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談職業教育

2017-03-07 23:21孟慶黎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信息 2017年6期
關鍵詞:職業高職教育

周 俊,孟慶黎,等

專家談職業教育

周 俊,孟慶黎,等

1 中等職業教育如何“特”起來

對于職業教育來說,沒有特色就沒有旺盛的生命力?!白屄殬I教育特起來”是陳寶生部長對職業教育發展生態的期望,更是對職業教育特質的揭示?!疤亍本褪桥c眾不同,與他人有異;“特起來”就是致力于從學校專業實際、師資實際、文化實際出發,致力于“名優土特產品”的創造。中等職業教育如何才能“特”起來,特不特,看工作。中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形成,需要提升工作探索的廣度、工作創新的深度和工作推進的力度。

1.1 厘清思路把握內涵,建構“特”起來的理論基礎

特色的本質就是與眾不同。企業管理學上將“特色”定位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好”。中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應是一種先進的、獨特的,既具有豐富實踐基礎,又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理論和行動的綜合體。

1.2 讓中等職業教育“特”起來,其內涵應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相對于普通教育,在理論基礎、應用規律、服務面向、需求特點、學生特質、教學要求、教師能力、辦學目標、評價標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鮮明個性。中等職業教育對其類型特色的研究深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亟須從職業性與教育性相融合的維度去歸納和創新,打造出中等職業教育的“名優土特產品”,形成職業教育的“中國特色”。

二是職業教育的特色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是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載體,也是中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最終落腳點。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形成需要眾多特色學校的存在,也需要通過特色學校的打造來顯現、鞏固和提高。

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歸納、提煉和特色學校的打造是中等職業教育“特”起來的兩大行動任務。類型特色是中等職業教育“特”起來的前提和基礎,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職業教育特色歸納為特色學校建設。必須認識到,類型特色是特色學校建構的前提,對特色學校的打造發揮著規范和引領作用,沒有類型特色的歸納和提煉,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特色學校的出現;特色學校的打造是中等職業教育“特”起來的落實和成果,沒有特色學校的出現,類型特色的提煉基礎就比較薄弱,建設水平就難以得到保證。只有著力于高水平的特色學校的打造,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特色。

1.3 圍繞質量立體建設,創新“特”起來的行動基礎

提煉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必須著眼于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和行動,著眼于職業教育的未來,堅持整體建設的思路。具體要做到五個落實。

一要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職業教育工作,不僅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重大意義、工作方針、根本任務、辦學方向等,系統回答了職業教育“怎么看”的問題,而且深刻闡述了職業教育如何發展的問題,闡明了職業教育的辦學重點、改革目標、工作原則和發展任務,為職業教育“特”起來奠定了思想原則和理論基礎。

二要落實好職業教育規律。依據規律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創新。堅定不移地遵守堅持教育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等教育外部規律;堅持不移地堅持以德為先、育人為本、工學結合、學做一體等教育內部規律。職業教育的“特”是以科學性為前提的,只有遵循好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才能使職業教育的“特”建構在科學基礎上。

三要落實好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決策和“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時代重任,謀劃好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整體思路。職業教育的“特”是以時代性、先進性為要求的,只有將建構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納入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總體框架,才能保證職業教育“特”的時代先進性。

四要落實好服務需求的總體方針,探索讓需求者滿意的行動路徑。中等職業教育只有通過高質量的需求服務才能求得生存資格,也只有通過高質量的需求服務才能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的“特”歸根到底就“特”在服務需求上。

五要落實好提高質量的總體目標。讓職業教育“特”起來,其整體思路就是通過追求特色、培植特色、發展特色、強化特色來促進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在建設過程中不能為“特”而“特”,應將其納入提升質量的目標上,匯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中。特色建設只有服務于質量提高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1.4 立足全程系統建設,打造“特”起來的學?;A

特色學校從本質上看,是在秉承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基礎上形成的學校文化。特色學校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要經歷積淀、顯現、壯大、擴張的過程。特色學校的打造絕不能將重點放在方法上,而是要一切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中等職業學校的特色探索要考慮9個“怎樣”,即想給學校創造怎樣的環境?提供怎樣的師資?安排怎樣的課程?建構怎樣的課堂?傳承學生怎樣的知識?訓練學生怎樣的能力?培養學生怎樣的素養?建構學生怎樣的價值觀?塑造學生怎樣的人格?

打造特色職業學校在戰略上必須堅持“全面建設”理念,在三個維度上做好工作。一要鞏固傳統特色。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傳統特色和辦學優勢,這是推進學校發展的寶貴資源,打造特色學校必須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傳統特色。二要創新發展特色。發展是硬道理,圍繞發展創新特色是打造特色學校的必由之路。要深化學校內涵建設,積極對外拓展;在充分發掘校本資源基礎上,創新自己的發展舉措;要搶抓機遇,積極作為,在競爭中做強特色。三要培植未來特色。要從技術進步的時代趨勢出發,圍繞未來發展的關鍵點做好文章。特別要抓住智能制造、“互聯網+”等做好文章。

打造特色學校在策略上必須堅持系統建設思路,圍繞可操作性在七個層面上做好工作。一在學校層面上,要高度重視特色學校建設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依據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從學校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辦學優勢辦出特點。二在理念層面上,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在產教融合、校企緊密型合作的基礎上,以提升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關鍵。三在人才培養模式層面上,圍繞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建構、提高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能力、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教育模式的創新、教學模式的改革,著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四在專業建設層面上,注重專業的特色發展,重視特色專業、重點專業和優勢專業的規劃和建設,實行分類建設策略。五在資源建設層面上,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打造教學名師;要高度重視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建構數字校園綜合服務平臺。六在管理層面上,以科學管理、精細化管理為方向,創新管理方式。七在學校環境建設層面上,要致力于優雅學習環境的打造,致力于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校長:周俊)

2 中等職業教育如何“強”起來

“讓職業教育強起來”是陳寶生部長對職業教育發展未來的期盼,也是打造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職業教育的前提?!皬姴粡?,看成長”,“強”起來,就是市場有地位,發展有基礎。中等職業教育如何才能“強”起來,政府的扶持、社會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學校自身成長。中等職業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整合資源、拉長短板,在發展中強化自己,成長自己。

2.1 深化產教融合,培植“強”起來的力量基礎

產教融合是中等職業教育生存的基礎,也是中等職業教育強大、成長的平臺。對于中等職業教育來說,推進成長的力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思想的力量。思想上的力量來自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和對職業教育的堅守。對教育的熱愛,要求遵循教育規律,按科學的理念辦教育,將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養上。對學生的熱愛,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德為先,致力于學生道德品行的提高,致力于學生人格的完善,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建構,致力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致力于專業技能的學習。對職業教育的堅守,要求立足于職業辦教育,立足于校企合作辦教育,不能把學校辦成第二高中。

二是產業的力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支持,現代化程度越高,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也就越旺盛。職業教育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產業是職業教育力量之源,產業盛則職教興,產業弱則職教衰。要創新傳統辦學理念,在學校各種事項的決策上,更多地烙上產業的印記。如學校選址盡可能向產業集聚區靠攏,專業直接定位于產業鏈,依據產業鏈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確定專業的規模、標準和技術層級。

三是課程的力量。強化課程建設要抓好四個重點:首先是課程標準的研制,學校要聯合行業企業共同開發國標和省標以外專業課程的標準,明確相關教學要求,確保所有課程均有完善的課程標準或教學要求;其次是課程開發,通過校企共建共享課程資源,及時更新、補充教學內容;再次是課程實施,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強化信息化課堂教學和信息化實踐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信息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創設和優化學習情境;最后是課程評價,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使課程盡可能完善。

四是師資隊伍的力量。師資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最為重要的力量支撐。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要著重立德樹人理念的強化、有教無類行動的體現、授人以漁意識的建構;要著重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班級管理能力的加強、應用現代技術能力的建構、持續學習能力的強化和專業技術能力的精進;要打造教學團隊,僅靠教學名師單槍匹馬顯然是不夠的,打造教學團隊是學校強大的利器。

2.2 夯實三大要點,找準“強”起來的工作重心

中等職業學校成長是中等職業教育“強”起來的支撐和體現?,F代化條件下,“強”的內容雖然比較多,但關鍵是三個方面。

一是專業的成長。推進專業成長,須從立體建設思路出發,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制訂和完善專業建設規劃,力圖體現智能制造、“互聯網+”等時代要求,有效對接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其次要建構和完善專業建設機制,由校企雙方共同對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過程、教學質量、畢業生質量評價定期診斷與改進。再次要圍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重點,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的專業群。最后要整體推進專業建設,將專業師資、專業教學、專業實訓、專業教材、專業管理、專業素養、專業文化等綜合起來,切忌頭痛醫頭式的“單打一”建設模式。

二是管理的精進。管理是學??沙掷m發展的重要環節,決定著學校能否順利成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應更多地體現科學化、精細化的要求;力求天地人的融合,上要依據教育教學規律,下要立足具體校情,從學校資源實際和學校文化出發,突出以人為本;力求做到先“理”后“管”,“理”在先,然后言“管”;要學會從治理角度進行管理,通過治理來引領管理,提升管理。

三是特色的打造。打造特色,培養校本個性,是職業學校發展自信的第一步,也是學校走向強盛的基礎。不同的學校,其文化稟賦、專業特色、管理特點都各有所長,學校的發展成長,不能步成功者的后塵,必須以校為本,立足于學校的具體校情,從學校的文化稟賦和資源狀況出發,提煉和打造學校的個性特色,推進學校的整體發展和全面成長。

2.3 循環診斷改進,建構“強”起來的自強機制

中等職業教育“強”起來,必須不斷在反思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改進不足。這就需要周期性地進行“診斷與改進”,通過診改及時找出質量建設中的問題,解決問題,拉長短板。

質量提升需要外部力量的激勵,但更需要內生力量的推進。通過診改推進質量的自我糾正、自我調整、自我提升,中等職業學校必須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依據教育部《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和本省實施方案做好準備工作,研讀診改文件、制定診改制度、編寫學校診改工作實施方案、建構診改工作運行機制、完善“抽樣復核”條件、修訂計劃、制定相關質量標準、建構數據管理系統,明確學校相關部門的診斷任務,分解“診斷點”。

二要引導全校教職員工建構質量自我反思意識。反思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一種途徑和方法。職業學校要通過宣傳引導幫助大家認識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通過規定動作讓大家定期進行自我反思。教師可嘗試課后備課,行政管理人員要寫反思日記,學校要定期召開工作反思會,進而讓自我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三要積極履行學校主體責任。重點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依據“需求導向”原則,通過社會調研,弄清學校教學質量上的問題;其次,依據調研結果和學校階段性發展任務,確定教學診改重點;再次,建構學校教學質量標準,特別是專業建設標準、課堂教學標準、教學管理標準等;最后,組織力量進行教學診改,對診斷出的問題及時改進。(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校長:周俊)

3 中等職業教育如何才能“忙”起來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緊密相連的教育,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職業教育產生變化要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要讓職業教育“忙”起來,正是基于職業教育這一特質?!懊ζ饋怼币馕吨鴮W校辦學有生源、人人有事做、學生搶著要,富含活力,蘊藏生機,希冀發展。忙不忙,看市場,職業教育要勇敢地面對市場、走向市場。中等職業教育由于服務面向的區域性、崗位技能的多變性、學校招生的艱巨性、學生就業的復雜性,對市場的依賴性尤為明顯,“忙”也就成為中等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

