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供給側和需求側需求視角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2017-02-15 18:38邱啟程??袁春新??唐明霞??程玉
江蘇農業科學 2016年8期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邱啟程??+袁春新??+唐明霞??+程玉靜+顧衛兵

摘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供給側主體通過媒介平臺將成果傳遞給需求側主體,由此實現成果的社會及經濟價值。需求側主體需求應用具有價值的成果,增加經濟收益;供給側主體需求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創造有價值的成果,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效益。滿足供給側和需求側需求的核心是著力培育政策以及人、財、物等要素資源;加強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成果孵化器、中介服務組織等媒介平臺建設;推動成果的有效產出、傳遞和應用。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著力解決供需信息不對稱、體制機制不健全、內外部環境不完善等問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產出率和轉化效率。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供給側改革;需求視角;要素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 S-3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8-0005-05

科技成果轉化有其自身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有賴于科技資源網絡中多要素的組合、創新鏈條上多環節的銜接以及服務體系中多元主體的協同[1]。習近平主席指出:“多年來,中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就像接力賽一樣,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沒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兒跑[2]?!币鉀Q這個問題,就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制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供給側和需求側關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2],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2016年中央《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一號文件指出:“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要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3]。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而言,從研發到轉化主要涉及2個主體,即位處供給側的成果研發主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簡稱供給側主體),位處需求側的成果應用主體——農業企業、托管組織、農民等(簡稱需求側主體),這2個主體之間通過媒介平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成果孵化器、中介服務組織完成成果的傳遞轉化活動(圖1)。供給側改革就是要解決在需求不足表象下的供需錯配問題,即供給側主體研發的成果不一定是成果使用者的需求,需求側主體需要的成果供給側主體不一定拿得出來。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是實現要素資源的最優配置,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質量。

1以企業為代表的成果需求側主體的需求

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者和需求側主體既包括農業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民經紀人、種養殖大戶、農民等傳統用戶,也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托管組織等新型主體。他們訴求主要是有能解決生產實際存在的問題、成本低、操作性強、最終能帶來實實在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成果可用,使成果很快能轉化為技術優勢、成本優勢、生態優勢和產品競爭優勢。這也是判定一項科研成果是否有實際意義的關鍵指標。

1.1經濟效益最大化是需求側主體追求的目標

追求利潤最大化,經濟效益最大化,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利益是需求側主體追求的目標,也是需求側主體積極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動力所在。需求側主體應用新成果必須有增加創收、增大利潤的空間,應用后使需求側主體的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農業科技成果如果無法轉化為產品的競爭優勢、市場優勢,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會導致供需兩側的動力無法持續[4]。

1.2著力培育需求側要素資源

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合理配置需求側要素(如成果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等),對提高成果轉化效率至關重要。

1.2.1加強產品及成果市場調研,擇優應用適合需求側主體的農業科研成果

成果資源是滿足需求側主體需求的核心要素。農業科研成果類型多種多樣,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類型有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或者是某幾種類型組合成的復合型成果;表現形式有專利、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學術論文、品種與品種權、市場準入許可、鑒定成果等。需求側主體自身的情況也千差萬別,如何根[CM(25]據自身的情況找到適宜的農業科研成果就成為關鍵。如

從事種植業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須根據市場需求、園區的土壤條件和當地氣候條件等,選擇適合市場需求并適宜栽培的新品種、與新品種相配套的新技術以及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新模式等成果;再如從事腌漬菜加工的企業,需要優化腌漬菜加工工藝等成果,以提高產品品質。

1.2.2強化需求者的創新意識,提高人力資源綜合素質

人力資源是需求側主體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關鍵因素。一方面,人力資源表現為勞動者的質量和數量;另一方面,又是需求側主體應用農業科研成果能力的基本載體,勞動者(企業家、管理者、員工)的知識與技能構成需求側主體能力的主要內容。要增強管理者,特別是需求側主體法人代表或決策者應用新成果的意識,使其帶頭并帶領其他勞動者共同應用新成果;建立健全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有效機制,重點引進能牽動和支撐技術研發的專家型人才;實行人才引進與培養并重,大力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型”人才[5];大力推進“繼續教育工程”,通過培訓提高全體勞動者掌握新成果應用的基本技能,擴展勞動者的知識面,為學習專業技術創造條件,對重要技術崗位的優秀勞動者,還應進行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獎勵;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學習他人的技術和經驗,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促進新成果的快速應用,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1.2.3加大成果轉化投入力度,重視中間試驗等關鍵環節

