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產抗病小麥新品種淮麥35選育及性狀分析

2017-02-27 10:47周羊梅顧正中王安邦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農藝性狀適應性高產

周羊梅+顧正中+王安邦

摘要:淮麥35是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周麥13和新麥9號進行雜交,通過系譜法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09—2010年度參加國家預備試驗,平均產量7 749.0 kg/hm2,在50個參試品種中名列第2位,增產點率為889%。2010—2012年度進入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年分別為8 820.0、7 621.8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4.54%、4.83%,增產達極顯著,增產點率為76.5%~90.0%,變異系數7.38%~9.1%,適應度82.35%~85%。2012—2013年度進入生產試驗,產量為7 480.5 kg/hm2,比對照增產6.20%,增產點率為85.71%。試驗示范結果表明,淮麥35產量潛力高,適應性廣,田間發病輕,具有一定耐病性,在黃淮南片麥區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關鍵詞:小麥品種;高產;適應性;農藝性狀

中圖分類號: S512.1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1-0066-03

近年來,我國小麥生產發展很快,單產增加顯著,其中新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在增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2]?;幢钡貐^是江蘇省小麥主產區和高產區,近年種植面積130萬hm2左右[3-5]。江蘇淮北地區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小麥南北方病害在此時有發生,干旱、凍害(倒春寒)等極端天氣頻繁,對小麥品種的要求近乎苛刻。長期以來,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多為河南、山東品種,如煙農系列、豫麥系列等,這些品種產量潛力高,但在本地區種植普遍表現出抗病性、抗倒春寒較差,小麥產量極不穩定[6]。針對生產上存在的問題,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通過選配雜交組合,經過多年選擇和多年多點試驗,成功選育高產抗病小麥新品種淮麥35。2007—2009年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品系鑒定試驗,該品系表現突出,推薦參加2009—2010年國家黃淮南片冬水組預備試驗,2010—2012年參加國家區域試驗,2014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

淮麥35屬半冬性中大穗型中熟品種,產量潛力高,對黃淮麥區小麥主要病害、逆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在2010年和2012年赤霉病大發生、2013年倒春寒嚴重發生的情況下,穩產性突出。

筆者通過國家預備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數據,對淮麥35的產量形成及穩定性進行分析,旨在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淮麥35為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2014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屬半冬性中大穗型中熟品種,株高偏高,平均株高87.1 cm,莖稈彈性、抗倒性較好。株型偏松散,旗葉短小上沖,莖、葉蠟質重,穗層厚,結實性較好。產量構成要素協調,豐產性好。根系活力強,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和耐濕性,后期耐熱性較好,灌漿快,成熟落黃好。赤霉病發生輕,嚴重度中等,普遍率低,有一定耐病性。

1.2 試驗方法

新品系產量鑒定試驗在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采用間比法排列,2次重復,小區面積 9.8 m2,全區收獲計產。國家預備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由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和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主持,試點分布江蘇、安徽、河南、陜西4個省,預備試驗設10個試點,小區面積13~16 m2,間比法排列,不設重復;區域試驗設21個試點、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16 m2;生產試驗設15個試點,2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0 m2。

1.3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研制的區域試驗統計分析軟件“農作物區域試驗管理系統”及Excel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選育經過

根據優勢互補原則,2000年5月以周麥13、新麥9號進行雜交。母本周麥13為河南省周口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高產穩產、矮稈抗倒、綜合性狀較好的小麥新品種,父本新麥9號為河南新鄉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F1代即表現出較強的雜種優勢,2001—2002年度F2種植40行(約3 000株),進行單株選擇;2002—2003年度,18個單株播36行(約2 500株),繼續進行單株選擇;2003—2004年度,共選擇11個單株;2004—2005年度,選擇23個單株;2005—2006年度,選擇30個單株,其中混收3個系,經室內選擇后2個系進入鑒定圃進行產量鑒定,其中00336-10-7-5系產量為8 430 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514%,2007年出圃,出圃號命名為淮麥0705。2009—2010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南片冬水組預備試驗,2014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

2.2 產量表現

2.2.1 品系鑒定試驗 2007—2009年度,淮麥0705在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品系鑒定試驗。從表1可以看出,2007—2008年度淮麥0705鑒定試驗產量為 8 430 kg/hm2,比對照淮麥20增產5.14%;2008—2009年度產量為8 785.5 kg/hm2,比對照淮麥20增產 7.31%。

2.2.2 國家黃淮南片預備試驗 在品系比較試驗中淮麥35比對照增產幅度大,且比對照增產穩定,推薦進入2009—2010年度國家黃淮南片預備試驗,參試品種共50個,從表2可以看出,淮麥35在9個匯總試點平均產量為 7 749.0 kg/hm2,比臨近對照增產7.39%,居50個參試品種第2位,8個試點增產,1個試點減產,增產點率為88.9%。

2.2.3 國家黃淮南片區域試驗 由于淮麥35在預備試驗中表現突出,推薦進入2010—2012年度國家黃淮南片區域試驗。從表3可以看出,2010—2011年度區域試驗,淮麥35平均產量為8 820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4.54%,差異極顯著,產量居本組參試品種第2位,在江蘇、安徽、河南省共17個試點中均增產,在陜西3個試點中,1個點增產,2個點減產,平均增產點率達90%;2011—2012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 7 621.8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4.83%,差異極顯著,居本組參試品種第4位,在江蘇、安徽6個試點中均增產,在河南8個試點中7個增產,1個減產,在陜西3個試點中均減產,平均增產點率為76.5%。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 8 221.5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4.69%,增產點率達 83.3%。

