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的內涵及其構建探析

2017-02-28 05:29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7年8期
關鍵詞:高職生道德教育教育者

張 敏

?

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的內涵及其構建探析

張 敏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是以高職生為本,尊重高職生的主體性,對高職生進行全方位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的總稱。高職院校之所以要構建人本道德教育模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克服傳統道德教育模式的弊端,回歸道德教育的本質,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構建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高職生道德教育的規律;二要營造一個充分尊重高職生主體性的道德教育氛圍,引導高職生加強自我道德教育。

高職生;人本道德教育模式;構建

一 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的內涵

(一)充分尊重高職生主體性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高職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習慣的職業技術人才,因此相對于教育者來講,高職生是受教育對象。從這個角度來說,高職生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客體。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高職生又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其一,學校對高職生所進行的道德教育能不能取得實效,內化到高職生的內心,關鍵在于高職生能否接受和認同。一般來說,高職生的接受度、認同度越高,學校的道德教育就越能取得實效;反之,學校的道德教育就越難取得實效。而要保證和提高高職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接受度和認同度,就不能把道德教育看成僅是學校的單向行為而采取單一的美德袋灌輸模式,而應把道德教育看成是高職生參與其中并與教育者進行雙向互動的活動,尊重高職生的主體性。其二,高職生作為受教育者,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雖離不開學校的努力和教師的引導,但從本質上說,這畢竟是他律層面的東西,屬于外因。按照唯物辯證法,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高職生道德教育是否真正能取得實效或實效的程度如何,最終取決于高職生自己。因此,學校在對高職生進行必要的道德灌輸和道德引導的同時,應尊重高職生的主體性,注重引導高職生進行自我道德教育。

(二)高度關注高職生個性差異

高職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要受到高職生身心發展的制約。一方面,受生理、心理發展水平和社會成熟性的制約,高職生在思維、認識、自我意識、思想、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有其固有的特征;另一方面,不同的高職生又由于個人的經歷、所受教育影響和主觀條件、個人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而學校的道德教育要達到使高職生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和道德習慣的目的,離開了高職生自身的思想斗爭及自我教育是不可能的,這就決定了學校道德教育,無論是在要求、內容方面,還是在方法方面,都必須適合高職生的年齡特征、個別特點和思想實際。比如,一般來說,處于青年期的高職生,其思維具有了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自我意識也發展到了相當水平,不僅能獨立地、較深刻地思考社會、道德、人生、理想等問題,而且已有較強的自我評價、控制能力和道德意志力,因此在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教育,交給思考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激發他們使自己變得更高尚更完善的內在精神力量”[1]。

(三)旨在促進高職生的全面發展

堅持人的主體地位,就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和歸宿。[2]高職生的全面發展,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而高職生的全面發展需要通過提高高職生的綜合素質來實現,也就是說,既要培養高職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豐富他們的職業知識、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也要培養高職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他們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在上述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為根本的,因為它規定著高職生全面發展的性質和方向。要把高職生培養成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就必須注重培養高職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一個高職生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就不可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走入社會后甚至還有可能做出有害于社會的事情。而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建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能富有成效地幫助高職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以促進高職生的全面發展。

二 高職院校何以要構建人本道德教育模式

高職院校之所以要構建人本道德教育模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克服傳統道德教育模式的弊端,回歸道德教育的本質,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

