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薈萃,獎掖后進;熱點透視,中西合璧
——恭賀《文化學刊》十周年

2017-02-20 03:01李春林
文化學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學刊魯迅學術

李春林

【文化視點】

名家薈萃,獎掖后進;熱點透視,中西合璧
——恭賀《文化學刊》十周年

李春林

時光荏苒,轉眼之間,《文化學刊》已經走過整整十個年頭了。這十年間,《文化學刊》以自己的深沉博大的家國情懷,高瞻遠矚的學術眼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走向世界的文化追求,參與著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建設,成績斐然,有目共睹。從創刊起,《文化學刊》的主編曲彥斌先生及其全體同仁,就以高度的熱情,積極主動的責任感,強烈的精品意識,努力提高刊物的人氣,提升刊物的影響力。而這首先離不開作者隊伍的精湛。

“學林人物”這一專欄設置,足見主編這方面的匠心。它通常由作者的代表作和他人對作者的評介(或作者自述)兩個部分組成,有時還有作者的成果要目。這既是對于當下學林風貌的展示,又是優秀學術成果的推介,從人與文兩個方面掃描了當代學界的諸多方面。如2013年第3期的“學林人物”介紹的是我國著名文化學者、中國魯迅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彭定安先生,刊發了彭先生的長篇論文《論遼海文化》,李春林的全面評說彭先生的《以魯迅學為放射原點的社會科學研究和大文化研究——彭定安的學術貢獻與學術個性》,以及“背景鏈接”:《彭定安學術簡歷》和他的《學術著作目錄》。同時,并以封二、封三兩個整版刊登了彭定安學術活動圖片。這樣,既展示了彭定安先生的寶刀不老,耄耋之年仍有長篇重要著述,又全面評說了彭先生的由青年時代直至晚年的學術成就和學術特質。如讀者無暇全部閱讀兩篇長文,僅讀“背景鏈接”部分,即可對彭先生有所了解,也是一個可以允許的選擇。再如2014年第5期“學林人物”介紹的是我國著名美學家葉朗,共由三文組成:葉朗的《創造力的噴發》,孫燾的《<美在意象>在美學基本理論上的突破》,汪韶軍的《發現切近的經典——小議當代文風的繼承和創新》,另附《葉朗主要論著目錄》。當然也以封二、封三刊發葉朗先生學術活動圖片。這樣,使得讀者從葉朗本人的文章體驗到葉朗的思想與文風,從孫燾的文章了解到葉朗最重要的代表作的理論貢獻,從汪韶軍的文章得知了葉朗對于社會文化良性發展的推動。而《論著目錄》則讓讀者通過有限的篇幅概覽了葉朗的學術人生。如此編排,同時也顯現出主編的學術眼光、治學方略。

其實,不獨“學林人物”專欄是對具有獨特學術貢獻的人物的推介,有時“文化視點”專欄亦如是。顧名思義,該專欄主旨乃在于對于當下某些重要文化現象的聚光,主要是指事件,但也可以包括人物:事件本身事實上離不開人物,只有人物的活動方能構成事件。如慶生是事件,但那主角自然就是人物了?!段幕瘜W刊》2014年第1期“文化視點”的主題為“文化精神之光:109歲文化老人周有光賀壽專題”,發表了曲彥斌、王崇、張森根、楊繼繩、吳思、蘇培成、劉志琴、丁東、劉峰、袁鐘瑞、趙誠、趙學勤、趙賢德等14位著名學者的賀壽文章,但這些文章一般都不是僅僅祝壽的美言,而是認真、嚴肅的周有光研究。從而使得這次為國寶的慶生,變成了周有光學術思想、學術地位的研究,變成了知識分子的人格研究,同時也是一次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們的一次良知和擔當的空前集中展示。而封二、封三的周有光先生的近期照片及為《文化學刊》的題詞,更使得讀者領略了周先生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風采。2014年第6期《文化學刊》的“文化視點”專欄則是“文化的自覺:文化老人周有光110歲華誕賀壽專題”,規格較前次自然更高:除了發表周先生的《尾聲》一文外,還有周先生之子周曉平的文章《我的爸爸》,并且仍安排了王石、張躍、張森根、陳永舜、胡鵬池、沈敏特、譚慶明、譚汝為、朱航滿等著名學者的文章,全方面地展現了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學術史地位與意義。還用兩個彩色插頁介紹了周先生近年的學術活動與相關題詞。

接連兩年為國之瑰寶的慶生(極為少見),而且將這種慶生升華為深刻、全面的學術活動,不僅重視學術,而且更為重視“學人”——學者的人格,以周先生為楷模,指出學人所應走的正確道路,勉勵學人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學術操守與人格操守,——這簡直是我國一次空前的學術界人格養成活動。2015年第10期又以頭題刊發了王辛的《讀周有光書的人越多,中國越有希望——張森根先生訪談錄》一文,將周有光先生的思想與民族前途膠結于一。我以為,《文化學刊》的上述舉措,必將在我國學術史上得到首肯和贊譽。

