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新那木斯萊濕地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

2017-03-06 12:32張艷秋
現代農業科技 2017年1期
關鍵詞:保護對策

張艷秋

摘要 在介紹那木斯萊濕地資源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濕地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保護對策。

關鍵詞 那木斯萊濕地;資源現狀;保護對策;遼寧阜新

中圖分類號 P9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158-02

1 基本情況

阜新那木斯萊濕地是遼寧省重要濕地、市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阜新市彰武縣東北部,科爾沁沙地南緣,北與東界和沈陽市康平縣接壤,南接彰武縣后新秋鎮,西與彰武縣四合城鄉相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22°44′44″~122°46′29″,北緯42°40′34″~42°37′14″。東西長2 403,南北寬1 875 m,總面積292.8 hm2。

2 濕地成因及演替過程

那木斯萊濕地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白堊紀,距今有300萬年歷史,這里的沙地主要是由風和水2個基本因素作用而形成的古代河流沖積沙地。中國科學院原林業土壤研究所宋達泉教授認為該區沙地的起源是第四紀冰期后,西遼河及其支流泛濫沉積的沙層,而后因西遼河下切泛濫面縮小而形成的沙質階地。

3 濕地特點

那木斯萊濕地是遼寧省的內陸天然濕地,可分為時令河、湖泊與草本沼澤3種類型。流域總面積為7 240 hm2,最大庫容量620萬m3,最高水位169.2 m,正常水位167.8 m,相應庫容量為320萬m3,常年積水面面積保持在36.3 hm2左右。濕地是天然的自然湖泊,無任何人工雕琢,保持了濕地及周邊區域的景觀自然性,是我國北方沙地邊緣保存較好的一個淡水湖泊濕地生態系統,草甸、沼澤、灘涂、河流、水面等生境類型豐富。

4 主要資源

4.1 自然資源

那木斯萊濕地是我國北方沙地邊緣保存較好的一個淡水湖泊濕地生態系統,是多種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取食地,同時也是緯度最北的野生荷花分布地及黑龍江林蛙在遼寧省的唯一自然分布區,濕地類型以湖泊、沼澤、灘涂、草甸、灌叢、疏林為主,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棲息有各類生物物種828種。那木斯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濕地景觀,為生態旅游的開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那木斯萊旅游資源可以概括為古樸、自然、綠色生態、水草豐美、鳥類珍貴、野趣十足。

4.2 植物資源

那木斯萊濕地植物以華北植物區系為主體,兼有不少蒙古區系成分,在植被區劃上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寒溫帶草甸、草原區的過渡植被帶。保護區內分布有高等植物183種,隸屬于49科110屬,其中蕨類植物1種、裸子植物4種、被子植物178種,分別占總組成的0.5%、2.2%、97.3%。高等植物種數占遼寧省高等植物總數(2 200種)的8.3%;浮游植物154種,占遼寧省低等植物總數(8 000種)的1.9%。屬于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豆科的野大豆、小慈姑2種,占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97種)的0.7%。

4.3 動物資源

那木斯萊濕地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是東亞遼河平原候鳥遷徙的主要停歇地和繁殖地,是生物多樣性較為集中和豐富的地區。有浮游動物38種、魚類32種、兩棲類9種、爬行類15種、鳥類135種、獸類23種、甲殼類6種、昆蟲215種。在全世界存有的15種鶴中,有5種遷徙途經那木斯萊保護區。在保護區繁殖的夏候鳥有52種,優勢種有小、風頭、蒼鷺、斑嘴鴨、骨頂雞、黑水雞、須浮鷗等。近年來,那木斯萊濕地珍稀水禽的數量不斷增加,每年停歇的大天鵝近200只、白鶴50余只、丹頂鶴30余只,是遼寧省域內除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丹頂鶴最大停歇種群分布地。同時,這里也是豆雁、鴻雁、赤麻鴨等雁鴨類水禽的重要停歇地。

4.4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那木斯萊濕地棲息有多種重要野生動物,有國家I級保護鳥類5種,包括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丹頂鶴、白鶴;有國家II級保護動物17種,包括黃嘴白鷺、白鹮、白琵鷺、大天鵝、灰鶴、白枕鶴、蒼鷹、雀鷹、白尾鷂、鵲鷂、大鵟、普通鵟、毛腳鵟、燕隼、灰背隼、紅腳隼、紅隼。其他瀕危鳥類還包括風頭潛鴨和花臉鴨等。