傳統道德教育模式一種美德袋的灌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育者將教育對象置于被動的、無條件服從的地位,看成是一個可以隨意填塞美德的袋子,一味地強調道德灌輸。雖然近些年來在反思以往道德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人們對美德袋模式所存在弊端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并在如何改革道德教育模式以提高道德教育實效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據調查,很多高職院校的道德教育模式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相當一部分教育者仍然把道德教育看作是一個單純的外鑠過程,一味地強調他律,片面地強調外部道德灌輸,而不是從高職生的思想、心理特點出發,結合高職生的內在需要,因勢利導地去引導他們帶著積極自覺的態度去理解、選擇、追求道德規范,以高度的責任感去審視、分析、評價道德現象。這種教育灌輸由于將高職生完全被置于被動服從的地位,忽視甚至蔑視了高職生的主體性,因而難以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本質地看,高職院校傳統道德教育模式的根本弊端就在于人本缺失,這集中表現在對高職生主體性的漠視上。從道德教育的目標來看,過分強調道德的社會本位,無視高職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一味地強調高職生對社會道德要求的完全服從,或者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意志去塑造高職生,高職生成為一個被迫接受各種道德觀或價值觀的美德袋或空容器。從道德教育的內容來看,教育者所傳授和灌輸的道德觀念同高職生的品德狀況、道德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嚴重背離,變得空疏而不著邊際,教育者“把原本根源于生活的一些道德規范,分裂為一些抽象的概念、體系、文字與符號,呆板地傳授給學生”[3],高職生很難從這些傳授中找到與自身生活相貼近的東西,使得道德教育成為一種空洞的、教條式的沒有“心”參與的教育。從道德教育的方式來看,教育者所采用的主要是“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灌輸式方式,缺乏對高職生人格尊嚴的尊重、道德接受能力與差異的考慮和身心發展規律的遵循,使得道德教育過程變成了教育者按照既定的目標對高職生進行“機械加工”的過程。這種人本缺失的現象必然導致道德教育的“人學空場”。因此,為了提高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實效,促進高職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徹底克服這種“無人德育”,而構建一種充分尊重高職生的主體性、有利于高職生健康成長的人本道德教育模式。

三 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構建的基本思路

(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高職生道德教育的規律

《荀子·天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比魏问挛锏淖兓桶l展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規律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要想把事情辦成功,就必須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同樣,高職生的道德教育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和把握了高職生道德教育的規律,并按照這些規律去開展道德教育活動,才能確保道德教育取得實效。目前高職院校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難盡人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方式背離了道德教育規律。我們之所以強調道德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要“細水長流,深入細致”[4],要“精雕細刻,潛移默化,講求實效……因人制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既要抓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帶有普遍性的思想認識問題,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又要注意密切結合形勢的發展和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教育”[5]等等,最終目的就是要遵循道德教育發展的規律,以使道德教育富有成效地進行。因此,構建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首先就應當對高職生道德教育進行深入研究,充分認識和把握蘊涵在其中的規律,并以這些關于規律性的認識作為我們開展道德教育活動的指南。

(二)要營造一個充分尊重高職生主體性的道德教育氛圍

其一,學校應當按照我國有關高校德育的指導性文獻,本著以高職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導性文件,為教師如何開展道德教育提供指導。其二,學校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全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輔導員進行專項培訓,并適時聘請一些專家前來指導,以豐富教師有關道德教育的知識,幫助教師認識人本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學合理的道德教育方法,提高教師道德教育的水平。其三,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影響高職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人本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以高職生為本,而要做到以高職生為本,就應當:第一,充分尊重高職生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必須以堅持人的主體地位為前提,沒有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就沒有人的主體性。校園文化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的,是最能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地方。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且能使道德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第二,應尊重高職生的個性差異。不同的高職生,其個性是存在差異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道德教育中必須尊重高職生的個性差異,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最好的渠道。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高職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和組織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這些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將道德教育同高職生的個性差異有機結合起來,使高職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三)要引導高職生加強自我道德教育

人的美德由習慣而來。高職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最關鍵的取決于高職生的自我道德教育。當然,這并不是說應當讓高職生放任自流,而是應當把教育者的必要灌輸和引導與高職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在道德教育實踐中徹底改變傳統的單向傳遞模式,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導高職生加強自我道德教育上來。引導高職生加強自我道德教育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一是高職生集體的自我道德教育,即通過高職生彼此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相互督促,提高高職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陶冶高職生的道德情操,提升高職生的道德境界;二是高職生個體的自我道德教育或自我道德修養,即高職生個體在教育者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按照有關道德要求及道德行為規范進行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這兩種方式中,相對而言,后者更為重要。因為任何外在的道德引導、期望和要求,離開了個體的自我接受、認同和修養,都不可能轉化為其內在的道德需要,變為其內在良心自主的行動。

[1]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38.

[2]李齊.人民主體性與共享發展新理念詮釋[J].云夢學刊,2017,(1).

[3]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9).

[4]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Z].???海南出版社,1998:1065.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8,23.

(責任編校:咼艷妮)

G412

A

1673-2219(2017)08-0061-03

2017-06-25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XJK13BDY007)階段性研究成果。

張敏(1974-),女,陜西寶雞人,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高職生道德教育教育者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時代”道德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如何引導高職生理解《三國演義》中的英雄情懷
基于自律的當代高職生自我教育探析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道德教育者專長性的失落與重構
高職生學習投入狀況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