3.1 立足職教:明確“忙”起來的工作前提

職業學校對自身與經濟社會關系的知識存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楚、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換過程,其中第一步就是職業意識的建構。職業學校與普通學校在表征上截然不同,優質的普通學校往往是靜悄悄的,一切按慣性有序運轉。而職業學校則不同,優質的職業學校往往門庭若市,家長念著你,企業盯著你,政府想著你,也就是說,優質的職業學校都是比較“忙”的學校。學校忙于市場調研,校長忙于企業接待,教師忙于課堂教學,學生忙于社團活動。正是這些“忙”,為職業學校贏得了生存資格和發展機遇。

中等職業學校存有“忙”與“不忙”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從目前學校的辦學行為來看,有沒有立足職教、按職教規律辦學是重要原因。

建構現代職教體系命題的提出,讓一些職業學校產生了誤解,將建構體系簡單理解為通過職業學校的跳板,將學生曲線送上本科大船。加之招生的巨大壓力,誘導職業學校心生異念。有的人在職教心在普,主次顛倒,將主要資源、主要精力放在單招單考上;有的以職業教育為幌子,將職業教育異化成升學教育;有的直接取消了專業教育,把學校辦成了第二高中。這樣做迎合了一些中考落榜生通過單招單考上本科的需求,也一時緩解了生源困難,但從長遠來看,卻不是明智之舉。職業學校的生命之根應該扎在職業土壤上,真正出路是在充分滿足市場需求過程中實現質量的提升。

中等職業學校想要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必須堅定不移地按職教規律辦教育,依據企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工作實際設置課程結構、安排教學內容。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做到工學一體、產教融合,實現腦體結合。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只有遵循職業教育規律,符合職業教育的特質,才能真正提高質量。

3.2 需求導向:夯實“忙”起來的工作基礎

需求導向是中等職業學校贏得市場、贏得發展的必由之路,其需求主要來自學生、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和政府四個方面。

對于學生的需求來說,一是優雅的學習環境,二是舒適的學習條件,三是完備的實訓資源,四是可親的教師隊伍,五是生動的課堂教學,六是周到的學校服務,七是豐富的學校生活,八是多彩的校園文化。

對于學生家長來說,總的需求是好的教育,一是學生的健康成長;二是學生的平安幸福,學生能擁有強健的體魄;三是能讓學生樂觀積極,成為一個好人;四是能讓學生明辨是非、懂得美丑。

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需求則是能錄用到具有核心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對于政府來說,其需求一是有助于實現政府的戰略規劃、成就宏偉藍圖,二是能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適宜的勞動力,三是學校管理科學到位、平穩有序。

中等職業學校辦學只有滿足了上述四類主體的需求,其質量才能被認可,辦學才有意義,招生才有市場,就業才有門路。

需求是職業學校辦學的風向標,但需求的把握又是不易的。因為需求是動態的、變化的,感性的、非客觀的,且充滿個性。這就要求職業學校深入進行需求調研,不僅要調研需求現狀,還要調研影響需求相關因素的變化趨勢;不僅要調研影響需求的客觀因素,還要調研影響需求的主觀因素,如消費者偏好等;不僅要調研相關專業對接的產業,還要調研相關專業對接的產業鏈,盡可能掌握一手需求信息。對調研得到的需求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篩選出理性的需求信息。通過科學路徑,在深入分析個性需求的基礎上,提煉出基于個性又高于個性、綜合個性的需求信息,以此定位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

3.3 超前謀劃:開創“忙”起來的未來空間

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忙”意味著有市場,孕育著發展的希望。中等職業學校必須不停頓地圍繞市場轉,不斷地鞏固市場、發展市場、開辟市場,乃至于創造市場,為“忙”開創未來空間。

職業學校創造市場,存有兩層含義。一是現有市場的開拓。既包括行業、企業等外部市場的開辟,也包括內部市場的開發,特別是目前存有許多空間的學生市場。如何讓學生喜歡學校、喜歡學習;如何讓學生感覺到職業教育有意思、有意義,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如何讓教師在快樂中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實現快樂教學,這些都需要通過市場開發來實現。二是未來市場的創造?,F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迅速發展,每天都有一些職業被淘汰、一些新職業在誕生,新職業的出現迫切需要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而這一切都需要職業學校來完成。

創造市場需要職業學校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要確立積極進取的意識。市場單純靠守是守不住的,只有不斷開拓才能真正擁有。另一方面在滿足今天市場的同時,積極研究明天的市場,提前謀劃,做好適應明天市場的準備。相對來講,職業學校滿足今天的市場比較容易,適應明天的市場卻比較難。人才培養相對于市場現實需求本身就具有滯后性,而且需求主體在人力資源市場上一直處于強勢地位,具有較大的話語權,是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強者。職業學校要取得市場上的主動權,必須將需求主體,特別是行業企業引入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只有這樣,中等職業教育才能贏得市場、擁有市場,長久處于“忙”的狀態之中。(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校長:周俊)

4 提升工匠精神要營造好社會大環境

全球超過200年歷史的企業,日本有三千多家,為全球最多。這些“長壽企業”有著深刻的文化基因,就是都較好地傳承了匠人精神。從各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成長過程看,職業教育只是社會大環境中的一個部分,社會價值觀和工業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濃厚氛圍,全社會對科學規律的尊崇,對規則、制度、標準和流程的堅守,是一個更為根本的基礎性建設。

從我國目前社會環境的實際出發,營造工匠精神的大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4.1 調整畸形的社會價值取向

近些年,從尊稱“師傅”到改稱“老板”,從幾級工很自豪到好技工難找,從崇尚埋頭苦干到追求舒適高薪,這些現象的出現,需要從制度文化根源尋找解決對策。要分析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家對工匠尊重的社會背景及體制特征,通過工匠職級晉升、榮譽授予、國際交流等機制,完善技能人才的評價和獎勵制度;通過提高“巧匠”“大匠”的收入和待遇,持續不斷地為工匠發聲,為工匠精神揚名,讓技能人才經濟收入有保障,社會生活有地位;要引導全社會從發現、發動、推薦、評審、認定、激勵等環節,宣傳精益求精、工作一流的勞動者,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技術、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

4.2 在源頭上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生長

要通過中小學教學內容、教育教材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幫助中小學生樹立“學一門技能,會一個本領”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培育做事認真、追求完美的良好素養;安排中高職院校向中小學開放,在參觀、交流和現場互動中,讓中小學生接觸到技術技能的工作環境,樹立長大做一個能工巧匠的遠大理想。

4.3 營造企業內部重視工匠精神的氛圍

在關注城市新藍領群體的學歷提升與技能提升的同時,組織職工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攻關、小建議”等活動;通過培訓執法檢查、激勵持證上崗、改造考證機構等措施,改變一些企業舍得投廣告、買設備,卻舍不得花錢培養員工的落后習俗。

4.4 推動公共媒體對工匠精神的傳播引導

組織公共媒體對時下企業不重實體經濟,企業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棄技從商,制造類企業缺少核心技術等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報道,對當年英國和當今美、日、德等國以高附加值制造業睥睨天下的事實進行分析介紹,強化制造業實力決定企業和國家興衰的社會價值觀。

4.5 引導新型政商關系的養成

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勞動者的要求,也直接關系到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要通過嚴格法律規范、提高政務透明、發揮市場作用和創造公平環境等,讓企業家們把競爭力的重點從依靠“關系”放到產品質量和商業模式上,從而激發企業培育工匠精神內生動力。

4.6 加大現代工業文化的引導和宣傳

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工業文化中存在的急功近利、重商輕工、誠信不足等問題,研究促進工業文化發展的相關政策,優化實體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在品牌建設、工業創新設計、工業旅游等重點領域,加大工作投入,提升工業領域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傳播力度。把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工業文化的重點工作,抓住品牌質量、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創業創新、知識產權、綠色低碳等關鍵工作,強化企業履責意識,深入挖掘工業文化內涵。

4.7 培育法制先行、標準引領的制度文化環境

產品和服務標準的提升,不僅需要企業完善質量管理體系,也需要全社會努力構建質量共治機制。要逐漸提高產業生產流程和供應鏈流程的質量、節能和環保標準,提高產品的精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品質要求。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嚴格監管市場秩序,懲治假冒偽劣產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保證優質高端產品得到應有高額回報,推動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生長傳承的制度文化環境。

4.8 營造留人留心的企業文化環境

目前企業員工“跳槽”頻繁,這種用工環境不利于培育工匠精神。除了繼續推進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之外,要引導企業在改善工作生活條件、提高人性管理水平、提升企業文化吸引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政府職能部門和公共媒體要跟蹤信息、發現典型和傳播經驗,促進留人留心企業文化氛圍的形成。

4.9 營造激勵企業參與職教的政策文化環境

一方面,各類職校要定期上報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相關情況,政府部門要在公共媒體上及時表彰那些社會公認的支持校企合作的先進企業,并將其作為評選“最受尊敬的企業”“最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最佳顧主”等稱號的重要考核指標。另一方面,要通過執法檢查,督促企業對職工培訓經費做出法定提留并落實執行,制定企業參與技能型人才培訓的經費補償(或減免教育附加費)規定,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費用分攤方式,解決企業參與合作的原始動力及校企合作中的相關責權利問題。

4.10 加大全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認知觀念的引導

要通過領導講話、政策創新、企業參與、典型引導、媒體宣傳等手段,傳播和培養“能力本位”的成才觀,推動“行行出狀元”社會氛圍的形成;逐步落實“就業準入”相關制度,盡快改變一些用人單位只看學歷不重技能的做法,推動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重新定位,引導大學生確立技術技能人才是寶貴人才、掌握技術技能就是掌握發展本領的理念。(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孟慶黎)

5 以工匠精神引領高技能人才培養

世界上的制造業強國,都有一支數量充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也都有適合自己國家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具體到我國,主要由中、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承擔培養高技能人才和技術工人的任務。在“中國制造2025”的機遇與挑戰面前,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用工匠精神來引領。具體而言,就是要用“慢”的精神陶鑄職業信念,用“?!钡男拍钐嵘殬I能力,用“創”的理念助推職業發展,用“德”的秉性重塑師生關系,讓工匠精神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5.1 “普職融通”,強化職業認知

要將職業教育融入各級普通教育體系,發揮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協同作用。中小學階段,應在文化課和實踐活動課中加強職業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特點和行業產業特點,培養初步的職業認同意識,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打下基礎。本科教育階段,要形成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圍繞產業鏈和價值鏈科學、靈活調整學校的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凸顯特色。研究生階段,要加強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能力,讓學生參與重大工程項目,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5.2 “慢工細活”,陶鑄職業信念

古語說得好,“慢工出細活”,工匠正是追求這種精神,在不斷修改和完善中實現對完美的追求。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與學生缺乏這種“等待”與“琢磨”的態度,效率第一,質量第二。要轉變教師與學生的這一觀念,培養追求精致的精神。這種精神有利于他們體會工作的價值,有效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滿足企業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5.3 “知行合一”,提升職業能力

工匠操作機器、制作器物和傳授技藝的過程是知行合一的過程。工匠在學徒時,需要盡可能多地“知”,除了向師傅學習各種工具的使用和操練技能外,還需要對師傅所授的技藝心得不斷加以揣摩和領悟,持之以恒;在“行”的方面,學徒不僅需要對自己所制器物反復比較、總結改進,更需要勇于突破前輩的發明創造??梢哉f,“知”與“行”的結合程度直接決定技能水平。對于職業院校的教師,除了了解顯性知識外,還有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性知識,嵌入在工作場景里??偠灾?,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必須扎根于日常實踐,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不斷思考的學習方式,培養反思能力,從學生的眼中認識自己,在與同事的合作中提高自己。

