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文明的自覺
——袁運生藝術展”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7-03-06 08:40李暨涵整理
中國美術館 2017年3期
關鍵詞: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壁畫

李暨涵 整理

2017年4月6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協辦的“走向文明的自覺——袁運生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該展是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之一,分為四個部分:“水墨意蘊”“道象”“融貫中西”“記憶”全面回顧了袁運生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藝術創作之路,展出的作品包括水墨、油畫、銅版畫等141件,以及素描、速寫等習作二十多件。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公開展出。

“走向文明的自覺——袁運生藝術展”學術研討會于4月6日下午在中國美術館召開,出席學術研討會的專家有: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子康、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鐘涵、云南藝術學院教授姚鐘華、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委會主任劉秉江、清華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景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丁方、河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費正、山東師范大學教授范夢、董希文之女董一沙。研討會由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張晴主持。

袁運生的藝術求索之路

回望袁運生數十年的藝術之路,他把近乎狂熱的熱情傾注到對中國文明自覺的探索中,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藝術實踐上,都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在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和造型精神,獨造新境方面取得卓著成就。袁運生的藝術和求索,具有特殊而普遍的意義。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子康在發言中評價說,袁運生以西方藝術家慣用的人體為媒介,以他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世界,他的作品找不到空洞的沒有內涵的語言,語言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張子康在隨后的發言中總結,袁運生能夠形成自己對藝術特殊的表達,不管是強勁的,還是含蓄的悲壯的,都能夠讓自己的創作思想感染觀眾。他受美國藝術影響,但他的作品中所折射出來的卻是中國人文精神,并將這種人文精神作為感性形式進行智慧性的轉化。這種轉化使他的藝術涌動著不息的生命力。欣賞他的作品不僅能得以強烈的情感體驗,還能看到鮮明的藝術求索。

中央美術學院鐘涵教授認為,袁運生這樣一位杰出畫家的出現,可以視作一種當代的藝術現象,而且是很有時代意義的藝術現象。并不是每一個畫家都能像袁運生一樣把自己的努力提升到民族和國家的當代的文明高度來評價。作為現當代中國人,他與中國特色的當代文明以及未來的文明創造的自覺有著緊密的聯系,這對于中國當代的藝術家們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是極好的范本。

中央美術學院孫景波教授是袁運生相識多年的好友,他在發言中回憶了袁運生在學生時代的形象。他說袁運生在美院求學的那個年代,在同學當中,有某種偶像性的影響,被美院公認為在藝術上不拘一格,有一種很叛逆的精神,而且有很強旺的藝術表現力。他畫的線描人物很快,一切都在心中完成,而不是看一眼畫一眼。把人頭畫完了就卷過去了,畫到腳的時候,最多能看到膝蓋,這是何等的控制和駕馭對象的能力。孫景波教授隨后說,在中國的現當代藝術家當中,袁運生具有一種領跑者的勇氣和見識。正是由于這樣的勇氣和見識,引發了很多人對他的敬重和喜愛,他也自然得到了許多的幫助和支持。

云南藝術學院教授姚鐘華在發言中就袁運生的藝術精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艱苦的生活使袁運生更堅定、更堅強,甚至有些頑固,使他能夠一意孤行。袁運生最大的優點就是很自由,他的作品有一種自由的氣息和自由的精神,非??少F。他的作品很大氣,也不在乎得失,而在于總體的精神。

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委會主任劉秉江也是袁運生的好友,他在發言中提到了對袁運生求學時代的印象,他說在當時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的學生里,能夠對西方的繪畫,對油畫有非常深刻認識和理解的,只有袁運生一人,他是真正對西方繪畫各個流派有深刻認識的。隨后他又談到了袁運生赴美后的創作,他認為袁運生去了美國后,在理論和理念上跟以往完全不同了,實際上他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精神回歸中國,一直貫穿到現在。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在評價袁運生的作品時這樣說:袁運生要把中國書法出現之前的造型傳統和書法出現之后的筆墨傳統合為一體,這是很大的挑戰,因為這兩者之間有不可避免的抵消性和排斥性。但是,憑借著過人的才氣和藝術氣質,他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本身就是一種文明。朱教授又在隨后的發言中補充說,文明的自覺就是當一個藝術家能夠在歷史上創造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當代任何人的藝術風格時,歷史就會記住他。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而且堅持做下去,他就會成為藝術史中的藝術家。