財力物力資源是需求側主體實施成果轉化的重要保障。要確保農業科研成果需求側主體應用新成果的投入不低于銷售收入的2%,尤其要重視中間試驗環節,增加中間試驗投入資金。因為農業科技成果從研發到投入生產應用需要經歷研究、中間試驗、產業化3個階段,其中科技成果中間試驗占據重要地位,但成果供給側主體往往重視成果的形成過程,而成果需求側主體往往關注成果的產業化和成果能否直接帶來經濟效益。但是,決定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中間試驗環節,通常被供給側主體和需求側主體所共同忽略。同時,試驗質量不高,導致科技成果的中間試驗成為成果轉化的軟肋。

1.2.4構建四位一體轉化平臺,發揮需求側主體的轉化作用

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實質是產業化,目的是效益,是一個過程,也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橋梁和紐帶[6]。在這個過程中,需求側主體不僅是利益分配主體和風險承擔主體,而且還必須是成果轉化的主體。需求側主體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主動與科研成果供給側主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進行合作對接,構筑“產、學、研、政”四位一體的研發轉化平臺,充分利用供給側主體的人才資源和研發條件優勢,既帶動自身提高科研水平,又可以節省前期研發創新的成本,縮短創新研發時間,促進科研成果迅速高效轉化。

1.2.5完善或搭建產業化平臺,促進農業科研成果有效轉化

就像創新平臺相對于科學研究一樣,農業科研成果有效轉化離不開產業化平臺的支撐。產業化平臺建設首先需要一條中試線,任何一項需要轉化的成果,一定會經過中試環節,以檢驗其熟化程度,是否適合產業化;其次,要建設若干條與設計生產規模相適應的生產線(種植業要建設一定面積溝、渠、路相配套的土地),這是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核心部分;再次,要有對產品進行質量檢測必要的儀器設備,這是保障產品質量,確保產品進入市場,進入消費安全無危害管理的重要環節。所以,農業科研成果產業化平臺建設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以綜合考慮。對于利用現有產業化平臺轉化的項目,也要對平臺進行改造和完善,使其符合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需要。

2以科研院所為代表的成果供給側主體的需求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升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效率和效益,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2]。作為成果供給側主體的科研院所、高等院?;蚱渌邪l部門,一是需要良好的研發條件,如人才隊伍、實驗設備、科研經費等,二是需要有支撐創新的政策支持、評價體系、激勵措施和社會環境,同時,在成果轉化方面也迫切需要有相關的促進政策和良好的轉化及承載平臺,以激發科技創新、成果產出、成果轉化動力,實現成果供給側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經濟價值。

2.1社會貢獻、職業發展、個人績效是供給側主體追求的目標

目前,評價農業科研成果供給側主體的指標主要是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包括人力資本、研發能力、創新條件和社會貢獻等,評價農業科研成果研發的主力軍——科研人員的指標主要是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成果、發明創新、學術論文等,即個人科研績效。決定科研人員待遇的是職稱等級??梢娫诠┙o側,影響農業科研成果產出及轉化的要素主要是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政策資源、創新氛圍等。

2.2著力培育供給側要素資源

高質量農業科研成果的培育必須體現協同創新的理念,以市場及產業需求為導向,充分調動成果供給側主體,以及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等輔助支持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地組織實施深度合作和協同創新,注重人才、技術、成果、資本、信息、管理等要素在技術研發、中試放大、市場導入、產業化等成果轉化鏈條各環節的協同,使政府、科研院所、市場在創新鏈條各環節充分發揮不同的優勢作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推動實現由傳統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7]。

