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電視節目的差異化解碼
——基于認知發展理論的視角

2017-02-20 09:45趙新艷張明亮
傳媒 2017年2期
關鍵詞:符碼解碼電視節目

文/趙新艷 呂 靚 張明亮

兒童電視節目的差異化解碼
——基于認知發展理論的視角

文/趙新艷 呂 靚 張明亮

目前兒童電視節目中,由于缺乏對兒童認知心理的把握而造成編碼與解碼的不對稱,導致信息“扭曲”與“誤解”的現象時有發生??疾靸和睦碓诟兄\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的認知與思維特點,確立與之相適應的編碼方式,才能滿足兒童的差異化需求,并最終實現電視文本的優先解讀。

兒童電視節目 認知發展 差異化解碼

電視是兒童獲取知識與經驗、娛樂和社交技能的重要渠道之一,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電視節目的制作者通過對文化符碼的選擇,運用視覺和聽覺符號構建電視文本并嵌入自己的意識形態,進而構造出文本的意義傳輸給兒童,兒童依據自身的“意義結構”調動符碼認知系統,最終獲得對信息的解讀,并產生解碼立場。

一、兒童電視節目的意義抵達與解碼立場生成

斯圖亞特·霍爾指出電視文本意義的最終構建不僅依靠節目制作者的編碼,同時也依賴于受眾的解碼,但是解碼與編碼并非具有一致性。成功的傳播會達成符碼的“對稱”與“理解”,但是,編碼者與解碼者各自具有的“知識架構”“生產關系”與“技術基礎結構”的差異經常會帶來雙方符碼的不“對稱”,造成傳播中的“扭曲”和“誤解”,最終影響受眾的解碼立場。針對受眾的解碼特點,霍爾提出優先解讀、協商性解讀與對抗性解讀三種信息解讀方式,分別對應于受眾對文本解讀時三種可能的立場:霸權立場、協商立場與對抗立場。兒童電視節目想要獲得受眾的優先解讀,除了需要考慮自身的編碼環節之外,還必須把握兒童的符碼認知特點。

目前,我國的兒童節目由于缺少對兒童的調查研究與對兒童群體的細分,節目策劃與創作中,更多地依賴編碼者的經驗與直覺,造成節目類型、主題選擇、技術符號使用等方面的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兒童節目類型設置不合理,大量動畫片占據熒屏。雖然動畫片能夠有效地拉動收視率,但是這樣的節目組合顯然無法滿足不同階段兒童的收視需求,同時,動畫片播出時長的增加擠壓了其他類型節目的生存空間,造成以紀錄片為代表的非虛構類節目數量減少。而非虛構類節目對兒童認知能力的提升、社會規范的學習及品性的培養都具有動畫片無法替代的作用。因而,編碼者必須重視兒童認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差異,把握不同階段兒童的符碼認知特點,如此才能保證節目獲得優先解讀。

二、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與解碼的差異化表現

兒童認知結構的不完善決定了兒童對媒介內容解碼的不完整。有研究認為隨著知識的獲取與平衡達到一定積累,兒童會獲得同成人一樣的解碼能力,這種認識實際上忽略了兒童認知結構的特殊性,生理性與經驗性的共同作用決定了兒童在媒介信息解碼中的表現。經驗性的不完善可以通過知識的獲取達到平衡與豐富,對于成人和兒童來說并無太大差異,而生理性的不完善則決定了兒童生理(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必須達到某個階段才能夠實現對某一信息的正確認知,否則可能造成對信息的遺漏或者曲解。

認知發展理論將兒童的心理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7、8歲~11、12歲),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上)。其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與生理機能的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各個階段出現的一般年齡會因為個人智力發展或者社會環境的不同產生差異,但是各個階段出現的順序不會改變,并且作為有機的整體,不能彼此互換。兒童認知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符碼認知能力的差異性決定了兒童對媒介內容解碼的不同特點。

