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良種提純過程及種苗新型培育技術

2017-03-06 11:41王孝馬金平馬波王佳吳龍軍
現代農業科技 2017年1期
關鍵詞:培育技術

王孝++馬金平++馬波++王佳++吳龍軍++王亞軍++陳彥珍++張占權

摘要 針對目前枸杞種植過程中出現的苗木問題進行了良種提純及新型培育技術分析,對枸杞良種的品種特性、提純過程進行了闡述。通過試驗對枸杞良種的表現進行了研究,發現枸杞良種適應性強,產量高,病蟲害少。同時提出了枸杞良種提純的新型培育技術,可為我國枸杞育苗基礎及枸杞產業發展提供理論以及技術參考。

關鍵詞 寧夏枸杞;良種;提純;培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074-01

枸杞作為我國西部地區一種藥食兩用的特色產業,它的保健效果越來越受到各界的認可,國內外市場對其“質”和“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大。近年來,枸杞產業在我國西北乃至北方地區迅速發展,種植面積和產值都在不斷提高,截至2015年,全國枸杞種植面積達10萬hm2以上,枸杞行業直接產值70億元。

由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研究所優選的“枸杞良種”提純根系發達;抗鹽堿性強;耐高溫、耐寒冷;耐瘠薄、耐高肥,是枸杞優質高產改良品種,與寧杞1號枸杞相比,可增產30%,果實千粒重增加20.58%,栽后5年平均年產量可達4 500 kg/hm2,第7年產量可達5 250 kg/hm2,最高產量可達9 750 kg/hm2。隨著枸杞品種的老化,枸杞栽培也出現諸多問題,所以對以往主栽品種提純改良是目前枸杞育苗技術的關鍵問題。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研究所于2007年開始通過選擇 “枸杞良種”[1]母樹在其樹體上采取嫩枝插穗,通過組培繁育建立優質寧杞1號種源采穗圃,并通過設施嫩枝微型扦插等技術對“枸杞良種”純種苗木進行大田栽培,對現有已退化的枸杞基地進行提純使之保持穩定高產、品質優良。本研究針對目前在我國表現較佳的枸杞良種“枸杞良種”進行提純以及新型培育技術進行研究,旨在為我國枸杞產業發展提供優良的枸杞育苗技術。

1 品種特性

“枸杞良種”提純是在原寧杞1號枸杞品種基礎上,進一步提純化,使植株保持原母系的優性系。該品種成齡樹結果枝細長柔軟,荊刺少,鮮果千粒重700 g,干果特級率達到92.5%以上,高產且抗性強,使目前不同地區生產上栽培種植最適宜的品種?!拌坭搅挤N”提純在多年多點的品種對比試驗與區域試驗中表現出生長快、自交親和率98.88%、抗逆性強、豐產、穩產、果粒均勻、等級率高等特點。鮮果橙紅色,果表光亮,平均單果質量0.786 g,最大單果質量1.82 g。鮮果果形指數2.75,果身具4~5條縱棱,縱剖面近圓形,先端鈍尖或圓,平均縱徑1.98 cm,橫徑1.23 cm,果肉厚0.44 cm,內含種子10~30粒,果實鮮干比為3.5∶1.0,干果色澤紅潤果表有光澤,含總糖59%,胡蘿卜素1.41 g/kg,甜菜堿1.02 g/100 g。耐擠壓,果筐內適宜承載深度為40~45 cm,產量為4 500~7 500 kg/hm2,最高產量可達9 000 kg/hm2左右,混等干果為280粒/50 g,特級優果率85%左右。

2 提純過程

2.1 形態學特征比較確定其具有特異性

2002年通過枝、葉、花、果形態學特征比對,確定在固原黑城地區收集的“枸杞良種”提純有別于枸杞良種及收集的其他品系;通過來源調查確定原始植株1993年取自原農科院枸杞研究所,課題組將其編號為“枸杞良種”提純[2]。

2.2 對母樹進行經濟性狀觀察確定其具良種特性

2003年少量繁育在黑城地區試栽,經連續4年連續觀察單一品種種植、混植狀態下與枸杞良種相比均表現出結果量大、易制干、成花容易、樹體管理簡單等優點。

2.3 高度自交親和規律的發現與建園技術的確定

2007年通過套袋試驗發現“枸杞良種”提純具有極高的自交親和水平,2008年結合傳粉生物學的課題研究,較為系統地對寧夏枸杞的14份種質(2001年以前的8份,以后收集的6份)進行的套袋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枸杞良種是老品系中唯一高度自交親和的品種,研究結果表明“枸杞良種”提純可以單一品種建園,適宜于規?;a,從穩產、豐產角度而言具備了取代枸杞良種的潛力。

2.4 成花差異規律的發現與整形修剪技術確定

對早春諸多品系的成花數量觀察結果表明,“枸杞良種”提純二年生枝每葉腋0.2個,不屬于老眼植物花類型,但七寸枝花量正常,起始著果節位3左右,生殖生長勢很強,確定“枸杞良種”提純的整形修剪方式為“疏、截”二字法[2]。

