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學生的政黨認同看高校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

2017-03-08 11:02賈德忠
關鍵詞:參政黨執政黨民主黨派

賈德忠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從大學生的政黨認同看高校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

賈德忠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當代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包括對現代國家實行政黨政治的認同、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執政黨)的認同,以及對中國民主黨派(參政黨)的認同。根據近年來有關學者對當代大學生政黨認同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實證調研分析,影響當代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校關于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教育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結合2015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的要求,高校應深入探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高校執政黨和參政黨思想建設,以及高校執政黨和參政黨組織建設方面在形塑大學生政黨認同中的作用和影響,創新高校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的路徑。

大學生;政黨認同;政黨制度;教育

政黨認同是反映一個政黨執政的社會心理基礎和合法性支持的重要指標。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比較活躍的一個階層,其政黨認同程度直接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和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建設的成效。從大學生政黨認同的視角來審視高校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對鞏固當代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形成基礎,深化高?;鶎狱h組織建設和多黨合作實踐,培養和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基本現狀與問題

政黨認同是從心理學領域引入的、研究政黨依附和選舉行為的一個源于西方的概念。在西方的政治語境中,政黨認同一般是指選民在心理上或情感上對某一政黨的認同或歸屬感。由于中國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國內學者在使用這一概念時做了擴大化的理解,認為“政黨認同是指政治主體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對政黨所產生的一種思想、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其對政黨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映和行為表達”[1]。政黨認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政黨認同,一般是指對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廣義的政黨認同則可以分為三個維度,即對政黨政治的認同、對政黨制度的認同和對具體政黨的認同。筆者擬從廣義的政黨認同概念出發來探究當代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與高校開展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的關聯。

關于當代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問題,國內學界此前更多的是從大學生入黨動機角度切入,這一角度實際上是執政黨認同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嘗試從廣義的視角來研究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問題,并有多項實證調研成果面世。筆者主要以柴寶勇2015年發表的北京某高校的最新調研數據為研究依據,同時參照了近年來有關學者在重慶、福建等地高校開展的相關調研數據來進行綜合分析。*詳見柴寶勇:《理性與功利:當今中國政黨認同的現狀、特征與構建途徑——基于北京某高校的數據》,《理論月刊》2015年第9期,第152-156頁;蔣榮、代禮忠:《從執政效能和執政價值認同看當代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基于重慶大學與西南大學的經驗材料》,《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第30-38頁;劉涵慧:《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與國家認同——基于北京高校的實證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1期,第85-92頁;李文、張宇斌:《從政治認同到信仰追求:高校黨建工作的路徑新探——以大學生政黨認同為例》,《荷澤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第122-125頁。本文所引數據均出于上述文章,以下引用皆不再出注。

(一)對現代國家實行政黨政治的認同度

當今世界的 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20多個國家沒有政黨以外,都實行不同形式的政黨制度。政黨政治已成為當今世界多數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常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成為國家政權的實際執掌者,是國家內政外交的重要主導力量。因此,考察當代大學生對政黨政治的認同程度,無疑是政黨認同中的首要選項。

根據柴寶勇的研究,從測試群體對“政黨政治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態度來看,76.5%的同學表示“十分同意”或“同意”,而在關于“未來政黨的功能能否會消解或被替代”的看法中,“同意”和“十分同意”的只占21.3%,“不同意”和“十分不同意”的占63.2%(見表1)。雖然關于政黨的衰弱和政黨政治的認同危機是西方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熱門話題,但上述數據表明,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領域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以及世界各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對政黨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實現形式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對政黨政治在現代社會政治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夠理性看待,對政黨政治的整體認同度較高。

表1 北京某高校關于大學生政黨認同的調研數據

數據來源:根據柴寶勇:《理性與功利:當今中國政黨認同的現狀、特征與構建途徑——基于北京某高校的數據》(《理論月刊》2015年第9期,第152-156頁)整理

(二)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認同度

所謂“政黨制度”,是指一個國家的各個政黨在政治生活中所處的法律地位。政黨同國家政權的關系、政黨對政治生活的影響,是指政黨自身的運轉方式和模式。政黨在行使國家政權、參與國家政權或干預政治的活動方式、方法、規則和程序,是各個政黨在爭奪國家政治權力時逐漸形成的一種權力、地位劃分的類型和模式。[2]政黨制度可以政黨的數目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也可以各個政黨之間的關系劃分為競爭性政黨制度、壟斷性政黨制度和合作性政黨制度。我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簡稱“中國特色政黨制度”)。

