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產業結構調整動因及成效研究

2017-03-03 18:19劉媛媛
現代管理科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英國

摘要:“去工業化”、“產業空心化”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導致英國產業結構日益“軟化”。金融危機后,英國更加暴露出產業結構的失衡態勢及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的脆弱性。為提振本國經濟,實現產業結構的“再平衡”,英國展開了以“回歸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調整。文章從產業結構視角出發,沿著“工業化—去工業化—再工業化”的脈絡分析英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因及主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英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成效,進而分析英國產業未來發展前景。

關鍵詞:英國;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去工業化”

金融危機后,英國經濟遭受重創,而不斷“去工業化”和過度服務化的產業發展模式也不斷遭受質疑。為快速提振經濟及促使產業結構“再平衡”,英國政府相繼提出“回歸制造業”及“再工業化”的系列計劃,對產業結構再一次展開“大刀闊斧”的調整改革。英國政府于2013年發布了《英國工業2050戰略》,希望可以通過調整產業政策及戰略來實現產業結構的“再平衡”。

英國自加入歐共體以來,產業結構始終處于自身積累的“內在因素”與競爭環境變化帶來的“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發展過程中,其整體趨勢由不同時點上的內外因素的合力方向與強度對比所共同決定??傮w而言,英國自加入歐共體后,先經歷了加速“去產業化”和加速實現金融服務化的過程,又經歷了產業結構再平衡、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及產業結構再升級的過程。實際上,英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自身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進行"糾偏"的過程。本文將從產業結構視角出發,主要分析英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因、調整過程及調整成效,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英國產業發展前景。

一、 英國產業結構調整動因

H·錢納里在提出產業結構演進的標準產業模式的同時,也強調了產業結構多樣化演進的可能性。他指出,“不同國家的結構轉變沒有一個統一模式,因為結構轉變要受到一國資源稟賦、初始條件以及它所選擇的發展政策的影響”。一直以來,英國為提振經濟及提高國際競爭力,不斷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而英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和方向要受到內外因素的合力制約。

1. 國際貿易及分工是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原因。

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是英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推動力。國際貿易過程中,其產生的貿易需求及規模經濟都會直接帶動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相應的資本、技術及人力等要素稟賦會不斷流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及知識密集型行業,進而提高這些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及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尤其自20世紀70年代后,英國面臨的貿易市場、競爭規則及國際環境都有明顯的變化,激烈的貿易競爭導致英國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全球化浪潮下,國際分工極大削弱了英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伴隨新興經濟體的不斷崛起,廉價勞動力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大降低了國際市場總產品及服務的相應價格,以致英國制成品的競爭力逐漸喪失。

2. 國民收入及消費偏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間接原因。

伴隨一國經濟的發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業和服務業部門的需求收入彈性發生改變,使得居民對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比例相應降低,而對服務業等非必需品和高級消費品的需求比重增加。同時,收入增長及消費偏好對服務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會大于對制造業的推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3. 技術和科技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動力。技術和科技創新是一國占領未來貿易市場和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制約。2000年后,英國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和企業三個層面的發展。為此,政府專門發布了競爭力白皮書《我們的競爭未來:打造知識型驅動經濟》,并制定相應的‘制造業戰略(DTI)。此戰略指出了促進制造業成功的七大支柱,即宏觀經濟穩定性、投資、科技和創新、最佳實踐、不斷提高的技術、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及動態競爭力市場。在經濟發展中,國家間的生產力差距也主要源于技術、科技創新、研發和投資的差異。由此看來,英國產業結構調整中不斷向技術和科技創新政策領域傾斜的主要動力也在于此。

4. 提高生產力水平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一國經濟繁榮與否,與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緊密相連。長期來看,英國較其他發達國家具有相對較弱的生產力表現。統計數據表明,英國每小時的生產力指數與加拿大相齊平,比日本高出15個百分點,但卻低于意大利約10個百分點,比德國、美國和法國低28個百分點~30個百分點。由此看出,生產力水平是拉開國家間差距的重要因素。隨著英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英國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邁入加速增長階段,相應地,其生產力與其他發達國家間的差距也相對縮小,差距保持在4%以下,但金融危機后,生產力差距又開始逐漸拉大。

二、 英國產業結構調整主要內容

1. 英國產業結構調整歷程。

(1)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國有化改革。二戰后,英國工業/制造業競爭優勢逐漸被美國、法國和德國趕超,而世界領導者的地位也逐漸被取代。英國不斷意識到工業/制造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為促進制造業發展并提升其國際競爭力,英國開始實行大規模國有化改革。通過打造“冠軍企業”,扶持如航空航天、汽車及計算機等高附加值產業,盡力縮小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但在國有化改革中,因政府的過度干預及對市場和政府失敗風險的過度低估,此次改革除去較少制造業得以較好發展外,大部分國有化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

