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凍融與靜荷載雙重作用下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水分場變化規律研究

2017-03-09 15:52肖東輝馬巍趙淑萍張澤馮文杰張蓮
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模型試驗應力溫度

肖東輝+馬巍+趙淑萍+張澤+馮文杰+張蓮海

摘 要:在季節凍土區,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受凍融循環和外部荷載的影響.通過模型試驗,利用孔隙水壓力傳感器和水分傳感器對凍融與靜荷載雙重作用下黃土內部的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進行監測,得到不同深度處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的變化過程.結合靜荷載的應力場,進一步分析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的空間變化規律.試驗結果表明:在凍融與靜荷載雙重作用的初期,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快速增大;之后,孔隙水壓力開始隨溫度呈周期性變化.在一個凍融周期內,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而且孔隙水壓力和水分都隨溫度的變化而表現出滯后性.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孔隙水壓力在荷載下方和兩側形成三個集中區;水分則在荷載下方形成高含水量區,在荷載兩側形成低含水量區.通過對靜荷載產生的應力場進行分析發現,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場的空間分布與靜荷載產生的應力場有密切關系.

關鍵詞:凍融循環;靜荷載;模型試驗;孔隙水壓力;應力;溫度

中圖分類號:TU411.93文獻標志碼:A

季節凍土區土體經歷著反復的凍結和融化過程,這種以年為周期的凍融循環作用是導致季節凍土區工程病害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1-3].而這些病害的形成與土體內部水分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4-5].大量室內實驗研究已經證明凍融過程中有水分遷移的存在,凍土中的水分遷移與凍結緣中土水勢梯度有關,而該梯度主要取決于土質、凍結速度和凍脹速度等因素[6].在凍結過程中水分向凍結鋒面遷移,在融化過程中水在自重作用下向凍結前的位置遷移,但是由于土的阻滯力作用,水分不能返回原位置,導致土體內部水分的重分布[7-10].

在凍融循環過程中,土體內部的水分遷移與孔隙水壓力變化有著直接關系[11-12].國內外學者對凍融過程中的孔隙水壓力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凍融循環過程中土體內部的孔隙水壓力變化受溫度、凍結速率、凍融循環次數以及土質等因素的影響[13];當溫度下降到凍結點以下時,孔隙水壓力下降為負值;當溫度升高到凍結點以上時,孔隙水壓力快速升高為正值[14];通過X射線圖片收集冰透鏡體的形成過程,發現在凍結前緣穩定以后不久產生了較大的孔隙水壓力,孔隙水壓力的峰值與溫度的峰值同步[15].對凍結緣附近的孔隙水壓力進行測量,發現孔隙水壓力梯度是水分向凍結鋒面遷移的驅動力,而有效應力的增加則導致凍結鋒面處的固結[16].當施加荷載時,普通未凍結土的孔隙水壓力會立即達到峰值高度,而凍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達到峰值[17].

目前,對于凍結和融化過程中水分遷移和孔隙水壓力變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無荷載的小土樣試驗上,基于大土樣的模型試驗、研究荷載作用對土體中水分遷移和孔隙水壓力變化的影響研究還不多.本文基于模型試驗研究在凍結和融化過程中靜荷載作用下土體中水分和孔隙水壓力的變化過程.針對其產生機理、影響因素及其發展規律進行研究,以期為寒區工程提供理論依據.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土樣的物理參數

本次模型試驗用土為蘭州黃土(36°01′14″N, 103° 50′15″E,海拔1 624 m),采樣地點屬于季節凍土區.按照土工試驗方法標準對土樣的液塑限、密度、最大干密度、含水量等物理性能進行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土樣顆粒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孔隙水壓力快速增大之后,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繼續增加,孔隙水壓力開始呈周期性變化,但是不同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從圖7中可以看出,由于d1和d2處于荷載正下方,同一深度土體的孔隙受擠壓變形較大,孔隙面積越小,所以d1和d2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分別大于e1,f1和e2,f2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而d3位置在荷載和土體自重作用下,土體孔隙受擠壓變形嚴重,孔隙內水分受擠壓而排出,導致d3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小于e3和f3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d位置上的孔隙水壓力隨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減??;e和f位置上的孔隙水壓力則隨深度的增加,始終呈增大的趨勢.同一深度橫向比較發現d1,e1,f1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變化趨勢相似,都是先快速增大,然后趨于穩定的周期性變化;d2,e2,f2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在快速增大后,都呈周期性變化,但d2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整體上呈緩慢增大的趨勢;d3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始終呈近似于線性的增大趨勢,e3和f3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在快速增大后,整體上都呈緩慢增大的周期性變化.

