的傅家成老師也堅決反對,認為他沒錢又沒權,注定搞不成。

興安跟妻子“吹風”:“有一回我回蔣集老家,看到孩子們玩耍、打鬧,頑皮得很。要是能給他們書看,或許會變得更文明、更有文化教養一些。咱們家里這一間房,四面墻壁全是書,堆得滿滿的,但是倆孩子又不愛看書學習,放在家里浪費了!我想把書都送給家鄉的孩子們去看?!?/p>

同芬很通情達理,回答:“你把書送掉,我沒有意見?!?/p>

“但是書弄回去,放那里,沒有一個固定的房子收藏,你拿一本我借一本,很快就會被搞完了?!?/p>

興安停頓了一下,似乎還在猶豫,然后接著說:“我想給蔣集蓋個房子?!?/p>

聽說還要花錢蓋房子,這下同芬強烈反對:“蓋房我不同意!家里的錢都搞完了,孩子大了要成家、要花錢!”

“我再想想辦法吧?!迸d安說。

他想到了幾十年來自己一點一點積攢下來的稿費和獎金。那些稿費都是他一篇又一篇寫文章賺來的。而那些獎金,則是他因為工作成績優秀單位給予的獎勵,還有全國總工會對“全國自學成才者”的獎勵。這些“私房錢”攏共也有幾萬元。

要不,就拿這些錢做個啟動資金,先把房子建起來再說。不夠的錢再想辦法去向親友和社會上籌措吧。

主意打定,興安提筆給蔣集鄉領導寫了一封信,提議在蔣集鄉創建作家書屋。

蔣集鄉領導非常重視,立即召開黨委會,進行專題研究。大家一致認為,興安先生回鄉創辦“作家書屋”是一項善舉,是民心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是蔣集鄉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當前蔣集鄉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因此大家都舉雙手贊成,愿意鼎力相助。

萬事最難在開頭

得知家鄉態度積極,興安的心里有了底。第二天,他便擠上從合肥去蔣集的長途班車。

鄉領導熱情地握著興安的手,對他報效桑梓的舉動大加贊賞,招呼他到鄉黨委會議室座談。

興安卻迫不及待:“我們先去看看地點,作家書屋建在什么地方好呢?”

鄉長回答:“我們的初步想法是建在蔣集中學里面。這也要聽聽金老師您的意見?!?/p>

“好!建在中學里好!我一直都有一個顧慮,這么多書放到哪里去好呢?”停頓了一下,興安接著說:“這些書里有很多都是全國著名作家的簽名書,還有許多是世界名著,非常珍貴,一定要保管好。要不,時間長了就該黃了,就會毀壞掉了?!?/p>

“好!我們這就去看看地方?!?/p>

一行人簇擁著金興安,來到鄉政府馬路對面的蔣集中學。

校長和副校長早已迎候在校門口。

大家緩步走進校園,一種靜謐安詳的氣氛迎面撲來。

這是9月初的時節,剛開學不久的學生們都在教室里認真上課。

校園內空地不少。在操場西南角,是一片草地,西北角也有大片空地。東面緊挨著馬路的,是一大片綠油油的菜地。種著碧綠的菠菜、蘿卜、大蒜、蠶豆等,有的正開著黃艷艷的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是誰的地呀?”金興安一眼就望見了那片長勢正旺的菜地。這個地方緊挨著學校大門,又緊鄰大馬路。

“這是我們學校的空地,老師們在這里種了些蔬菜,平常自己吃?!币慌缘男iL回答。

“這倒是一塊好地方!如果把作家書屋建在這里,又臨街又敞亮?!迸d安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在對校長和鄉領導說話。他在心里籌劃著,如果在這塊地上蓋房子,大門可以同中學的一樣,朝東開,大門上可以請位名家題寫書屋名。這樣,人們路過時,看到蔣集中學就會看到蔣集鄉作家書屋,書屋與學校比肩而立,相得益彰。

“是啊,”校長應和道,“只是,如果選這塊地建書屋,老師們就沒有菜地了?!?/p>

“這塊地位置好??!還是選這里建好?!迸d安堅持道。

“那就請學校做做老師們的工作,就選這塊地吧!”鄉長在邊上拍了板。

興安參加了學校的動員會。校長動員老師們把長得正旺的蔬菜全鏟了,馬上就要動工興建作家書屋了。

老師當中,既有興安的小學和中學同學,也有他在金巷村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大家聽說要把菜地鏟了建書屋,盡管很心疼那片旱澇保收、不用花錢的自家“菜園子”,但聽興安講述了自己的苦難經歷和報答鄉親的愿望,再想一想書屋建成后將給學校師生帶來的巨大好處,有的老師便開始松口了。

“興安,您都舍得捐錢、捐書來為家鄉蓋書屋。我們就是少吃一點菜,或者一年多花點錢買菜,那又算得了什么?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興安的一位同學說。

但是,也有一些老師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金老師,您不是在省教材中心嗎?上一次您還上我們學校來推銷教材和教輔書嘛!您建書屋,是不是也要借這個書屋做平臺,給我們學生推銷書呢?”

在場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興安。

“那哪能呢!”興安堅定地回答,“我這次是要把自己收藏的兩三千本書全部無償捐贈出來,建作家書屋。將來書屋建成后,也是完全免費向全體師生和鄉親們開放,免費借閱和使用。這跟我的工作沒有關系,更不會借這個書屋來推銷書!”

