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任子遺書》的家族修身哲學

2017-03-06 08:16任鵬程
關鍵詞:遺書言行交友

任鵬程

試論《任子遺書》的家族修身哲學

任鵬程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為了塑造和培養族人的道德素養和品性人格,中國古人尤其注重家族文化的傳承和培養。家族文化固定流傳的形式便是家族訓言。其中,《任子遺書》便是記錄任氏族人訓言和教誨的文本,它長期被任氏族人奉為修身養性之圭臬,反映了任氏族人的家族哲學。筆者以為,立足待人接物和修身智慧的角度而言,《任子遺書》所言的成人之道可以劃分成為學、忠孝、言行、交友、禮樂等等五個方面,先賢的這些修身教誨對于目前促進現實道德增益、弘揚家族文化繁榮和推動儒學深入研究仍然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任子遺書》;家族文化;修身處世;文化傳承;儒學

家訓和家風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為了保持家族族人較高的道德素養和人口的興旺繁衍,古人習慣地將祖先的訓言和教誨等凝練成文字,篆刻刊印成書以供族人學習。在這其中,《任子遺書》便是典例,它長期被任氏族人奉為修身養性之圭臬,諸如任孔昭《先賢任子遺書序》指出:“余自童稚時,先君即以我祖先賢遺語授余,今五十余年,珍懷篋笥中。經甲申之變,兵燹流離,南北奔馳,即簽道屢厄,未嘗不攜以自淑也?!币源?,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便會逐步實現。從某種程度上說,《任子遺書》便是任氏①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特色,而有關“任姓”,人們通常以孔子的弟子任不齊作為任姓的始祖。文獻資料記載:“任不齊,字選,桃鄉人氏(即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市地)。父任悝,母南宮氏。任不齊生于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前545年),周元王八年九月(前468年),卒,享年77歲,葬于桃鄉?!眳⒁妼O定朝、孫建朝:《從<黎平任氏族譜>中發現的任不齊生世材料》,《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第8期,第56頁。家族哲學智慧的反映和代表。那么,《任子遺書》②此處需要說明兩個問題。其一,《任子遺書》的版本問題。就筆者所見,《任子遺書》有同治乙丑重刻,任城書院藏版。但是目前尚無點校和注釋的單行本正式出版?!度巫舆z書》全書總共《三才》、《為學》、《忠孝》、《言行》、《治道》、《進賢》、《刑賞》、《禮教》、《樂訓》、《燕居》、《問答》(上、下篇)十二篇。開篇有任孔昭《先賢任子遺書序》一文,末尾有宗稷辰《重刻任子遺書書后》一文。其二,《任子遺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問題。作為任氏族人的家族訓言,后世族人一般將其追溯為任子所作,文本借任子之口而闡發微言大義。然而,自漢以來史官著錄都沒有《任子遺書》的記錄,以至到清代同治年間才有明確記載其大規模公開刊印的事跡。所以,筆者推測,《任子遺書》的作者是任氏家族族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書籍的編撰和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的過程,其最終成書時間在清代同治年間。參見任鵬程:《任子思想研究》,《濟寧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5-13頁。的家族修身③中國古人以為,“修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人的道德修養和人的身體修養,儒家亦是如此。參見羅時銘:《試論古代的“修身”》,《體育文史》1992年第1期,第13-16頁。筆者以為,就儒家而言,儒者們雖然也談及身體鍛煉的方式、運動的時間以及健康體魄的意義。然而,他們所言的“修身”更多的是側重道德品質的涵養。所以,“修身”和“養性”一詞常常連用。本文所使用的“修身”一詞的涵義就是立足于此。智慧涵蓋哪些方面呢?本文便簡要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筆者以為,就家族修身智慧而言,《任子遺書》所言的成人之道可以劃分成為學、忠孝、言行、交友、禮樂等等五個方面。

一、為學之道

學習一直是儒家所倡導的??鬃訌氖鍤q便有志于學習,并以為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保ā墩撜Z?為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不僅如此,孔子以為,為學之道的目的就在于完善自己,即追求理想的人格。是故,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ā墩撜Z?憲問》)顯而易見,儒家的學習是一種為己之學,即學習與德性的涵養密切相關。

