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疏離與沖突的世界中尋找意義

2017-02-22 19:31劉海榮
文教資料 2016年26期
關鍵詞:天和道家思想

劉海榮

摘 ? ?要: 當今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疏離與沖突不斷加劇,傳統道家哲學提倡的“天和”、“人和”與“心和”觀念為亟待解決的沖突開出了一劑切實可行的心靈藥方。

關鍵詞: 道家思想 ? ?天和 ? ?人和 ? ?心和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變動世界的新希望》一書中著重探討了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及人與自己的沖突①。當今社會,這些沖突仍然不斷擴大并加劇。雖然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各種網絡通訊技術突飛猛進,但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反而越來越疏離,孤獨、焦慮、抑郁癥侵襲著越來越多的人。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田立克曾指出,人的疏離有三個層面:和自己疏離、彼此疏離和存有本源的疏離②。這些日益加劇的沖突和疏離導致的問題已威脅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如自然環境與氣候惡化、資源匱乏,文化、宗教與種族的沖突等。

先秦時期的道家已注意到社會和人生的種種沖突,但是他們同時透過沖突看到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能性。道家用自己廣闊高遠的宇宙視野描述出天地間自然萬物生生不息、和諧共存的景象,并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主張?!暗兰谊P注的人間和諧是由宇宙的和諧推衍而來的,道家關注的社會秩序是由宇宙秩序推衍而來的”③。陳鼓應教授把道家的和諧觀總結為“天和”、“人和”、“心和”④。道家這種和諧觀為這個時代不斷加劇的沖突與疏離指出了一條出路。

一、個體內部的和諧——“心和”

盛行于20世紀中葉的存在主義哲學已指出個體在這個世界上的孤獨、焦慮、荒謬與虛無的處境。而今雖然經濟、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物質與資訊的極大豐富,但是這種存在于個體內部的焦慮與沖突并沒有減輕。令人眼花繚亂的娛樂活動和愈來愈膨脹的物質消費雖然可以一時緩解這種焦慮和壓力,但是從長遠看,只會讓整個社會越來越陷入物化的深淵?!兜赖陆洝肥抡f:“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防?!鼻扒貢r期的老子已指出,過于物化容易讓人迷失本性。

在道家看來,人真正的快樂來源于“心和”,要達到內心的和諧,首先要學會“貴身”、“愛身”,認識到生命本身的價值遠遠勝過身外之物?!懊c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道德經》四十四章)。如果能把生活的重心從身外的物質名利轉移到自己的身心,“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道德經》十章)針對因追逐物質名利而迷失的人,老子指出:如果能夠時時刻刻將身與心合一,以嬰兒般專一柔和的態度,清除心中的雜念與成見而深入觀照,用這種祥和寧靜的心態與外界接觸,通曉四達,而不用任何心機,這樣才能達到內心的穩定和諧。

為了實現內心的和諧,道家強調“真”,“真在內者,神動與外,是所以貴真也……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莊子·漁父》)。前秦時期的道家已看到外在世俗的“禮”對人性的束縛壓抑,使得人性分離割裂,因此倡導隨順本心本性、表里一致地生活。在道家眼中,天地間的一切人與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因此不需要扭曲自己的本性以獲得世俗的認同。

達到“心和”的最高境界,則是體悟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道家跳脫出狹小的個人視野,看到自然界一切人事物的相互聯系,看到個體生命是整個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破除狹隘的自我觀念而融入整個宇宙大化。

二、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和諧——“人和”

由于在物化過程中不斷迷失,人無法活出本真的自己,這種與自己的疏離導致人際關系中的沖突與疏離。莊子《齊物論》中描述了自然界種種和諧的“天籟”、“地籟”之聲,因天地無心,所以各種千變萬化的聲音可以融合為一曲和諧的交響樂。而人們卻習慣于從自己的成見、機心出發,“與接為構,日以心斗”導致“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莊子借“天籟”、“地籟”而提出“人籟”,即如風吹各種孔竅般沒有主觀成見、沒有機心的言論,如此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道家肯定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價值,“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莊子·齊物論》),因此萬物雖然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卻都是“道”生成,都有共同的本質,可以相互會通,“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道家的這種精神不僅可以應用于人際關系中,幫助人們在自尊與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且在當今世界不同文化、宗教、種族的沖突、隔閡與對抗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可以為人類提供解決沖突的全新視角。

縱觀人類歷史,不同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的沖突與戰爭從未停歇,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狂熱仍然威脅全人類的生命安全。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不同文化和信仰都應該得到尊重,不同文化、種族都有自己的價值,都可以共榮共存?!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保ā吨杏埂罚?。羅素指出:“信仰不同未必就是沖突的原因;要信仰的爭執和狂熱的不寬容結合時,才會如此?!雹菰诋斀袷澜绺鲊撓翟絹碓矫芮械那闆r下,不同的文化、民族若要不斷發展進步,就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一味排斥其他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而要學習保持開放的心胸,在尊重與平等的基礎上加強對話與溝通。

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天和”

如今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資源匱乏、環境污染、氣候惡化等問題使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的觀念導致人類中心論,將人與自然割裂開來,此種觀念造成的后果已經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道家哲學中,一向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將個體的人視為“道”或者“天”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命仰賴自然而存在:“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保ā肚f子·達生》)道家認為人的生命是與整個宇宙生命貫通合一的。對自然的過多榨取和掠奪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也讓人類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目前,蔓延全球的孤獨、焦慮、緊張、抑郁等精神危機跟人類與自然疏離、與生命的源頭疏離有直接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道家哲學的一個重要內涵,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肚f子·天道》篇說:“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泵靼滋斓刈匀坏倪\行規律與特性,順應自然而與天地合一,這樣就將個體的生命融入整個天地大化的運行之中,生命就有了根基,“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道德經》十六章)。這種參天地之化育的人生,就會帶有一種豁達與從容,“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莊子·天道》)。個體的生命與整個天地節奏相合,與天地一同起舞而獲得最終的逍遙自在。

四、結語

當今社會,不斷向外追求物質、名利、成就等外在目標的價值觀使得人們不斷奴役自己的身心和整個地球,不但使人失去了內心的平衡與安寧,還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道家關注天、地、人的平衡,主張珍視生命,節制物欲,提倡自然的、本真的生活方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這種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讓整個地球生態得以平衡永續,也使個體有了真正的歸屬感,個體的生活獲得了終極的意義,因此可以“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注釋:

①③④⑤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華書局,2015.10:191,23,23,195.

②麥基卓,黃煥祥.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M].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14.01:191.

參考文獻:

[1]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華書局,2015.10.

[2]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麥基卓,黃煥祥.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M].張老師文化事業,2014.01.

[4]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猜你喜歡
天和道家思想
答案
科技館里看“天和”
“天和”核心艙升空山西智慧再發光
多項新材料技術用于“天和”核心艙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簡論李白詩歌中的道家思想與人格力量
關于兩漢時期的道家思想社會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