——真是好心遇到了驢肝肺。世間總有一些不明事理和不懂人情的人。

興安沒想到,自己完完全全的一片善心和好意也會引來各種猜疑。有人說:金興安快退休了,他蓋房是要回到家鄉自己住。有人說:天下哪有這樣的傻子,光貼錢、貼時間,為他人做好事,卻不為自己謀一分錢的利益?還有的人說:金興安是做做樣子,搞不到一年半載他就會跑掉的。

面對種種議論,興安心里雖有些不快,但是臉上卻依舊滿面春風。

“既然老師們沒有人反對,那么,會議結束后就請各位清理自家的菜地。把種的菜都拔了!”校長最后發話。

說干就干,雷厲風行。

當場,鄉長、校長和金興安便拍板,定在9月18日——“九一八”這一天,舉行作家書屋奠基儀式。在這之前,學校方面負責將菜地拾掇干凈,平整出空地來。

在菜地邊上,還有幾座墳堆。興安打聽清楚了墳墓主人的親屬,又一一到人家里去作動員,勸說他們把墳墓遷往別處。

費盡了口舌,終于說服他們遷墓。為此,他還給每戶人家掏了幾百元遷墓費用。

8月18日,蔣集鄉召開書屋工程建設正式啟動會議??h教育局表示,將給予資金支持。

8月24日,興安前往定遠設計院,邀請其院長、定遠縣政協副主席方世根為作家書屋進行建筑設計。

籌錢,設計圖紙,打報告,用地審批,建設立項,招標請建筑施工隊……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有了金興安捐贈的幾萬元作為啟動資金??h教育局撥付了3萬元,鄉政府又從窘困的財政收入中劃撥出2萬元。興安到處去找企業和朋友化緣,爭取各方面都支持一點資金。在那段時間里,他不僅在合肥市內和省里各部門跑動,爭取自己所在單位安徽出版局所屬各家出版單位的支持,還跑到蚌埠、滁州、定遠等市縣,一點一點地去籌措資金。

9月18日,蔣集鄉作家書屋奠基儀式如期舉行。金興安為作家書屋挖下了第一鍬,也把自己對家鄉熾熱的愛,播撒在了這片希望的熱土上。

按照規劃設計,作家書屋將建成徽派建筑形式,初步計劃蓋三間房子,主要用以藏書。根據資金情況,書屋兩側可以考慮建閱覽室和文化長廊、小亭榭等點綴,供讀者休閑閱覽。房子均為白墻紅瓦,墻壁建成典型的馬頭墻形制。大門建成簡易的帶小棚頂的牌坊式。書屋靠近馬路的一面砌一堵白壁磚墻,與學校圍墻相連。在東南角開一小門,直通校園。四周砌墻,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院內鋪以鵝卵石小徑,植以各種花草樹木。

在金興安的心目中,建成后的作家書屋應該像座靜謐美麗的小花園,特別適合讀書思考。

原先綠油油、黃艷艷的菜地鏟掉了。師生們都注視著這片熱鬧的工地,憧憬著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擁有一座近在身邊的免費圖書館。于是,那些機器的嘈雜聲,施工的各種噪音,雖然對教學和讀書很有影響,但是大家都寬容地接受了。

在書屋建設過程中,蔣集鄉干部全身心投入。為了保證工程質量,他們不分晝夜地堅守在工地上,臉曬黑了,人累瘦了,但是沒有一個人有一聲怨言。

最令人感動的是蔣集中學的孩子們。每天下課或是放學,他們總是“嘰嘰喳喳”地圍在作家書屋工地那里,用一種充滿渴望的、驚奇的目光凝視著那片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中的工地。

那段時間里,最讓孩子們高興的事便是能親自動手,幫作家書屋干點活。

有一次,作家書屋院內有幾堆柴草急需移走。當時正值秋收大忙季節,附近的農戶們抽不出空來。學校老師和學生聽說了,一個個都來了。他們或用肩扛,或用手抓,或用懷抱,一把把地將柴草搬走。一只只稚嫩的小手被柴草劃出了一道道傷痕,但卻沒有一個孩子喊痛叫苦。他們全都興高采烈地干著活。

2004年下半年,金興安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患有高血壓及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病和頸椎病,都是常年伏案工作的編輯、作家們的職業病。數十年來一直在紙上辛勤耕耘的金興安自然不能幸免。醫生要求他馬上臥床靜養。然而,書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他又哪里躺得住呢?他繼續一趟又一趟地往蔣集跑。他必須親臨工地,親眼看著書屋一點一點地建起來。他從醫院開了點止痛膏和止疼藥,自己往腰上敷一敷膏藥。實在痛得厲害了,就吃一片止疼藥。

那時,從合肥去定遠、滁州和蚌埠的路都不好走。尤其是去定遠縣城和蔣集鄉的路,更是坎坷曲折。有的路段雖是柏油路或水泥路,卻狹窄難行;有的路段則連柏油路都沒有,干脆就是泥土路或石子路,坐在車上顛簸得厲害。

往返蔣集、定遠和合肥的班車,每天都擠滿了農民和外出打工的人。有的帶著雞、鴨、鵝進城去,有的買了化肥、農具、日用品等回鄉里。車子總要等到塞得滿滿的,幾乎是人擠人了,司機才發車。在秋冬寒涼季節還好,趕上春夏氣溫上升,汽車里又悶又熱,雞鴨鵝的腥臊臭味和人身上散發出的汗味等各種氣味混雜在一起,很不好聞。對于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來說,聞著這樣的氣味,很容易惡心嘔吐。然而,金興安卻安之若素。如果能找到座位坐下,那固然好。如果沒有座,站上兩三個小時到蔣集,一路上搖搖晃晃的,他也能硬撐著堅持下來。