從柴寶勇的研究來看,對“我國現行政黨制度符合國情”的態度,45.4%的同學為“十分同意”和“同意”;17.1%的同學為“無所謂”;“不同意”和“十分不同意”的同學為37.5%。在對“多黨競爭選舉制度優越性”的態度上,38.5%的同學為“十分同意”和“同意”;20.4%的同學為“無所謂”;41.2%的同學為“不同意”和“十分不同意”。李文、張宇斌的研究也提供了與此相接近的數據。根據他們的研究,在針對“哪種政黨制度適合我國現狀”的問題上,65.5%的學生選擇了“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上述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現行政黨制度的總體認同度比較高,但近四成的同學對多黨競爭選舉制度的優越性表示了肯定。西方一些學者常常片面地認為,只有競爭性的政黨制度才是未來政黨政治的發展方向,而把合作性政黨制度僅僅看作是一種過渡性安排。受此觀點誤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競爭性政黨制度和合作性政黨制度的認識還比較含糊,這一結果值得我們深思和重視。

(三)對中國共產黨(執政黨)的認同度

政黨認同的第三個層次是狹義的政黨認同,也就是對具體政黨的認同。在我國,這個層次的政黨認同既包括對中國共產黨(執政黨)的認同,也包括對民主黨派(參政黨)的認同。據柴寶勇的研究,測試群體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態度”,66.1%的同學給予了肯定回答;認為“我國現代化進程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強大的政治力量”的也達到64.5%。李文、張宇斌的研究顯示,77%的大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能夠在中國長期執政,并能領導我們建設現代化。從劉涵慧的研究來看,當代大學生對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認同度很高,他們相信執政黨的吸引力,也將黨的榮辱視為自己的榮辱。這些都說明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地位的高度認同和強大信心,也體現了對執政黨執政績效的認同。

研究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就不能不關注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問題。據蔣榮、代禮忠的研究,67.5%的大學生表示“較愿意”或“非常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大學生有著相當的吸引力。這一比例與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具體情況基本相符。但愿意或希望入黨并不能簡單等同于對中國共產黨的政黨認同度,這就涉及大學生入黨動機研究。李文、張宇斌對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顯示,綜合“信仰共產主義”“愿為他人和社會多做貢獻”“能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爭取進步”三個選項,有68.1%的大學生的入黨動機較為端正。但另一方面,仍有25%的同學在入黨動機方面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功利性,把入黨作為畢業后找工作的籌碼,作為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并不是想為了黨的事業去奮斗。柴寶勇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現象,北京某高校的這一比例為23.4%(見表2)。

表2 北京某高校關于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調研數據

數據來源:根據柴寶勇:《理性與功利:當今中國政黨認同的現狀、特征與構建途徑——基于北京某高校的數據》(《理論月刊》2015年第9期,第152-156頁)整理

蔣榮、代禮忠在同一問題的研究中沒有直接針對被試者提問入黨動機,而是請其直接評價目前大學生的入黨動機,以免得到期望性回答,使答案更加客觀。統計表明,僅有15.6%的大學生“較贊同”或“非常贊同”“大學生黨員有堅定信仰”,而40.5%的大學生“較贊同”或“非常贊同”“大學生入黨主要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只有26.8%的大學生“不太贊同”“入黨的工作觀”,其余32.7%的大學生表示“中立”。上述研究表明,大學生在入黨動機的問題上存在著理想主義與功利主義并存的現象。這種多元化的選擇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政黨認同潛在的風險和危機。

(四)對中國民主黨派(參政黨)的認同度

關于參政黨的認同,柴寶勇的研究顯示,測試群體關于“民主黨派能否代表民眾的訴求”和“現階段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績效”兩個問題,分別有71.4%和63.8%的同學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此外,只有40.8%的大學生知道我國有八個民主黨派;有6.9%的大學生知道科技部部長的致公黨黨派背景(我國現任科技部長萬鋼系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而李文、張宇斌的研究表明,被試大學生中有21%在對黨派了解程度方面選擇了“都不了解”。參政黨認同度在以上四個方面的認同中比例最低,一方面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參政黨的價值認同較低,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參政黨、乃至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了解度明顯偏低。

