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疆塔城地區俄羅斯族音樂的美學價值

2017-02-22 16:11陳筱薇
藝術評鑒 2016年18期
關鍵詞:音樂文化美感

陳筱薇

摘要:新疆塔城地區是中國俄羅斯族人口分布較為稠密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的俄羅斯族音樂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又與新疆其他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與俄羅斯境內有著鮮明差別的音樂特征,展現了獨特的哲理美、即興美與交融美。

關鍵詞:塔城地區;俄羅斯族;音樂文化;美感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8-0046-03

塔城,坐落于祖國的西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大聚居的地區,現今共有俄羅斯族、達斡爾族等29個民族。豐富的人文環境使這里自古就是各民族交流往來,多元文化交融薈萃的神奇熱土。塔城地區的俄羅斯族是由原俄羅斯人從沙俄、蘇俄遷徙至此,當時俄國的吉爾加克人由于受到當時沙皇政府與東正教廷的迫害,因此逃往中國尋求庇護,成為了遷居塔城地區的第一批俄羅斯人。此后中俄又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大批俄國商人來到塔城地區經商、購買土地。而最初俄羅斯族作為跨境民族移居新疆時,只有“歸化族”的稱謂,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后,才得以恢復俄羅斯族的本名。據統計新疆的俄羅斯族在塔城地區分布最多,塔城地區的俄羅斯族在多元的人文環境當中生存發展,其音樂文化也受到了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具有深遠獨特的美學價值。

一、塔城地區俄羅斯族民歌的哲理美

俄羅斯族民間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從形式上可分為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三大類。其中民歌又可以從題材上分為儀式歌、抒情歌、敘事歌、短歌等類別。俄羅斯的民歌都源于人們真實的日常勞作與生活,展現了俄羅斯族人民對勞作收獲的喜悅與期盼、對美好愛情的忠貞與向往、對殘酷戰爭的痛恨與反思以及對丑惡社會現象的諷刺與貶斥;每首民歌都具有語言通俗,節奏鮮明,朗朗上口的特點。當地的俄羅斯族擅長將深刻的哲理用簡單質樸的語言配以極具俄羅斯族風格的曲調進行演唱?,F流傳的大量民歌歌詞中都蘊含了深刻的道理,或通過暗喻、或通過反諷、或通過贊揚、使人們在感受聆聽歌曲優美旋律的同時也滲透出了獨特的哲理美。

例如,在塔城地區廣為流行的俄羅斯族民歌《飛去的燕子》既唱出了父母對出嫁女兒的不舍,也從側面道出了親情的可貴;《偵察兵》贊揚了軍人的英姿颯爽與報國豪情;《沿著街道》《媽媽我愛上了飛行員》表達的是俄羅斯族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向往;《姑娘的身價》等一些民歌則又使用了諷刺的方法,斥責只一味追求金錢彩禮而對愛情不專一的虛偽丑惡行為。

這種歌詞的哲理性始終貫穿于俄羅斯族各類民歌當中,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社會風尚、教化民心的功用,同時也傳遞出了深遠的美學價值,最終形成一種隱藏在音樂旋律當中的哲理美。這種哲理美與俄羅斯族質樸善良的民族精神緊密相連,它不僅是日常生活的生動寫照,同時也是俄羅斯族人民社會價值觀與是非觀的真實反映,暗示著俄羅斯民族對未來的期許和發展方向。每一首民歌都像是一首通俗而又意義深刻的詩篇,凝聚著俄羅斯族人民的智慧與高尚的民族精神。而這種蘊藏于歌詞當中的哲理美也使俄羅斯民歌更具生命力,長盛而不衰。

除民歌外,俄羅斯族的舞蹈也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在歌曲中可以感受到俄羅斯族博大深刻的民族內涵,而在舞蹈中,則可以通過熱情洋溢的節奏節拍以及歡快的舞步感受到俄羅斯族的民族性格和處世態度。這也成為了俄羅斯族音樂文化的又一美學價值,值得在藝術作品的審美過程中進行深刻反思。

