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聲像特征的觀察

2017-03-08 10:28熊曉娟
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 2017年20期
關鍵詞:頸動脈硬化斑塊

熊曉娟

(鐘山縣人民醫院,廣西 賀州 542699)

超聲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聲像特征的觀察

熊曉娟

(鐘山縣人民醫院,廣西 賀州 542699)

目的 總結超聲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聲像特征觀察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80例腦梗死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并分析總結斑塊聲像特征。結果 80例例患者均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頸動脈交叉處,穩定斑塊15例,不穩定斑塊65例。超聲發現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CT所檢出的腦梗死病灶基本保持一致。結論 臨床可通過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為臨床預防及治療腦梗死提供可參考依據。

超聲;腦梗死;頸動脈斑塊聲像

隨著當前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不斷增加,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有關研究顯示[1],腦梗死患者病發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項就在于其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與脫落,導致患者血管腔狹窄、堵塞。然而硬化斑塊在影像學中的檢測結果多存在不同,患者病情確診存在一定難度。本次研究將針對性的分析腦梗死患者超聲檢測中硬化斑塊的檢測結果,為預防及治療腦梗死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腦梗死80例患者入院時間均為2013年3月~2015年3月,患者事前給予頭顱CT、MRI等多項影像學檢測,確診為腦梗死。結合患者頸動脈彩超檢測結果的不同,將其分為頸動脈穩定斑塊組(15例)、頸動脈不穩定斑塊(65例);80例患者一般資料情況,男45例,女35例,年齡為42~90歲,平均年齡為58.5±7.6歲。觀察組、對照組上述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而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檢測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用儀器型號為ALOKA-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設置探頭頻率為3~12 MHz,由專業人員對患者頸動脈進行常規掃描檢測,核查檢測結果并記錄,儲存檢測圖像。最終有專業病理科醫師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判定。

1.3 判斷標準

①頸動脈中層的增厚標準: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內膜中層厚超過1.0 mm,且觀察竇部內膜中層超過1.2 mm。

②斑塊的判定標準[2]:內膜中層局部出現偏心性增厚超過1.5 mm,且向血管腔內有明顯的突出。根據標準將斑塊劃分為穩定斑與不穩定斑:穩定斑主要表現為硬斑與扁平斑,硬斑又可以分為不同類型,例如有表現為強回聲且伴有聲影者則記為鈣化斑。有表面較為光滑且表現為均勻低回聲,但內膜中層為不均勻性、不連續性回聲者則記為扁平斑;不穩定斑表現為潰瘍斑與軟斑,檢測結果顯示其表面類似于“火山口”,邊緣回聲較低且已經形成血栓者同時腔內回聲較弱,可見斑塊的基底較寬;軟斑表現為低回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狹窄。

1.4 統計學分析

該次研究中所有數據資料均使用SPSS 19.5軟件錄入、處理分析。

2 結 果

2.1 多發部位

本次研究中的80例患者經超聲均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單側斑塊38例(47.5%),雙側斑塊42例(52.5%)。多發部位: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頸動脈交叉處,共75例,所占比例為93.8%,其次為頸內動脈以及頸總動脈共5例。其中頸內動脈狹窄率超過50%的患者共2例,所占比例為2.5%。

2.2 斑塊性質

穩定斑塊組共15例,其中扁平斑和硬斑分別為5例(33.3%)、10例(66.7%),CT檢查結果單發性腦梗死2例,腔隙性腦梗13例,其中雙側頸動脈粥樣斑塊8例。

不穩定板塊組共65例,其中潰瘍斑和軟斑分別為5例(7.7%)、60例(92.3%),CT定位結果顯示:出現在多發性腦梗死共44例(67.7%),出現在單發性腦梗死共21例(32.3%)。

2.3 影像學特點

穩定性斑塊影像學特點表現為強回聲、均質斑塊;不穩定斑塊影像學特點表現為低回聲、不均質斑塊。超聲所發現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CT檢查腦梗死病灶基本一致。