總之,據上述北京、重慶、福建三地10余所高校近五年調研數據分析,當代大學生在政黨政治認同和中國共產黨執政黨認同方面均有較高的認同度,也反映了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內政外交成就和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成就的高度認可。同時,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代大學生在政黨認同方面存在的問題與誤區,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認同度不高,而認同西方多黨競爭制度的仍占一定比例;二是大學生入黨動機存在理想主義與功利主義并存的現象,說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尚沒有擺正理想信念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三是部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一些大學生中的認知和接受度仍然偏低;四是對中國民主黨派 (參政黨)的價值認同和績效認同明顯不足,對多黨合作制度的優越性和必要性認知普遍欠缺。

二、影響大學生政黨認同的成因分析:基于高校的視角

關于政黨認同的形成基礎,有學者認為一般包括政黨意識形態、政黨組織、政黨領袖和政黨執政績效等要素,“前三個因素是政黨的內部因素,后一個因素是政黨的內部因素所帶來的外顯結果”[3]。而政黨意識形態則是塑造政黨認同的靈魂,在其中起著關鍵和主導作用。認同的層次性也是研究政黨認同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據阿爾蒙德和維伯判斷,政治主體對于政治客體的政治取向包括:“認知”的取向,即關于政治系統的角色和角色的承擔者,以及政治系統的輸入和輸出的知識和信念;“情感”的取向,即關于政治系統的角色、人員和行為的感情;“評價”的取向,即關于政治對象,特別是那些涉及價值的標準和準則,可以和信息與感情相結合的政治現象的判斷和見解。[4]因此,認同的層次性表現在同一個體對認同對象的認知的不同層次上,其中認知是認同的前提和基礎,情感是認同的動力,評價是認同的高級階段。[5]對政黨認同也應作如是觀。

那么,作為政黨認同形成基礎的四個要素是如何作用于大學生自身,并循著政黨認知、政黨情感和政黨評價的層級,直至影響到其政黨認同的行為層面呢?這其中既有高校內部的原因,也有社會影響的原因。筆者主要從高校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的視角來分析其對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影響,題目所指的“教育”從廣義而言,涵蓋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兩個方面,即不僅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也充分考慮到高校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參政黨建設對大學生成長的教育和影響。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方面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政黨政治教育和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的主陣地,對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政黨意識形態和價值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發布實施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得到重視,成效也十分顯著。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但是,具體到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方面,目前的教學實踐尚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學內容的碎片化。在高校,大學生政黨政治認知的主要來源無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四門課程。就政黨認同教育而言,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更多地承載了政黨意識形態教育功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則涵蓋了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的轟轟烈烈的革命建設史、改革發展史,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績效史。從教學內容來看,雖然上述關于政黨和政黨制度的知識點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均有涉及,且是各類政治課考試的重要知識點,但教材內容仍存在碎片化問題,主要表現在:中國共產黨黨史黨建內容較為充分,參政黨及多黨合作內容相對偏少,中外政黨制度比較內容更不充分;教學內容內在邏輯性不強,系統性、完整性、漸進性不夠,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沒有實現有效銜接。在政黨績效教育方面,有的教師不善于及時把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執政績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政黨建設成效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中國共產黨加強國家經濟建設、民主化建設、科技建設等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的教育關注不夠。*據劉涵慧的研究,“不同領域自豪感對政黨認同的影響存在著差異。當大學生對我國的政治、民主、經濟、社會安全系統、科學技術的發展感到滿意時,他們對執政黨的認同感、歸屬感就會越強;相反,當他們對我國文藝、歷史以及體育等方面的表現感到滿意或不滿意,并不會影響其對執政黨的認同歸屬感”。劉涵慧認為,對政治領域的滿意會提高政黨認同,一是因為政治、經濟、民主等領域的發展能更直接展現出政黨的作為,國家在這些方面表現得優秀,執政黨功不可沒。二是無論是民主化,還是社會安全系統,尤其是經濟的發展,這些領域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他們對這些領域的期待更大,也就更能敏銳地捕捉到其進步。參見劉涵慧:《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與國家認同——基于北京高校的實證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1期,第90-91頁。認知是認同的基礎和首要環節。政黨政治認知“對于形成對政黨的歸屬感、認同度以及產生凝聚力,都有著基礎性的作用。沒有對于政黨的一些知識、認識和意識,政黨認同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5]。