任子師從孔子,《任子遺書?問答下》記載了任子拜師孔子求道的故事,文曰:“蒯伯儀游于齊,齊平公悅之,曰:‘子何師?’對曰:‘桃鄉任子選,臣之師也?!唬骸讶艘蜃右越蛔又畮?,可乎?’對曰:‘吾師,仲尼之徒也。尊詩書,崇禮樂,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君欲交之,其可得乎?’公使人以帛召之?!边@足以說明,任子的為學也是為己之學,即修身的學問。那么,為學之道的內涵是什么呢?任子指出,它涵蓋三個方面。

(一)為學即求仁

任子以為,為學之道的目的是治己,即“求仁”?!叭省笔侨寮覀惱韺W的核心范疇,孔子以為,它是可以欲求的,正如其所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任子師從孔子,他以為通過刻苦的學習便可以獲取“仁”,諸如他說:“學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不勤學無以為知,不勤教無以為仁?!保ā兑菡撜Z》)子選居魯,因南宮適見孔子,問仁。子曰:“仁者,人也??思簭投Y,天下歸仁,斯之為仁,斯之為人?!保ā度巫舆z書?問答(上)》)求仁治己便可以成為君子,任子以為,君子的品德猶如美玉一般,他們將儒家的仁、智、行、禮、勇、樂、忠、信等完美品質集于一身,子選侍側,孔子與之坐曰:“吾語女,昔者君子比德與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栗而理,智也;廉而不劌,行也;垂之如墜,禮也;折而不饒,勇也;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保ā度巫舆z書?為學》)為學之道的目標就是成為如此這般品質優秀之人。

(二)存誠之謂仁

任子以為,為學之道要存誠?!罢\”是儒家的重要概念,古人以為,誠和信二字在本義上可以相互貫通和互訓的。許慎《說文》曰:“誠,信也?!雹賉漢]許慎著,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52頁?!墩f文》曰:“信,誠也?!雹赱漢]許慎著,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52頁。焦循注解《孟子》曰:“‘信,誠也?!\,猶實也。有即‘亡而為有’之有,可好未必其不虛也,實有之矣,是為信也?!雹踇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995頁。簡言之,“誠”即是指實有的、原初的狀態。換句話說,“誠”是本然的、杜絕人為。任子以為,保持人的本然狀態便是為仁之本,即,“存誠”是仁義之本。子選曰:“敢問仁?!弊釉唬骸按嬲\之謂仁。誠也者,無欲之基也。以無欲養其善,則動無不善。防其妄,復其善,則誠存,誠存則心志清,明仁之機由以生,故曰存誠之謂仁?!保ā度巫舆z書?為學》)與此同時,“誠”也是無欲之基,人們普遍存有“好善如好色焉,緇衣之懷,篤於中心;惡惡如去草焉,巷伯之罰,嚴于加身?!保ā度巫舆z書?為學》)但是只有“去惡積德”,才能“終身勝人?!保ā度巫舆z書?為學》)即成為品德完美的人。

(三)學不可以已

任子以為,為學之道貴其日益,戒其日損。求學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相反,這條道路漫長而持久,這便是“學不可以已”。所以,求學過程之中要耐得住性子和脾氣,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戒驕戒躁的心態?!渡袝?大禹謨》曾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比巫又赋觯骸爸t受益,盈招損。損益者,天地之運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人可不慎與?”所以,“為學貴其日益,戒其日損?!保ā度巫舆z書?為學》)換言之,只有日積月累,小溪才能匯成河流,土丘才能成為高山,駿馬才能奔跑千里,相反,如果三心二意,朽木也難以折斷,正如荀子指出:“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保ā盾髯?勸學》)與此同時,任子主張學習態度也要懂得謙虛禮讓,不可驕傲示人,諸如老子曾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保ā独献?67章》)任子以為,“君子不以才知先人,故為天下母;不以富貴驕人,故為天下谷?!保ā度巫舆z書?為學》)顯然,貴其謙虛,戒驕戒躁在古人看來亦是一種生存智慧。

二、忠孝之道

傳統儒家倡導忠孝之道。對于“忠”,孔子曾說:“與人忠?!保ā墩撜Z?子路》)“行之以忠?!保ā墩撜Z?顏淵》)“孝慈則忠”(《論語?為政》)而對于“孝”,孔子以為,孝是為仁之本,他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簡言之,“忠”和“孝”都是人際活動的準則和教條,然而,不論是為忠,還是盡孝,兩者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追求“仁”,即,忠孝之道與道德養成相關。