二、塔城地區俄羅斯族舞蹈“格巴克”的即興美

俄羅斯族最具典型代表的民間舞蹈叫做“格巴克”,這種舞蹈跳起來激情似火,熱情灑脫,正如同俄羅斯族的民族性格。格巴克普遍流行于新疆塔城地區,每當夜幕降臨,一天的繁忙工作結束之后,在當地的廣場上,總能聽到格巴克歡快的節奏,看到人們跳起格巴克時忘情的舞步。由此可見這種俄羅斯族舞蹈的普及性。作為一種自娛性質的舞蹈,格巴克的即興很強,舞蹈動作以雙腳在地面踢踏打擊出節奏為主,所以也被叫做“踢踏舞”。

而最迷人之處在于格巴克的即興特點,無需豪華的場地,特殊的動作編排,也無具體的人數限制,無論在廣場或是公園,即便在家中也可以進行。幾乎在所有俄羅斯人歡聚的場合,都可以欣賞到這種熱情洋溢、發自內心的舞蹈。只要跳起格巴克,周圍的人也都會被這種歡樂的節奏和如火的熱情所感染,而這一切正體現出了強烈的即興美。這種美感是專業編創的舞蹈所不能比擬的。格巴克沒有任何刻意而為的修飾,也沒有任何機械與不自然,完全是俄羅斯族人民發自內心的舞蹈,是人們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種在戰勝苦難后精神上的狂歡。盡管沒有精雕細琢的技術動作,也沒有華麗專業的演出服裝,但憑借這種即興美依舊足以讓觀眾為之動容并感同身受,這就是俄羅斯族舞蹈即興美的魅力所在。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形式各異的舞蹈層出不窮,對舞蹈動作的技術性和美感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舞蹈作品卻并沒有因此而增加。這些問題,應該能從格巴克的例子中找到答案。真正的即興美,并不是隨意而為雜亂無章的嘩眾取寵。它是一種情感的催化物,同時也是一份率真與灑脫。當一種舞蹈甩掉重重規則的包袱與技術動作的苛求,留下的就是其最本真的內涵。格巴克所闡釋的正是這種即興之美,看似無修飾卻是最動情,看似最樸實無華,卻是最熱烈的精神盛宴。

總的來說,格巴克展所展現出的即興美最終又與俄羅斯族的民族性格及處世態度相呼應。俄羅斯族人民善于在舞蹈中,在歌聲中找到真善美的歸屬,不拘泥于現實苦難的枷鎖,能夠豁達面對逆境,向往自由,能夠勇于追求心中本真的情感。而這種即興之美正是俄羅斯民族性格由內向外的釋放,因此能夠打動人心,使人在舞蹈中產生情感的升華。

格巴克是熱情似火的,而比格巴克更溫暖的是新疆各民族人民心手相連親如一家的真摯感情。塔城地區的俄羅斯族由于生活在新疆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中,因此音樂文化也受到了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展現出了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特征,在民歌及器樂曲等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發展形式,具有獨特的融合美,這一美學價值正是在新疆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所產生的。在長期共同生活共同勞作的基礎上,使俄羅斯族音樂文化兼收并蓄,與其他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交融從而發展的更為和諧。

三、塔城地區俄羅斯族音樂文化的交融美

新疆塔城地區的俄羅斯族在演唱民歌時,主要使用俄羅斯語,但有時也用漢語或哈薩克語。這一現象充分表明了各民族之間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借鑒。從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俄羅斯族音樂文化的交融性。例如《阿金努仕卡》是廣泛傳唱于塔城地區的一首俄羅斯族民歌,但這首動聽的民歌卻飽受爭議,有人認為是維吾爾族民歌,也有不少人認為這首歌中帶有塔塔爾族民歌的風格。產生這些爭議的原因正是因為《阿金努仕卡》融合了各民族民歌的音樂特點。而這種交融性在新疆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孕育出了俄羅斯族音樂獨特的交融美。