袁運生在1982年第一次西北考察之后,發表了一篇題為《魂兮歸來》的文章,以期喚醒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此文一度在中國美術界激起很大反響,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丁方教授就深受其影響。他在發言中談到,袁運生的《魂兮歸來》影響了一代人,自己可以算是其中的受益者,也是追隨者。當時搞不清楚方向究竟在哪里,也借鑒了很多西方的東西??吹竭@篇文章的時候,忽感如沐春風,感覺在西部,當時不發達的地區,反而有一種魂魄的存在。三十多年過去了,這篇文章的價值和意義不僅沒有消逝,反而更加凸顯了。

清華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則在發言中說,回看袁運生的藝術生涯,讓他想起了龐薰琹。他們雖然是兩代人,但是做了相同的事。龐薰琹在20年代留學,回國以后,就開始狂熱地擁抱自己的傳統。袁運生是80年代出國,回來以后也是同樣狂熱地擁抱傳統。他們都是呼喚傳統藝術靈魂的人。他們的赤子之心,對傳統藝術靈魂本源的探索,讓人們感覺他們跟古人非常近,跟現代人非常遠。有人認為他們是反叛的,其實他們是回歸傳統的。這兩個靈魂象征著中國一代又一代在黑夜里守望傳統的人。

河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費正在發言中也提到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袁運生作品中的體現。他說,正如袁運生所言,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一直發展著抽象的藝術,它有極大的包容性,這些方面可以歸結為“道”,道的貫穿能力非常。袁運生對中國文化精神的這種“道”有著透徹的參悟,他看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本身就是道的體現。他總是回到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在中國古圣先賢的思想中尋找答案。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范夢認為,袁運生是充滿了矛盾的人,他的實踐、他的繪畫是現代的,可是他主張的是傳統。袁運生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達到的藝術水平是極高的,能與袁運生的藝術表現力相提并論的藝術家,在當今的美術界屈指可數。

我國當代著名畫家董希文是袁運生的恩師,董希文的女兒董一沙女士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她回憶起了董希文和袁運生之間40年前的交流。她說關于藝術自覺,在袁運生三十幾歲時給董希文的書信里就能看到很強的因子。一個30歲出頭的青年,就已經表現出很強的理性思維。他不僅一再給罹患癌癥的董希文寫信,鼓勵他,更在信里闡述了董希文的藝術貢獻、藝術思想、理論精神,闡述他對中國文化的意義和對油畫民族化的思考和展望。時隔四十幾年,袁運生的思想脈絡和成長的軌跡都能從信中有所體現。就像他的畫一樣,盡管從早期到現在的面貌變化很大,但從氣質上講是一以貫之的。

機場壁畫的深遠影響

20世紀70年代末,袁運生以云南西雙版納為題材的人物線描和在北京首都機場的大型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引起了美術界、文化界乃至思想界的關注和廣泛爭論。也正是這件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標志性圖像之一,也讓袁運生及其藝術探索廣為人知。在此次研討會上,各位專家也就機場壁畫對中國美術產生的影響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景波認為,如果說中國美術界在80年代有一個最重大事件的話,首當其沖的就是機場壁畫的出現,它是成為拉開中國現當代藝術序幕的標志事件。他還說,在機場壁畫當中,袁運生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是最具特色,而又最具爭議的,在藝術表現力上也是別具一格的,讓所有人看到了一種探索。如果機場壁畫是一支隊伍,袁運生在則其中扮演了號手,近乎領跑者的形象。如果中國要寫現當代的美術史,誰也沒有辦法回避機場壁畫對當時中國美術界的影響。因為那不僅是內容上的創新,而且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出現了袁運生這樣的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少軍用簡潔的描述來肯定機場壁畫的深遠影響力,他說機場壁畫是在歷史特定變革期的著名的藝術品,代表那個時代文化和藝術的變革。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以后,中國文化界在這些年開始慢慢地反思。袁運生作為藝術圈里的人物,他在這一點上是突出的,他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就是這種反思的直接產物。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范夢也對機場壁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潑水節——生命的贊歌》適合于現代中國人,無論是是內行還是外行都能普遍接受。這幅作品從草稿到正稿,只用了非常短的時間。他同時認為袁運生可以在《潑水節——生命的贊歌》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發展。