最痛苦的是腰椎病發作的時候。這是一種頑疾,而且人一累病就犯,一犯就是十幾天。但作家書屋的工程不能停,興安就在腰間圍好鋼板帶,吃上兩粒止疼片,咬牙堅持著。夏天戴著鋼板帶,擠在超載的長途班車里,人挨著人,連放腳的地方都找不到,汗水順著他的前胸后背直往下淌。加上滿車的腥味臭氣,熏得人都快窒息了。然而,為了自己報恩鄉親的夢想,興安仍舊硬挺著。等到一路顛簸著回到合肥的家時,他早已累成了一攤泥,連上床的力氣都沒了。

在汽車上,遇到的幾乎都是蔣集的鄉親。興安經常主動同他們搭話。聊聊地里的農活,聊聊家里小孩的教育,聊聊外出打工的感受。那些外出打工回鄉的鄉親告訴他,因為沒有文化,沒讀過什么書,他們在城市里生活備受歧視。城里人瞧不起他們,譏笑他們是鄉下人、泥腿子。而且因為沒讀多少書,他們在城里也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只能到建筑工地去打零工或是干個搬運、保安、保潔什么的,掙不到多少錢。而那些孩子還留在鄉下家里的農民則告訴他,別說村子里,就是整個蔣集鄉也找不到一家書店,找不到一間圖書室,更別說圖書館了。三萬多人口的蔣集鄉,連一項文化娛樂設施都沒有。鄉上學校里的1800多名學生,除了基本的教科書之外,什么課外書都沒有。誰家孩子要是有一本連環畫,一定會被孩子們搶著看,直到翻得稀爛了,大家還在看呢。村民們平時根本談不上什么文化娛樂,空閑時都是忙著打麻將、喝酒、請人看風水、算命。

興安很有人緣。在班車上他和很多鄉親相識、相熟,處成了朋友。聽著老鄉們的講述和介紹,他很有感觸。鄉親們實在太需要文化服務、智力扶持了!鄉親們太需要讀書,需要找書讀找書看!

他感覺自己作了一個明智的決定,把家里孩子不讀的書都捐給家鄉,讓鄉親們去讀,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書讀,這該有多好??!他越來越迫切地感到,要盡快將作家書屋建起來。這不僅是自己出自感恩之心的一個愿景,更是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

一個月里,金興安就要往蔣集工地跑兩三趟。從寫信給蔣集鄉領導,到次年10月書屋建成的15個月里,他一共在合肥與蔣集之間往返跑了38趟。每次都是一大早乘公交到長途汽車站去坐班車。去蔣集的班車一天只有兩三班,錯過了最早的班車,下午就趕不上回合肥的車。

如果因為工地上的事情處理不完,興安當天晚上就只好住在蔣集。鄉里沒有賓館,連家招待所都沒有,他就隨便住在鄉政府辦公室的沙發上,跟值班室人員借床被子貓一夜。餓了就隨便在哪位同學或老鄉家里吃一頓。他是吃過大苦、受過大難的人,對于吃喝住絲毫不講究,吃什么都覺得好吃,都吃得香,睡在哪里都睡得著,睡得踏實。

在班車上,興安有時也會遇到金巷村的鄉親。這些從小給過他吃喝、給過他溫暖和幫助的鄉親,時時都印刻在他的腦海里。即便是在數十上百人的公交車上,他也能很容易地認出他們來。無論是東鄰家的金叔叔,還是西鄰家的張嫂子,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老人,他都要搶著幫他們買汽車票。那時去蔣集的班車一張票10元錢。每次去蔣集,興安都要掏錢替一些老鄉買票。一般都要買個三五張,最多的一次,他一共替老鄉買了8張票。

每一回跑蔣集,回到合肥家里,妻子同他打招呼他都沒力氣回答,倒頭就躺到了床上。常常是連飯都懶得吃,臉都不洗。

真是:外出千好百好,不如待在家里好;千般萬般舒服,不如躺著舒服。天底下最舒服、最快意的事就是躺在自家的床上!特別是對興安這樣一位腰椎不好的人來說,要是天天都能這樣舒服地躺著,那簡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

看到丈夫累成這樣,同芬又心疼,又生氣:“你這樣不要命,何苦呢?”

她心疼的是,興安這樣一個過了50的人,為了給家鄉建個書屋,竟忙成這樣累成這樣。生氣的是,人家蔣集鄉領導都沒有他著急沒有他上心,他自己倒是事無巨細啥都管。這是何苦來著呢?老金你又圖個啥呀?

興安卻不怒也不惱,總是樂呵呵地回答:“一想到就要實現報答鄉親的夙愿,我的心里就感到特別的幸福和滿足?!?/p>

同芬生氣歸生氣,人畢竟還是自己的人,哪能不心疼呢?老金做的又不是壞事,他樂意去做,樂意去報答家鄉,這也沒錯呀!這個心地善良的女人,打心底里完全理解興安的所作所為。因此,每次看到他累成這樣,總是主動給他打水洗臉、洗腳,給他做好了可口的飯菜,端到床前,催促他吃了飯再睡。

興安一躺下,往往一睡就是一整天。有一回,足足睡了三天,腳都沒下地,好不容易才緩過勁來。

書屋開館,孩子們笑了

2005年盛夏,正值最炎熱的季節,書屋主體工程藏書館即將架上大梁封頂。

這時,金興安正好腰椎間盤突出癥犯了,疼痛難忍。妻子和女兒都力勸他別去工地,打個電話就行了。但是,興安卻說:“這是蓋房的關鍵環節,我不能不到場??!”