綜上所述,靜荷載和凍融循環雙重作用下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變化可分兩個階段:快速增大階段和周期性緩慢增大階段.在開始階段,孔隙水壓力主要受土體自重和靜荷載的影響,此時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呈快速增大趨勢;之后,靜荷載對土體作用趨于穩定,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孔隙水壓力開始隨溫度呈周期性穩定變化或者周期性緩慢增大.

2.3 水分變化

本次模型試驗由于水分數據采集儀的問題導致前兩個周期水分數據丟失,所以水分數據從第三周期開始,土體內部水分變化如圖8所示.從圖8中可以發現,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土體內部水分呈周期性變化.在凍融初期,由于凍融循環作用和補水系統的存在,導致水分向土體上部遷移,土體內部1,2位置處的含水量明顯高于初始含水量;3位置處的含水量與初始含水量接近.沿深度方向,土體內部各位置處的含水量變化為:d和g位置處的含水量隨深度的增加而減??;e和f位置處的含水量隨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小.沿同一深度方向,d1g1位置處的含水量呈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d2f2位置處的含水量基本保持不變,但g2位置處的含水量明顯小于d2f2位置處的含水量;d3g3位置處的含水量則始終呈減小的趨勢.

由于d位于荷載正下方,在荷載應力和自重應力作用下,土體孔隙受擠壓變形,孔隙面積減小,孔隙的毛細力增大,土體的持水性增強,在凍融作用下,水分向上遷移,并在1位置處聚集,導致1位置處的水分含量最高;而g位于土體邊緣,荷載應力影響較弱,孔隙持水性較差,水分在自重作用下向下遷移,導致g位置處的水分含量沿深度方向呈減小趨勢.同理,e和f位于荷載邊緣,荷載橫向應力作用導致e2和f2位置處的孔隙面積減小,孔隙的毛細力增大,土體的持水性增強;而e1和f1位置處的荷載橫向應力影響較弱,孔隙毛細力較小,土體的持水性較差,水分在自重作用下向下遷移,導致e2和f2位置處的水分含量增大,而e1和f1位置處的水分含量減小.土體底部3位置處的水分含量與土樣的初始含水量比較接近,原因是土體自重應力導致土體孔隙擠壓變形嚴重,孔隙容積減小,水分充填于孔隙內部,導致底部水分含量變化不大.

2.4 荷載下方孔隙水壓力和水分變化

保溫試驗箱內荷載下方土體的溫度、孔隙水壓力和水分隨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而變化.選取處于荷載正下方中線d位置處的溫度、孔隙水壓力和水分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圖9所示.其中T表示溫度,P表示孔隙水壓力,W表示含水量.選擇周期性較好的第7周期進行單周期分析發現,荷載下方的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隨溫度的變化相似.在d1,d2位置,當溫度從最大值下降到最小值時,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都是先增大,后減??;當溫度從最低值升高到最大值時,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則都是先減小,后增大,隨著溫度的變化,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的變化具有一致性.d3位置處由于溫度變化幅度較小,而且靜荷載作用影響較弱,導致孔隙水壓力和水分的變化規律不明顯.孔隙水壓力隨溫度的變化與土中水的毛細勢和吸附勢變化有關:毛細勢和冰水界面的曲率半徑有關,曲率半徑越大,毛細勢越大,孔隙水壓力越大;吸附勢和未凍水膜的厚度有關,未凍水膜的厚度越大,吸附勢越大,孔隙水壓力越大.溫度升高,土體內的毛細勢和吸附勢均增大,孔隙水壓力增大,反之,孔隙水壓力減小.