二是教學效果的一般化。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一些課堂教學仍以灌輸式為主,照本宣科,教學方式單一,師生互動缺乏。有的教師不善于聯系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雖然相關內容寫入教材,進了課堂,但并沒有入腦入心。政黨情感是政治參與的感情紐帶,也是政黨認同的動力來源和感情基礎。沒有情感體驗,評價也就無從談起,自然也就失去認同的動力。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是近百年來中國歷代仁人志士不斷奮斗探索的歷史選擇,是中國在民國初年多黨制、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壟斷政黨制度的反復比較、試錯和付出慘重代價后的必然選擇;如何引導學生從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多黨制“水土不服”的比較中汲取教訓;如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即使西方國家的多黨制也各不相同,是各自國家歷史生成的結果并在國際比較中得到啟示;如何在歷史的縱向比較和不同國家政黨制度的橫向比較中講清楚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與優勢,以及對人類政治文明的貢獻;如何用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途徑和渠道開展政黨制度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之自我內化,引導自覺,形成有序的政黨意識形態教育與反饋系統,增強實效性,這些都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考驗。

(二)高校執政黨、參政黨思想建設方面

在高校內部,政黨意識形態、政黨組織和政黨執政績效對大學生政黨認同的影響更多的是通過身邊的、本?;鶎狱h組織及其黨員的所作所為、自身形象等來實現的。它對大學生有著更為直接、直觀、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其中既包括作為執政黨的高校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的建設,也包括作為參政黨的高校民主黨派基層建設;既包括執政黨、參政黨的思想建設,也包括組織建設,下面分而述之。

在執政黨思想建設方面,當前影響大學生政黨認同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兩點。一是黨內意識形態教育存在弱化趨勢。我國當前正處在社會矛盾尖銳化、問題復雜化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對外開放和全球化的發展給西方各種意識形態的滲透提供了機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為各種思想的生長提供了土壤,政黨認同的意識性基礎也受到沖擊。在高校,主要表現為:有的高?;鶎狱h組織黨內政治教育走過場、形式化,重黨員業務培訓、輕政治教育,重教學科研考評、輕思想政治把關;個別教師在課堂上非議乃至攻擊我國的政黨制度,宣揚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一些入黨積極分子入黨動機功利化傾向嚴重。二是對多黨合作存在思想認識誤區。有的黨員片面強調執政黨認同,無視參政黨與執政黨之間的關系及參政黨認同,不會更不可能引導大學生關注民主黨派組織;有的黨員認為民主黨派發展成員是與中國共產黨爭奪人才;有的質疑民主黨派的政黨屬性,提出“擺設說”“花瓶說”“象征說”。

在參政黨思想建設方面,對于中國特色政黨制度也存在認識誤區。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本質和特點可以概括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中國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與,各民主黨派同共產黨親密合作。但有的民主黨派成員片面強調參政黨認同,夸大、對立其與執政黨認同之間的差異,乃至走到“多黨制”的誤區;有的認為不搞多黨競選、輪流執政就不是民主制度,不以謀取執政為目的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政黨,有意提出所謂我國政黨制度的合法性問題;有人以“共同參與執政的政黨”或“與中國共產黨聯合執政”來概括民主黨派,不僅在理論上造成誤導,而且在實踐上對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地位造成威脅;有的成員基于功利性乃至盲目性加入民主黨派,把民主黨派僅僅當作聯誼或交友的組織。

思想建設過程是一個政黨靈魂塑造的過程。政黨認同既是一種主觀態度,也是一種理性選擇和價值認同,中國共產黨黨內意識形態教育的弱化和對多黨合作思想認識的偏差,以及參政黨思想建設的弱化,一方面影響了大學生的政黨意識形態塑造和理想信念教育。據蔣榮、代禮忠對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調查,僅有15.6%的大學生“較贊同”或“非常贊同”大學生黨員有堅定信仰。另一方面,也導致大學生難以科學地把握中國政黨制度的內涵和本質,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思想的混亂,降低了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度。因此,要影響和引導大學生的執政黨和參政黨認同,就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黨內強化執政價值認同,深化多黨合作制度教育,同時要把參政黨思想建設擺在與執政黨思想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長抓不懈。