這天一早,他硬撐著從床上爬起來,特意讓女兒請假,一路攙扶著他,乘車顛簸了3個小時,來到了工地。

蔣集鄉領導和工地負責人看到金老師佝僂著身子、疼痛難耐的樣子,都勸他:“金老師,您就放心地歇歇吧!不用站到工地上來?!?/p>

但是興安卻堅決不肯。他提前戴好鋼板腰圍帶,吃了止疼藥。即便這樣,當女兒扶著他走在工地上時,他還是直不起腰,雙腿一瘸一拐的,額頭上的汗唰唰地往下流。在場的蔣集中學青年教師蔣華進看到這一幕,感動得熱淚盈眶。

大梁成功地架上了屋頂,鞭炮震天動地響起來,興安的臉上綻放出了笑容。

書屋土建工程完工,下一步就是內部裝修和布置了。

8月30日,正在住院的著名作家魯彥周欣然提筆,題寫了“蔣集鄉作家書屋”的牌匾。并向書屋捐贈自己剛剛出版的八卷文集。

9月初,書屋主體建筑全部完工,裝修完畢。13日,金興安再次專程來到蔣集鄉,同鄉領導商議開館前各項事宜,逐項安排落實。

就在與工地施工同期,金興安經過東奔西走,為書屋籌集了2萬種圖書。他們研究了書屋的布置、書架和圖書的排列、編碼等具體事項,安排專人起草書屋借閱制度,制作免費借閱證。探討書屋開放后安排義務管理員、定期開放等。

10月24日,安徽省委調研室向作家書屋捐贈書櫥、桌椅等18件。

蔣集鄉作家書屋即將開館。

這一段時間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鄭銳身體一直欠佳,而去蔣集的道路又特別不好走,因此醫生和家人都勸阻他去蔣集。但是,鄭銳同定遠的感情太深,一想到金興安這個孤兒居然辦成了這么一件大好事,他心情就特別激動。晚上睡在床上,他就在琢磨開館儀式上自己講點什么。

開館慶典這一天,鄭銳起得特別早。一起床,便記下了自己琢磨出的四句詩:

孤兒不忘報黨恩,

勤學苦讀自攻文。

辦報寫書做出版,

熱心助人幫鄉親。

10月28日,蔣集鄉作家書屋將隆重舉行開館儀式。蔣集鄉街道兩旁、蔣集中學校園內張燈結彩,爆竹連天,一派過節的氣氛。全鄉男女老少數千人穿上節日的盛裝,歡歌笑語,沉浸在巨大的歡喜之中。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老漢、老太太也都擠在密集的人群中。到處人頭攢動,水泄不通。

儀式在蔣集中學操場上舉行。主席臺設了三排座位,操場上密密麻麻坐滿了蔣集中學全體師生和農民代表共1500多人。所有的孩子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容,就像在迎接一個他們期盼已久的盛大節日。

是啊,這些在鄉村里長大的孩子,整天玩著泥土、石子,或是在街上、村子里到處瘋跑的孩子,他們的課外生活實在太單調,他們渴望找書看,找有趣的好書讀。而作家書屋,將為他們提供兩萬冊圖書,與他們小小的只裝著幾本教科書的書包相比,那簡直就是一座書的海洋。那座浩瀚的、未知的海洋,對于這1000多名少年兒童而言,實在是有著太多的吸引力,太大的魅力了!孩子們每天都喜氣洋洋地望著那座建了一年多的白墻紅瓦的小院,仿佛在打量著一座藏寶的倉庫,那將是怎樣一個天堂一樣的去處??!

鄭銳滿懷深情地對在場的學生們說:“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打下的江山偉業要靠你們去繼承和捍衛,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靠你們去建設……希望你們努力學習,健康成長,掌握本領,做‘四有新人,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金興安最后作答謝講話。他說,自己倡議建立作家書屋的原因就是“感恩鄉親,報恩社會”。在大饑餓的1960年,他不幸淪為孤兒,是地方政府和父老鄉親把他撫養長大,因此他從內心深處感謝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這種感恩的情感激勵著他刻苦自學,并在文學創作上作出了一點成績。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大潮使他走進了省城新聞出版單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讓他有了更好的工作環境、學習環境。正如作家賈夢雷所說:“錯誤的路線和政策,使他成為一個孤兒;三中全會后,正確的路線和政策使他成為一個作家。這便是金興安的基本經歷?!痹谧骷視萑缙诳⒐ら_館之際,金興安感謝所有關懷和幫助作家書屋的領導和朋友。

在致答謝詞過程中,金興安多次起立,向大家鞠躬致謝。最后,他向與會者鄭重宣布了兩項承諾:一是作家書屋將向學生、教師和農民免費開放;二是作家書屋的建筑和配套設施包括所有圖書,將無償移交給蔣集鄉和蔣集中學。

當他的話音剛一落地,全場便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金興安雙眼濕潤了。

“我是沖著金老的精神來的!”