從圖9中可以發現,d1和d2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隨溫度的變化具有滯后性.孔隙水壓力表現出滯后性的原因是,降溫過程中,土體內的毛細勢和吸附勢均變小,孔隙水壓力減小,當溫度降低到冰點以下時,土體內部發生冰水相變,水凍結成冰,土體孔隙中的自由水含量降低,孔隙水壓力進一步減小,由于土體孔隙中自由水含量的最低值是在最大凍結深度出現時,所以在最大凍結深度出現之前,孔隙水壓力將持續減小,因為最大凍結深度在最低溫度之后,所以孔隙水壓力相對于溫度變化具有滯后性;隨著溫度的升高,土體內部凍結鋒面開始向上移動,冰開始相變成水,首先導致土體內部未凍水含量升高,孔隙水壓力增大,然后隨著溫度的進一步升高,土體內部自由水含量開始快速升高,孔隙水壓力將繼續增大,但是由于冰完全融化成水需要一定時間,當溫度達到最大值時,土體內的冰沒能完全融化,土體內自由水含量未達到最大值,孔隙水壓力也未達到最大值,所以孔隙水壓力的最大值在最高溫度之后.同理,由于孔隙水壓力的變化與水分含量有著直接關系,所以隨著溫度的變化,水分含量的變化也具有滯后性.

由于d位于荷載正下方,在荷載應力和自重應力作用下,土體孔隙受擠壓變形,孔隙面積減小,孔隙的毛細力增大,土體的持水性增強,在凍融作用下,水分向上遷移,并在1位置處聚集,導致1位置處的水分含量最高;而g位于土體邊緣,荷載應力影響較弱,孔隙持水性較差,水分在自重作用下向下遷移,導致g位置處的水分含量沿深度方向呈減小趨勢.同理,e和f位于荷載邊緣,荷載橫向應力作用導致e2和f2位置處的孔隙面積減小,孔隙的毛細力增大,土體的持水性增強;而e1和f1位置處的荷載橫向應力影響較弱,孔隙毛細力較小,土體的持水性較差,水分在自重作用下向下遷移,導致e2和f2位置處的水分含量增大,而e1和f1位置處的水分含量減小.土體底部3位置處的水分含量與土樣的初始含水量比較接近,原因是土體自重應力導致土體孔隙擠壓變形嚴重,孔隙容積減小,水分充填于孔隙內部,導致底部水分含量變化不大.

2.4 荷載下方孔隙水壓力和水分變化

保溫試驗箱內荷載下方土體的溫度、孔隙水壓力和水分隨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而變化.選取處于荷載正下方中線d位置處的溫度、孔隙水壓力和水分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圖9所示.其中T表示溫度,P表示孔隙水壓力,W表示含水量.選擇周期性較好的第7周期進行單周期分析發現,荷載下方的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隨溫度的變化相似.在d1,d2位置,當溫度從最大值下降到最小值時,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都是先增大,后減??;當溫度從最低值升高到最大值時,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則都是先減小,后增大,隨著溫度的變化,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的變化具有一致性.d3位置處由于溫度變化幅度較小,而且靜荷載作用影響較弱,導致孔隙水壓力和水分的變化規律不明顯.孔隙水壓力隨溫度的變化與土中水的毛細勢和吸附勢變化有關:毛細勢和冰水界面的曲率半徑有關,曲率半徑越大,毛細勢越大,孔隙水壓力越大;吸附勢和未凍水膜的厚度有關,未凍水膜的厚度越大,吸附勢越大,孔隙水壓力越大.溫度升高,土體內的毛細勢和吸附勢均增大,孔隙水壓力增大,反之,孔隙水壓力減小.

