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怎樣打好生態旅游牌

2017-02-20 18:33岳一姬安尼瓦爾·阿木提
人民論壇 2017年3期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旅游民族地區

岳一姬 安尼瓦爾·阿木提

【摘要】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明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也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政策支持與重大機遇。但生態環境脆弱、法律法規不健全等主要問題阻礙著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西部民族地區只有多管齊下、科學規劃、轉變理念,才能把握機遇、展現新面貌。

【關鍵詞】生態旅游 民族地區 “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發布,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該文件確定了西部民族地區如新疆、寧夏、青海等地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作用,并強調要注重西部地區的生態建設,發揮民族人文優勢,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旅游資源豐富、種類齊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同時具有地緣優勢,發展旅游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通過生態旅游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態侵略悲劇的出現

上世紀60年代初的“生態覺醒”運動使人們意識到“城市不是人類最佳的生存環境”,人們渴望“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生態旅游應運而生。生態旅游開發是目前生態資本產業化的最為常見的做法,也是目前通過市場手段使生態資源貨幣化的最有效的途徑。生態資本產業化的目的是為了使生態資源實現可持續的使用,從而實現生態資本的保值與增值,提升人類福利。

生態旅游開發的前提條件是強調游客、旅游經營者、旅游經營管理者以及當地居民都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要堅持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不能破壞當地生態環境這一準則。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性的開發利用。同時生態旅游的開發要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生態旅游,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提升了當地居民自覺維護生態旅游環境的熱情和積極性,而且還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態侵略悲劇的出現;同時生態旅游開發也可以提供一定的環境保護的資金,促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政策支持與重大機遇

多樣的民族風情、獨特的生態環境與珍貴的人文古跡和厚重的“絲綢之路”文化底蘊相結合,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強烈吸引力、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這都是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開發的有利客觀物質條件。新疆發展生態旅游的客觀條件充分:第一,有55個少數名族分布于此,眾多少數民族長期交錯居住,由此而形成的民俗、歌舞及文化使新疆展現出多層次的民族風情,形成了獨特且不可多得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第二,民族文化長期的相互交融與碰撞,形成了新疆深厚的文化積淀,文化遺址豐富多樣。如喀什的艾斯卡爾清真寺、高昌故城、樓蘭古城、大河唐城等,以及以新疆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麥西來甫”, 哈薩克族“布爾克特畢”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絢麗多彩而又神秘迷人。第三,新疆旅游資源種類繁多,共有56種旅游資源類型,構成了新疆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的開發提供了政策支持與重大機遇。對進一步完善西部民族地區鐵路、電力、水利、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部分解決了一直以來困擾西部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區位劣勢問題和基礎設施落后的現實問題,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也帶來了人流、物流、財富流,這些綜合環境的改善為實現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排頭兵,將建設成為區域性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醫療服務中心,為新疆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提供更好的平臺。

強烈的民生訴求為生態旅游開發提供了政治保障。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所造成的貧困現象頻頻發生,使西部民族地區人均收入遠遠低于東中部省份,生態脆弱與經濟脆弱同時并存。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生態環境是當地居民最為重要的生存依靠和經濟來源。農牧民強烈的脫貧致富的意愿和對于美好環境的訴求是擺在政府面前的現實問題。新疆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6,僅沙漠、荒漠、礫質戈壁等不可利用和難以利用的不適宜人居住的土地總面積就有102萬平方公里,占到新疆土地總面積的61.4%。同時,新疆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整體的生態環境依然較脆弱。而生態旅游開發無疑是解決“要富”和“要綠”這一兩大民生訴求的一種優選策略。

對西部民族地區的生態旅游開發的相關建議

目前在西部民族地區的生態旅游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承載力較弱。新疆、青海、寧夏的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是有目共睹的。二是缺乏科學、統一規劃的盲目開發。三是政府對于區內特別是景區內生態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不配套。四是管理者、經營者及游客生態保護意識淡漠。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應突出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大基礎研究扶持力度,堅持統一規劃、科學有序開發生態旅游。旅游開發規劃必須嚴格貫徹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是開發生態旅游的初衷也是生態旅游開發可持續的保障。在編制總體規劃時,必須對開發旅游區的環境資源、生物資源等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當地資源特色和發展條件,并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意愿和訴求,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制定因地適宜的生態旅游開發規劃,科學有序地推進生態旅游的開發,加大環境質量的監測范圍,加大生態承載力的預警研究力度,才能促進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大執法力度,完善相應的監督機制和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生態旅游專項法規。鑒于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以及旅游產業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蓄積性,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首先,必須嚴格執行我國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這是西部民族地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的金科玉律,必須以此為準繩,科學有序開發旅游資源。其次,因時因地制定適合地區區情、景區實情、生態開發的地方法規體系和相應的環境標準,讓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要加大針對生態旅游相關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并進一步完善相關監督機制、管理機制。為實現生態旅游的有序開發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堅持多層次多渠道強化生態旅游理念。堅持多層次多渠道的強化生態旅游理念是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和生態旅游生存及發展的根本。所謂多層次是指針對不同人群,例如游客、園區管理者、主管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或者個人、團體等;多渠道是指不同宣教手段和技術的應用。要使旅游從業人員、游客和當地居民以及一切與生態旅游利益相關人員,掌握或者了解生態旅游的理念并將其投射到旅游生活中,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民眾基礎。

第四,借力“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加快發展民族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步伐。在建設“一帶一路”的新階段,旅游產業在西部民族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西部民族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民族風情多樣,絲綢之路文化底蘊厚重,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游資源豐富,同時西部民族地區特有的神秘古樸,也吸引了大量的國內游客,甚至是境外旅游者。游客向往古樸生活、期望回歸本真的狀態,為西部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注:本文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新疆生態產品交易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4421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新華網,2015年3月28日。

②王晶超、陳艷梅:《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對外經貿》,2015年第3期。

責編/溫祖俊 劉芋藝 美編/于珊

猜你喜歡
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旅游民族地區
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教育合作現狀分析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民族地區城鎮規劃現狀淺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絲綢之路經濟帶”下中國的中亞能源政策
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境次區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