2014年初,在劉延東副總理批示之后,安徽省委和省委宣傳部領導高度重視蔣集農家書屋的典型示范作用。7月10日,安徽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授予蔣集農家書屋“安徽省第一家農家書屋”稱號。

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的支持下,蔣集鎮農家書屋決定進行擴建改造,計劃將書屋建筑面積由原先的260平方米擴大到600平方米,建成藏書室、閱覽室、陳列室、信息網絡室四大館室,使讀者既可以借閱圖書,還可以在這里聆聽各種文化講座和科技報告,可以隨時上網查詢資訊和瀏覽網頁。

整個工程總預算在120萬元左右,省出版局劃撥了50萬元經費,其余經費由蔣集鎮自籌和社會資助。

在蔣集鎮農家書屋的南面有一棟兩層小樓,這是蔣集村村委會辦公樓。為了擴大書屋面積,蔣集鎮政府決定,將蔣集村村委會遷往別處,另外擇地建樓,由鎮政府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將村委會辦公樓騰出來,重新裝修,辟為書屋一部分。

一聽興安說蔣集書屋還要再擴建一倍,老伴王同芬急了:“你這么大年紀,都快七十的人了,就別再跑了!你身體又不好,腰椎突出、肩周炎、高血壓、心臟不好、腦供血不足、膝蓋半月板也有問題。你不要再擴大,身體不饒人,不能再搞了!”

興安回答:“不搞不行呀!中央領導這么重視,你說能不搞嗎?”

“書屋擴建,事情多著呢!找錢又不好找,咱總不能賣了房子去湊錢吧?”

“只要有錢買米就行!錢,再想辦法,辦法總還是有的!”興安堅定地說。

“你忘了以前的鎮領導?人家說你建書屋又不是招商引資,沒效益,不肯幫忙,總是說沒時間,不僅不幫忙還搗亂!”同芬想起了往事,提醒他。

“人家不幫忙是應該的。本來就不是人家分內的工作?!?/p>

“你身體不行,不能??!”

“老王,書屋已經停不下來了!沒辦法,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走??!”興安推心置腹地對老伴說。

為了擴建好書屋,就需要對原先的書屋和村委會的樓房進行翻修改建,最好建成徽派建筑的樣式。興安多次去歙縣出差采訪,見過那里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非常鐘愛。他希望擴建后的書屋就應該按照徽派的樣式來做,真正建成一座具有地標性意義的建筑。這就需要找到一個懂行的能工巧匠。興安每天都在為這件事操著心。

10月的一天,他坐在102路公交車上,在路過金寨路時,一眼看見馬路邊的稻香樓正在建一座徽派建筑。

興安一下子就被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吸引了,馬上跳下公交車,找到工地上去。

“做得不錯呀!是哪個在負責做的?”他問正在裝飾的工人。

一個瘦高個子的年輕人走上來:“我就是這里的負責人。請問,你有什么事嗎?”

興安告訴他:“我在下面的鄉鎮修了個書屋,很著名,影響力很大?,F在打算裝修成徽派建筑風格,你能不能幫我們去看看,接一下這個工程?”

一聽說有工程可做,年輕人立即興奮起來:“走,走!到我辦公室去談!”

“請問您貴姓?”

“我姓金?!?/p>

“哦,金老板!”看著興安長得稍胖、有點發福的身材,年輕人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個大老板。在他看來,只有有錢的企業老板才會有更多的審美情趣和愛好,才會舍得花大價錢來修造仿古的徽派建筑。而只有接這種企業老板的工程,才會有較高的利潤回報。

興安說:“我先看看你的工地?!?/p>

年輕人帶著興安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建筑。興安詳細詢問了建筑的取材、設計、工匠和施工等情況。顯然,他對這個年輕人的裝修技術很滿意。

通過交談,興安了解到,這位年輕人名叫曹小平,是巢湖人,從巢湖師專美術設計專業畢業,從事徽派工程裝修已經20年了。

曹小平開車帶著興安來到了自己的公司。這是一處位于居民區內的三室兩廳的辦公場所,裝修得很樸實。

曹經理將他負責設計和施工的兩名干將都請到自己的辦公室,一起來聽興安介紹他要做的裝修工程。

興安詳細介紹了自己在家鄉蔣集鎮無償捐建的這座“蔣集書屋”,娓娓講述了自己的孤兒經歷、自學成才的經過和自己感恩鄉親的舉動。最后,興安說:“現在,我們想把書屋擴大,搞成徽派建筑的樣式,建成定遠縣乃至安徽省一座文化地標性建筑?!?/p>

曹小平聽了大受感動。興安這個孤兒出身的作家報恩鄉親的舉動極大地感染了他。他動情地說:“金老,您這個書屋裝修的工程就是賠錢,我也接了!”

興安說:“好!這次書屋擴建的經費主要由省出版局和蔣集鎮負責。這件事還需要征求當地鎮政府的同意?!?

過了兩天,興安便給曹小平打來電話,約他一起去蔣集鎮實地看看。

小平原先是當作接手一個新工程、正常操作來計劃的?,F在,他徹底改變了想法:這個工程只要不賠錢就行,只要不虧錢,甚至只要少虧錢,他都干!因為金老師這位并不富有的作家都能傾囊捐贈圖書和稿費,為家鄉建起書屋,對這樣一項公益性事業自己理當全力以赴地支持,何談賺不賺錢?賺錢可以在別的工程上去賺。

坐在車上,一路上,興安都在給小平講述書屋建成十年來,所取得的巨大社會效果和自己的人生往事。他越講越讓小平感動不已。金老師的經歷實在太感人了!