任子指出:“恭以持己,則遠于患;敬以與人,則人愛之;忠以存心,則和于眾;信以處事,則人任之。修此四者,故成也?!保ā度巫舆z書?為學》)簡言之,恭、敬、忠、信等四者都是為人的基礎。那么,僅僅就忠孝之道而言,任子又有何見解呢?筆者以為,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考察。

(一)孝的含義、地位以及為孝的方式

任子以為,孝是做人的根本。子選問于孔子曰:“人道孰為大?”曰:“孝弟為大?!保ā度巫舆z書?忠孝》)郭店楚簡甚至直接把“仁”與“孝”放置到同等的地位,《六德》篇指出:“謂之孝,故人則為(人也,謂之)仁。仁者,子德也?!雹倮盍悖骸豆瓿喰Wx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71頁?!缎⒔洝穭t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保ā缎⒔?開宗名義》)顯然,“為孝”是德性修養緊密相關。不僅如此,任子以為,“孝”也是治理國家的基礎,關乎國家社稷。他說:“立國孰為本?”曰:“仁義為本。孝弟,人之始也;仁義,德之至也。反乎其始,進乎其至,此為上治?!保ā度巫舆z書?忠孝》)其實,在古人看來,“盡孝”不僅是與道德生活和國家治理有關,而且,“盡孝”也是表達出對生命和源頭的重視和崇拜,《周易?系辭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鄙幌⑹怯钪娴幕咎卣?,而人之所以生就是源于父母,《荀子?禮論》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笔谭罡改?、為之盡孝是對生命本原的切實關懷,諸如《禮記?蔡義》指出:“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所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親,不敢弗盡也”。任子論孝也持有這一立場,他說:“孝哉,至矣!一言而該,雖圣不加焉。父母,子之天地歟?無天何生,無地何形;天地裕於萬物,萬物裕於天地;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故仲尼曰:‘舜其大孝也與?’”(《任子遺書?燕居》)意思是,父母即是子女的天,沒有天子女便沒有的形體。換言之,父母是子女的生命本原,善事父母即是以生為本,這表達了古人對生命本原的重視。

那么,如何為孝或盡孝呢?孔子曾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保ā墩撜Z?學而》)《中庸》言:“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泵献釉唬骸靶⒆又?,莫大于尊親?!保ā睹献?萬章上》)這也就是說,“孝弟之舉”先由家庭之中的親人開始,并逐步擴展至家庭以外的人,即“事由親始”。任子也這樣認為的,他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謂之悖;不敬其兄而敬他人,謂之逆?!保ā度巫舆z書?忠孝》)“君子敬其大,不遺其細;尊其老,不棄其幼?!保ā度巫舆z書?燕居》)任子提出,子女們要對自己的身體格外愛惜和保護,這是因為身體受之發之父母,所以愛護自己便對父母的尊敬和愛戴,他說:“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缺。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肢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保ā度巫舆z書?忠孝》)此外,子女們要對父母做到養、敬、安等等,并且要嚴格規范自己不能破壞父母的名譽和聲望,這便是:“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敬行其身,無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保ā度巫舆z書?忠孝》)生活之中,兄弟叔嫂之間要做到“兄弟之子猶子也,引而近之,并愛也;叔嫂之異席,推而遠之,防瀆也?!保ā度巫舆z書?忠孝》)對晚輩幼小之徒做到“君子敬其大,不遺其細;尊其老,不棄其幼,古之篤行者與?”(《任子遺書?燕居》)即規規矩矩,恪守禮教。