2.2.1依據需求側主體的需求,研發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成果

以需求側主體的需求為導向,有效提升農業科研成果質量、匹配度及產出效率是成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的關鍵。一項成果能否成功轉化、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能否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是衡量一項成果好壞的重要標準。目前,農業科研成果的研發主體長期處于科研院所、高等學府的環境中,對產業和成果使用者的需求缺少深入的調研和切身體會。更有甚者,部分科研工作者脫離市場搞閉門造車,關起門來搞科研,缺乏對成果市場前景的預測分析,只局限于出成果,不注重成果效用,導致科研院所、高等學府的許多科研成果傾向于應用理論性研究和實驗室成果,解決實際問題的針對性不強,應用價值小,不能對接市場和產業技術發展需要,難以實現轉化應用。農業科研成果要能成功轉化,必須與農業科技用戶需求相一致,即符合農業科技用戶對農業科研成果本身的需求以及承載成果所需特定條件的要求。其中對農業科研成果本身的需求是最為核心的要素,必須具有高經濟價值,還應包括技術功能、技術效果、技術穩定性和可操作性等,只有供給側主體提供的農業科研成果達到需求側主體對農業科研成果本身的需求,農業科研成果才能順利轉化。因此,農業科研成果供給側主體要加強對成果需求側主體需求的研究,按照需求研發有針對性的成果,把“產業上需要,技術上先進,生產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等技術經濟指標作為科研成果產出的目標,加強前、中、后配套技術和工藝技術研究,加快成果應用技術開發及中試、示范推廣過程,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實現科研成果自身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

2.2.2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創新和市場意識強的科研團隊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8]。圍繞產業體系和重點領域的發展需要,著力培養和造就高層次的科研人才、高水平的創新團隊,突出培養農業科研領軍人才,是促進農業成果產出及轉化的首要因素。(1)要圍繞產業需求確定研究方向、建設創新團隊,使團隊建設滿足需求側產業發展的需要,使團隊科學研究的目的性更明確、更具有實際意義。(2)加強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大力塑造能駕馭全局、作風正派、專業精深、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3)根據優勢互補原則配置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團隊人員。(4)加強團隊科研業績考核。通過團隊總體業績產出和團隊內部成員評價來考核團隊帶頭人的勝任程度,同時帶頭人可以按照協議、團隊內部分工、成員業績對成員進行評價,并與利益掛鉤,通過協議機制來對成員進行優勝劣汰,實行動態管理,推動團隊持續創新。(5)培養科研人員的市場意識,樹立科研成本意識,追求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成果轉化水平。

2.2.3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建設自主知識產權示范基地

圍繞生產力布局的優化調整,根據產業特色,加快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業自主知識產權的培育,提高傳統優勢產業自主知識產權產出的數量和質量,促進具有競爭優勢產業自主知識產權取得新的突破。制定知識產權的界定標準,明確知識產權的權屬規定,制定一系列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避免權屬之爭及侵權行為,激發供給側產出成果的積極性,降低成果轉化的成本和效率。加強知識產權的宣傳,引導自主知識產權向需求側主體產業園區集中,促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和知識產權集約利用,著力促進園區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和知名品牌的大企業大集團,形成一批知識產權示范區基地。

2.2.4強化科研多元投入的體制機制建設,保障成果研發必要的財力支撐

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杠桿作用,切實加大政府對農業科研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A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等公益性、基礎性研究項目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農業科技計劃項目應向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高科技農業傾斜,保證各級財政支出的科技三項費用和科學事業費穩定增長[9]。要進一步提高需求側主體的科研投入,高效產業技術及物化技術的開發和轉化項目應以需求側主體投入為主,積極鼓勵扶持需求側主體辦科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科技型需求側主體,實現科研主體多元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大農業科技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外資投資農業科技創新,吸引國內外的企業和個人興辦農業科技企業或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基地。

2.2.5制定支持和導向政策,鼓勵促進成果轉化

2015年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支持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一攬子措施,鼓勵處于供給側創新主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過轉讓、許可或作價投資等方式,向需求側主體轉移科研成果,并享受自主決定轉移其持有的科研成果;成果轉移收入全部留歸單位等五大政策[10]。這些政策的實施,必將有力地促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同時,改革科研人員考核辦法,徹底解決目前供給側主體中存在的“重基礎,輕應用”“重成果產出,輕成果轉化”“重職稱晉升,輕社會貢獻”等現象,把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實績并列到與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專利、標準、成果、學術論文等基礎或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考核評價體系中成果轉化并取得實效部分所占的比重,避免出現轉化1項重大成果的實效遠不如發表1篇高引論文的現象,杜絕部分農業科研工作者傾向于躲在“象牙塔”里搞研究,每年申報很多選題,在科研任務完成、項目驗收結束后就束之高閣;缺少考慮如何將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JP+1]實現其應有社會和經濟價值原始動力的現象;杜絕出現從事科研工作目的只是“功利科研”,是為了獲取科研經費和評聘職稱,忽視產業、市場、企業等需求側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同時制約了科研人員進一步享受科研成果進入市場帶來的放大效益。