小平真誠地對他說:“書屋裝修這事,我肯定做!”

得知金老師年紀已近七十,身體不好,腰椎、心臟都有毛病,小平果斷地表態:“金老,這個工程交給我您就放心吧!您身體又不好,以后您就不要親自去跑了,具體的事情都不用操心了!”

到了蔣集,興安將小平引薦給了鎮領導。小平還擔心蔣集鎮領導誤解,以為自己是興安個人找來的,有什么私人關系或貓膩。因此,他特地強調自己在合肥有兩個在建工地,興安是偶然看到其中的一個稻香樓工地,然后找到自己的,兩人萍水相逢,素不相識。

書屋擴建工程除了要鏟去原先的裝修,對600平方米的建筑進行重修設計及精裝修,大門還要重建,圍墻和院內的亭榭、小橋流水都要新建。這樣一個工程計劃工期半年左右,原先的預算是七八十萬元。

小平回到合肥,仔仔細細地計算了一遍工程量,按照保本測算了一下工程報價,把所有的利潤空間完全擠干、讓出。他不能在這個金老師傾注了半生心血的慈善項目上牟利。那樣的話,自己不就成了唯利是圖的威尼斯商人嗎?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還是把自己當作一名文化人、至少是有文化的儒商看待的。

他強調說:“我保證用最好的建材,最好的設計和最好的施工。我可以請蔣集鎮領導上合肥我的兩個工地來親自考察考察?!?/p>

蔣集鎮黨委書記劉會明帶領相關負責人來到了合肥,先后察看了小平正在承接的兩個工程。每個工程造價都在400萬元以上。

劉書記他們看過以后,完全放心了,當場拍板:“曹經理,蔣集農家書屋就交給你干了!”

小平也不含糊。按照蔣集方面的要求,他認真擬定了合同。按照他的想法,后面的活兒都交給他就行了,金老就不必煩心了。但是,興安是個事必躬親、做事嚴謹的人,堅持每個環節自己都要親自參與。

于是,小平便去接上興安,兩人一道去蔣集簽合同,詳談施工的實施細節。

在同金老不斷接觸的過程中,小平越來越覺得,真正吸引他的,不是書屋這個項目,而是金老的精神。接這個項目,他也沒有考慮它將來會產生多大的社會影響,但他特別樂于成全金老的愿景,希望將它打造成一個藝術精品。將來,他還要在公司的宣傳彩頁上印上蔣集書屋。它將成為令自己自豪的一件作品。

2015年4月23日上午,在接受我采訪時,曹小平特別誠懇地說:“我們是年輕人,應該擔起來。能夠做這樣的項目,我很欣慰、很踏實,做著覺得很有意義?!?/p>

他告訴我:“聽金老說有作家要來采訪我,我對他說自己是草民,不用采訪?!?/p>

曹小平1969年出生,父母都是農民,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小時候家里窮,吃不上飯,經常挨餓。那時候,父親每天參加集體勞動去疏浚河道。母親在家帶孩子,一天就吃兩頓飯,吃完飯就上床睡覺,睡著了就不餓了。一家幾口人一個月只用一斤菜籽油?,F在看到妻子每天炒菜,小平都會不自覺地提醒:“老婆,你哪能那么用油???”——小時候,那真是滴油貴如金!

那個年代,只要哪戶人家里有一個人在城里,日子就會過得好些。因此,過怕了苦日子的小平從小便在心里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把父母帶到城里生活。

1993年,小平從巢湖師專畢業,被分配到農村教書。這,對于一心想走進城市的這位農家子弟來說,顯然不是他的理想。因此,他一天班都沒上,自己跑到了合肥。起初,在合肥市勞動局下屬的企業安徽省裝潢美術研究中心從事手工繪制裝修效果圖工作。干了兩三年后,他又做起了設計,后來又去施工現場做指揮,慢慢地就掌握了裝潢、設計、施工的整個流程。

在小平老家,有許多工藝人。這些人的工藝技術水平都不低。于是,他就想自己下海單干,再從老家找一些人來幫忙。

1998年,小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走的是高端路線,專做精品裝飾、品質裝潢?;张珊腿谌霑r尚元素的“新徽派”只是他從事裝潢業務的一部分。他承接的大量工程都是酒店、酒樓、KTV或是售樓處這樣要求精細品質的裝修項目。每年,他的公司產值都在兩三千萬元。

下海后,小平順利實現了少年時代的愿望,將父母都接到了城里生活。

2014年12月,小平的施工隊正式進入蔣集書屋現場。冬天因為下雪,停工了一個多月。按照計劃,擴建裝修工程將于2015年5月底結束。到4月時,蔣集鎮一共支付了60萬元工程款,而小平為這個項目實際已投入了七八十萬元。在工地上,大工一天350元,小工200元,費用都是按日結算現錢的,為此,小平的公司已經墊資了7萬多元。

其實,從一開始,小平就已有心理準備:蔣集農家書屋這個工作不能當作項目來做,而要當作藝術來雕琢。對于他的公司來說,這個工程標的太小,路又遠,在農村買材料很不方便,又是一項政府工程,程序化強,鎮里撥款、劃賬手續慢,資金到位也慢。但是,所有這一切的難處小平卻全都認了。

他說:“我是沖金老的精神去的!”