(二)忠的含義、地位以及盡忠的方式

“忠”字,許慎《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雹賉漢]許慎著,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27頁??鬃釉唬骸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保ā墩撜Z?八佾》)“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保ā墩撜Z?衛靈公》)墨子曰:“為人臣必忠?!保ā赌?兼愛下》)由此可見,古人以為,“忠”是君臣之間的處事準則和方式方法,它的推行者是臣,受之者是君。任子以為,“忠”是“孝”的推廣和延伸,將“孝”的對象擴展至君王和國家便是“忠”,即“移孝作忠”,換言之,為忠內含了為孝,不忠即是非孝。子選曰:“子莫大於孝,移孝以作忠,則忠臣出孝子之門已;弟莫大於悌,移敬以作順,則和氣聚瑞應之徵也?!保ā度巫舆z書?忠孝》)所以,他要求人們“孝子不登高,不臨深,不急難以忘身;忠臣不營利,不徇私,不愛身以忘君?!保ā度巫舆z書?忠孝》)臣下應該像對待父母一般侍奉君主,毫無利己自私心,更不能擅自議論國君,他說:“天下有道則臣不議君,子不議父,天下和平;天下無道則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弟殘,庶人咸非其上矣?!保ā度巫舆z書?忠孝》)他甚至認為,“鞠躬盡瘁忠也,殺身成仁亦忠也。是故大孝格天,大忠貫日,此之謂也?!保ā度巫舆z書?忠孝》)意思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即是大孝。大孝之舉定會感天動地,由此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三綱正,五倫明,天下和寧,災害不生?!保ā度巫舆z書?忠孝》)相反,如果不忠不孝,則災害逮夫身、禍患順之便至,他以賢者和小人對比舉例說:“賢者之事其君也,調而和之,純而厚之,引而化之,天下好之道必昌;小人之事其君也,明而蔽之,聽而塞之,威而灼之,天下惡之身必危?!保ā度巫舆z書?進賢》)最終,任子得出結論說:“有君之尊,有父之親,君父之倫,等於天地,不可廢也;”(《任子遺書?忠孝》)由此觀之,君臣之道不能有所忽視和懈怠,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而“忠”即是為臣的原則。

三、言行之道

語言首先是人們交流溝通的工具。然而,儒家不僅把語言視為交流的手段,而且提倡語言與德性的涵養有關??鬃诱f:“聽其言而觀其行?!保ā墩撜Z?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ā墩撜Z?公冶長》)“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保ā墩撜Z?憲問》)“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保ā墩撜Z?衛靈公》)由此可見,儒家以為,從言行中可窺見一個人的道德品性和道德涵養,即知言即知人。所以,儒家尤其關注言行之道。

觀覽《任子遺書》,筆者以為,任子的言行之道涵蓋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言行之辯

儒家尤其重視探討言和行之間關系,即言行之辯??鬃釉f“言必行,行必果?!保ā墩撜Z?子路》)此即言而有信,不失信于人。任子接續孔子的思路說:“人之生也為其直也,其行也為可繼也。言不過行,行不過言,言行合一,君子之道也?!薄熬硬粸檫`心之行,不為欺世之言,清夜無慚則明旦無伐也?!保ā度巫舆z書?言行》)顯然,任子以為,語言是表達心聲的渠道,即語言反映了人們內心的思想和想法。換言之,“言為心聲”這是古人對于語言的基本共識,后漢王充亦論曰:“何以觀心?必以言。有善心,則有善言。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則有善行矣。言行無非,治家親戚有倫,治國則尊卑有序。無善心者,白黑不分,善惡同倫,政治錯亂,法度失平。故心善,無不善也;心不善,無能善?!保ā墩摵?定賢》)這也就是說,儒家以為,善言源于善心,有善言便有善行,心善故而行無不善,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語言不善,口中充滿奸言、欺言、惡言等等,那么,他肯定存有不善之心,定是德性修養和品格較差的人。簡言之,語言與人的善惡品性緊密相連,人們只有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樹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這便是儒家所孜孜不倦所號召的“誠于中,形于外?!保ā洞髮W》)

(二)謹言慎行

任子主張,做人要謹言慎行,切不可夸大???,《說苑?敬慎》記載:“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边@便是“三緘其口”的歷史典故,孔子以為做人說話要謹慎,所以,他曾指出:“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作為孔子的徒弟,任子也說:“金人三緘其口,而銘之曰古之慎言人也。毋多言,多言多尤;毋多事,多事多敗。其損益之由乎?”(《任子遺書?言行》)最終,他得出:“慮善而動,則動無悔;三復而言,則言寡尤?!保ā度巫舆z書?言行》)的結論。以此號召人們說話之前一定要考慮謹慎周全,萬萬不可肆意而為,更不能隨意許諾別人,向別人做出承諾、約定等等,正如他說:“未行而言,則言虞過也;未言而行,則行有成也。是故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己怨?!保ā度巫舆z書?言行》)