從圖9中可以發現,d1和d2位置處的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隨溫度的變化具有滯后性.孔隙水壓力表現出滯后性的原因是,降溫過程中,土體內的毛細勢和吸附勢均變小,孔隙水壓力減小,當溫度降低到冰點以下時,土體內部發生冰水相變,水凍結成冰,土體孔隙中的自由水含量降低,孔隙水壓力進一步減小,由于土體孔隙中自由水含量的最低值是在最大凍結深度出現時,所以在最大凍結深度出現之前,孔隙水壓力將持續減小,因為最大凍結深度在最低溫度之后,所以孔隙水壓力相對于溫度變化具有滯后性;隨著溫度的升高,土體內部凍結鋒面開始向上移動,冰開始相變成水,首先導致土體內部未凍水含量升高,孔隙水壓力增大,然后隨著溫度的進一步升高,土體內部自由水含量開始快速升高,孔隙水壓力將繼續增大,但是由于冰完全融化成水需要一定時間,當溫度達到最大值時,土體內的冰沒能完全融化,土體內自由水含量未達到最大值,孔隙水壓力也未達到最大值,所以孔隙水壓力的最大值在最高溫度之后.同理,由于孔隙水壓力的變化與水分含量有著直接關系,所以隨著溫度的變化,水分含量的變化也具有滯后性.

從圖11中可以發現隨著深度的增加,縱向應力和橫向應力都減小.縱向應力主要集中在靜荷載下方,而橫向應力則集中在靜荷載兩側的土體.

3.2 孔隙水壓力的變化云圖

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荷載和無荷載兩種條件下,土體縱向剖面上的孔隙水壓力變化如圖12所示.從圖中可以發現,在一個凍融循環周期內,溫度越高,孔隙水壓力越大,反之,孔隙水壓力越小,這主要和土體內部孔隙內自由水的毛細勢和未凍水膜的吸附勢有關.

在無荷載條件下,如圖12(a)所示.由于孔隙水壓力傳感器的布設范圍為(-23.3~23.3 cm),而土體寬度范圍為(-35~35 cm),導致土體兩側(-35~23.3 cm)和(23.3~35 cm)范圍內的孔隙水壓力由插值得到,誤差較大,可以忽略,不予分析,即僅分析(-23.3~23.3 cm)范圍內的孔隙水壓力變化.從圖12(a)中可以發現,在土體底部,由于土體自重應力的影響,導致底部孔隙水壓力較大,而上部孔隙水壓力較小.隨著凍融次數的增加,孔隙水壓力逐漸增大,這與土體內部水分的遷移有關.

在荷載條件下,隨著深度的增加,土體自重開始影響土體內的孔隙水壓力,而且土體內部的水分場也發生變化,導致荷載下方孔隙水壓力的最大值并不是在靠近荷載的位置,而是在荷載下方20 cm處.從圖12(b)中還可以發現在荷載兩側30 cm深度處也有孔隙水壓力集中區域,這是因為荷載兩側土體在荷載橫向應力和土體自重共同作用下,擠壓變形,導致兩側土體孔隙面積減小,形成孔隙水壓力集中區,但是由于荷載兩側橫向應力相對于縱向應力較弱,荷載兩側的孔隙水壓力集中區域的位置比荷載下方孔隙水壓力集中區域的位置更深.通過圖11和圖12對比分析發現,靜荷載產生的橫向應力在土體內部的分布與孔隙水壓力的分布相似,說明靜荷載兩側的孔隙水壓力與其在土體內產生的橫向應力有關.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土體內水分向凍結鋒面遷移,并在土體內部發生重分布,導致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集中區域的面積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綜上所述,在凍融循環條件下,靜荷載產生的應力場影響著孔隙水壓力在土體內部的空間分布,而且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水分的空間分布;凍融作用則通過影響土體內水分的遷移和重分布來影響孔隙水壓力的大小.所以,在凍融作用下,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自下而上逐漸增大,而在凍融和靜荷載雙重作用下,土體內孔隙水壓力集中在荷載下方20 cm處和荷載兩側30 cm深度處,而且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孔隙水壓力也呈增大的趨勢.

3.3 水分場的變化云圖

無荷載條件下,土體內部的水分場變化如圖13(a)所示,從圖中可以發現,凍融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土體上部顏色逐漸變淺,說明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土體內部水分含量變大,而且在距表層0~20 cm范圍內形成2個面積較大、含水量較高的區域.土體內部含水量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在凍結過程中,根據熱脹冷縮原理,土體內部所有成分在溫度下降時體積收縮,形成真空地帶,在這種真空吸力作用下,土體下部水分向上遷移,隨著凍融次數的增加,土體上部水分含量開始逐漸增大.