5.4 “除舊布新”,助推職業發展

工匠精神并不是因循守舊,而是除舊布新,它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工藝、新技術的過程,是傳承與創新的并存。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職業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創新理念,需要教師不斷根據新問題思考新辦法,這些新辦法既包括宏觀重大決策,也包括微觀層面的調整。職業院校教師應當以“創”的理念,拓寬反思視角,豐富反思內容,建立一種持續不斷的、積極主動的、嚴謹認真的科學思維。過去,部分職業院校教師往往將反思狹隘化為一次教學的總結和回顧,反思不僅是對教學內容選取和教學內容展開順序的反思,還應從單純的教學反思向科研反思、師生交往、工學結合等領域拓展。

5.5 “面向職場”,創新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發展關聯度比較高的一種教育類型。如果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相適應,人力資源配置就達到最優化,反之則會導致人力資源配置的低效率。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素有“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技能訓練”的弊端,當務之急是解決人才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企業對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的“理論型”“學術型”人才培養方式遠遠不能滿足行業企業需求。根據產業設置專業是辦好職業教育的原則,職業院校不同專業畢業生之間就業率差異巨大,實際上反映了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吻合程度不同。比如,為追求專業門類的齊全,一些原本具有行業特色的職業院校盲目增加會計、計算機等所謂熱門專業,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過度教育”,供大于求、供不適求,學生畢業即失業、用非所學現象普遍。因此,職業院校要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在專業設置上盡可能與國家宏觀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匹配,如有可能還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把人才培養工作做在前頭,以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素質的更高要求。

5.6 “心傳身授”,重塑師徒關系

教師是技術工人職業生涯里的“關鍵他人”,教師的水平,直接關系工匠能否更好地踏入職場和完成工作任務。振興職業教育,培育大國工匠,需要有更多知技兼備的職教名師。源自古代的師徒制度,師徒之間的“心傳身授”沒有固定模式和范本,師傅不僅有責任將技藝傳授給徒弟,而且要承擔像父母一樣教會徒弟做人的職責。與古代師徒制度相比,現代職業教育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結是不變的。職業院校應當推行現代學徒制,讓名家大師、能工巧匠與學生建立師徒傳承關系,重視“默會知識”,重視情感態度的影響。職業院校教師要將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以“德”激發學生對教師的尊重之情,對行業、企業、崗位的向往之情。

5.7 “完善制度”,深化校企合作

目前,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中低層次,且多以項目化形式存在。為此,必須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打造制度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推進校企合作所涉及的學校、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各方的責權利,加強職教法與教育行政法規、勞動法規、稅收法規之間的匹配和銜接。二是建立企業、學校、政府、行業等多方信息互通的對接機制,真正做到學校專業設置契合產業需求,課程內容符合行業標準,學生能力素質滿足職業資格要求。三是明確校企合作中企業的主體地位,各級政府應鼓勵校企合作,給予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實習學生和在實習設備以及實習生補貼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挖掘和開發校企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共同需求。(江蘇理工學院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莊西真)

6 緊扣產教融合,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以行業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四大職能,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產教融合,不斷提高辦學效益,切實增強為“三農”服務能力,努力為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提供優質技術服務和人才支撐。

6.1 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產教融合

學院和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組建中國現代農業職教集團,以“人才鏈、產業鏈、師資鏈、信息鏈和成果轉化鏈”為紐帶,通過產業驅動、校企聯動、平臺帶動、項目推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贏,開創了“產學研創”深度融合的職業教育辦學新生態。職教集團成員單位共同籌建混合所有制隆平學院,試點多元投入主體的辦學體制改革,探索建立基于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的集團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

學院與地方政府合作,校地共建占地2653畝的省級科技示范園區——江蘇農博園和江蘇茶博園,將兩大園區建設成為集實訓、科研、成果示范推廣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服務“三農”,致富百姓。學院還依托中國現代農業職教集團,在江蘇乃至全國推廣“太倉班”辦學模式,探索校地聯合培養、定向就業的合作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培養“新農人”。

學院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圍繞學院草業、茶業、種業、彩葉苗木、生態循環、藥用植物等特色產業,利用落戶學院的江蘇現代園藝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現代農業裝備工程中心、江蘇現代種業發展研究院、江蘇茶業研究所、江蘇草業研究所、江蘇食用菌研究所、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級科研平臺,與境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聯合科技攻關。在此基礎上,學院將力爭立項國家級項目6個以上、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超過50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00項以上、主持制定國家標準和省級地方標準10項以上、培育動植物新品種30個以上。爭取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以上。

6.2 聚焦人才培養,深化教學改革

作為農業部“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和“國家青年農場主創業孵化基地”,學院承擔著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責任。學院通過理實融合、教學做合一的培養模式,開展網絡教學、遠程田間病蟲診斷,給農民提供生產指導;依托新禾創業學院,“導創業于教學,成論文于大地”,構建“項目訓練、大賽模擬、創業孵化、創業實戰”四級實踐模式,培育現代農業創新創業人才;依托“農業職業教育云平臺”,將職教集團的教育資源以及其他社會化、多元化的教育資源與企業的產業資源相結合,進行模塊設計,為“新農人”提供全面而持續的教育。

學院是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基地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農業類賽項比賽和訓練基地。通過承辦世賽、國賽、省賽、院賽等四級賽事,學院對接世界一流技能標準,建立起基于生產過程和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學院建有四級技能大賽項目庫,以80個院級比賽項目為基礎,對接24個世賽項目、30個國賽項目、30個省賽項目,形成學生專業核心技能項目庫,并健全核心技能抽考機制、專業核心技能操作規程、技能競賽常態化機制、技能競賽激勵制度等,真正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練”。

學院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各級技能大賽,實施“教師+”行動計劃,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技巧與水平?!敖處?創新”,選派教師以蹲點鍛煉、承包管理等方式,到生產一線培訓實訓技能;選派骨干教師以掛職鍛煉、頂崗訓練的方式,到基層鍛煉科研開發能力;選派教師以經營承包、技術承包等方式,到學院控股公司培訓經營管理能力?!敖處?服務”,每年組織20名左右的專業技術人員到以“三農”為主體的生產、管理、服務一線開展社會服務,培養一支科技服務能力強、社會影響力大、服務成效顯著的科技服務團隊。

6.3 依托技術優勢,引領區域經濟發展

學院做強做特科研平臺,組建“種業院士工作站”和“新農村建設研究院”,集聚高層次人才,提升學院科技創新平臺層次,提高科研支撐力。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學院加速培育技術創新團隊,依托“掛縣強農富民工程”聯系的沭陽縣、泗洪縣、溧陽市、句容市四縣市,探索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與新機制。

根據江蘇各地現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需要,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學院利用自身技術、人才等優勢,依托江蘇省政府確定的草業、應時果蔬、茶業、彩葉苗木、種業等五大丘陵地區優勢主導產業,有針對性地打造科技含量高、基礎設施完善、推廣能力強的示范推廣基地,引領地方農業產業調結構、轉方式。

學院創辦的實體產業——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新三板上市。學院將依托這一優勢,提升現代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并力爭再培育可產業化的科技項目3~5項、孵化高新技術成果30個。學院建立“專家—基地—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網絡,成立講師團、科技特派員、專家工作站、科技服務隊,通過集中培訓、現場觀摩指導、進村指導、網上“專家在線”和“科技富民熱線電話”等方式,讓科研成果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6.4 深化國際合作,激發辦學發展新動能

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學院援建了中肯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與肯尼亞埃格頓大學合作,示范園將建設成中國現代農業產業示范的窗口和教師鍛煉的基地。

學院依托中法農業培訓中心、中法校企合作聯盟等平臺,通過師資互派、學員交流、新型職業農民聯合培訓、共同開發農民培訓教材,加強中法雙方的交流與合作。

學院與中航國際成套設備有限公司的合作,依托中航國際在肯尼亞、加蓬等國援建的職業學校項目,為非洲地區培養高層次農林類人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俞衛東)

7 用好“互聯網+”,提升高職辦學水平

7.1 “互聯網+”的內涵

所謂“互聯網+”,就是讓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使傳統產業升級和孕育出新型產業形態,從而發揮“1+1>2”的效果。教育作為一種傳統行業,也應該積極與互聯網融合,這會促進教育行業升級和教育新模式的出現。而且,在教育中注入互聯網基因,能促進教育行業從人才培養目的、人才培養過程和人才培養評價等全過程實施變革,以培養滿足互聯網經濟時代和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實現教育全局性發展和戰略型轉型。

2013年初,美國教育委員會認證了在線學習平臺Coursera旗下5門課程,標志著慕課開始出現在教育本位體系之中,也標志著互聯網真正開始影響學校教學模式。在這樣一個“互聯網+”背景下,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如加快了高職教育國際化、多樣化等。因此,如何利用“互聯網+”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高職教育系統合力,實現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服務能力,最終支撐中國制造和實現“中國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7.2 “互聯網+”對高職院校辦學的影響

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教學模式和管理方式構成了高職院校辦學的三大主體,它們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在互聯網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背景下,“互聯網+”思維方式對這三大主體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

首先,“互聯網+”對高職辦學理念的影響。過去,許多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固守”于傳統的模式,沒有創新的動力。而“互聯網+”辦學理念,無限地放大了人的價值和最大化地釋放人的主體性,體現在高職院校辦學理念上,就是要為學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劃時代影響,將視野開放、合作素養、和諧發展和終身學習作為學生能力體系的核心,并為此形成一整套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評價標準,把嚴格和科學性融入整個辦學體系之中,實現高職教育效益最大化。

其次,“互聯網+”對高職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模式的實施者和接受者,他們構成了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兩大參與者。一方面,“互聯網+”對教師課堂教學影響巨大。傳統高職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認真聽”,但在“互聯網+”模式下,高職生有越來越多的途徑來獲取知識,教師課堂講授知識的作用越來越弱,因此,教師應運用項目教學法、慕課、翻轉課堂等更加適應“互聯網+”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指導學生積極轉換學習方式以及學會自主探索和思考問題,同時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強調學生個性學習,注意運用多元評價方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以適應“互聯網+”對人合作精神的要求。另一方面,“互聯網+”對學生課堂學習影響巨大。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設備的興起,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獲取課堂教學所要求的專業理論知識,然后進入教室進行實踐、反思、討論和應用,將成為未來主要的學生學習模式,而要保證學生現在的課堂學習方式與未來社會生活的需求不相互沖突,就需要高職院校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營造出虛實融合的學習環境,從而讓“互聯網+”對高職生課堂學習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再次,“互聯網+”對高職管理方式的影響。高職院校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教職工和學生,信息化下的管理模式要求創新、效率和突出人性化。一方面,“互聯網+”改變了傳統高職院校管理模式中領導掌握大局、員工服從領導的局面,在信息化時代,領導和教職工互相理解、合作成為高職院校管理體系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大環境下,高職院校還應逐步建立和完善交互式學生管理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學生管理中的激勵、約束和服務機制的建立及完善。

7.3 用“互聯網+”提升高職辦學水平的對策

面對“互聯網+”對高等職業教育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高職院校應在自身實際情況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以確保自身辦學水平的提升。