若是說“學林人物”等欄目是以人帶文,那“名家視野”則往往選取若干名家之作予以展現。如我國老一輩著名歷史學家來新夏先生的遺作《讀<清史·樸學志>管見》(2014.3)、語言學家、民俗家楊琳的《文史札記三則》(2014.1)、后起的著名中年學者、成績斐然的魯迅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兒童文學研究專家喬世華的《被命名的“后期浪漫派”》(2014.1)均發表于這一欄目。

在《文化學刊》上發表文章的還有許多著名學者,如錢理群、袁良駿、陳漱渝、王泉根、劉緒源等,這些人我比較熟知,更有許多為我所不熟知的學者。

當下,有許多刊物(多為核心期刊)明確聲明或暗中執行,不發表中級(含中級)以下職稱者、碩士(含碩士)學位者以及??祁悓W校教師的文章。其理由可能是為了保證刊物的“含金量”吧!這種做法極不可取。首先,他們將身份要素與學術水平之關系絕對化,認為身份要素高者學術水平必高。這是十分荒唐的。本人就應某出版社之請,審閱過一位經濟學教授的專著,其語法錯誤非止一處。更有病句連連的研究員(且是文學研究員)主編的書(不是全體,而是主編所寫部分病句連連)得以付梓。這都是惟身份是從惹的禍。而很多大師級學者非常年輕時既已成才,如按他們的評判方式、取舍標準,青年才俊永無出頭之日。有一所大學曾經規定,帶碩士研究生者必須是副教授(含副教授)以上職稱;同時又規定沒帶過碩士者不能評為副教授。此種低級的“二律背反”居然能夠登堂入室,可以想見今日某些教育部門的管理者的智商水平?;蛘咚麄兗冃南胱枞星嗄瓴趴〉纳仙?,將所有的實惠永遠留給自己?嗚呼!無法可想。我以為,那些對于文章的能否發表,全然以職稱等作為標準,其荒唐性與上述的“二律背反”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政一出,恐怕達不到職稱等硬性規定者,就被永久地被剝奪了在這些刊物發文的權利——嚴格說來,這是對于人的政治權利的剝奪。而《文化學刊》卻特立獨行,作為一個講求學術質量的刊物,它刊發了大量年輕作者的精彩文章,如李璐的《新常態下中華文化的解構與建構》(2016.7)、陳思樺(臺灣)的《丹托論繪畫與攝影的“對照”》(2015.10)、曹越的《<麥田里的守望者>與<根鳥>中的少年成長模式》(2016.8)等??梢哉f《文化學刊》為年輕作者提供了一塊“綠洲”,當大多學術刊物都對年輕作者示以冰冷的嚴威之際,《文化學刊》卻使他們感到了學界的溫暖。我相信,在《文化學刊》這塊綠洲之上,會生長出健壯的喬木。

事實上,《文化學刊》的名家薈萃與獎掖后進,乃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由于刊物的獎掖后進,勢必會凝聚一批青年作者以及讀者;而名家薈萃則會使得這些“后進”獲得效法的榜樣,自覺地追求或潛移默化地養成正確的人格品味與學術興味,堅定自己的人格操守與學術操守。這無疑有助于從源頭上廓清我國學術界的亂象,使得那些“學匪”后繼無人。而大量“后進”者在《文化學刊》的亮相,甚或是登堂入室,又會給“名家”提供了一個物色后繼者的良機,給“名家”們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遴選弟子的可能,有助于“近親繁衍”現象的抑制。要之,名家薈萃與獎掖后進乃是《文化學刊》提升和繁榮我國學術事業的兩翼,是主編一種戰略性的眼光使然。

《文化學刊》不獨重視各門學科的前沿性的學術成就,發表了許多相關領域里的重頭文章,如黃劍波的《人類學的中國與中國的人類學》、馬健的《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規制差異》、陳恩林的《淺談儒家六藝的特點及其向六經的轉化》等;而且十分關注當下的文化熱點問題,及時參與探討,發出自己的聲音?!拔幕朁c”“文化觀察”“探索與爭鳴”等專欄均不乏此類力作。