董一沙女士在發言中這樣評論說:《潑水節——生命的贊歌》的主體基本上是相對流暢的勾線,到后來酣暢恣意的大寫意,這也體現著袁運生對線的興趣,是他藝術性格當中的重點。很多搞書法的人想向現代邁進,把字體解構之后,嘗試著用單獨的線去表達。袁運生看似“不中不西”的表達方式也是對線的寫意的表達運用。

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的構建

1996年,袁運生受中央美術學院的邀請,回國主持油畫系第四工作室的教學工作,同時,其創作思想逐漸轉向為建構新的中國當代美術教育造型體系而努力。在研討會上,各位與會專家也就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的建構這一議題充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云南藝術學院教授姚鐘華在發言中首先談到了有關藝術多元化的觀點。他說經濟是全球化、一體化的,文化則一定是多元化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經說過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文化要保持多元化。既然文化是多元化,美術則也是多元化的,美術的教學更應該是多元化的,也必然是多元化的。要建立本民族高等美術教育體系,首先要對民族體系有一個很好的梳理和認識,要研究這些藝術家是怎么產生的。而這個體系本身,也應該兼具民族性和開放性。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則對如何構建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在構建這個體系的過程中,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以一個廣闊的胸懷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最重要的是怎么研究傳統并且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基礎營養和形態。大家都應該慶幸還活在中華文明之中,但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這個文明的理解和認知有所欠缺,這個問題已經越來越緊迫。

王少軍則在發言中高度評價了袁運生在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的構建中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說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以后,中國文化界在這些年開始慢慢反思。袁運生作為藝術圈里的人物,他不失時機地在任何可能的場合,都會提到關于中國高校的造型系統建立的問題。還談到,當下國內的基礎教育是西方傳進來的系統,以至于對于今天訴說中國的故事、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情感,似乎一直有隔閡,大家都擺脫不掉西方的造型傳統。構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不僅僅是表象上的符號上的繼承,更應該是把傳統的精神,最有價值的內核,傳達到各種形態的多元的藝術形式里。

袁運生也就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要建立起中國自己的高等美術教學體系、基礎教學體系,必須明確我們跟西方是并列的關系,中國文明是東方的主體,這兩者之間各有各的特色。我們再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堅持中華文明的思路,一直走下去,必有光明的前景。袁運生也借此機會談到中國應該有自己完整的現代藝術教育規劃。他說中國是東方大國,有條件通過自己的文化資源來重建一個中國的高等美術教育體系,這件事情勢在必行。中國有充分的資源,比如中國的青銅器體系,中國的古代雕刻、古代繪畫、書法等等。作為中國新的美術高等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這些理所當然可以承擔起教材的責任。很希望能看到這個思路能在今后有一定程度和規模地實施。

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張晴在總結發言中表示,幾代同仁匯聚一堂暢談與袁運生在不同時代的交往,不同的時間點串聯起來,展現了他從在美院上學、“反右”運動、在長春參加工作、深入云南寫生、機場壁畫事件、赴美深造、回到美院任教的整個藝術人生。幾十年來,袁運生堅守弘揚中華文明的教學思想、在創作中提倡文化自覺,以其藝術家的狂熱與教育工作者的虔誠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藝術及藝術教學探索。此次展覽以“文化自覺”為命題,是袁運生在國家美術殿堂的登高一呼,如果我們一代又一代藝術家扛著“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大旗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國美術的高原上聳立起一座又一座高峰,則指日可待。

猜你喜歡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壁畫
品讀文與畫
——中國美術館藏文學插圖精品展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如鏡取影 妙得神形
——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畫展
同心協力寫丹青
——中國美術館藏書畫界全國政協委員美術作品廣西展
壁畫上的數學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央美術學院“接力”系列展:藝術再長征
幫壁畫“治病”
韓亞洲
寇月朋作品欣賞
中國美術館百年美術收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