首先,更新辦學理念的對策??紤]到“互聯網+”思維模式對學生、教職工行為方式的影響,高職院校辦學理念的轉變要突出創新,特別要符合時代特征要求。在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政策制定者要積極學習黨和政府關于職業教育的重大方針政策,學習互聯網技術的基本技能,以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還要有所選擇地利用“互聯網+”學習和借鑒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好的經驗,確保本校辦學理念的創新性和適應性。比如,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時,可以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以抵制互聯網帶來的消極人生價值觀;為適應互聯網,可以把電商基本知識和技能融入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以提高學生今后就業的競爭力;還可以要求教職工適當學習“互聯網+經濟、行業”等知識,讓他們感受互聯網帶來的生產經營方式變革,從而促進他們育人理念的轉變。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在高職教育中真正發揮作用需要投入大量資本,而資本往往具有逐利的特點。因此,高職院校在轉變辦學理念過程中,要做到高職教育資本投入和利益回報相平衡,同時還不能喪失高職教育的公益性,這也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其次,改革教學模式的對策。在“互聯網+”影響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造成了較大“沖擊”,也對高職院校的網絡設備和師資隊伍等條件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條件較好的學??梢栽谧⒁夥绞椒椒ǖ幕A上,推廣應用這些新型教學模式;而條件不太好的學校則可先利用已有的網絡設備,著重推廣簡單的在線課程錄制工作,同時加大網絡資源建設資本投入和師資隊伍培訓的力度,待條件成熟后再實施新型教學模式??傊?,在整個教學模式轉變過程中,傳統教學模式不應該一味地被否決,在立足自身客觀條件的基礎上,高職院校還是應該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和新型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以及混合多元化的課堂授課模式,來迎接“互聯網+”的機遇和挑戰。此外,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也可通過網絡完成,且評價標準和指標要多樣化。比如,針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知識掌握的評價,可以在互聯網上設定一個具體任務,讓他們自主完成,并且利用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特性完成對其知識掌握的評價。

再次,創新管理方式的對策。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有利條件,從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服務機制三個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其中,激勵機制可以從通過互聯網尋找成功案例、及時宣傳做出成績的學生入手,增強他們的“自豪感”;約束機制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探索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靈活多樣的機制,避免單一粗暴造成學生“不滿”情緒和反抗跡象的出現;服務機制要特別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互聯網提供了服務學生多種途徑,如QQ群、微信群等,都可以用來關心和服務學生。此外,還要顧及“互聯網+”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要教會學生辨別互聯網消極信息并加以及時消除的本領,從而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按照“互聯網+”思維要求,教職工管理工作也要突出人文關懷和效率,真正為職工利益著想,凡是教職工合理的請求應該及時給予合理的答復,突出效率和速度,從而提高他們工作熱情,進而推動高職院校各項工作水平的提升。

最后,還要重視社會評價。高職院校利用“互聯網+”提升辦學水平能否取得成功,外部評價是主要標準之一。因此,高職院校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加強自身改革,充分利用“互聯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真正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合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辦學理念、教學模式和管理方式才會被外部環境最大化地容納和認可,最終形成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青島求實職業技術學院董事長:林夕寶)

8 提高職教吸引力,有些功課必須做

酒香“更”怕巷子深。自我營銷是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道路上的必修課、公共課,在職教人努力追趕奮勇前行的同時,更需要政府高度重視、企業全力配合,讓職業教育“這壺好酒”獲得社會的真正認同。在做好自我營銷的功課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在推行相關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并認真進行思考和分析。

8.1 圈里熱鬧圈外冷

隨著“職業教育活動周”“中國大能手”等活動的開展,猶如一陣清風,引起更多職教人對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關注。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圈里熱鬧、圈外冷清”的現象,甚至不久前筆者與一位地方教育部門領導交流時,他竟然對“職業教育活動周”一無所知,不禁令人愕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僅是職教戰線內部的大事、好事,更是與職業教育相關的行業企業,特別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大事、好事。如今,地方招商引資,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少,而能否提供企業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是企業最關注的因素。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門、行業企業需要共同努力,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讓職業教育更加“走俏”。

8.2 名匠效應不出名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以資歷深、技能精的一批高級技師為載體,宣傳精益求精、兢兢業業的精神,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職教戰線也對這些名匠進行了廣泛宣傳。但筆者身邊的一部分教師表示,“工匠精神”是各行各業都該倡導的精神,硬把這些名匠與職業教育聯系起來太過生硬和牽強。筆者認為,挑選名匠要典型化、常態化,既要挑選資歷深、貢獻多、職稱高的老技師,也要挑選那些學生身邊的典型。如從北大退學轉入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在第六屆全國數控大賽中“一戰成名”的周浩,就是名副其實的“名徒”,這似乎更能喚起年輕人的共鳴。在宣傳名匠時,還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多方位、多層次宣傳,切實做好“互聯網+職業教育”新文章。

8.3 墻內開花墻外香

有目共睹,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日趨完善,在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不過,仍然存在這樣的現象:很多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名聲在外,吸引了大批外地學子,但很多當地學生和家長卻對“家門口”的學校所知甚少,遭遇“近處無風景”的尷尬局面。出現這樣的局面,應該是職業教育在校政、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還沒有做到位。職業院校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的重點工程和重點產業,加強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行業企業的合作,以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共同目標,提高職業院校優勢資源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提高當地民眾對職業院校的社會認同度。

8.4 出身相同命不同

提到“勞動”,人們會下意識地將其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在當今社會,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崗位,似乎與體力勞動畫上了等號,受學歷限制,甚至連考取公務員、事業編或留校的資格都沒有。在很多人的觀念里,本科是高等教育,高職只是次等教育;本科是象牙塔,高職卻是無奈選擇;本科生是人才,高職畢業生是鍋“夾生飯”。為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要嘗試學歷制度改革,逐步在一批高水平的職業院校設立本科專業,淡化職業院校低學歷層次印象,讓優秀的職業院校學生不再受學歷的牽絆,進入職業院校學習不再是因為無奈,而是“因為喜歡,所以選擇”。(山東省濱州職業學院現代職業教育研究工作室:魯彬之,茍雪,李朝暉)

9 “綜合型”這條路高職不能走

高職院校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諸多問題,其中師資不足、生源下降、經費短缺等問題主要歸因于外部條件,而追求綜合性、盲目設置專業、進行外延式擴張則主要歸因于自身決策失誤。

要知道,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力軍,高職院校之所以被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所重視,皆因其專業設置契合地方和相關領域的產業發展需要,其人才培養填補了普通高校畢業生動手能力不足、專業實踐不夠的空白。此乃其提高辦學質量的不二法門。但一些高職院校企望邁上“高大上”之列,不再滿足于自身原有的相對優勢,而是盲目上馬一批自身并不擅長、并非地方急需又缺少競爭力的長線專業,如經濟法律、影視藝術類專業,率先成為高職院校中的“綜合型大學”。在師資短缺、生源不足、學校美譽度較低的情況下,這種罔顧自身實際之舉勢必重蹈許多普通本科高校的覆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多年前,在盲目追求綜合性、無視自身特色和個性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名校利用教育主管部門與當地政府的政策傾斜和巨額投入,成為擁有多校區、學科門類齊全的“巨無霸”大學;許多頗具行業特色、辦學實力穩固的中小型大學盲目跟風,設置諸多缺少基本師資的外語、法律、會計、影視藝術類等專業,并大舉“跑馬圈地”、擴充校園面積;眾多新建本科高校稍加遲疑之后,也迅速跟進,開啟了綜合型發展之路。

經過多年發展,多校區、學科門類齊全并未有效提高名校的辦學質量,反而大大增加了辦學成本;因為大量增設新專業和外延式擴張,行業特色鮮明的中小型大學變得無所適從;至于新建本科高校,由于整體辦學實力偏弱,又以綜合型大學為尊,結果只能與名校在同一條跑道上競速,被越拋越遠,導致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尤其是地方產業)嚴重脫節,人才培養質量日益下降。學校既不能頂天,又無法立地,只能懸在半空,在經歷曲折、痛苦的綜合型選擇之后,絕大多數普通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正在陸續回歸辦學的本真——走內涵發展之路、不斷彰顯自身特色、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在較短的時期內,任何一所高職院校,都難望名校和地方重點大學的項背。除極少數學校外,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甚至無法與新建本科高校一決高下。在總體實力積弱的情形下,高職院校更應該收緊拳頭而非撒開五指,集中精力辦好自身的優勢專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是強壯筋骨、練好內功、提升辦學水平的核心之舉。舍此,恐無其他良策。

反之,如果某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稍有起色后就四面出擊,即使校園面積擴大,專業門類增多,學生數量上漲,其辦學質量卻日漸稀釋和下滑,最后被激烈的競爭市場打回原形。屆時,高職院校將再次成為邊緣角色,部分高職院?;蛟S被迫走向倒閉、破產之路。(嘉應學院發展規劃與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胡解旺)

10 由“就業”導向走向“發展”導向

作為一種有別于普通教育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育人目標是鮮明的,即培養面向未來職業生涯、勝任崗位能力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然而,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職業教育卻是遭人詬病較多的一種教育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錯誤使得職業教育發展走向誤區。

首先,將職業教育的一種或主要功能視為“唯一”功能和目標。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質就是它的“職業性”與“教育性”的融合,而且其“職業性”尤其突出。因此,從功利目標看,職業教育就是“生存教育”。據統計,中國現有1600多萬名中職學生,其中89%來自農村,多數來自留守兒童家庭,超過30%來自所謂的問題家庭。不僅是中國,世界各國都將職教視為解決民生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將職業教育視為“就業導向”的教育,是正確的,也是必須堅持的。但是,如果將“就業導向”理解為“就業技能導向”,則是職業教育功能的“窄化”,即只見“工作技能”,不見與之共生的“職業精神”,丟掉的是“人之為人”的“育人”功能。

其次,將職業教育培養對象的崗位低薪視為“劣等”教育價值。從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特點以及未來所從事的工作領域看,無論是中等還是高等職業院校甚至是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人才,更多從事的是具體的工作,甚至還有很多人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在鄙視體力勞動和現行勞動分配制度不盡合理的就業背景下,流水線上的操作工就成了“低薪”的代名詞,社會公眾將流水線上的操作工的“低薪”看成職業教育的“低等”附加值而“遷怒”職業教育并視之為“劣等”教育。沒有體面的勞動尊嚴,人們不愿意從事流水線操作,不僅企業“技工荒”的矛盾不能得到解決,而且會殃及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教的發展。

再次,將社會分工引發的人的片面發展視為職教的“定向”發展。教育的本質是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但是由于舊式分工和私有制導致人的片面發展,使得教育尤其是實施專業定向教育的職業教育在實踐中出現了走向“片面”的極致,即“重技能輕文化”“重實踐輕理論”。于是,人們提出職業教育不能因為過分關注職業技能而忽視人文教育和人格培養。職業教育的“定向”教育,可以讓受教育者在某個職業領域有較強職場能力,但是專業“定向”不是終極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全面發展。因此,現代職教也是基于“人的完整性”的一種教育,也是全人教育、人生技能教育。

由此可見,盡管職教集平民教育、技能教育、生存教育等諸多教育功能于一身,但絕不能將職教的某一功能放大到極致,并使之與職業教育形成“等式”。因此,職業教育要重視技能教育,但不僅僅是技能教育,還要重視與之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職業教育是生存教育,但不應該視為化解民生困難的職業技能培訓,還要重視受教育者未來發展能力的教育。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普惠教育,但絕不是專屬特殊人群的另類教育。必須充分肯定,“就業”導向是職教的基本導向,因為就業是人獲得生活來源并滿足精神需求的社會活動,所有的受教育者最終都要回歸現代社會,成為職場中的一員。因此,將“就業”導向作為職教的基本導向是正確的。但是“就業”導向只是走向“發展”導向的基點和起點,因為“職業”雖然是融入社會并參與社會分工的途徑,但職業與職業形式及內容也是發展的。因此,職業教育不僅僅指向“當下”,同樣也要指向“未來”;不僅服務當下的“就業”,而且要引領“就業”甚至要創新未來的“就業”。由“就業”導向走向“發展”導向是職教發展的必然之路。(江蘇海安縣教育局:徐健)

11 高職教育能做到寬進嚴出嗎

在高職教育的寬進成為無奈選擇之后,嚴出成為眾望所歸。但多數高職院校能夠做到寬進嚴出嗎?如何才能做到呢?