主編有著深沉的文化情懷,對于今年學界貶損魯迅的現象異常憂心。2015年第4期“文化視點”欄的主題是“科學詮釋魯迅乃民族大義”,主編親自撰寫了《卮議“五個魯迅”》,又約魯迅學者喬世華、喬雨書撰寫了《魯迅:說不盡的話題》、李春林撰寫了《貶損、褻瀆魯迅:中國當下某些“知識分子”的“新常態”》,全面研討了當下貶魯現象的成因及巨大危害。同年第6期刊發的李春林的《立場·觀點·方法——陳漱渝先生對陸建德先生的批評中所表現出來的治學之道》事實上是對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陸建德瘋狂貶損魯迅的再批評。第10期袁良駿的《一本詆毀魯迅的<魯迅傳>——致孫乃修先生》批駁了中國社科院另一貶魯干將的謊言謬說?!段幕瘜W刊》還經常發表研究魯迅的成果??梢哉f,《文化學刊》已經創獲了研究魯迅、捍衛魯迅的陣地的質素。又如,直面當下學術論文寫得越來越干巴、越來越八股化、缺乏文采的現狀,《文化學刊》也試圖予以匡正,于是在“文化視點”專欄進行了“學術與文采”的討論,有錢理群、葉舒憲、王子今、俞曉群、智效民、劉緒源等名家參與,并由刊物編輯徐小玲撰寫了《“文采”研究述略》,進行文采研究總結。對于當下我國學界的評價體系和評獎工作的亂象,對于教科書中的問題,刊物都參與了評說。這些,無不昭示出《文化學刊》的自覺的社會擔當。

《文化學刊》在努力宣傳中國文化傳統的優秀部分、為這樣的成果提供廣闊的陣地的同時,還極為重視優秀外國文化的成果的推介。譬如汪磊、邵敏的《探考俄羅斯“熊”文化》(2013.5)對熊在俄羅斯文化中的意義作了考察,認為熊早已從簡單的動物形象上升至俄國人的精神層面,成為俄羅斯民族文化與國家的一種象征。此文對于我們更好地進行中俄文化交流很有意義。姜德福的《英國貴族在近代早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2008.1)研討了英國貴族在近代早期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變遷,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制約性作用,對于我們進一步理解馬克思所說的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大有裨益。朱琳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2008.1)則是對美國教學理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布盧姆的研究,對于我國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很有參考價值??锊华毎l表本國學者研究外國文化的文章,亦不乏外國學者的著述,并辟有“海外視界”專欄。2014年第3期這一專欄即發表了美國學者阿里達·阿里森的文章《幻想與夢想:兒童思維的跨學科研究》,2014年第4期該欄主題為“人類學的中國研究”,則有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和漢學家葛蘭言的《葛蘭言論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思維>導言》等刊出??镞€刊發了大量比較研究論文,如僅在2015年第7期上即有宋緒連的《比較文學高地的中國聲音》、張博的《中日茶文化之異同》(2015.7)、劉中燕的《中日贈答行為中的文化差異》、王大奎的《比較卡夫卡和魯迅文學創作中的“死亡主題”》、秦月宇珠、樸玉明的《女性失落到女性自我意識的呈現——論契訶夫與喬伊斯·歐茨同名小說<牽小狗的女人>中的安娜》、馬海燕的《<駱駝祥子>與<無名的裘德>的比較研究》、李春林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墓碣文>與<對另一種存在的煩惱>》,凡7篇。顯現出成為比較研究重鎮的趨勢。

要之,《文化學刊》作為“全國唯一的綜合性文化學術月刊”,業已形成了名家名文與后生佳作相輔相成,人格品味與學術含量并重,前沿研究與聚焦熱點同時,解析本土與觀照他山兼顧的辦刊風格,所體現出來的乃是主編及其同人的孜孜不倦的敬業精神,寬廣博大的文化情懷,積極主動的社會擔當,企望中華民族真正地從奴的民族成為人的民族(這也正是魯迅一生所從事的偉大事業)的悲憫心靈。

《文化學刊》創刊十周年,恰逢魯迅80周年祭。我覺得很有象征意義:《文化學刊》就其本質而言,堪稱魯迅精神的賡續者之一。

祝愿《文化學刊》在未來的十年及以后的漫漫長途上走得更好!

【責任編輯:周 丹】

李春林,男,1942年2月19日生,河北省玉田縣人。1963年8月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后因病輟學)。1979年9月考為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1982年9月畢業,獲碩士學位,分配至沈陽師范學院任教。1985年5月調至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并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室主任。主要兼職有:遼寧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曾任),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魯迅學會副會長,遼寧省電影家協會會員等。主要學術成果有:專著《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5部,譯著1部,合著專著7部,主編與合著教材、工具書9部,自著普及讀物3冊,編選3部,論文、評論、譯文等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33篇(次)。研究成果19次獲國家、省(含學術團體)級獎。

猜你喜歡
學刊魯迅學術
《政工學刊》2021年優秀通訊員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北斗語言學刊》簡介
魯迅,好可愛一爹
關于《紅樓夢學刊》編委會調整的啟事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歡迎訂閱《紅樓夢學刊》
魯迅《自嘲》句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