2.5 區域試驗與示范

2007年開始著手區域試驗與品比試驗,區域試驗點分別分布于惠農、銀川、中寧,同年開展了種苗繁育工作,2009年在黑城代店地區、銀川市蘆花臺地區、中衛興仁地區、青海海西地區建立示范點,2010年開始在寧夏、青海、新疆、甘肅廣泛地進行試驗示范點建設。截至2010年,“枸杞良種”提純試驗示范面積逾93.33 hm2,試驗示范結果表明:“枸杞良種”提純在各區域試驗示范點上均表現結果量大、穩產、早期產量高的優異特性,可顯著增加種植者收益。

2.6 種苗擴繁

2005—2009年,累計繁育種苗逾42萬株,2010年繁育種苗總量40萬株以上,基本滿足審定后大面積推廣的需要。

3 試驗效果

3.1 區域試驗

于2007—2015年在寧夏中寧大戰場鎮、沙坡頭區興仁鎮、銀川林場、銀川園林場、青海格爾木、甘肅張掖等地進行了相關區域試驗,通過試驗發現,“枸杞良種”提純在種植區都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而且較之原有的“枸杞良種”產量更高、發育更快。

3.2 適生條件及適宜種植區域

“枸杞良種”提純適宜的土壤為土層深厚、肥沃的輕壤土,土壤全鹽量小于7 g/kg。適宜種植在寧夏、青海、新疆、甘肅等寧夏枸杞適生區?!拌坭搅挤N”提純枸杞是在原寧杞1號枸杞品種基礎上,進一步提純化,使植株保持原母系的優性系。對溫度有很強的適應性,目前主要栽植在北緯35°~45°。

4 種苗培育技術

4.1 圃地準備

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排灌良好的砂壤或輕壤地,土壤全鹽量在0.2%以下。育苗前需精細整地[3-4],翻深20 cm以上,認真清理田間雜草、石塊等。結合整地,施腐熟農家肥37.5~75.0 t/hm2作底肥,然后做平床,規格為30~60 m2。嫩枝扦插按1 m×4 m做畦,畦上鋪細沙,厚度3 cm。

4.2 扦插育苗

4.2.1 硬枝扦插。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集生長健壯、粗0.4~0.6 cm的徒長枝,剪成15~20 cm長,用枸杞生根劑l號浸泡24 h,開溝扦插,株行距10 cm×40 cm,填土踏實,插條上端1~2個芽露出邊面,蓋地膜[5-6]。

4.2.2 嫩枝扦插。5—8月采半木質化枝條,剪成8~10 cm長,除去中、下部葉片,用枸杞生根劑3號加滑石粉浸蘸后,插入沙床,株行距5 cm×10 cm,深3 cm,澆水后蓋塑料拱棚并遮蔭[7-8]。

4.3 苗期管理

硬枝插條發芽后,及時去膜,出苗期間保持地表濕潤。芽長3~5 cm時,留1個健壯芽,其余抹掉。苗高60 cm時摘心[9]。嫩枝扦插10~15 d,每天噴水2~3次,以后逐漸減少噴水,小苗成活后,逐漸揭開拱棚煉苗。苗木生長初期灌水量少量多次,速生期量多次少,后期控制灌溉,及時排除積水。灌水后及時松土除草。枸杞幼苗害蟲種類多,要及時防治。

4.4 苗木出圃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在秋季落葉后結凍前起苗[10]。苗起出后立即放置陰涼處,剔去廢苗。起出后如不立即栽植,則應假植。秋季起出的苗,為了方便越冬,應選擇排水良好、地勢高、背風的地方假植,假植后常檢查,防止風干、霉爛。

5 參考文獻

[1] 馬金平,李建國,王文華,等.“寧杞1號”枸杞提純復壯技術研究[J].北方園藝,2009(8):257-259.

[2] 鐘生元.枸杞高產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15-20.

[3] 趙世華,杜相革.無公害枸杞生產實用技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150-158.

[4] 李林業,馬麟,夏德明.枸杞育苗方法[J].北方果樹,2009(3):33.

[5] 鐘勝元,李健,王錦秀,等.寧杞1號豐產栽培技術[J].寧夏農林科技,1991(6):20-22.

[6] 徐咸虎,溫玉峰,王向東,等.寧杞1號枸杞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9):132.

[7] 李丁仁,李爽,曹弘哲.寧夏枸杞-第4章 枸杞對環境條件的要求[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8] 王芝鳳,周榮,顧淑琴,等.綠色食品枸杞標準化生產技術[J].甘肅農業,2012(10):73-74.

[9] 劉全財.枸杞栽培與加工第二章 枸杞的主要生物學特性[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

[10] 李建國,姜文勝,李軍.有機枸杞生產實用技術:第四部分[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培育技術
林木種苗培育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二代杉木采伐跡地營建禿杉速生豐產用材林培育技術
核桃優質育苗技術初探
樟子松種植培育技術探討
千屈菜的特征特性與培育技術
不同基肥對圓齒野鴉椿幼苗生長的影響及其培育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