(2)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自由競爭。撒切爾執政時期,英國最突出的政策即自由競爭的產業政策。身處經濟全球化、歐洲經濟一體化和自由競爭的國際環境中,為快速發展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政府不得不實行自由競爭政策。從開始的過度干預到現在的扶持力度驟減,企業通過激烈競爭得以生存,導致資源稟賦流向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服務業,進而導致制造業的進一步衰落。

(3)20世紀90年代至2008年:快速“去工業化”+“過度金融化”。此階段是英國產業結構乃至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過渡期,但快速的“去工業化”及“過度金融化”的調整步伐使得英國產業結構處于嚴重失衡狀態。2014年《歐洲競爭力報告》顯示,除去金融業、保險業等服務業具有明顯比較優勢外,英國在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業方面并無競爭優勢。同時,伴隨經濟全球化的蔓延及國際分工形勢的加劇,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崛起進一步搶占英國制造業市場,英國的國際貿易地位進一步下滑。

(4)2008年至今:重振制造業及產業結構“再平衡”。金融危機的爆發讓英國重新認識到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性。2013年,英國政府發布了《英國工業2050戰略》,并制定了一系列重振制造業的規劃,不僅在于加速制造業的回流,更在于提升科技和數字技術,通過科技和信息技術,將產品、生產網絡與技術進行融合,通過不斷創新拓寬英國消費市場及提高制造業競爭力。

2. 英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具體部署。

(1)加速制造業回流,并加大對生產性工業的投入。金融危機后,英國就制造業發展做出系列部署,先后制定了《制造業未來》的系列發展報告,不僅對英國制造業發展作出全面評估,更對英國未來產業及制造業發展趨勢作出指導。同時,英國政府也加大了相關生產業的投入力度。2015年2月,政府對建筑業撥款10 400萬英鎊,其中2 200萬英鎊用于改進新的裝配技術、提高生產力和降低成本,扶持產業供給鏈發展,引進數字工程和安裝技術。為促進生命科學產業的發展,英國為生命科學的創新投資2 000萬英鎊,為生命科學在國際中的領先地位做進一步鋪墊等。

(2)努力實現技術與生產網絡的融合。2015年2月,英國制定《數字經濟戰略2015-2018》規劃,旨在全力發展全球數字服務業市場。此計劃指出,2015年~2018年間,英國每年會投入3 000萬英鎊用以支持英國在數字創新領域的商業項目,此計劃的實施不僅可以降低商業成本、貿易成本,而且可以拓寬英國在全球的消費市場,及時洞悉消費者需求,與消費者保持及時溝通。

(3)加大新興產業及使能技術投入。技術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帶給國家重大發展機遇的重要通道。目前英國正加速開發新興產業和使能技術,進而在新產業中開發新產品,并拓展新的服務渠道。英國創新部門指出,目前正在探究的新技術將會給商業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新科學技術主要包括量子技術、合成生物學、非動物技術、微生物膜、能源采集、單原子層及新型影像技術;使能技術則主要涵蓋網絡安全、數據、衛星對地觀測、電子學、物聯網、傳感器和光電及機器人自主系統等。

(4)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一國產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企業的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宏觀調控需要通過對企業的微觀調整來實現。對于企業發展而言,其有效的刺激政策是提升企業生產力水平和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的關鍵,而降低企業稅收及實行財政刺激將是扶持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 英國產業結構調整成效

從英國長期產業結構調整形勢看,英國產業結構不僅沒有趨向平衡,反而分化趨勢更加明顯,即工業/制造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而服務業地位卻大幅提升。但從英國展開的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短期形勢看,英國產業似乎開始呈現“優化”局面。

1. 英國產業結構調整長期成效。

(1)國際貿易地位不斷下降。英國商品和服務總出口占世界比重呈不斷下降趨勢。1970年~2015年間,英國商品和服務總貿易額占世界比重從5.44%下降至3.46%,下降近2個百分點。相比之下,美國和德國的貿易世界占比卻在不斷上升,1970年~2015年間,其分別上升2%和1%,這與英國的出口差距在不斷拉大。英國出口份額的下降在歐盟國家尤為明顯。在英國出口的前10大目標國中,除去美國和中國,其余8國都為歐盟國家。除去瑞士,英國對歐盟其他7國的出口份額都呈下滑趨勢,其中法國最為明顯。過去15年間,英國對法國出口份額下降近3個百分點,對德國出口下降近2.5%,意大利下降近2.1%。相比之下,英國向非歐盟國家的出口卻在不斷提升。

英國國際競爭優勢的逐漸喪失及國際貿易地位的下滑,除受全球化、國內和國外競爭政策等因素制約外,與英國產業結構的不斷演進及產業政策的實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產業政策在不同時點的“錯配”導致產業結構“失衡”加劇,致使英國制造業競爭優勢和國際地位的不斷“丟失”。

(2)制造業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逐漸降低。在經濟發展歷程中,英國“去工業化”程度極高。從產業增加值占比情況看,英國工業和制造業占比呈不斷下降趨勢。過去25年間,英國工業增加值占比從1990年的31.59%下降到2015年的20.17%,而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從18.85%下降到2015年的10.26%,兩者分別下降約11.4%和8.6%,且一直呈不斷下降趨勢。而就國際競爭力而言,英國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截至2015年,德國制造業份額占比最高,其次是美國、法國,英國制造業占比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2000年~2015年,德國、美國、法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分別下降17.7%、20.04%、28.62%,而英國占比卻下降了34.5%。