1.感知運動階段。該階段的兒童依靠感知和動作的協調來適應環境,并且累計了一定數量的情感反應。在電視中出現了熟悉的玩具,兒童會發出聲音或者用動作做出積極的反應,同時,這個階段的兒童可以簡單地區分電視中的情緒并進行情緒轉換。有研究指出,電視廣告中鮮艷的色彩、高頻率的畫面變化對幼兒產生強烈的刺激,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針對這個階段是否應當給兒童看電視一直存在著爭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階段兒童對電視內容的解碼不僅限于對節目提供的圖式刺激做出的簡單反應,在收看情境、收看內容(教育類、動作類)以及自身個性特點的影響下會產生不同的收看效果。

2.前運算階段。該階段兒童可以憑借具體的形象符號(語言與象征符號)進行思維,判斷受到直覺思維的支配,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考慮他人的看法,同時思維不具有運演的守恒性與可逆性,道德判斷具有他律性。這個階段的兒童容易將無生命的事物看做有生命的客體,具有泛靈論特征,如對著天上的月亮、飛奔的汽車說話等。他們喜歡看動畫片,并且容易對其中出現的卡通形象投射情感。由于他們在知覺、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方面的不成熟,尚不能完全區分媒介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區別,因此,編碼者在節目符號的選擇、意義價值的傳遞中需要考慮兒童的解碼習慣和心理特點,幫助兒童區分虛擬世界與客觀世界,防止不當的表現主題與編碼形式造成兒童的錯誤模仿。目前,國外的很多制作機構都在動畫節目中增加了現實元素,如在片頭和片尾增加真人參與和真實場景,減少對虛擬場景的表現,引導兒童對真實性情景的感知。

該階段的兒童逐漸從自我為中心向道德他律階段過渡,開始遵從權威或成人的命令,體現出對既定規則的尊重和順從。因而這個階段的兒童在收看電視節目時容易接受編碼者的觀念,達成優先解讀。但是,節目編碼者必須保證編碼內容的針對性,只有采用兒童熟悉的符碼,提供在兒童認知框架內的知識與經驗,兒童才能夠理解并獲取意義,否則,兒童會對處于自己知識發展區域以外的內容視而不見,產生自盲現象。同時,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集中化特點,考慮問題時只關注某一方面而忽略整體。他們憑借直覺對人物的行為作出判斷,對是非的評價具有極端性,認為電視中的角色非好即壞,難以捕捉事物的整體特征而做出客觀的評價。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節目應當避免渲染人物角色的對抗性。在國外,針對該階段兒童的動畫片如《愛探險的朵拉》《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小熊維尼和跳跳虎》等,都避免強調非此即彼的正反對抗,而注重對友愛、分享、公平和尊重個人選擇等基礎價值觀的建立。

該階段的兒童表現出對周圍環境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樂于互動,通過與同伴相處或者游戲逐步了解規則,并確立對自我的認知,節目內容應當表現這些特點,并采用動畫片、人偶短劇、動手類節目等,將抽象的教育主題情景化,綜合運用視覺和聽覺符號,設計生動有趣的互動環節,創造快樂的節目體驗,幫助兒童成長。

3.具體運算階段。該階段兒童已經可以運用運算圖式進行邏輯思維,獲得推論,思維具有守恒性與可逆性。自我為中心的觀念逐漸削弱,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但是思維仍然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出現了道德自律特征。由于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社會化進一步加強,他們逐漸與同伴發展了互助協作的人際關系,因而開始關注友情與親情,責任、榮譽、審美意識萌發;同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相似,對事物保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但是更具有創造性;可以理解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擺脫了對事物極端化評價的局限,產生了自律傾向和公正感。但是這個時候兒童自我評價水平較低,評價標準不穩定,他們的運算也只能運用到具體的事物上,尚不能運用抽象思維進行演繹和推理。

這個階段兒童的電視解碼變得更為自覺,他們開始對電視編碼者的動機有所覺察和體會,不再依據非黑即白的絕對坐標做出判斷,可以從多個方面看到影響事物的原因,但是并不能夠完整地把握編碼者意圖傳遞的文本意義。因此,編碼者意圖傳達自身的意義價值時,需要考慮兒童可能產生的不同的解碼立場。這個階段的兒童節目可以豐富主題,當表現矛盾、沖突等對抗性內容時,需要注意表現的方式,采取藝術化的處理方法,避免赤裸裸的暴力呈現。此外,還要注意編碼者在節目中投射的文化觀念對兒童的潛在性影響,如在動畫片中塑造不同性別的角色時,要以多元化的性別呈現替代刻板印象的單調重復,展現更為豐富的性別視角。