(三)言行與做人

任子以為,語言不僅是人們相互溝通的手段,而且也是修身的途徑和渠道。他指出:“言者,身之章也;行者,德之輿也?!保ā度巫舆z書?言行》)所以,他要求人們言行做到恭以御己、敬以接人、寬以居心、嚴以慮事等等,正如他說:“恭以御己,不恭則近於諂也;敬以接人,不敬則近於傲也;寬以居心,不寬則近於刻也;嚴以慮事,不嚴則鄰於怠也?!保ā度巫舆z書?言行》)同時,他主張做人要恪守慎獨之方,堅守自己的原則,在任何時候言行要一致,言行相符,注重德性的修養,不因貧困富貴改變節操,正如他說:“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至哉是言!”(《任子遺書?為學》)“君子以道克為貴,身安為富,安則泰,克則裕。故有貧賤而塵視軒冕,富貴而漠視金玉者,其中無尚焉耳?!保ā度巫舆z書?言行》)任子將這種人格形象稱為“君子”:“君子者易親而難狎,畏利而難卻,重名而不為非,時動而不茍行,體雖安之而弗忍處,然后禮生;心雖欲之而弗敢信,然后義生。義節欲而治,禮反情而辨,是以無徑情之行,謂之君子?!保ā度巫舆z書?進賢》)無獨有偶,亞圣孟子則將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光輝的人格形象稱之為“大丈夫”,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睹献?滕文公下》)顯而易見,古代儒者都十分關注人格的養成,所以說,他們的學問都是一種做人的智慧。

四、交友之道

儒家注重交友之道??鬃犹岢耙晕臅?,以友輔仁?!保ā墩撜Z?顏淵》)即是說,交朋友是為了仁德的獲取。但是,孔子認為,朋友分為益友和損友兩類,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保ā墩撜Z?季氏》)所以交友之道要親近益友,遠離損友,因為品質好的朋友足以是我們的老師,教導我們從善,是故,孔子說:“擇其善者而從之?!保ā墩撜Z?述而》)

就任子而言,我們以為,他的交友之道涉及以下兩層內容。

(一)朋友對個人的影響以及擇友的意義

任子指出,朋友對人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諸如他說:“與賢者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焉,則與之化而日益;與不賢者處,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焉,則與之化而日損。損益在人,可不慎乎?”(《任子遺書?為學》)《孔子家語?六本》亦有類似的文字表述:“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边@也就是說,和誰交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交友取擇的關鍵在于對方人的品性人格和道德修養,任子舉例子說,與品行優良的人交往猶如居住在擺滿蘭花的房間,居之既久則難以聞到蘭花的芬芳香氣,這是因為自己和蘭花之香已經融為一體的緣故,同樣的道理,如果與道德品行較差的人交友就猶如身處放滿臭魚的污濁之地,久而久之就難以嗅到臭味,這也是因為自己和臭味已經融為一體的緣故。十分顯然,以芝蘭之室和鮑魚之肆為例子,通過對比是要說明朋友對個人的品行的形成影響極為深刻。因此,于我們而言,交友之道要慎之又慎,或者說,交友要與賢者同處,避免與小人交往。無獨有偶,墨子提出:“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士亦有染?!保ā赌?所染》)這便是著名的“染絲說”,墨子以“染絲”意指環境好壞對成人過程的影響極大,所以要選擇環境要謹慎,歷史上亦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便很好地為之佐證。荀子以為,為了防止邪僻產生,君子要擇鄉就士,他說:“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保ā盾髯?勸學》)等等諸例,難以枚舉,這些章句都凸顯了早期學者對環境因素在交友之道中的重視。

(二)交友的方式、方法

既然朋友的影響和意義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交友呢?任子指出,交友不應以富貴貧賤威望而為之,要以朋友的品德為首位。孟子曾經將朋友之道納入五倫之中,他說:“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保ā睹献?滕文公上》)而關于如何交友,孟子說:“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保ā睹献?萬章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任子亦指出:“君子與人,不出惡聲,交友不以利動,其慎潔有如此者。澣衣蔽體,不靡以文身;菲食致孝,不糲以儉親,其誼敬有如此者?!保ā度巫舆z書?為學》)“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賢而惡惡不著者也。人雖曰不利,吾不信也?!保ā度巫舆z書?燕居》)這就是說,有朋友交往不能惡語相加,不能羨慕對方的名利、地位、威望等等,要潔身自好,交友的前提以考察對方品性為目的。與此同時,任子主張,在跟朋友交往的時候,要注重信用,子夏提出:“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保ā墩撜Z?學而》)與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任子也說:“有君之尊,有父之親,君父之倫,等於天地,不可廢也;朋友以信孚,信友可以獲上,是故君子重之也?!保ā度巫舆z書?忠孝》)信用是維持人際關系的關鍵,人之為人,如果無信則難以立足,“商鞅立木”(《史記?商君列傳》)的歷史典故正說明了這一點。