各民族共同生活在新疆這片沃土,相同的生存空間,相似的耕作樣態,使文化交融成為一種不自覺的行為,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借鑒是其必然結果。故步自封是不對的,然而這種文化之間的交融并等同于一味拋棄本民族的傳統,全盤模仿外來文化。俄羅斯族的音樂文化之所以能夠得以長足發展,就是能夠在這種不可避免的文化交融漩渦中巧妙的找到平衡點。面對多民族聚居的社會環境,俄羅斯族在文化本質上依然頑強的堅持著其固有的特點,卻在表現形式上充分借鑒了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從而獲得了自身的和諧。這種能夠在多種文化沖擊中找到平衡的能力造就了俄羅斯族音樂文化所特有的交融美,使其能夠始終在民族文化之林取其精華,獲得不竭的動力,同時得以讓自身和諧的發展,而不至于淹沒在強勢文化當中。

在新疆這片熱土上,俄羅斯族這種音樂文化的交融美顯得尤為重要,這種交融美不僅是各民族文化得以持續穩固的發展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塔城地區乃至新疆整體音樂文化的大繁榮。這種文化的交融美使俄羅斯族音樂文化獲得了新的發展,也拉近了俄羅斯族人民與其他各民族人民的心。音樂作為最打動人心的工具,在傳播過程中更是勝過千言萬語。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在交融中升華,在交融中變得和諧穩固。這是俄羅斯族

下轉45頁

上接47頁

音樂文化帶給我們的啟示,這種相互交融兼收并蓄的過程其本身就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在互相交流,包容借鑒中進一步發展了俄羅斯族音樂文化的交融美。

四、結論

在新疆的塔城市,歷史悠久的紅樓博物館依舊珍藏著俄羅斯族文明的印記,在巴克圖口岸上,淳樸的俄羅斯族商人們至今仍在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著新的財富。而在新疆這個眾多文化瑰寶薈萃之地,俄羅斯族的人口與新疆其他各民族相比雖占少數,但在音樂文化方面卻占據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并展示出了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在民歌方面具有典型的哲理美,闡釋出了俄羅斯族高尚的民族精神與美好的生活憧憬;在歌舞方面,舞蹈格巴克體現出了獨特的即興美,這一美學價值真實反映出了俄羅斯族的民族性格及處世態度;總觀俄羅斯族音樂文化的審美價值,占據首要地位的是它的交融美,正是這種交融美使俄羅斯族音樂文化能夠與時俱進,變得豐富多彩。同時,也是這種交融美為新疆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使各民族音樂文化變得和而不同,在科技文藝日新月異的今天,能夠百花齊放,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 黨東頡. 塔城地區志[M].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2]單豫. 俄羅斯民間音樂對新疆民間音樂的影響——以塔塔爾族,俄羅斯族為例[D]. 西北師范大學, 2011.

[3]劉博. 中國俄羅斯族音樂文化的演變與發展[J]. 作家, 2014(1X):187-188.

[4]杜亞雄. 中國俄羅斯族的民間音樂[J].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1986(4).

[5]董憲瑞. 中國俄羅斯民族歷史與音樂發展淺析[J]. 民族音樂, 2011(3):12-15.

[6]周菁葆. 塔塔爾族與俄羅斯族音樂舞蹈[J].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8,6(2):22-28.

[7]閆麗娜. 談俄羅斯族民間音樂的傳統民族性[J]. 參花, 2013(24).

[8]藺茂奎. 中國新疆塔城俄羅斯族[M]. 新疆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歡
音樂文化美感
輕裝上陣
萬紫千紅總是春
幾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不一樣的地面美感 地磚扮靚空間
如何將聲樂學習作為音樂文化的積累
《粵江流域人民史》之廣西壯族音樂文化《劉三姐》
論吉林省少數民族戲劇發展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蘆笙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樂的魅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