(三)高校執政黨、參政黨組織建設方面

政黨組織是影響政黨認同的重要變量,政黨組織建設也是爭取政黨認同的重要手段。但一段時期以來,黨內管黨治黨的不嚴和黨紀約束的松弛,嚴重影響黨的建設的成效和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形象。高校執政黨建設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兩點。一是高校執政黨基層組織及成員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有些基層黨組織對黨務工作重視不夠,基層組織工作不到位,使黨的工作出現業余化傾向;有的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和監督作用缺乏機制保障,發揮作用的渠道不夠通暢;有的基層組織對黨員教育管理不力,戰斗力弱化;有的黨員長期不關心黨內事務,不參加組織活動,體現不出黨的先進性;一些青年教師不愿入黨,不愿被黨組織“約束”;有的學生黨員雖然在形式上入黨,但并沒有在價值觀上入黨。二是高校多黨合作實踐出現虛化、弱化、邊緣化傾向。一些高校民主黨派成員了解校內事務、參與學校管理的渠道不暢通;民主監督作用發揮的機制尚未形成;在政黨協商方面存在“想起了、有空了、拖不過去了才協商”的隨意性問題,“協商是自找麻煩”的認識問題,協商前不知情、不明政、協商中“各說各話、流于形式”的問題等;隊伍建設方面存在“少數人中選人”“拿著帽子找人”等現象。

加強黨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是由中國共產黨的特殊性質決定的。一般認為,西方政黨組織發展經歷了權貴型政黨、大眾型政黨、兼容型政黨和卡特爾型政黨四個發展階段。[6]共產主義政黨雖然不同于西方政黨的組織發展路徑,但以此觀照,中國共產黨大體處于大眾型政黨的組織發展階段。作為大眾型政黨,中國共產黨具有明確的黨章黨綱,對黨員入黨程序、權利義務、各級黨組織建設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組織的嚴密性和結構的完整性便于進行有效的政治動員,也是政黨爭取認同的有效手段。但據李文、張宇斌的調查,大學生在“對身邊黨員的看法”這一問題上呈現出二元分化的趨勢,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對身邊的黨員表示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對執政黨的認同與擁護,但認同“表現一般”和“不關心”這兩項的也占到47.5%。根據蔣榮、代禮忠的研究,36.17%的大學生表示“非常不贊同”和“較不贊同”“大多數黨員仍然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這一觀點,而持“非常贊同”的僅占3.72%,持“比較贊同”的占21.49%。這表明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基層黨組織及黨員在廣大師生中的接受度仍需進一步提高。

在合作性政黨制度下,民主黨派履行職能的關鍵在于執政黨的推動和堅持。從多黨合作的實踐來看,高校不僅是大學生政黨政治理論認知的主渠道,也是近距離感受中國共產黨多黨合作豐富實踐的重要場所。根據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達成的共識,民主黨派不在大學生(包括研究生)中發展成員,大學生對多黨合作的實踐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從所在高校的具體實踐中獲得的。而上述問題的存在無疑使大學生對多黨合作的認同度大打折扣。因此,積極推進高校多黨合作實踐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新形勢下加強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必然要求。

在參政黨組織建設方面,高校民主黨派是各黨派參政議政的重要力量,因此各民主黨派都十分重視在高校特別是在學術帶頭人中發展新成員,而對于各民主黨派發展聯系“以協商確定的范圍和對象為主”的規定卻往往注意不夠,致使各黨派之間出現“趨同化”傾向,從而削弱了各民主黨派的黨派特色和影響力。這主要體現在:有的黨派干部沒有經過黨內長期考驗和鍛煉,對黨派歷史傳統和工作特點缺乏深入了解;有的黨派領導班子新老交替缺乏長期準備,黨派干部后繼乏人,青黃不接;有的民主黨派高?;鶎咏M織不健全,黨派成員多單兵作戰,與社會和學校各部門溝通不足,建言獻策缺乏實際操作性;有的黨派成員政治素質、政治熱情不高,重業務輕黨務,不愿參加學校民主管理,不能較好地代表民眾訴求,失去代表性和影響力。據筆者所引用的數據顯示,在政黨政治認同、政黨制度認同、執政黨認同和參政黨認同比較中,參政黨認同度比例最低,這在某種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當前參政黨組織建設的現狀,這一現狀與高校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政治功能的弱化不無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參政黨建設的成效直接決定著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生命力,也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參政黨認同。