這個階段可以加強真人參與節目的力度,從虛構類向非虛構類節目過渡,采用電視雜志、兒童系列劇、木偶劇、紀錄片等多種形式呈現他們對親情、友情的感受、對社交的困惑以及對自我的認知、對自然的好奇等內容。在節目傳播理念中,要進一步弱化成人視角和教育意識,以精彩的展示替代空洞的說教,減少成人在節目中出現的頻率和發揮的作用,真正讓兒童成為電視節目的主角。

4.形式運算階段。該階段兒童的思維能力超出對事物具體內容的感知,能夠運用假設、推理、演繹等邏輯思維方式進行抽象思維,看法更為全面,在思維的發展上接近成年。這個階段的兒童能夠獨立評價自己和他人,渴望自立與尊重,自身的價值觀念逐漸形成。同時他們由于心理尚未成熟而情緒易產生波動,急于脫離成人管控,想確認自我卻又缺乏社會經驗,因而在生活中容易因為遇到問題而產生困惑與煩惱。

由于自身知識框架的完善與邏輯思維的發展,這個階段的兒童解碼中的主動意識增強,其對媒介編碼話語意義的傳遞具有敏感的嗅覺,并能夠參照自身環境運用抽象思維對電視編碼內容做出判斷。因而,可能出現優先解讀、協商性與對抗性多種解碼立場。在該階段的編碼中,編碼者應當尊重兒童的主體性,采取平等開放的態度,準確自身定位,既非高高在上的權威指導,也非泛泛而談的道德說教,要選擇適宜的題材與形式,激發兒童的體驗熱情,進而獲得兒童的認同。

在節目形式上,借鑒國外經驗,不再制作動畫片,而采用寫實性節目,如紀錄片、真人秀和談話節目等。節目在主題設置上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針對成長中的友情、自我認同、社會文化等兒童關心的問題進行選題和制作,進一步弱化成人意識,由兒童參與主導,在節目視角、敘事手段、鏡像包裝等方面契合該階段的兒童心理特點。在英國廣播公司兒童頻道(CBBC)的新聞欄目里,就有針對貧困、家庭成員酗酒、網絡社交安全和喪親之痛等問題的呈現,并因為貼近兒童生活而獲得認可。

三、結語

除了兒童的認知發展,影響兒童解碼的因素非常復雜,還有文本內容、文本形式、收視情景(是否有家長陪伴)、自身個性與社會關系(同伴,學校環境)等的影響。尤其是兒童的年齡越小,與傳播者的符碼系統不對稱的情況就越明顯,對電視文本的解讀就越困難,這時成人在兒童解碼中扮演的角色就更加重要。因此,編碼者只有充分考慮多種因素的作用,才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兒童心理,傳遞文本意義,使節目獲得優先解讀。

作者趙新艷系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呂靚系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6級研究生

張明亮系大連海洋大學副教授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基于傳播學視角的兒童繪本出版策略研究”(項目編號:L13DXW014),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微課時代’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iyb201616)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Nicole Gendler Martin,David C. Witherington,Alison Edwards.The Development of Affect Specificity in Infants' Use of Emotion Cues[J].Infancy,2008(05).

[2]李卉,王福興,范穎平,周宗奎.媒體與嬰兒的認知發展[J].心理科學,2012(05).

[3]張菁.中外兒童電視節目的比較與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01).

猜你喜歡
符碼解碼電視節目
《解碼萬噸站》
普利策新聞獎中的文化符碼呈現
——以2018、2019年批評獎作品為例
向真而死——論《菲德拉的愛》的消費符碼與悲劇情感
解碼eUCP2.0
符碼的游戲藝術
NAD C368解碼/放大器一體機
Quad(國都)Vena解碼/放大器一體機
土家族吊腳樓文化的群體記憶與精神符碼
周日廣播電視
周五廣播電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