如果說高職院校沒有嚴格執行各項學生管理制度,多數學校領導會激烈反駁,但一所萬人高職院校,每年校領導批準勸退、除名了多少嚴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當然,開除學生不是學校的法寶,能夠促進每一名學生向好的方向轉化才是教育的目的。但如果學校制度沒有任何威懾力,學生就會漠視紀律,寬進嚴出就會成為空話,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就沒有希望。

高職學生最大的問題是什么?表面看是學習成績不佳,根本原因是紀律性差,不能認真地遵守學校的各項制度規定。紀律是一切工作的保證。高職學生的學習成績差,不是智力原因,而是不良學習習慣逐漸積累的結果,不預習,不認真聽講,不認真完成作業,不復習,考試敷衍,成績逐漸下降。如果在高職教育階段不能嚴格要求,任其延續陋習,最終會白白浪費高職時光。學校不僅要教育學生能夠做事,掌握技能,更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要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需要認真完成以下工作。

一是學校領導要有長遠發展理念。能夠遵從教育規律,堅決執行已有的制度,中層干部、教師才能有底氣。高職學校招生困難是普遍問題,如果學校領導擔心因為管理嚴格的名聲影響招生,而不敢真正落實已有的管理制度,中層干部和教師就會敷衍搪塞,從而造成越是招生困難,學校的管理制度越難落實,學校越混亂,培養質量越差,學校越早關門。只有學校領導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嚴格執行制度,學校的管理才能越來越好,教師才能有信心、干勁,教學水平才能不斷提高,畢業生的質量才能越來越高,才能吸引更多學生報考。

二是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修改、制定、落實各項管理制度,特別要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和違紀處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主要是完善課堂管理制度和學業考核制度,嚴格規定學生的出勤和聽課紀律。對于學業考核,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改革,調整難度、內容、方式,但制度必須落實。對于違紀學生,要堅持教育挽救的原則,但不能姑息。紀律必須有威懾力,各系主要領導、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要齊抓共管,共同培育良好的學習風氣。

三是開展制度、紀律的重要性教育,提高學生遵章守紀的自覺性。在制度紀律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學校內部紀律教育,更要廣泛吸收企業的制度紀律內容??梢詫⑵髽I的違紀處理規定、違反企業規章制度造成的危害等內容以各種方式展現給學生,并強調企業制度的剛性和遵章守紀習慣的重要性。

四是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到學習上。高職學生的劣勢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高職教育的特點是培養學生職業崗位的行為能力。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從職業崗位實踐能力學習開始,先參與實踐后學習理論,引導學生進入職業環境,了解職業工作,培養職業意識。在學業考核上,要改革考核方式,重點考核學生職業技能的掌握水平而非理論水平。要通過職業技能比賽等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發現自己的優勢,使其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

五是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各行業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營造工匠文化氛圍??梢酝ㄟ^圖片展、報告會、社團活動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還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觀摩技能大師的工作過程,增強技能人才的自豪感和主動性。學生對前途有了信心,自覺性和潛能才能激發出來。

總之,高職教育要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的領導者必須有長遠理念,帶頭嚴格執行各項學生管理制度,并進行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教育教學改革,以短痛換取學校更好的發展和未來。(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趙永紅)

12 做真正適合學生的積極職業教育

職業院校深化改革創新,就是要著力給學生提供更適合、真優質的現代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職業院校推進改革創新,必須采取科學理性和適合適用的辦法,真正解決有意義、有價值的職業教育真問題。正是當今教育存在并凸顯的消極價值取向,使得真正適合學生的積極職業教育成為值得關注、備受矚目的新課題。職業院校學生為什么要接受適合的職業教育?職業院校學生正在接受什么樣的職業教育?如何確保學生接受真正適合的、更加優質的積極職業教育?這些問題需要深入思考、理性回答和創新行動。

12.1 適合的教育是積極職業教育具有的時代品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為了人的幸福人生,真正適合學生年齡特征、心理需求與個性發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F代職業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激發每一個學生積極向上的生命意識,發掘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潛能,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建構適合學生的職業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讓職業院校每一個學生幸福成長、人人成才,是中國職業教育夢的核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立人格,彰顯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價值,既是積極職業教育范式的邏輯起點,也是積極職業教育實踐的必然歸宿。積極職業教育是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一種現代教育和優質教育,與中國職業教育夢的基本理念是相融相通的。

12.2 為積極而教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實踐信念

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是專業化的科學行動,是有思想的理性實踐。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有新思想、新范式,在培養現代人的探索進程中反思理論基礎,在職教改革創新實踐中審視科學依據?,F實職業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和癥結就是消極,在教育思想觀念、管理方式與教學方法、師生關系與語言、考核評價標準等,都留有消極教育的痕跡和烙印。因此,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要在育人的觀念轉變、過程轉換和方式轉型等方面追尋積極取向,從消極教育實踐誤區走向積極職業教育行動范式。積極職業教育主張立足挖掘每一個職校生的美德、優勢和潛能,理解、尊重和包容學生間的差異、差距和差別,讓每一個學生努力成為最好最優的自我,成為具有核心積極素養的現代人。職業院校要積極變革,注重培養職校生的自信、樂觀、希望和堅韌等積極品格,培養職校生理性平和、陽光向上的社會心態,引領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多樣選擇、多元發展,支持和鼓勵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幸福生活。

12.3 校本化行動是建構積極職業教育范式的基本策略

創造適合學生的積極職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創新而又極其復雜的校本教育工程。職業院校教師要樹立“為積極而教”的教育信念,確立“積極育人、人人有責”的工作理念,全面把握積極職業教育的基本意蘊和思想精髓,追尋積極、追求理想,堅定執著地反思現實職業教育,反思學生學習,反思自身成長。要從心開始讀懂當代職校生的心靈,理解00后群體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和心理狀態,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與學生攜手發展、共同成長。要自覺創新實踐,自主校本研究,做專業卓越的實踐者、思想者和研究者。

12.4 追尋積極是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一種新理念、新范式

做真正適合學生的職業教育,意味著現代職業教育范式的一種理性選擇和理想重構,在理念、目標、內容、隊伍、過程等方面努力實現從消極向積極的轉變,科學系統建構積極職業教育范式。這必定會成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趨勢,也必將對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與科學實踐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江蘇理工學院副校長、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長,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蘇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決策咨詢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崔景貴)

13 重構面向職場的課程體系

“在大二結束時,學校對每個專業都給出了3~5個崗位方向,由學生自主選擇,大三開始后我將按照自己選定的‘鈑金噴漆’方向,開始崗位導向模塊課程的學習,所以想提前熟悉一下這個崗位?!眲倓傔^去的這個暑假,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于志堅很忙,他主動聯系了一家汽車維修廠,在鈑金噴漆崗位上跟崗實習了一個月。

像小于這樣由學生自主選擇崗位導向課程,是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構建面向職場課程體系中的一個環節。該校從2014年開始探索面向職場的課程體系改革,以對接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為學生提供適合的課程資源,提高技術技能人才質量。

13.1 打通從學校到職場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在與企業接觸中發現,學校培養的是專業領域通用性人才,而企業用人是按崗招聘,存在專業通用性、技能普適性和崗位針對性之間的差別。企業需要上崗就能勝任的能手,但我們的畢業生上崗后還需要一個適應期,從學校到職場還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距離?!?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馮新廣介紹說,“讓學生勝任第一份工作,是學校而不是企業的責任。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我們重構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p>

打通“最后一公里”,不能僅在畢業前的最后環節發力,需要對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整體重構。因此,該校構建的面向職場的課程體系包括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三類課程,這三類課程充分融合、相互滲透。其中,專業課程又分為基礎通用課程、專業平臺課程和崗位導向課程三個層次?;A通用課程在大一開出,針對專業群內各專業的共性發展而設,旨在奠定學生的基本能力;專業平臺課程在大二開出,瞄準各專業所對應職業崗位的核心職業能力,旨在夯實學生的通用能力;崗位導向課程在大三開出,針對產業新興、市場急需、技術技能含量高、具有上升空間的崗位,旨在強化學生的崗位能力。

重構之后面向職場的課程體系改變了傳統“萬金油式”的人才培養,實現了從寬口徑職業領域到專門化就業崗位的系統培養,使學生既有突出的崗位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崗位遷移能力和職業發展潛力。

13.2 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從大一開始,我們就開始自己選老師、選課程,同一宿舍6個人的課表全都不一樣,我的學習我做主,越學越帶勁?!眲偵洗蠖能浖夹g專業學生張曉川介紹說,一入校門,學生們就拿到了一套詳細的“課程地圖”,從中可以清晰看到專業所對應的職業發展方向,并明晰每個方向的學習階段以及各階段的課程學分要求。學生可以把職業生涯規劃和學習規劃相統一,并自主規劃學習路徑。學校還通過豐富選修課程、開放專業課程等措施,給予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極大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高職學生是高考的失利者,普遍學習興趣不足、自信心不強。我們任何一項教學改革,都把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放在首要位置?!痹撔=虅仗帍堄阑ń榻B說,為克服專業教育帶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學校建設了包括7個模塊在內的通識教育課程,每個模塊重點建設10門以上核心課程。全校不僅開出200余門通識課,同時還開放所有專業課程全校公選,引導學生文理兼修、交叉選課,促進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交融。此外,學校還建設了全覆蓋、成體系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從雙創基礎課到專業融入課,再到實踐實戰課,依次遞進、有機銜接,使創新創業教育從面向少部分學生的創業實踐成為面向全體學生的系統教育,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創新人格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以上面向職場的課程體系改革從以“教”為中心轉到了以“學”為中心,將傳統剛性培養模式變革為自主學習型柔性培養模式,每年600余門次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支持,促進其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同步提升。

13.3 為教師創造“十年磨一劍”的發展平臺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大都按照專業設置教研室,每名教師都根據專業背景歸屬到不同教研室。教師更多關注學校里的特定專業發展,對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關注度不高、敏感性不強,使教學一定程度滯后于產業發展前沿,并且教師跨專業協作少,也不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

為給教師創造更科學合理的發展平臺,該校打破傳統的專業教研室模式,依托崗位方向組建教學團隊,引導教師聚焦方向,針對具體的崗位方向持續開展深入研究,每個方向都有主導的教師、每個教師都有擅長的方向,形成了錯位發展、各有所長、能力互補、結構優化的教師發展格局。