2.2.6集成優化農業科研資源,加強開放共享創新平臺建設

在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的基礎上,大力支持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建設。加強科研創新平臺、科技產業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的聯結,以科研資源集成開放和共建共享為目標,通過整合、集成、優化科研資源,提升科研成果研發能力,建設具有基礎性、開放性、專業性特點,面向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平臺和面向社會事業的資源共享型公益科研服務平臺,為科研創新提供基礎性支撐。加強產、學、研的合作,著力解決產業鏈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著力圍繞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推進建設需求側主體研發機構、提升發展創新平臺等重點工作,創新管理,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推進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提高科研持續創新能力提供物力資源的支撐。

3加強媒介平臺建設

由于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對稱,供給側主體不知道把成果轉化給誰,而需求側主體不知道找誰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果。所以,連接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成果傳遞者——媒介平臺建設就必須進行強化,通過媒介平臺建設,構建新型商業模式供給側主體研發的科研成果通過媒介平臺快速傳遞給需求側主體,實現有效轉化(圖2)。一般而言,媒介平臺的主體有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成果孵化器、中介服務組織等。[FL)]

3.1成果轉化服務平臺

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科技信息服務是必不可少的。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的重要功能就是有關科研成果信息的傳遞,建立共享、高效科研成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系統,開通科學、合理、長期運行的科研成果數據庫。通過轉化服務平臺,需求側主體可以尋找到自己需要、又能吸收消化各種技術成果,同時,引導供給側主體把技術力量投向社會和市場需要的地方,幫助需求側主體更多地了解科研成果商品的信息與發展趨勢,有效促進科研與生產有機結合。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服務,通過服務聯系供給側主體和需求側主體,有效解決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

3.2成果孵化器

建立孵化器是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助推器。成果孵化器是服務機構,為需求側主體提供系統的培訓和咨詢、政策、融資、法律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系列服務支持,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幫助和支持科技型需求側主體成長與發展,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經濟組織。成果孵化器重要功能就是為在孵需求側主體提供綜合服務,[JP+1]發展水平衡量標準有孵化器的成長、規模、孵化管理政策的效率及提供綜合服務的能力等。要大力建設全球性、全國性、區域性并存,在溝通信息、交流經驗、培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專門化、網絡化、企業化的成果孵化器。成果孵化器建設要與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相結合,增加要素集聚效應,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成果孵化器的發展環境,使孵化器成為整個示范園區發展的動力源。通過示范園區建設與成果孵化器發展之間良性互動,實現相互間效益的升華。

3.3中介服務組織

中介服務組織是在農業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為需求側主體和供給側主體提供聯結、溝通、協調作用的各類專業化的科技服務組織,也是重要的系統要素。該組織作為農業科研成果轉移的通道,是農業科研成果供給側與需求側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其功能主要是協助農業科研成果供求雙方完成農業科研成果的轉移。中介服務組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包括政府作為創辦主體的各類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如農業技術推廣組織、農業技術市場等;各類農業科研機構創辦的各類農業科技中介組織,如農業科研院所內設的成果轉化部門;各類民間農業科技中介組織,如農業行業協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企業化運營的農業科技中介組織,如各類知識產權評估機構、代理機構、市場調查咨詢機構等。無論其組織形態如何,中介服務組織在農業科研成果轉化中主要發揮科技服務作用,提供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等服務。加強中介服務規范化,提高中介服務水平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基礎。