3 討 論

腦梗死為臨床一種具有較高致殘、致死率的腦血管疾病,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是該疾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斑塊的形成可促頸動脈狹窄,降低顱內動脈末梢血流的灌注,且隨著狹窄程度的不斷加重,斑塊內部新生血管結構脆弱,易發生破裂,引發斑塊破潰、出血,而導致腦梗死發生。斑塊主要成分為膽固醇、膽固醇類脂、蛋白質復合體、脂質核細胞等,其中不穩定斑塊具有平滑肌細胞少、脂質壞死核心大、纖維帽薄、鈣質含量少、斑塊表面潰瘍形成以及炎癥細胞浸潤等特點,容易導致斑塊破裂,遠處堵塞而形成腦梗死[3]。本次研究表明,80例腦梗死患者均發現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為100.0%,其中雙側斑塊發生率為52.5%,其中頸動脈分叉處(93.8%)最為常見,分析可能與解剖位置、流體力學原理等相關,但頸動脈狹窄病例較少,僅為2.5%,表明造成腦梗死患者血腔堵塞的血栓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有關臨床分析顯示[4],血栓脫落是腦梗死患者腦血管堵塞的重要原因,患者由此導致腦血管內血流狹窄、運行不暢甚至中斷,最終導致患者腦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的病理狀態。本次研究統計中,穩定斑塊組合不太能穩定斑塊組的梗死灶部位不同,不穩定斑塊組以多發梗死為主,所占比例為67.7%,穩定斑塊以腔隙性腦梗為主,所占比例為86.7%。病理研究表明,穩定斑塊一般具有已鈣化、呈同心性分布、炎癥輕、脂核纖維厚帽等特點。本次統計80例腦梗死患者中,不穩定斑塊中軟斑發生率為92.3%,這表明軟斑與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分析原因,軟斑富含脂質,在動脈壁應力增加以及高速血流的沖擊下容易破裂,引發斑塊脫落而出現腦梗死[5]。

當前臨床依據硬化斑塊內部回聲表現的不同將其分為非均質性回聲、均質性回聲類型[6]。其中非均質性回聲指的是硬化斑塊內部至少存在有20%面積的回聲影像,是與斑塊內部剩余面積影像的回聲表現存在差異的;均質性回聲則指的是斑塊內部均顯示為無差別的等回聲、強回聲等相同回聲。本次研究中所分析的不穩定性斑塊即為不均質斑塊,其作為腦梗死患者的一項重要危險因素,多表現為低回聲;而穩定性斑塊則為均質斑塊,其對人體危險性相對較低,多表現為強回聲斑塊。根據臨床標準準確分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對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7]。

腦梗死為一種具有較高致殘、致死率的腦血管疾病,為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臨床應提高疾病診斷率。臨床中主要采用MRI、CT方法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率。為了更準確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臨床可結合應用頸動脈超聲檢查是否有斑塊,頸動脈位置淺,經超聲檢查不易受周邊組織影響,可提高檢查圖像質量,準確判斷頸動脈充盈程度以及血流速度,還可清晰顯示頸動脈是否斑塊性質、大小以及回聲等,對臨床腦梗死疾病的預防、治療均有重要意義。同時臨床應加強對有腦梗死高危因素患者定期進行體檢,可有效預防疾病惡化,提高治療效果。

[1] 常景環.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關系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7):11-13.

[2] 陳亞芳,成 濤.腦梗死與頸動脈斑塊相關性的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24):3078.

[3] 劉 穩,楊崇河,劉義橋,等.蚓激酶聯合阿托伐他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影響[J].內科,2013,8(4):347-349.

[4] 馬少玲,余永平.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清CRP、脂蛋白a水平的關系[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9):1495-1496.

[5] 朱衛華.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清CRP脂蛋白(a)水平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2):25-26.

[6] 馮 駿,秦 皓,劉麗華,等.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清C反應蛋白、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9):1536-1538.

[7] 韓伏蒞,于 峰,陳 飛,等.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改變及與頸動脈斑塊形成和高血壓病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25(1):46-48.

本文編輯:吳 衛

R445.1

B

ISSN.2095-8242.2017.020.3882.02

猜你喜歡
頸動脈硬化斑塊
山東:2025年底硬化路鋪到每個自然村
頸動脈的斑塊逆轉看“軟硬”
一篇文章了解頸動脈斑塊
microRNA-146a與冠心病患者斑塊穩定性的相關性
Apelin-13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有頸動脈斑塊未必要吃降脂藥
磨削硬化殘余應力分析與預測
額顳葉癡呆伴肌萎縮側索硬化1例
三維超聲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前的應用價值
腦微出血與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