劉操是該校工業機器人專業的年輕老師,她兩次指導學生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現代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賽項一等獎。在面向職場課程體系建設中,她深有體會:“現在每個教師都‘定向’了,都有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為電氣控制的專家?!?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高教研究中心主任:郭慶志)

14 打造“兩鏈”,找準診改的起點

14.1 關注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工作

立足于自己制定的目標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本應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或許是“習慣成自然”,抑或是“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項目參考表”引起了誤解,不少職業院校在制定診改實施運行方案時,常錯把“參考提示”理解為目標、任務,并以此作為起點,忙于在管理部門之間“分解任務”、“落實責任”,看似雷厲風行、得心應手,卻將診改演變成了“迎評促建”,把診改目的異化為了“通過復核”。

診改不同于傳統評估,“主體”從他方轉向了自身,“目的”從證明變為了改進。搞診改,如果起點出了偏差,后面的工作就都會偏離預定軌道,甚至不知所終。因此,找準診改的起點,打造“目標鏈”與“標準鏈”,至關重要。

14.2 診改首先要制定目標和標準

目標是指個人或群體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它在教學診改工作中的重要性無需贅述。簡言之,診改中,目標決定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方向,如果連“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都模糊不清,質量便無從談起。目標是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標準是目標的具象表現,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沒有清晰的標準。目標是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邏輯起點,試想,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標準,如何“設計、組織、實施”,又根據什么進行診斷、改進?自然也就形不成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

目標是診改動力產生的源頭。診斷就是通過現狀和目標的比較來發現問題和偏差,從而產生解決問題、消除偏差的愿望,再轉化為學習、創新、改進的動力。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比較,一切任其自然,診改就成了無源之水??陀^地說,一些學校之所以找不準診改起點,其關鍵不是因為不重視目標設置,而是不清楚診改的目標應當由誰來設置。診改有一條核心理念:質量歸根到底要靠自身保證。道理很簡單,如果質量的直接創造者連目標都要靠他人代為設置,又怎么能負起質量保證的主體責任?

有人質疑,不管是誰設的目標,教學工作關注的總是那幾個方面,所以,不必糾結什么起點終點,搞個統一版本,讓學校省點事、省點力不好嗎?誠然,既然是教學工作,診改的主要方面(診斷項目、診斷要素)存在共性,問題在于,各校所處的區域環境、行業背景、歷史沿革、發展階段、瓶頸短板千差萬別,診改的內在需求、工作重點、實施方案各具個性,不存在適合所有院校的萬能目標。

尤其不容忽視的是,目標本身也有一個質量問題。能否樹立科學、先進、合理、有效,切合實際又眾望所歸的目標,取決于目標設置的過程。沒有廣泛、深入的調研,缺乏大量數據的支撐,不做SWOT、坐標、比較、軌跡等分析,不組織全員充分互動、優化調整,不經過系統科學的論證,僅憑道聽途說、先驗假設樹立的目標,只能是空中樓閣,既無法實現,也起不了應有的作用。所以,設置目標猶如用餐充饑,是沒有人可以代勞的。將“參考提示”看成為目標、任務,顯然是忘記了自己才是診改的主體,把未來和命運交到了他人手中。

14.3 打造“目標鏈”,變管理為治理

質量保證的發展歷程,走過了質量控制、質量管理、質量治理的不同階段。從依賴少數人居高臨下的控制,到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再到“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共”(共創、共治、共享),質量保證的重心逐步下沉,質量保證的水平不斷提升。

零缺陷思維理論認為,一項由成千上萬個動作完成的操作,只要有一個動作達不到要求,質量就無法保證。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每所學校都要“從一堂課、一張試卷、一篇論文、一門課程開始,構建起完整的、有效的、規范的質量監控制度”。海爾集團張瑞敏總裁說,十年前他砸冰箱(顯示保證產品質量的決心),今天,他想的是讓每個員工都成為CEO。傳遞的都是這樣一種先進的、以人為本的質量理念。

診改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起點都在各自層面樹立的自身的目標,也就是說,學校首先要樹立“十三五”事業發展目標,在學校規劃目標的“統領”下,各專業樹立各自的專業建設目標,各門課程樹立各自的課程建設目標,每位老師樹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每名學生也要為自己樹立成長成才的目標。每一層面目標的確定都要有充分可靠的依據,都需要各方的共同參與,都要經歷反復研討論證。但是,都必須由這一層面的質量保證主體為主來完成。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職業院校若是仍然習慣于組織幾個能人筆桿,閉關數周擬就一個覆蓋所有專業、所有課程、所有老師、所有學生的目標體系,無異于刻舟求劍、削足適履。

14.4 打造“標準鏈”,做實“目標鏈”

標準是衡量目標的標尺,是目標的具象體現,也是目標本質特性的顯現。目標若是沒有標準支撐,僅僅停留在某種“境地”或“水平”的描述,那就形同空泛的口號,照樣起不了作用。

目前,院校在打造標準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誰來打造的問題,二是上下高低的問題。從標準和目標的關系不難看出,建立和目標相契合的標準是目標設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也就回答了應當由誰來建立標準的問題。并且,既然有目標鏈,也就一定有標準鏈。

至于應當眼睛向上建立高大上的標準,還是應當從實際出發建立“跳一跳夠得著”的標準,歷來頗具爭議。目標要起到過程激勵的作用,建立“跳一跳夠得著”的標準就是必然選擇。如果把明知無法實現的空話大話設為目標,并由此建立起脫離實際的“高大上”標準,看似聰明,卻是自欺欺人,不僅與目標管理毫無關系,而且會付出失威、失信、失心的沉重代價。

標準的高與低存在著辯證關系。支撐發展目標的標準,相對于現狀是高出一截的,但又不是遙不可及的。相對于某一層面的發展目標,標準守住的是不可逾越的底線,但向上提升創新又不受限制。例如專業建設標準,學校在專業設置和資源保障等方面應當有“底線”標準,各專業則需要根據其在學校專業發展規劃中的目標定位和實際,按照“品牌”“特色”“合格”等不同的目標定位來制定本專業的標準。

按“下有底線,上不封頂”的原則設置標準,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是關乎責任、擔當的大事。試問,如果辦學、教學都能沒有質量底線,那么,誰該為學生的明天負責?如果標準意味著一成不變、不可逾越,那么,怎么能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從一定意義上說,建立“底線”標準比建立“高大上”標準困難得多。因為前者面對的是所有院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后者考慮的只是少數,乃至極少數,兩者背負的風險和擔當更加無法同日而語。

德魯克于1954年首次提出“目標管理”概念時就指出,制定目標是管理責任的五大基礎之一。當高層管理者確定了組織目標以后,必須對其進行有效分解,轉變成各部門和個人的分目標,建立起縱橫聯結的目標體系(“鏈”是形象的說法,準確地應理解為“體系”)。目標管理的最大優點在于它能使人們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來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發人們的內生動力,發揮最大的能力。因此,打造“兩鏈”是職業院校落實“十三五”規劃的必經步驟和邏輯起點。

今天,我們在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搞診改,擁有德魯克無法想象的環境優勢和技術支持,可以真正實施過程激勵、奏響質量保證“三部曲(事前、事中、事后)”、實現持續的知識創新、創建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職業院校仍然需要樹立屬于自己的目標和標準,打造網絡結構、相對獨立、相互依存的目標鏈(體系)和標準鏈(體系),找準診改的起跑點。(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應崧)

15 不創新只跟跑,建設不了“優質?!?/h2>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提出,2018年年底前建設200所左右優質??聘叩嚷殬I院校。目前,湖南、廣東、浙江等省已選出省級層面“優質?!钡慕ㄔO名單。如何創建國家層面的“優質?!?,成為高職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筆者認為,“優質?!苯ㄔO應聚焦“新職教”,用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抓手、新需求、新質量、新體系、新目標,最終實現職教的新生態。

具體而言,就是要樹立面向產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產教融合型、智慧型、創新型職教新理念;構建適應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經濟發展的學科專業新結構,既要有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環境保護、機器人、云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也要有傳統職教專業的升級改造;積極探索供給側改革,實施職業教育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協同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新模式;以信息化智慧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產教融合、工匠精神、治理現代化、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兩棲發展等作為職教新抓手;要服務“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地方經濟發展等新需求;引進國際標準——悉尼協議,參加世界技能大賽,招收國外職教留學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職教新質量;重塑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本科、碩士、博士職教新體系;把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具有可持續競爭力,能夠適應甚至引領未來職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即“現代魯班”和“大國工匠”,作為職教新目標。

“優質?!笔菄沂痉?骨干)高職校的“升級版”,是標桿校、領先校。如果只是照搬其他優質高職建設經驗,不“首吃螃蟹”,不創新,建設不了“優質?!??!皟炠|?!笔欠鰞灧鰪?,其創建必須強化特色和領先的要素,在體制與機制、結構與形態、管理與服務、教育與教學、技術與技能等方面發揮優勢,形成把優勢轉化為特色,錯位發展、競爭發展、特色發展的職教新生態。(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教授:李焦明)

16 為高職院校支撐一片天

我國現代高職教育已走過了近30年的歷程,尤其是近10年來,經過轟轟烈烈的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創建,高職院校整體辦學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上了一個臺階,高職教育正在努力走向獨特性、創新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高職界熱議“十三五”期間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的當下,《中國2017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被邊緣化,在職業教育領域示范引領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發展模式優勢和現實存在感趨弱并存?!?/p>

這提醒我們有必要在高職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重新審視我國職業教育所面臨的諸多尷尬,尋找高職質量發展的堅實路徑。

16.1 破解目標尷尬,探尋準確定位

高職院校與其他普通高校一樣,首先必須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大問題,教育部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相較而言,企業和用人單位對“高素質”的理解就更為具體——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企業的忠誠度、規則和紀律意識、吃苦耐勞的務實精神和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等,是用人單位最看中的素質。近幾年來,創新創業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養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的熱門詞匯,一些高職院校把“高素質”等同于“工匠精神”,并試圖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養。這一愿望雖然很好,但事實上,無論是體現創新精神的“科學家精神”,創業精神的“企業家精神”,還是體現精益求精產品制作的“工匠精神”,在學校教育目標中可以倡導引領,但不可簡單地與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相掛鉤,否則,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執行必將是勉為其難。

至于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定位,至少可以從“技術教育”和“技能教育”這兩個維度來理解?!凹夹g教育”是一種學科專業教育,高職的“技術教育”是“應用技術教育”,更偏向于學科專業中的應用實踐教育。而“技能教育”是一種基于職業資格的教育,既有崗位知識的學習要求,更強調崗位操作技能的訓練。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更多地強調了兩者的聯系。

我國高職教育關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其內涵和外延的解釋自由度比較大,并不像普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各學位人才規格定位那么清晰和準確。尤其是在新技術、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變革的今天,崗位、職業和技能要求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密切相連的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和手段方法上必須探尋更準確的定位。

16.2 破解政策尷尬,探尋堅實保障

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2016年起已達到42.7%,標志著我國已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而高職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國有高職院校1359所,已經超過高等學??倲档?0%,高職在校生早在2014年就已突破1000多萬,已接近高校在校生人數的50%。從數量上講,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真正的半壁江山。在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進而發展到普及化教育的過程中,高職教育功不可沒。然而,高職教育長期身陷“國家很重視,企業離不開,社會看不起”的窘境,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輕視職業技能的偏見外,國家在法律層面尚未建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缺失,以及職業院校本身的辦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等都是深層次的因素。但就現實而言,高職教育需要突破政策保障的兩個限制:

