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重奏,讓品德課堂流光溢彩

2017-02-25 09:01蘇秀媚
青蘋果 2017年6期
關鍵詞:品德教學內容教材

文/蘇秀媚

五重奏,讓品德課堂流光溢彩

文/蘇秀媚

本文主要闡述了要實現品德課堂的高效,可把握五重奏:一、教學準備是品德課堂的重要前提;二、優化教學內容,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是拉開品德高效課堂的序幕;三、開展活動,是五重奏的發展。通過體驗活動與探究活動,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發現,自我判斷,自我發展;四、善待品德課堂上的生成是高效課堂的高潮;五、有效的課后延伸活動是品德課堂教育的延續與發展。把握好課堂之五重奏,就可以實現高效課堂。

品德新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加人文。誰抓住了課堂,誰就抓住了教學工作的關鍵。故當前如何提高品德課堂的高效性是每個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只要做好教學準備,優化教學內容,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在交流討論的同時根據教材內容,有目的地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通過參與親身感受、體驗產生共鳴,善待品德課堂上的生成,有效的課后延伸活動使學生升華道德情感,從而獲得知識,提升能力。把握好課堂五重奏,就可以實現高效課堂,讓品德課堂流光溢彩。

1 教學準備是品德課堂的重要前提

教學準備是為完成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的準備。任何教學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有效進行教學活動,離開了這一條件,任何課堂教學都有可能出現低效。因此,課前教學準備非常重要,師生課前精心準備是開展活動教學的必要前提。教學準備包括的內容很多,此處,重點講述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

1.1 教師準備

1.1.1 領會教學大綱,教材疏理。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才能駕馭教材,提高課堂實效。

1.1.2 了解和把握學生,實現師生互動。

1.1.3 結合教材內容整合教學資源。

1.1.4 結合學生實際補充教學內容,準備課件,教學工具,教學手段等。

1.2 學生準備

課前,讓學生認識生活,接觸真實的社會生活,可以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認識,觸動學生的心靈,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例如我在教學《鄉風鄉俗》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利用業余時間向長輩了解家鄉特有的風俗,并讓學生到新塘圖書館找到了新塘很多本土素材。有的學生收集了瓜嶺村的水上碉樓“寧遠樓”的歷史;有的學生收集了新塘這個地名的來歷;有的學生收集了新塘“帥府爺”誕這一風俗特點……在課堂上,學生們自信地展示,興致勃勃地交流自己的家鄉,整節課氣氛活躍,收到了極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的課前準備不但使課堂充滿活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能力,探究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以及道德實踐能力。學生的課前準備活動常有以下幾方面:

1.2.1 搜集資料活動:學生親身經歷遠比教師講授深刻。所以,課前讓學生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數據、故事、文字等資料,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

1.2.2 課前調查活動:《新課標》指出,調查活動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通過調查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讓學生通過調查而獲得親身體驗,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1.2.3 參觀訪問活動:課前針對教學內容讓學生設計參觀訪問計劃,讓學生深入到社會,用耳聆聽,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記錄,用心靈去感受,這樣培養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社區需要我們的共同參與》這一活動內容時,可以布置學生課前調查一下自己社區的不文明情況,然后通過訪問社區的居民,制定了“社區是我們大家的,社區的事情靠大家的具體實施辦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作為社區成員的主人翁意識,也增進了自己對社區的情感。

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活動,使學生在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幫助形成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優化教學內容,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是拉開品德高效課堂的序幕

2.1 優化教學內容

品德教材中的內容及主題活動的設計都體現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教材是我們“用教材教”的教學資源的支撐點,卻不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唯一資源,品德教材看上去表現形式很“淺”,但設計上卻內涵深刻。如果課堂上捧著教材“照本宣科”一番,那么好幾頁的內容只需半節課就可以結束了。品德課就成了“無源之水”。作為教師,要帶領學生從圖文并茂的“淺”教材中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內涵”中。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我們同有一個家中”單元中,雖然只有兩個學習主題,但每個主題涵蓋的內容較多。僅以《走進民族大家庭》主題為例,就包括“走進民族大家庭”“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民族一家親”和“打開天山腳下的民族之窗”等四個活動主題,每個活動主題又有許多例子。如果教師對一每活動主題教材內容都做到面面俱到的處理,那么就會把課上成“看圖說話”課,學生學起來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很難對教材有深入的認識。所以,我們可以將本學習主題重組,優化教學內容??梢詮摹白哌M民族大家庭”這一個活動主題進入,將每個民族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民族傳說、信仰等方面聯系起來,弄懂、異透,再以點帶面,通過課前收集,資料交流等方式擴充到各民族的服飾,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內容,融合貫通本單元每個主題的知識點。這樣,既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了民族特色與文化,又提高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2.2 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教師必須因地制宜地開發教材,豐富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處村鄉一處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地方、每個家鄉都有各自的風俗習慣。例如我們新塘鎮,地處珠三角的黃金地段,蘊含著獨特濃郁的農村風味,“水南白蔗”“新塘魚包”等地道小吃馳名全國,而新塘的傳統節日,各種風俗習慣保持至今,馳名中外的新塘牛仔節、春節的擊鼓醒獅、各村的龍舟節,準備好豐盛的酒菜款待親朋、“帥府爺”誕巡游……,這些特色也與節日味道較淡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本土純樸的民風,悠久的歷史底蘊又是我們品德課程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在講授與家鄉有關的活動內容時,就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發教材,這樣就如源頭活水,源源不斷豐潤、充實品德課堂。