三、基本結論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7]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個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植根于我國土壤,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鮮明特色。2015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以下簡稱“《條例》”)第一次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完善了民主黨派的職能,并對支持民主黨派履行職能的內容、程序和形式作了進一步規范。在2016年“七一”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盵8]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這一切都為新形勢下加強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理直氣壯地開展和加強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教育、引導和培育大學生政黨認同提供了契機。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政黨政治理論認知的主渠道,對形塑他們的政黨意識形態和價值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內容上,要把中國政黨制度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課程,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充分考慮青年學生成長的心智和接受特點,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階段的政黨制度教學,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政黨觀教育,探討編寫《中國政黨制度》系列教材,有條件的高校應開設中國政黨制度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加強中國共產黨執政績效宣傳教育,加強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民主化建設成就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績效教育,增強大學生政黨認同的時代感;加強高?;鶎狱h建績效教育,增強大學生身邊的認同感;拓寬大學生參與學校黨組織、社團組織等活動的渠道,在政治參與中感受中國政黨制度的價值和生命力。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加強對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內的全體教師(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政黨制度教育培訓,激發教學熱情,探索教學藝術,進一步提高政黨制度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校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大學生執政黨認同形成的活教材,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實踐對大學生的參政黨認同起著主導和基礎作用??梢?,要引導大學生執政黨認同,就必須強化執政黨成員的價值認同,加強高?;鶎狱h組織建設。高?;鶎狱h組織建設要充分利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有利時機,結合群眾路線教育、“三嚴三實”“兩學一做”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政黨意識形態教育,使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得到持續、穩定地強化和認同;在入黨積極分子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入黨動機教育,引導大學生實現由功利性認同向價值認同的轉化;要嚴把黨員教師思想政治關和組織紀律關,加強黨員管理,完善評價體系,以黨員教師的先進性影響大學生,感染大學生;在多黨合作實踐中,要以《條例》的學習、貫徹和落實為契機,以剛性要求和法治思維為民主黨派履行職能搭建機制化平臺;高校組織、統戰部門要加強制度化協商,合理配置高校政治資源,為黨外代表人士涵養水源;各級基層黨組織要把民主黨派工作當作分內事、“責任田”,明確第一責任人職責,通過本校多黨合作的豐富實踐提高大學生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認同。

高校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是大學生養成參政黨認同的特殊平臺,對他們進一步認識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和優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參政黨建設中,要深刻認識民主黨派的政黨屬性,加強民主黨派歷史教育和多黨合作歷史教育,科學把握這一制度存在的歷史必然性;要“學術門檻”和政治素質并重,堅持“以協商確定的范圍和對象為主”發展民主黨派成員;要加強民主黨派領導班子建設、組織建設和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構建一支理論水平高、政治能力強的民主黨派組織隊伍;要充分利用《條例》規范的履職內容、方式和程序,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積極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高校民主黨派基層組織要通過切實履行職能找準民主黨派在高校人才培養和事業發展中的位置,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彰顯參政議政績效,樹立良好的參政黨形象,從而影響和鞏固大學生的參政黨認同。

[1]柴寶勇.論政黨認同的含義及其要素[J].探索,2009(1):64.

[2]周淑真.政黨政治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8.

[3]柴寶勇.理性與功利:當今中國政黨認同的現狀、特征與構建途徑:基于北京某高校的數據[J].理論月刊,2015(9):154.

[4]阿爾蒙德,維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戴龍基,唐亮,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7.

[5]柴寶勇.政黨認同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

[6]柴寶勇.政黨發展:涵義、視角及趨勢[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5):66-70.

[7]習近平:鞏固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EB/OL].(2015-05-20)[2016-11-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0/c_1115351358.htm.

[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6-07-01)[2016-11-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責任編輯:張 燕)

2016-11-22

賈德忠,男,蘇州鐵道師范學院中文系1992屆畢業生,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研究員,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政黨外交、執政黨建設、中外政治制度研究。

G64

A

2096-3262(2017)01-0012-08

猜你喜歡
參政黨執政黨民主黨派
慶中共百年華誕 促參政黨自身建設
民主黨派民主監督應當穩立本位
參政黨民主監督實效性診斷及強化之道
民主黨派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發揮民主黨派作用 多獻務實良策
關于完善民主黨派內部監督機制的探討
執政黨道德形象的塑造
論參政黨建設與執政黨建設的同一性和差異性
略論陳云執政黨黨風建設的思想
關于建設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