其一,經費保障政策不夠到位。國際上一般認為,對職業教育的投資應是普通教育的2.48倍。而據《報告》指出,2016年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10110億元,其中高等職業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828億元,僅占18%。同時,高等職業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差異很大,盡管國家已明確要求:到2017年,高職生均撥款經費應達到12000元,但全國尚有18個省份對公辦高職院校的生均財政撥款中位數低于該標準。目前,高等教育的“另一半”,普通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雙一流”項目申報和評議,這是普通高校又一次大發展的好機遇。相形之下,高職教育在我國總體上還處于大力發展需要財政專項資金積極引導的階段,前10年啟動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設,中央財政總共投入45億,相比于同期對普通高校的投入,錢并不算多,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產生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高職教育可以說“給點陽光就燦爛”。

其二,一些誤導政策應該取消。高職教育在入學制度、就業制度、薪酬晉升制度、學位制度和學生學歷上升通道等一些基礎性制度上面臨重重困難。在入學政策方面,高職的學生約50%來自普通高考劃定的“三類生”,這部分學生普遍被社會和家長認為是“高考的失敗者”,另50%左右來自于中職畢業生,這些學生又被社會認為是“中考的失敗者”;最遭人詬病的是就業和薪酬晉升制度,公務員考試必須有本科文憑,盡管公務員崗位中有許多是技能性崗位,但重學歷輕能力現象還普遍存在;高職層次是沒有學位的,盡管呼吁多年,希望能授予達到一定專業學識和能力水平的高職畢業生“本科副學士”學位,但至今仍沒有擺上議事日程;而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立交橋”始終沒有很好建立,高職學生的上升通道并不順暢。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而當務之急還是應該在政策保障層面對高等職業教育“高看一眼”,在一些基礎制度的設計上真正有所改革和突破,真正扭轉對職業教育的偏見,真正實現“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16.3 破解管理尷尬,探尋創新體制

高職教育是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新的高等教育形式,近30年的發展,總體上處于規模擴張階段:征地、建校、造房、上專業、引師資、建基地、拼項目……一直是這一階段的主旋律。

在這一階段,“六路大軍”辦高職——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主管部門、企業集團、地方人民政府、科技(經濟)或產業園區,以及企業和民間資本等,是對高職當下辦學主體的真實寫照。

“政府統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變成黨委政府各部門按各自的職責對高職院校實施“事業單位式”的管理,如組織部門管干部、配班子,考核黨建工作;宣傳部門管意識形態,考核思政工作;紀檢監察部門管黨風廉政,實施巡視巡查和審計整改;編制部門管定編定崗,實施內設機構備案審核;發改部門管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實施重大項目立項審批;人社部門管崗位職級、人才評定、績效工資總額審定和技能鑒定;財政部門管預算、生均經費撥款和項目經費;經信、建設、交通、農林、衛生等行業主管部門實施行業標準和行業特色管理;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事項則主要集中在招生、國際合作教育、各類項目評審上、辦學水平和質量評價。

無論是“六路大軍”辦高職,還是“九龍治水”管高職,都充分說明了目前的高職教育在管理體制上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局限性。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具有高等性、職業性和區域性的特點;作為一種有別于普通教育的類型教育,它不僅具有教育屬性,還具有經濟屬性和民生屬性;此外,高職教育還具有與終身教育相連,與市場規律相通等特征。因此,高職教育必須盡快從管理走向治理,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和修訂,理順關系、激發活力、推進統籌發展,這是實現高職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抓住發展機遇,站在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全局的高度,以戰略眼光,現代職教理念和國際視野推動高職教育基本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是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高職教育的外部發展環境決定了其未來走向,也許只有當高職教育真正走出諸如示范、骨干和優質校項目建設依賴,探尋到質量內涵發展的堅實路徑,我國的高職教育才有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發展自信,這一類型和層次的職業教育也終將成為我國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謝列衛)

17 培養工匠精神,實現體面勞動

體面勞動是指根據就業人員自身和其所屬集體的條件,保障其自由、安全、尊嚴和公正的勞動。這個概念是國際勞工組織為應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工問題而專門提出的,既是勞動者勞動權利的直接訴求,也是尊重勞動者勞動成果的有力證明。

體面勞動其實包含著一層深意,即最終通過勞動力價格的上升,促使資本轉型和轉向,并將改善勞動者的勞動環境,而重視職業教育順應了勞動力代際更迭的現實。

17.1 體面勞動具有哪些特征

體面勞動具有三個方面的內涵:勞動者有勞動才體面、勞動者因勞動而體面、勞動應是體面的勞動。

(1)體面勞動的前提是勞動者有勞動才體面,職業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通過融人文素養、職業精神、職業技能為一體的育人文化,使畢業生牢固樹立有勞動才體面的勞動觀念,坦然就業,敢于創業,用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職業教育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第一,就地培訓可以大規模提高農民素質;就地工作將改變目前農村缺少青壯勞動力、老弱婦孺留守的積弱現狀,改變農民工盲目進城后“兩頭落空”的城市化尷尬,就地城鎮化應該是今后城市化的方向。第二,職業教育結合農村實際“培養人”,能夠腳踏實地推動當地農業進步和鄉鎮企業發展,從根本上發展“三農”,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二元社會結構。

(2)體面勞動的主體是勞動者因勞動而體面,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勞動者的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地位的提高和新生代農民工地位的提高,是兩方面互為作用的。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新生代農民工本身的素質在提高;另一方面,社會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勞動環境也在改變,受過職業教育的新生代農民工進入改善后的勞動環境里,必將帶來一種全新的良性互動。

首先是要形成尊重勞動和尊重勞動者的社會氛圍,即對勞動者勞動的尊重、對勞動者勞動成果的尊重,最根本的表現是對勞動者人格的尊重。尊重是體面勞動的本質,其實質是善待勞動者,要營造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的氛圍,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其次是要用工匠精神彰顯體面勞動。體面勞動的判斷標準,歸根結底反映在對勞動的態度、勞動力價格、勞動力自身價值的創造上。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勞動者的工匠精神,努力培養其專注忠誠精神、至善至美精神、批判超越精神,樹立以勞動為榮、因勞動而體面的觀念;努力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使每一位接受職業教育的勞動者,無論是綜合素質還是技術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都具有明顯的競爭力。

(3)體面勞動的根本特征一定是勞動者專業性的勞動,職業教育要堅持聚焦技術技能的積累。專業性是體面勞動的根本特征,辦好職業教育,培養勞動者良好的技術技能和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在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待遇、勞動保障等方面得到應有保障的前提。職業院校要培養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術技能、具備良好素質的勞動者,需要堅持聚焦技術技能的積累,提高培養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技術服務的附加值。

17.2 如何推動實現體面勞動

(1)加強宣傳引導,形成推動實現體面勞動的強大合力。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通過政策導向,平衡部分勞資關系的失衡狀態;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推動體面勞動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和價值取向;合理運用政策和社會輿論,迫使資本實現對體面勞動的社會認同,推動體面勞動成為衡量就業質量的硬性指標。

(2)健全法律法規,為實現體面勞動提供堅實制度保證。國家行政機關要切實擔負起調整勞動關系矛盾的職責,合理制定并嚴格執行勞動定額、勞動標準等相關政策,加大勞動執法監察力度,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堅決予以糾正,不斷增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力。

(3)發揮工會作用,促進職工群眾實現體面勞動。工會要引導職工不斷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組織職工積極開展建功立業活動,使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技術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通過加強宏觀參與和維權機制建設等手段,維護職工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勞動安全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大力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建立衡量體系,推動體面勞動不斷落實和深化。實現體面勞動的實質性可持續,必須建立全面、準確、客觀的體面勞動衡量指標體系,作為評價就業質量、勞資關系、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指標,對企業或行業的體面勞動實現狀況進行持續的評估認證,并形成相應的獎懲激勵機制。(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副院長:宋賢鈞;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黨支部書記:張士輝)

18 職業教育教材如何轉型

職業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以項目化、任務化為基本特征,有力地促進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到來,如何實現職教教材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以適應職業教育轉型升級的需要,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當前,我國有1萬多所職業院校,在校生2600多萬人,教材需求量很大,每一門課程的教材少的有五六種,多的達十幾種。然而筆者研究發現,目前職教教材還存在品種數量過多、質量參差不齊、特色不夠鮮明等主要問題。此外,由于部分參與教材編寫的人員沒有系統學習過教育教學知識,對教學方法一知半解,導致許多教材知識內容陳舊過時、編排結構缺乏條理、邏輯敘述較為混亂,甚至出現一些明顯的知識性錯誤和錯字病句。更為嚴重的是,相當一部分教材照搬普通高校教材,盡管采用了“項目”“任務”的形式,但許多都是由原來的章節轉換而來,并未真正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改造。

因此,國家職業教育教材“十三五”規劃應該遵循“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的發展理念,實現由粗放管理向精準管理的轉型,全面提升教材質量,實現教學資源的供給側改革。

一是新教材應實現內容更新,適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的需要。由于智能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原來的知識體系需要進行重大改變。比如在機電設備維修領域,原來主要是通過設備故障現象判斷故障位置和故障原因,但隨著大數據的運用,設備的運行過程被完整地記錄下來,通過數據分析不僅可以快速完成設備修復,還可以預知未來可能發生的故障,實現提前預防,這就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要求維修人員掌握必要的數據分析和網絡應用知識。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教材編寫人員需要具備豐富的新技術知識和生產經驗,這就要求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到教材編寫中來。

二是中高職教材應該統籌規劃,適應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的需要。傳統的中高職教材是分別組織編寫的,中職學校教材主要由中職學校教師編寫,高職院校教材主要由高職院校教師編寫。這種組織方式的主要優點是編寫與使用緊密聯系,出版的教材有利于被學校采用,但缺點是中高職教學被分割開來,教材內容重疊嚴重,不利于中高職銜接培養。由于中職學校教師對于新技術、新知識掌握的系統性相對較弱,對“中國制造2025”所需要教材的編寫難度較大。因此,統籌規劃中高職教材,由高職院校教師主持中職學校教材的編寫,不僅有利于實現教材的合理銜接,而且還可以提高職業教育教材的整體質量,促進中高職協調發展。

三是實現職業院校教材與企業培訓教材的協調,適應現代學徒制改革的需要。學校教育教材與企業培訓教材重復編寫,不僅難以實現對接,還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F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是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的統一,具有學校和企業兩個育人主體、教師和師傅兩個教學主體,學習者以學生和學徒兩種身份在兩個場所工學交替。這種學習方式客觀上要求將學校教材與企業教材統一起來,同步規劃兩種教材。因此,新的教材不僅要求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編寫,而且還要擔任企業教材的主編,使得兩種教材相互銜接、相互配合,形成職業教育教材的“孿生模式”,突出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培養的特色。

四是實現職業教育教材的數字化,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要。目前,教育部已經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融合,努力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業資源校企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所接受,教育教學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傳統的教材主要以紙質形式呈現,知識信息傳輸效率較低,無法清晰地展示立體的設備結構和動態的生產過程,因此,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將紙質教材與信息化教學資源緊密結合,是職業教育特質的體現,也是新教材所具有的最大特點。