3 開展活動,是五重奏的發展

3.1 活動是兒童認識的源泉,是兒童發展的基礎,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

兒童天性愛玩、生性好動,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镀返屡c生活》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所以,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活動化”。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獲得體驗,提高道德自覺性。我們必須改變過去說教式、語文式的教學方式,組織開展兒童直接參與的感受體驗活動、游戲娛樂活動、模擬操作活動、動手制作活動、表演欣賞活動、討論交流活動、作品展示活動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做,玩中思”,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動中創出新的情感。

如在教學《我們來造彩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動手操作,尋找彩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用了以下的方法自己動手尋找彩虹:(1)用吹泡泡的方法造彩虹;(2)用光碟的方法來造彩虹。(3)用裝水的臉盆和鏡子來造彩虹,把鏡子的一半放入水中,在陽光的照射下,白色的墻壁上就能看到彩虹。(4)拿著尺子或筆對著日光看。(5)用噴水壺對著有陽光的墻角噴水霧……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實踐活動,觀察、體驗、合作、游戲、創新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和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注意與兒童生活中的經驗相結合,完全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成長,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兒童認識到太陽光和彩虹的簡單知識并對光的色彩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同時培養兒童堅持不懈,不怕失敗進行探索的精神。

3.2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課堂氛圍,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睂τ谛W生,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在品德課堂上單純說教會讓學生覺得品德課堂枯燥無味。而在品德課堂上配合圖片、音像等媒體,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利用視頻創設情景:

例如,在教學《偉大的普通一兵》的主題時,在學生分享完收集到的學雷鋒的人物事跡后,我適時地播放了學校義工隊在校門口冒著傾盆大雨指揮交通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義工叔叔阿姨那種堅持不懈,不求回報的雷鋒精神。

3.4 利用圖片創設情景

在教學《生活中不能沒有的人》一課中,我展示了大量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著許多普通的勞動者,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教育學生懂得他們工作的艱辛。在兩個星期后,負責三年級教學樓清潔衛生的阿姨突然生病了,教學樓衛生一時找不到人打理,學生們自覺地安排好小組打理教學樓衛生。那時我感動了,為我的學生美好的心靈而感動,為我的學生課堂教學取得高效而感動!

4 善待品德課堂上的生成是高效課堂的高潮

教學是動態生成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镀返屡c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很強的生活性、綜合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征。它不僅是一門預設課程,更是一門觀察的、真實的,不斷生成的課程。

在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恰恰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體現。我們要追求動態生成的課堂,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將回歸生活,開放的品德教育有效地展現在課堂上,使我們的教學真正走進學生,引導生活,學習做人,開辟出真實、靈動、活力創新、富有積極向上的品德課堂。

如我在教學《當災害降臨的時候》一課時,我預設了其中一個環節是情景模擬演練——學生正在上課,突然地震發生了,怎么辦呢?當時學生的做法無非有兩種:一是用書護著頭,躲在桌子下;二是躲到了墻角去??墒?,在這節課上,卻出現了第三種逃避地震的方法:一個男生用頭頂著桌子一溜煙從三樓跑到一樓的操場上,然后又嬉皮笑臉地跑回來。大家都意識到,這個男生在把模擬演練當成了惡搞的游戲。這時,如果我單純嚴厲批評他或置之不理都不是教育的最佳辦法,面對這突遇的“意外”,我馬上通過學生互相采訪的形式解決了預設中出現的兩種情況后,接著把“頂著桌子跑到操場上的做法怎么樣”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他們進行一切辯論。通過辯論,學生談到了“大震逃不掉,小震不用逃”、“面對地震躲比逃好”“鐵三角是躲避地震的最佳方法”……道理,明白了要根據實際情況:地震往往是幾秒鐘的事,從樓上跑到操場肯定九死一生,在原地上躲避才是最好的辦法。這樣,一個小小的”惡作劇“在集體智慧下順利解決了,在解決過程中學生體驗了學習過程的快樂,經歷了思想轉化,而搞惡作劇的男生也因為我的寬容深感慚愧,這樣的意外生成,在課堂上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功效。

作為品德課教師,面對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問題,首先應該持有理解,鼓勵的態度,而不是回避、否定或敷衍,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個體的情感經歷,感受到在課堂上獲得尊重,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提出的不同觀點的歡迎,從而敞開心扉,流露真實情感,這樣學生品德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體現,不斷增強學生品德發展的內驅力。

5 有效的課后延伸活動是是品德課堂教育的延續與發展

有效的課后延伸活動使我們的課堂意猶未盡,讓德育教育擴展到現實生活中去。

5.1 有效地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在教學《逛超市》一課后,我布置這樣的課后延伸活動:讓學生們運用學到的知識獨立逛一次超市。在購物之前,先做一個家庭小調查,家里需要些什么?父母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并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錢?然后通過超市購物,讓學生嘗試學以致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但鞏固了購物的知識,實踐過程中學生還學會了文明購物、更懂得了按需購物。課后的家庭實踐活動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實現課堂教育真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的教育目的。

5.2 有效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課后創造條件讓學生回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檢驗教育效果的手段,是品德課堂教育的延續與發展的性質所必需的??梢蚤_展小宣傳和小建議活動等。延伸活動是對課堂的深化,是教育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罢n后延伸”猶如一杯調試好的香醇的雞尾酒后的裝飾與點綴,有了后綴,活動顯得更精彩,更完美,也更完整。

這五重奏韻律不同,卻連成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它們聯結得是那么緊密,哪怕一個音符錯了,也會影響整首曲子的效果。我想,只要我們奏響高效課堂五重奏,那實現高效課堂離我們并不遙遠。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甘泉小學)

猜你喜歡
品德教學內容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品德微視頻評價的思考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品德
論茶的君子品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