5 存在的問題

5.1 保護與發展矛盾

那木斯萊濕地處于科爾沁沙地的東南緣,屬我國一級生態敏感帶,生態上十分敏感、脆弱和易變。隨著周邊社區發展速度的加快,對濕地的人為干擾也將增加,由于經費不足,自籌經費來源少,管理難以到位,必然會引起濕地退化,加速沙化的危害。如何妥善解決好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矛盾,實現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保護區必須解決的緊要問題[1-2]。

5.2 森林火災隱患嚴重,防火隊伍建設不足

那木斯萊濕地處于干旱區的邊緣,林地連片,灌草豐富,加上風大,特別是冬春季節,防火形勢十分嚴峻,濕地周邊有較大面積的樟子松林,是較為敏感的著火區域,潛在的火災發生率較高,也是難于管護的區域。盡管區內防火采用聯防制度,組建了防火隊伍,但人員素質不高,專業設備不足,一旦發生火情難以及時撲滅。因此,建設防火隔離帶,建立專業或半專業防火隊伍,制訂相應的防火管理目標勢在必行。

5.3 保護管理工作難度大,公眾保護意識不高

濕地處于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周邊社區的環境較復雜,居民進入保護區的人為活動比較多,在一定程度上給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加上基礎建設薄弱,公眾保護意識的宣傳教育開展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保護區管理還缺少有效的鄉村民約或管理辦法,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時有發生。

5.4 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各項經費緊張

由于彰武縣屬于遼寧省的貧困縣,縣級財政經費緊張,保護區建設資金難以到位,日常工作經費來源主要是天然林保護資金,職工待遇較低?;A設施建設滯后,辦公條件較差,保護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5.5 執法力量薄弱

由于缺乏專門的執法機構,在濕地資源受到威脅或破壞時,主要依靠林場派出所開展工作,影響了執法工作的正常開展,也使濕地資源的不可侵犯性受到質疑,影響了濕地工作的形象。

6 保護對策

6.1 建立健全機構,加強隊伍建設

自然保護區要實行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管理站—管護點(檢查站、關卡)三級保護管理體系。根據保護區保護管理現狀,進一步加強保護管理站(點)建設,完善巡護、防火、執法和監測等設施,逐步培訓、引進科研人才,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思想品德好、業務技術精的保護管理隊伍,全面提高保護區的保護能力[3]。

6.2 建立與健全規章制度

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區崗位責任制、目標責任制和承包制,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和任務,做到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目標,形成完善的責、權、利分配制度。建立入湖檢查登記制度和護林員巡湖制度,制定入湖守則,嚴格執行入湖、通行登記手續。

6.3 發動周邊社區群眾參與自然保護區事業

自然保護區要與當地政府、社區群眾共同制定保護公約,成立聯防聯護組織,發動群眾自覺加入自然保護區保護隊伍,建立以保護區管理人員為骨干,廣大社區群眾積極參與的自然保護體系,形成自然保護區與社區共同保護、相互監督、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4]。

6.4 加強執法力度

組織強有力的保護隊伍,依法進行自然資源保護,堅決打擊亂捕濫獵等破壞自然資源的違法活動,維護自然保護區的正常秩序。

6.5 提出科學、合理、規范的管理方案

在對保護區歷史、現狀、資源、社會經濟等狀況進行全面、系統調查的基礎上,編制保護管理計劃,提出科學、合理和規范的管理實施方案,制定和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使保護工作有的放矢。

7 參考文獻

[1] 鄭姚閩,張海英,牛振國,等.中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初步評估[J].科學通報,2012(4):207-230.

[2] 翟可,徐惠強,姚志剛,等.江蘇省濕地保護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175-180.

[3] 戴建兵,俞益武,曹群.濕地保護與管理研究綜述[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6(3):328-333.

[4] 張慧,李智,劉光,等.中國城市濕地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2016(1):103-107.

猜你喜歡
保護對策
河北塞罕壩保護區馬鹿初步調查及保護對策
淺議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海南州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保護對策
仡佬族語言瀕危程度及其保護對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區耕地保護現狀及對策探討
滄州海洋生態環境與保護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