金融危機后,英國加大了對制造業的投入和關注力度,其中,制藥行業、航空航天、化工業、交通設備等中高端技術制造業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疲軟”的國際經濟和動蕩的國際政治背景下,英國制造業卻很難得到有效提升。

2. 英國產業結構調整短期成效。金融危機后,英國就產業結構進行了新一輪“大刀闊斧”的改革,雖然調整效果并不顯著,但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優化”局面。

(1)貿易逆差在波動中出現“縮小”趨勢。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英國貿易收支呈現出“升-降-升”的發展趨勢。尤其近些年來,伴隨著英國對制造業發展的更加重視,以及在相關政策的刺激及相應產業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英國的制造產業,如汽車業、造船業、航空航天、化工產品、交通設備等中高端技術產業的出口相對擴大。同時,伴隨英國進口幅度的下降和服務業出口的增加,貿易逆差開始逐漸縮小。英國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2015年的貿易收支逆差為385.6億英鎊,較2008年降低16.5%,貿易收支整體形勢有所改善。

(2)中高端技術制造業發展有所突破。英國統計局(ONS)數據顯示,英國中高端技術制造業部門的產品銷售值在2015年有較大提升,如交通設備、制藥行業、汽車業等高端部門,較2014年同比增長7.7%、2.2%及2.3%,相應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值為0.56%、0.06%、0.3%。相比之下,英國的中低端制造產業的發展則一直處于衰退之中,且發展地位在不斷下降。

(3)服務業呈穩定增長態勢,但增長趨勢有所減緩。英國統計局數據顯示,就服務業增加值和對經濟的增長貢獻看,英國服務業發展仍呈現穩定增長態勢。2015年,英國服務業增加值指數同比增長2.7%,其中,四大主要服務行業,如酒店&餐廳、交通、倉儲&通信、商業服務&金融,同比增長4.6%、4%、2.9%和0.3%。2016年1月~4月,服務業發展形勢依舊強勁,其各個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長2.7%、2.7%、2.2%和3.0%,而四大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為5.5%、3.7%、3.1%和1.1%,可以看出,服務業的發展仍呈穩定增長趨勢。

然而,服務業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金融危機后,英國服務業出口占世界比重已從2007年的8.7%下降至2015年的7%,且占本國服務業主導地位的金融業和保險業的下降趨勢更加明顯。由此可見,英國服務業雖整體向好,但增速正在減緩。

四、 啟示與展望

金融危機后,英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更加明確。在加快制造業回流進程中,不斷加大對中高端技術制造業、綠色智能產業及信息科技產業的發展,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再平衡”。雖然英國經濟發展仍舊面臨眾多不確定性,但從英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及所擁有的優勢競爭力看,英國經濟未來仍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1. ICT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伴隨“工業4.0”時代的到來,生產環境和居民的消費方式等將會發生重大改變,而英國發達的ICT技術、成熟的商業市場與現代生產網絡的充分結合將給未來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發展空間,提高生產效率及國際市場份額。數據顯示,英國2011年ICT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7%,在OECD國家位居第四位,這對英國未來具有重要推動意義。

2. 英國創新能力強。在2016年的《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中,英國的創新指數全球排名第三位,是僅次于瑞士和瑞典的第三大全球創新國家。在全球經濟增長中,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英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將不僅來自于服務部門的持續發展,更是來自于信息科技、高端制造業與現代生產網絡的充分結合,以此創造更大的創新力。

3. 英國具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優良的營商環境是提升生產力和吸引外資的重要保障。在商業調查中,英國被認為是全球商業最為友好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英國2016年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第6位,較2015年和2014年分別提升2位和4位??梢钥闯?,英國為促進經濟增長,不斷改善本國營商環境及提升本國競爭力。英國優良的營商環境會給英國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當然,英國經濟及產業發展在充滿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眾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制約。英國“脫歐”極大降低了英國商業信心指數,致使英國未來的國際經貿市場面臨嚴峻挑戰;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充滿變數,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不斷降低的國際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英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進程;伴隨英國政府的更迭,英國產業政策方面將存在更大變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A New Era of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the UK[R],2013:6-8.

[2] 孫彥紅.試析1970年代以來的歐洲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視角[J].歐洲研究,2014,(1):14-25.

[3] 王展鵬,主編.英國發展報告(2015-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4] 楊公樸,干春暉.產業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 張捷.全球分工格局與產業結構的新變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26-28.

作者簡介:劉媛媛(1986-),女,漢族,山東省濰坊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歐洲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歐洲經濟。

收稿日期:2017-01-10。

猜你喜歡
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英國
私募股權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城鎮化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研究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中小企業如何適應產業結構調整
淺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
英國“脫歐”的經濟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