五是職業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的編寫組織方式也需要有一個較大的改革。傳統教材的編寫方式是封閉的,而在“互聯網+”時代,教材編寫應該采用開放、共享的方式。國家應該設立職業教育教材公益基金,支持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多元化教材編寫方式,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共享教材。(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高職教育研究所所長:崔發周)

19 新時代教育肩負新使命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強調我們黨以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宗旨,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明確把教育事業作為民生之首,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明了新時期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點出了打造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升級版的時代主題。

19.1 五年來的教育成就與挑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用“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高度概括和精準評價了教育5年來的巨大變化。這是建設教育強國的5年,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措施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各級各類教育全面提質增效,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素質,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5年也是人民的教育獲得感不斷增強的5年,在“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指導下,加強對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基本實現,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0%以上,在公辦學校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比例穩定在80%左右,30個省份實現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15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報名參加高考,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建立,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人數顯著增加,建立健全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覆蓋各學段的資助體系,應助盡助,保障了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揭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協調、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同樣反映在教育領域,群眾在教育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社會大眾的教育需求已向教育質量轉變,從能上學到上好學,從能成人成才到就業創業,需要深入研究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形式,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期待,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在新的起點上、在更高水平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切實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滿足對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求。

19.2 新時代教育要增進全體人民更多獲得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教育而言,獲得感是提高受教育機會、增加受教育年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分享更普及、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紅利,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又有質量的教育,讓13億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一是擴大教育資源,提高受教育機會,讓全體人民接受更多的教育,使更多的人民接受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通過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網絡教育、繼續教育,通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到2020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占80%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實現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以上,從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學,實現教育總體發展水平接近發達國家目標。

二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東西部教育協調發展,幫助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義務教育鞏固率從93.4%提高到95%,在新技術條件下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人人時時處處都能受教育,實現有教無類和學有所教目標。

三是更加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質量,到2020年,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小班化教學,健全教育質量標準,加快課程教材教學改革,解決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問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培養更優秀的學生,實現教有良師,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目標。

19.3 新時代教育要增進人民更多幸福感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并非短暫的情緒體驗,幸福指數是社會發展狀況及其問題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苯逃l展并不一定必然提升幸福感,有時反而會與幸福感提升形成“幸福悖論”。不忘初心,教育的本質是增進人類的幸福,教育幸福感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幸福教育的樣子是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提供可選擇的多樣化優質教育,是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的教育,是奠定學習者事業成功走向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曾甄選出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國家,諸如挪威、丹麥、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其共同特點都是教育良好,能夠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發展要求。為此,一是要有力保障人民對教育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參與教育事業的共建共享。二是要全面增強人民對中國教育的信任度和自豪感,通過開放包容和互學互鑒,使素質教育理念得以全面貫徹,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多樣,中國教育優勢特長全面發揮,中國教育的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中國教育的社會貢獻得到普遍承認,中國教育的國際競爭能力顯著提高,成為世界富有吸引力的留學目的地國。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要維護人民受教育合法權益,全社會尊師重教,依法教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夠相互聆聽和尊重,發揮更大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享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四是要滿足人民受教育的美好需求,為每個學習者提供適合的教育,搭建縱向貫通、橫向銜接的教育立交橋,保障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五是要幸福的教師培養更幸福的學生,傳遞正能量,傳播主流價值觀,傳授科學知識,傳輸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為學生一生幸福奠基,讓學生走上人生幸福之路。

19.4 新時代教育要增進人民更多安全感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安全”一詞共出現了50多次,涉及國家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足見其重要性。生命第一,安全的需要是人類最重要的需要,也是決定身心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維護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保障學生人身和財物的安全,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是教育部門的職責所在。安全感是衡量教育運行機制和人們教育生活安定程度的標志,安全感的需要是實現人類更高層次需求的基礎,安全感是走向幸福生活的支撐。增進安全感,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于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御焦慮并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

我國社會總體安全形勢良好,但學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交通事故、溺水、自然災害是威脅學生安全的三大殺手。據調查,涉及學校青少年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安全隱患達20多種,包括食物中毒、體育運動損傷、網絡交友、交通事故、火災、溺水、黃賭毒等,這些都危害著青少年身心健康。學生在校受到傷害事故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學校防范意識不強、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設施條件差造成的,也有由于學生自身行為不當造成的。

保護好每一個學生,使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意外事故減到最低,讓他們健康安全成長,是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為此,一是要從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出發,把學生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擔當學生安全的主體責任,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教育相結合,織密安全保護網絡,全面提高廣大師生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努力創造學生健康安全成長的環境。二是預防為主,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保障校園環境安全,防范公共安全事件,消除安全隱患。三是確保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安全,保障教育教學過程安全。四是安全防范、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理校園欺凌(暴力傷害)事件,防止校園暴力,禁止從身體、心理、經濟等方面懲罰學生。

五是加強安全教育,學校要把安全教育真正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法制意識,有效開展逃生演練,熟練掌握基本的自救自護技能,養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主動遵守各項安全行為規范,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講安全”,掌握安全知識,培養及學會自我保護,提高自保自救逃生能力,遠離溺水、交通、災害危險及良好的應急心態。通過“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最大限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質。

六是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和疏導工作,增強師生安定感、歸屬感,幫助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障礙,防止因心理障礙而發生的自傷、自殘事故,培養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19.5 打造人民滿意教育升級版循序漸進方得始終

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教育是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升級版,體現在教育機會、過程、結果的有機結合,體現在公平、質量、個性多個方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統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人民受教育權益都能夠得到完全的維護,受教育的美好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都能夠向著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邁進。為此,一是要不忘初心,永不懈怠,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把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二是要盡力而為改革創新,一切以人民福祉為中心,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建成世界教育強國,增強教育國際競爭力,使中國教育占據世界教育舞臺中央,引領世界教育潮流,從跟跑者、并行者變成領跑者。三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合理引導群眾預期,穩中求進,不要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急功近利,不要盲目攀比而追逐虛榮,以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著重補短板、強弱項、兜底線、?;?,保障全體人民對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曾天山)

20 把握機遇全面提高職教質量

《意見》的出臺,對于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提高質量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意見》精神,把握機遇,全面提高現代職業教育質量。

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是職業教育全面提升質量的新機遇。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增長動力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轉向依靠創新驅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顯著變化,迫切需要技術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撐。

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新基礎。近年來,國家財政加強投入,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著力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在中央財政專項投入引導下,地方財政加大經費投入,職業院?;A辦學條件明顯提升。職業院校對專業建設和課程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呈現從外延發展轉向內涵建設的重要特征。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立足于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要充分體現國家對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建設適應發展需要、具有時代特征的專業課程體系與優秀教材,加強和改進課程教材建設。

評價體系逐步完善,是職業教育提高辦學質量的新動力。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工作開始形成督導評估、學校診斷與改進、發布質量年度報告等多措并舉、相輔相成的新體系,成為職業院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動力。職業院校作為辦學主體,正在實施的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這要求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與建設、課程體系與改革、課堂教學與實踐、學校管理與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

《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著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這是新形勢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定位,也是國家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深化產教融合、改進校企合作,強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兑庖姟诽岢?,改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改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是職業教育全面提高質量的重要路徑,當前要特別重視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機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業企業人員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對接;明確企事業單位承擔學生社會實踐和實習實訓的職責義務及鼓勵政策;充分發揮行業部門的指導、評價和服務作用,支持行業組織推進校企合作、發布人才需求信息、參與教育教學、開展人才質量評價。推進管辦評分離,防止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政策落空。根據《意見》精神,要健全教育宏觀管理體制,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增強評價的專業性、獨立性和客觀性。要完善教育督導體制,依法加強對地方各級政府的督導,建立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制度;依法加強對學校規范辦學的督導,堅持綜合督導和專項督導并舉,實現學校督導常態化;強化督導結果運用,推動公開監督和行政問責。

《意見》也對各級各類教育誰來管、誰來辦、誰來評,以及怎么管、怎么辦、怎么評等問題作了部署。管辦評分離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評價”制度架構和政府規制架構進行的改革,是制度改革的重大舉措。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處理好政府、學校、社會之間關系,有助于破除權力缺乏有效約束的體制機制弊端,有助于解決職業教育發展政策難以落地的深層次矛盾,發揮社會評價的公示性作用,減少對行政管理者和學校辦學者的干擾,從而使制度、體制和政策環境等有助于職業教育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得到有效激發和維護,并保證它們切實發揮作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馬樹超)

21 產學研創深度融合帶來了什么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浙江省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主動把握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根據產業建專業,依托專業設平臺,對接平臺開展創新創業,孵化科技型小微企業,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產、學、研、創深度融合,培養新技術應用的創新創業人才。

21.1 以“產”拓廣度:產教融合,培育創新創業人才

堅持“與區域經濟互動、與企業行業共贏”的理念,構建產教融合、政行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打通產業鏈、營造生態圈,培養具有高職特質的創新創業人才。開展校政合作育人,與瑞安市政府共建瑞安學院服務汽摩配產業,與甌海區政府共建溫州設計學院服務鞋服產業,與浙南科技城共建智能制造孵化器服務輕工智能制造業,實現政府搭臺、學校唱戲、共育人才;開展校行合作育人,與行業共建溫州輕工學院等6個與區域支柱產業緊密結合的二級學院,嘗試混合所有制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新模式;開展校企合作育人,與736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由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到校企研發中心的合作遞進,構建高校、企業、學生、社會多贏共進的良好局面。

21.2 以“學”把寬度:深化改革,強化創新創業教育

堅持“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的理念,以創新創業教育引領專業教育綜合改革,提高培養質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前兩年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在創業學院完成最后一年的創新創業課程學習與實踐;改革課程體系,融合溫州區域特質與專業特點,構建“分層分類”課程體系,開設20余門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打造以實訓為基礎、研發為動力、創新創業為導向的“訓研創”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將“學中做、做中學、探中學”向“做中創、探中創”延伸。

21.3 以“研”掘深度:立地研發,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堅持“以研發驅動創新創業,以創新創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理念,牽頭成立全國高職院校應用技術服務聯盟,力爭解決技術應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服務行業關鍵技術,由學校牽頭組建的浙南輕工裝備智能技術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已服務企業231家、提供技術服務210項;共建企業研發中心,服務民營企業,與大中型企業共建企業研究院17家,與中小微企業共建產學研創中心20家,其中浙江省康奈鞋類技術研究院已為企業開發省級新產品40余項;夯實產學研基礎,服務教師專業化成長,近3年學校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580多項,科技到款額6000余萬元,已獲授權專利770項。

21.4 以“創”提高度:應用新技術,打造創新創業高地

堅持“以明天的技術,培養今天的學生,為未來服務”的理念,以新技術為導向,以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項目為載體,培養新技術應用的創新創業人才。依托45個研發平臺,每個平臺至少對接一個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全過程孵化服務;引導師生共創,積極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的新技術,探索“師研生隨、師導生創、師生共創”培養方式,實踐“企業出題、學校接題、教師析題、學生答題”的培養途徑;依托眾創空間,助推項目孵化,已孵化科技型小微企業50余家、掛牌上市企業2家(新三板),2016年學生項目獲風投2700萬元,眾創空間被科技部評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幾年來,學校不斷推進產中創、學中創、研中創,通過“創”將產業需求、學校教育、技術研發串聯起來,形成需求導向的專業結構和強化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結構,助推溫州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辦學質量快速提升。(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謝志遠)

猜你喜歡
職業高職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職業寫作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我愛的職業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