五、禮樂之道

禮樂文化是儒家教化的核心內容。談及禮樂,孔子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保ā墩撜Z?憲問》)“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由此可見,孔子關注禮樂,不僅僅因為它們是一種形式上的具有規范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它們涉及“為仁”,即與人的德性修養密切相關。那么,就任子而言,他的禮樂之道有哪些基本內容呢?筆者以為,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考察。

(一)禮教的目的、來源及其效果

就禮教的目的而言,任子以為,禮教是為了防止民眾淫亂,穩定社會秩序,他說:“無禮之邦,不可與久居?!保ā度巫舆z書?問答上》)不僅如此,對個人而言,禮教也是修身的必要途徑。就禮的來源而言,任子以為,禮是效仿天地而生的,這是禮教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因此,依照禮教而行便是效法天道,他說:“夫禮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調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防之?!保ā度巫舆z書?禮教》)而對于禮的效果和作用,任子則說:“昔者明王奉若天道,本天之義以制人之情。禮行於君臣而官方可序焉,禮行於父子而長幼可辨焉,禮行于閨閫而大小可和焉,禮行於祖禰而幽明聿彰焉,禮行於蒐狩而戎事夙戒焉。由此觀之,君子蓋無物而不由於禮矣?!保ā度巫舆z書?禮教》)簡言之,禮是一種修正人情,調養民性,防止淫亂,維持君臣、父子、閨閫等等關系協調運轉的手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禮在人們之間并不是等同的,它是有等級差異之分的,天子、諸侯、大夫等等需要恪守不同的條文制度規范,并且各種規范之間不能逾越,他說:“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上士二廟,官師一廟,庶人無廟。惟天子有祧,諸侯士大夫缺焉,所以重天統,人不得而僭之也?!保ā度巫舆z書?禮教》)簡言之,禮是約束和制約人們之間關系的工具,它使得人際溝通交流逐步走向條理化、制度化、規范化。

(二)樂教的目的、來源及其效果

就樂教的目的而言,任子以為,音樂是成就完美人格的基礎。正如他說:“君子以作樂崇德,德之崇也,樂有由始也?!保ā度巫舆z書?樂訓》)音樂與人格修養密切相關,因此,任子宣揚樂教。就樂教的來源而言,他以為,音樂是依照天地之道而生的,這是音樂存在的哲學基礎,樂分有五聲、八音、十二律等等,他說:“樂有五聲、八音、十二律,旋相為宮也。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移風易俗,天下皆寧?!保ā度巫舆z書?樂訓》)而音樂的本質則就是陰陽之氣,“陰陽之氣,業為五行,道為五政,調為五音,著為五聲,和為五味,君德應之,皆有其驗?!保ā度巫舆z書?三才》)音樂不僅是單純的曲調那么簡單,它是屬于人的性情,發乎人心而形乎動靜,“樂者,樂也。樂反其所自生,生則惡可已,故形於聲;聲相應,故主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保ā度巫舆z書?樂訓》“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保ā度巫舆z書?樂訓》)音樂亦是人們性情的表達。就音樂的效果和作用而言,任子以為,音樂反映了國家社會的治理情況,太平之際,音樂和諧,亂世之際,音樂悲哀,這便是“聲音之道與政通”:“是故治世之音安而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而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而思,其民困。以聲音之道與政通也?!保ā度巫舆z書?樂訓》)既然音樂與道德涵養有關,同時又關乎國家治理,所以任子提倡通過音樂以治心,他說:“先王平人心以為樂?!薄皹芬詫诵闹?,非聲弗能也。樂和聲,聲依永,故圣人因天地間至神之機,衍之以為樂。曰日者、曰風者、曰雨者,以形用;曰聲者,以神用。正聲入乎耳,而人皆有和平之應,則化民成俗,舍樂其何以哉?”(《任子遺書?樂訓》)最終達到以“和”之境界維持和實現人倫關系之和諧,從而引導整體社會走向安定,不失其序,他說:“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保ā度巫舆z書?樂訓》)由此可見,音樂之道不只是單純滿足耳朵的欲望,也是涵養性情的舉措,更是一種現實的生存智慧和處世哲學。是故,任子指出:“君子修身齊家,平均天下,然后聲音之道興,是樂之發也以身?!保ā度巫舆z書?樂訓》)