為了雕琢出真正高品質的徽派建筑精品,小平直接到徽州區找能工巧匠,找到專門擅做磚雕、亭榭的工匠來施工。不僅付給高報酬,還管吃管住,一切全包,讓工匠們能夠專心、精心制作精品。

在施工工程中,他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親自去一趟工地,看看徽文化做得對不對,是不是完全貫徹了自己將傳統文化底蘊和元素徹底融入其中的構想。他想,自己辛苦一點,金老就可以少受點累,有自己親自盯著施工,多多少少可以讓金老心里更踏實、更放心。

2015年6月,蔣集鎮農家書屋擴建工程全面竣工。鎮政府和金興安對工程進行了全面驗收。大家對曹小平公司的裝修工作贊不絕口,十分滿意。

“冬天不開暖氣有啥關系?”

2015年12月底,已是歲末寒冬時節。我再次走進蔣集鎮。

汽車在蔣吳路上行駛,隔很遠就能望見一片灰瓦白墻的建筑,這便是翻新改造后的蔣集農家書屋。

書屋矗立在馬路邊上,與比鄰而居的、已經有些破舊的蔣集中學教學樓相比,簡直就像是一個新長成的楚楚少女和一個年老色衰、手腳粗糙的農婦。

書屋大門是一座徽派建筑風格的磚石牌坊,高達十幾米。門楣上用行楷書法鐫刻著秀美的幾個繁體大字:“蔣集鎮農家書屋”。書屋臨街圍墻上,刷著紅色大字標語:

推動全民閱讀

打造書香蔣集

打開鐵門,迎面便是書屋的三間“史料陳列館”。屋子回廊左右兩側的柱子上,貼著這幅白底紅色標語:

讀書創造人生

知識改變命運

陳列館大門正上方,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匾——“安徽省第一家農家書屋”。大門兩側的白墻上,掛滿了各部門授予書屋的稱號、榮譽等牌匾,有“育才圖書室”“留守兒童之家”“民族精神代代傳——安徽省少先隊教育基地”“安徽省百佳農家書屋”“定遠縣圖書館蔣集鎮作家書屋分館”等。館內陳列著全國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蔣集書屋的題詞、視察、捐助、采訪報道等圖片。其中有著名作家王蒙題寫的“讀書好”;鄧友梅題寫的“好人獻好書,好書育好人”;蔣子龍題寫的“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陳列館兩側的墻壁改造成了馬頭墻形式。向北,新建有一座廊橋,橋下是窄窄的清清的流水。水渠由南向北蜿蜒貫穿了書屋所在的院子,仿若少女的明眸善睞,生生地為院落增添了幾許靈氣。渠中放養有各色金魚。褐紅色的廊橋中央,修建有一座四角小亭。亭子的四翼仿佛鷹隼展翅,躍然欲飛。在酷暑時節,在此讀書的人們穿越院子時,可以坐在小亭下小憩。而在暮春時分,或許也可以在小亭下低聲吟詠、高聲唱誦,想必別是一番風景。如若是在傍晚夕陽西下之際,坐在亭下讀書,疲累時,抬眼望望院落中高大的樹木或是姹紫嫣紅的花草,看看那在水渠中悠游自在的金魚,大概亦是無比愜意之事。

走過一道別致小橋,西北面三間房是新開辟的電子閱覽室。這有可能是全國第一個數字農家書屋或者全國農家書屋中的第一個電子閱覽室。

室內整整齊齊排列著10臺液晶電腦。安裝有專門的網絡路由器。在這里,可以隨時上網,閱讀數以萬計的電子書,瀏覽網頁,聽書,看電影。這間面積并不很大的閱覽室,已經成為了當地讀者、特別是蔣集中學學生流連忘返的所在。新聘任的專職圖書管理員胡老師告訴我們,每天一放學,學生們便蜂擁至此,幾十、上百的學生都要上網看書、查資料,或者聽書、看新聞、看電影。10臺電腦都滿足不了需要,同學們只能幾個人合用一臺電腦。到了書屋晚上該關門的時候,孩子們還戀戀不舍,不愿離去。

電子閱覽室東南方向約20米,是新建的兩層藏書樓及閱覽室。

一樓是農民閱覽室和學生閱覽室。一樓中央寬敞一些的大廳,中間擺有一張長會議桌,可供二三十人同時坐在桌前閱讀。書桌兩邊的靠墻處,都立著書架,上面擺滿了新近入藏的圖書。北面墻上掛著鄭銳題寫的大幅卷軸“讀書創造人生,知識改變命運”。西面墻上,貼著金興安自己寫的紅色美術大字:“放下鋤把拿起書本,學習文化建設家鄉?!?/p>

一樓北面的書屋,收藏的是“皖版圖書室”,入藏的圖書都是近期由安徽出版集團所轄9家出版社在新館開館之際捐贈的。每家出版社捐贈70種優秀新書,每種20本,一共捐贈了1萬多冊圖書,總價值超過了23萬元。出版集團領導說:“金興安前輩和蔣集書屋也是集團的一個品牌,要倡導更多的人像金老師一樣有情懷,承擔起自己的文化責任和使命。金老師的事跡就是集團身邊人的故事,集團各個黨支部和團委開展活動都以他為榜樣,進行自我教育。蔣集書屋是集團的一個文化陣地。書放在那里,是雙效,既有助于培育農村的讀書氛圍,培育潛在的讀者群體;也為集團出版宣傳和文化效果檢驗提供了一個渠道和窗口,為集團創立了品牌,爭得了榮譽。因此,在為新館配書時,在品種和數量上集團都有明確要求,并且要求各個出版社捐贈的書刊必須是農民需要的,能夠滿足多層次的文化需求。既有雜志、娃娃書,也有養生保健等方面的書刊?!?/p>