2.2.4 產量穩定性 適應度是各品種超過平均產量的環境數占試驗總環境數的百分比,反映品種的廣適性[7]。根據2010—2011、2011—2012年度黃淮南片小麥區域試驗13、14個品種20個試點產量試驗數據,對淮麥35進行穩產性分析,適應度為 82.35%~85.00%,分居參試品種第3位、第2位(表3),表明在國家黃淮南片水地條件下,淮麥35具有超過平均生產水平的廣泛適應性。變異系數指品種在各環境上均值間的標準差占該品種總均值的百分比,反映了品種靜態穩定性,變異系數小同時產量又高的品種較好[8]。2010—2011、2011—2012年度國家黃淮南片區域試驗產量居參試品種第2位、第4位,變異系數 7.38%~9.10%,分居2個年度最小值的第2、第3位,表明其產量穩定性受環境變化影響較小。

2.2.5 國家黃淮南片生產試驗 2012—2013年,淮麥35進入國家黃淮南片生產試驗(表4),14個試點匯總,平均產量為 7 480.5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6.20%,居本組參試品種第3位。在參加匯總的14個試點中有12個試點增產,2個試點減產,減產的2個試點為河南的原陽試點和陜西的富平試點,增產點率為85.71%。

2.3 生育特性

為明確淮麥35產量生育特性,對2012—2013年度參加黃淮南片冬小麥生產試驗5個品種的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該品種全生育期(224.5±3.4) d,成熟期比對照周麥18偏早,屬中早熟品種,可有效避免生育后期干熱風危害,確保籽粒飽滿,為豐產穩產奠定基礎。株高為(84.8±4.1) cm,植株偏高,但淮麥35莖稈彈性好,植株抗倒性較好,分蘗力強,最高莖蘗數為(1 608.0±220.5)萬/hm2,有效穗(577.5±54.0)萬/hm2,成穗率中等,每穗(33.7±4.1)粒,千粒質量(42.8±3.2)g,產量構成因素協調,產量潛力高。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產量多年多點綜合分析,淮麥35在3年國家預備試驗和區域試驗中,產量和增產點率均較高?;贷?5具有抗寒、抗倒、根系活力強、后期耐熱性好等特點。2012年是赤霉病嚴重發生年份,各試點普遍表現赤霉病發生輕,嚴重度中等,普遍率低,有一定耐病性。魯大林研究認為,小麥穗層相對濕度過大,往往影響干物質的積累和粒質量增加,有利于赤霉病等病蟲害滋生,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都極為不利[9]。而淮麥35植株偏高、旗葉短小上沖、穗層厚等特征可以顯著降低穗層濕度,是否與淮麥35赤霉病發生輕,具有一定耐病性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小麥產量決定于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千粒質量。理論上在保持其他2個因子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其中任何一因子均可實現增產[10]。筆者認為,淮麥35由于穗層厚,可以在每穗粒數、千粒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獲得較多的穗數。因此,在新品種選育過程中不宜對穗層不整齊材料進行一票否決。胡延吉研究認為,高產品種可以有不同的穗層結構。在小麥育種中,不宜對穗層欠整齊的材料一律加以排斥。由于穗層結構各個指標與產量構成因素間無必然的聯系,可以選擇穗層稍欠整齊、粒數較多、穗層間穗粒數差異較小的類型[11]。

參考文獻:

[1]何中虎,夏先春,陳新民,等. 中國小麥育種進展與展望[J]. 作物學報,2011,37(2):202-215.

[2]李振聲. 我國小麥育種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12(2):1-4.

[3]王龍俊,陳榮振,朱新開,等. 江蘇省小麥品質區劃研究初報[J]. 江蘇農業科學,2002(2):15-18.

[4]程順和,張伯橋,高德榮. 小麥育種策略探討[J]. 作物學報,2005,31(7):932-939.

[5]李 筠,冷蘇鳳,馬繼勝,等. 江蘇省淮北地區小麥育種進展與發展趨勢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0(6):111-114.

[6]顧正中,周羊梅,夏中華,等. 江蘇淮北麥區小麥育種目標的調整[J]. 安徽農業科學,2005,33(4):732,734.

[7]蘇秋芹. 花生新品種隴花163豐產性和穩產性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4):191-195.

[8]陳集賢,趙緒蘭. 高產優質廣適小麥育種基礎[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9]魯大林. 小麥植株性狀對穗層相對濕度的影響[J]. 麥類作物,1997,17(4):54-55.

[10]金善寶. 中國小麥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11]胡延吉. 冬小麥品種(系)穗層結構的差異及其與產量的關系[J]. 種子,2001(6):20-21,23.郭麗果,尹寶重,鄭佩佩,等. 播前耕作方式對河北平原區節水冬小麥光合特性和籽粒產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69-72.

猜你喜歡
農藝性狀適應性高產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探討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秋茬蔬菜高產有妙招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與慢性丙肝的研究進展
超級雜交稻廣兩優1128高產栽培技術
無公害大蔥高產栽培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