六、結論及其意義

通過以上的簡單論述,我們得以窺見《任子遺書》家族修身哲學的基本理論架構,任氏族人訓言以教人做人為目的,做人即是求仁,具體的方法可以劃分成為學、忠孝、言行、交友、禮樂等等五個方面,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一仁五體”。作為任氏族人的家族訓言,文本所蘊含的家族修身智慧和處世哲學極具深遠的現實意義和啟迪。筆者以為,《任子遺書》的家族修身智慧至少具備以下三層意義。

(一)推進家族文化的傳承、弘揚以及繁榮

如我們所知,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傳統家訓一般流傳于家族內部,是特定歷史時期,某個家族的全體成員需要共同遵守的價值準則。家訓代表著祖先對后人、族長對族人、長輩對幼輩在關于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誨和訓示。全族成員都需要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踐行家訓,維護良好家風?!雹偻跷骶S:《家訓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與創新》,見《人民論壇》2017年第4期,第138-139頁。由此可見,家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場所起點,只有個人的品性提升了,整個國家和民族才有素質,正如《大學》指出:“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薄八^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惫P者以為,《任子遺書》所言的修身教誨和做人處事之方等等表達了任氏族人對后人們的殷切希望和深切愛意,這對于目前我們弘揚中華家訓文化、維持家庭和諧和促進良好家風的形成、推進和諧中國的建設等等,毋庸置疑仍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二)助推儒家思想與家族文化兩者之間的深入認知

“修齊治平”是傳統儒家的至理名言。而“中國古代家訓的作者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們本來就是儒學的專家,因此對天地人我的關系了如指掌。所以他們在家訓中諄諄告誡子孫的,幾乎全部都是儒家的生活信條、人生哲理、審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國家觀念、朋友關系、群己關系、貧富觀念等等?!雹跉W陽禎人:《中國古代家訓的起源、思想及現代價值》,見《理論月刊》2012年第4期,第36-40頁?!度巫舆z書》作為任氏族人的家族訓言,任氏族人以孔子弟子任子之口闡發微言大義,其所蘊含的修身智慧和做人之方是傳統儒家為人之道正統思想的代表和典范。所以說,《任子遺書》家族修身哲學的研究必將有助于推進對儒家思想與家族文化兩者之間關系的深入認知,同時也有力地促進當前國學的繁榮昌盛。

(三)促進現實道德增益,緩解目前道德危機

道德問題一直是儒家哲學所關心的要點,儒學在本質上其實是一種人生哲學,即做人的智慧。然而,令人悲傷的是,最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諸多如價值觀念扭曲、社會道德感缺乏、人際關系冷漠、人情味缺失等等道德滑坡現象,就此而言,筆者以為,回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做人智慧不失為解決當前問題的一劑良藥,正如斯維特蘭娜?博伊姆所言:“懷舊不永遠是關于過去的;懷舊可能是回顧性的,但是也可能是前瞻性的?,F代的需要所決定的對于過往世代的奇思幻想,對于未來的現實具有直接的影響。對于未來的考量使我們承擔起對于我們懷舊故事的責任?!雹踇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懷舊的未來》,楊德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第5頁。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任子遺書》所言的做人之道和處世哲學對于促進目前人們的道德增益和緩解道德危機具有積極的意義。

Discussion on the Philosophy of Family Cultivation about Renzi Yishu(《任子遺書》)

REN Peng-cheng
(Advanced Institute of Confucian Studie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In order to shaping and cultivating the ethical quality and personality of the clansmen,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training of family culture.The inheritance form of family culture is the family language. Among them, Renzi Yishu is the text of recording the teachings of the Ren people, it has been long regarded as magic weapon of self-cultivation,reflects family philosophy of the Ren people. I think tha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wisdom of how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Renzi Yishu’s 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aspects, learning,loyal and filial, words and deeds, making friends, etiquette and so on, these moral cultivation teachings of the sages still have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current moral gain,carrying forward the prosperity of the family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further study of confucianism.

Renzi Yishu; family culture; self-cultivation; cultural heritage; Confucianism

B222.3

A

1672-1217(2017)05-0076-08

2017-07-11

任鵬程(1990-),男,山東泰安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常偉]

猜你喜歡
遺書言行交友
孔子論交友
交友如擇居
交友之道
銀環橋下的遺書
《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中TK133敘錄辨正
語錄
請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何功偉:三封遺書寫就矢志不渝的生命篇章
交友天地
遺書之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