一樓南面的書屋為名家作品室,主要收藏作家捐贈的圖書。

二樓的三間屋子為藏書室,里面排滿了白漆鐵制書架。書架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分類排列的藏書。所有藏書均對外開放,可供免費借閱。

圖書管理員平常就坐在一樓門口,可以用電腦直接掃描已貼好磁條的圖書,自動登記讀者借閱信息,一如正規的圖書館。這就省去了管理員手工登記的繁重勞動。

電子閱覽室和藏書樓都改造成馬頭墻徽派建筑形制,灰瓦白墻,格外醒目。尤其是藏書樓,增加了馬頭墻之后,顯得更加雄偉巍峨,更有氣派。

冬天的書屋,充溢著滿滿的書香。浸潤在書香世界中的讀書人,是有福的,也是快樂的。

可是沉浸在書香里的人們,又有誰曾想到,為了新書屋的布展,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挨了一個冬天的凍!

在陪著我參觀蔣集書屋的新館舍時,興安時不時地抽下鼻子,嗓音也有點沙啞。我關心地問:“金老師,您是不是感冒了?”他回答:“沒事。有點小感冒,扛一扛就好了?!?016年3月,見到興安的妻子,我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老金因為他的書屋要重新布置、布展、陳列,需要花一筆錢。但是他手里又沒有富余的錢。我們家住在書香苑,這里的暖氣是分戶供暖的。今年入冬,他就跟我提議,咱們家冬天不開暖氣,這樣就可以節約3000多元錢,他要拿這些錢花在書屋布展上。我個人倒是沒啥意見。我家女兒金泉回到家,看到他爸為了省錢而不開暖氣,又生氣又心疼。她對老金說,暖氣的錢她來出。即便這樣,老金還是不答應。他說,蔣集老鄉們冬天家里從來都沒有暖氣,大家不都過來了嗎?他小時候住在豬圈里,更沒有取暖的東西?,F在,住在樓房里,不透風不漏雨的,一個冬天不開暖氣有啥關系?就這樣,我們家整個冬天都沒用暖氣。冷了,就多穿點棉衣,夜里多蓋床被子,挨一挨,扛一扛,這不,冬天都快過去了么?”

王同芬的講述沒有絲毫的不滿或埋怨,仿佛丈夫老金的意見順理成章、合情合理。

蔣集農家書屋從2014年開始改擴建,經過近一年的努力,2015年11月新館順利竣工。改擴建后的農家書屋占地5畝,仿徽派建筑,館室由原來的兩室(藏書室和農民閱覽室)增加到現在的農民閱覽室、學生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皖版圖書室、名家作品室、藏書室和陳列館。安徽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定遠縣和蔣集鎮政府等先后投入100多萬元。在省、市新聞出版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家書屋實現了網上看書、聽書,可供數字圖書5萬多冊,成為全省首家電子數字書屋。

2016年8月16日上午,著名作家賈平凹委托他的學生范超,冒著酷暑,專程來到定遠縣蔣集農家書屋,捐贈其長篇小說新作《極花》和散文新作《天氣》。范超還同時捐贈了自己出版的十余本書籍。

原來,三年前范超就與金興安相識。之后,看到金興安及其創辦第一家農家書屋事跡的報道,心里非常震撼,被金興安的高風亮節深深感動。在金興安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范超勤奮刻苦,已有多部文學作品出版,獲得各類文學獎項,并入選“陜西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扶持計劃”,榮獲“陜西青年五四獎章”。范超將金興安創辦農家書屋的有關情況,帶到了他的文學導師賈平凹的工作室。賈平凹認真地看了一遍這些資料,非常感動。他對安徽出版界很有感情。前些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說系列,影響很大。這一次,他特地囑咐范超帶去他最新書籍的簽名本,贈送給蔣集書屋,并為書屋題詞“書為天下英雄膽,善乃人間富貴根”,勉勵蔣集的莘莘學子。

收到賈平凹的贈書和題詞,金興安十分激動。他說:“得到賈平凹先生的關注,非常難得可貴。他的學生范超千里迢迢從西安趕來,我也深受感動。農家書屋辦了13年,有今天的規模,不是我個人的力量,而是大家的支持。不是我金興安感動了社會,而是社會感動了金興安。今后,對書屋的發展,我要抓緊‘趕路,能趕多遠就多遠,從容淡定?!?/p>

作者簡介

李朝全,男,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夢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學?!贰渡倌暧⑿邸?0名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故事》《春風化雨——當代青少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紀實》《震后災區紀行》《你也可以這么好》,長篇傳記《世紀知交——巴金與冰心》《徐光憲的故事》等。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口文化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抗震救災特別獎、莊重文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

(標題書法:龔禮斌)

責任編輯 師力斌

猜你喜歡
興安書屋作家
作家談寫作
建設職工書屋 打造書香企業
大樹里的小書屋
水墨作品
作家阿丙和他的靈感
我和我的“作家夢”
興安雪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
農家書屋推薦書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