4.1解決信息缺失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成果的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信息傳遞缺失。成果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成果供給側主體不知道需求什么成果,成果需求側主體不知道從哪里能找到他所適用的成果。擔任信息傳遞任務的農業科研成果交流平臺缺位,使成果的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聯系中斷,影響科研成果的轉化。供給側主體每年產生很多科研成果,但很難找到合適的需求側主體將其投入生產;而需求側主體在技術上存在需求,卻沒有合適的平臺來尋求供給側主體的幫助。因此,信息服務的缺位,使得一批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轉化,時間久了其應用價值也就隨之消逝。供給側主體由于機構設置不合理等自身原因的存在,大多數缺乏具有豐富市場工作經驗和項目運作的專業機構和人才;科研人員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等因素,缺乏成果轉化的原始動力;需求側主體對供給側主體的科研運作模式不甚了解,缺少信息傳遞及交流對象。由此形成了供給側主體(科研人員)、需求側主體之間缺乏交流機制和平臺,信息交換不暢,從而制約了科研成果的成功轉化。解決問題方法是構建成果轉化的媒介平臺,如北京33所高校聯合成立了首都高??蒲行畔⒕W,并逐步發展形成一個具有中介性質的聯合組織,利用其科研資源優勢、組合優勢、整體優勢、連鎖互動優勢,探索新的科研成果傳播途徑和方法[11]。

4.2解決科研體制不健全的問題

目前,我國實行金字塔垂直管理模式的科研體制,組織模式線性化,成果供給側主體的科研經費主要來自國家或地方財政的資助,主要側重于基礎理論研究和科學前沿問題,追求技術先進和成果新穎,成本意識較弱,市場接受能力有限,需求側主體參與程度不夠,經濟性、實用性較差,難以轉化?,F行科研評價體系和職稱晉升的主要評價指標是項目層次與經費數量、成果獎勵、學術論文,導致科研隊伍從事產業化研究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制約了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轉化。供給側主體以項目申報、論文發表和人才梯隊建設為主,追求成果的“高、精、尖”,而需求側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追求商業利潤和市場前景,希望獲得先進成熟的技術,能實現量產并獲得利潤,追求成果的“短、平、快”,兩類主體相對獨立,追求相去甚遠,從而導致科研成果因缺少必要的合作契機而難以轉化。解決的辦法是強調“產、學、研、政”相結合,通過媒介平臺,加強供需信息傳遞,實現有效轉化。

4.3解決內外部環境不完善的問題

要營造一個尊重科學家、尊重科學研究、尊重實業家、尊重產業研究的社會氛圍。(1)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科學的績效考核標準,引導需求側主體可持續發展,建立起長期有效需求側主體內外約束機制,防止生產經營者的短期生產行為;努力加強科研管理人員、專利服務人員、機關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加強對創新能力的考核,為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創新管理、轉變職能、完善服務,激勵需求側主體的有效需求。(2)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分類量化考核指標,建立從事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獨立評價體系,把項目績效、成果轉化率、轉移轉化及推廣應用收益列入考核的重要指標,使從事成果轉化人員也有與科研人員并行的職稱上升通道,保障供給側主體的權益,充分調動其積極性。(3)進一步明確“產、學、研、政”各方在成果轉化中的權利、義務和利益關系,合理分工,提高效率;鼓勵供給側主體設立成果轉化媒介平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逐步推行專家獎金與技術轉化成果推廣的收入掛鉤制度;在科研成果轉化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優先晉升相應的技術職稱。

參考文獻:[1]宋慧,呂華僑. 基于協同創新視角的技術轉移機制建設[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4):20-23.

[2]習近平剖析:科技成果轉化不力,癥結在哪兒?[EB/OL]. [2016-02-20]. http://news.youth.cn/sz/201605/t20160517_8006043.htm.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EB/OL]. [2016-02-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

[4]國務院力推科技成果轉化 打通科技經濟“任督二脈”[EB/OL]. [2016-02-20]. 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2016/kuaixun_0218/4146541.html.

[5]張麗. 有效發展市(縣)區域科技產業經濟的機制探討與對策研究[J]. 高科技與產業化,2004(5):41-44.

[6]佟屏亞. 中國種業正步入歷史拐點[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6-67.

[7]李棟亮,陳宇山. 廣東新型科研創新機構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13(3):99-101,106.

[8]高萬龍.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J]. 中國科技論壇,2007(8):104-108.

[9]趙巖.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助推農業現代化[J]. 吉林農業,2011(2):48.[ZK)]

[10]王爾德. 國務院五大舉措促科技成果轉化,科研骨干可獲50%成果轉化獎勵[EB/OL]. [2016-02-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2/18/content_5042923.htm.

[11]魏欣亞,張武軍. 北京高??萍汲晒D化創新模式的探索[J]. 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38-240.

猜你喜歡
供給側改革
淺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
房地產去庫存有何妙招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