靜荷載條件下,由于水分數據采集儀的問題導致前兩個周期水分數據丟失,所以從第三周期開始討論土體內部的水分場的變化.從圖13(b)中可以發現,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土體內部距土表層20 cm內的水分含量增大,原因是在凍結過程中水分向凍結鋒面遷移,在融化過程中水在自重作用下向凍結前的位置遷移,但是由于土的阻滯力作用,水分不能返回原位置,導致土體內部水分的重分布.從圖13(b)中可以發現,在荷載正下方有一個水分集中區;在荷載兩側,距表層10 cm處有兩個低含水量區,距表層20 cm位置處則有兩個水分含量較大區域.荷載下方出現水分含量集中區域的原因是靜荷載的擠壓作用導致荷載下方土體內部孔隙面積減小,土體孔隙的毛細力增大,在凍結過程中,土體下部水分更快向上遷移,在荷載下方形成高含水量區.荷載兩側距表層10 cm處出現低含水量區域的原因是荷載兩側的土體受荷載擠壓變形,孔隙內水分向下遷移,導致荷載兩側含水量低,而且由于荷載兩側縱向應力較弱,孔隙毛細力較小,隨著凍融循環作用的進行,孔隙毛細力的吸水作用較弱,導致水分向上遷移量減小,形成低含水量區域.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水分向凍結鋒面遷移,導致低含水量區域的面積逐漸減??;在距荷載較遠的位置,由于荷載作用較弱,土體孔隙擠壓變形較弱,水分向上遷移量大,導致保溫試驗箱壁與土體表層交匯處出現水分集中區域.

圖13 無荷載、荷載條件下土體表層溫度極值時水分場變化

Fig.13 Moisture fields changing on the temperature extremes of soil surface under conditions of no load and load

4 結 論

1)凍融和靜荷載雙重作用下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變化可分兩個階段:快速增大階段和周期性緩慢增大階段.

2)在一個凍融周期內,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隨溫度的變化表現出一致性,而且相對于溫度變化,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的變化都具有滯后性.

3)凍融作用導致土體內部孔隙水壓力和水分含量隨凍融次數的增加而增大;而靜荷載作用則導致孔隙水壓力在土體內部形成三個集中區域,而且集中區域的位置和荷載應力場有直接關系.

4)荷載的擠壓作用導致荷載下方和兩側土體孔隙面積都減小,水分排出,含水量減??;但是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荷載下方土體孔隙具有更大的毛細力,水分向上遷移的驅動力更強,在荷載正下方形成高含水量區.

參考文獻

[1] CHAMBERLAIN E J, GOW A J. Effect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on the permeability and structure of soils [J]. Engineering Geology, 1979, 13(1/4): 73-92.

[2] INGLES D R. Particle sorting and stone migration by freezing and thawing [J]. Science, 1965,148(3677):1616-1617.

[3] 王寧, 毛云程, 張得文, 等. 凍融循環對季節凍土區黃土路塹邊坡的影響[J]. 公路交通科技, 2011(4): 79-84.

WANG Ning, MAO Yuncheng, ZHANG Dewen, et al. Influence of freezing-thawing cycles on loess slope in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s [J]. Highway Traff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4): 79-84. (In Chinese)

[4] 雒妞麗, 毛雪松. 濕度對青藏公路多年凍土路基穩定性的影響[J]. 路基工程, 2011(6): 5-7.

LUO Niuli,MAO Xuesong. Influence of humidity on permafrost subgrade stability in QinghaiTibet highway [J]. Subgrade Engineering, 2011(6): 5-7. (In Chinese)

[5] 周 健, 王連欣, 賈敏才, 等. 顆粒組分對泥石流形成形態影響研究[J]. 湖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4, 41(1): 8-14.

ZHOU Jian, WANG Lianxin, JIA Mincai, et al. Influence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4, 41(1): 8-14. (In Chinese)

[6] 徐敩祖, 鄧友生. 凍土中水分遷移的實驗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1: 13.

XU Xiaozu, DENG Youshe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moisture migration in permafrost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13. (In Chinese)

[7] 徐敩祖, 王家澄, 張立新. 凍土物理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 196-197.

XU Xiaozu, WANG Jiacheng, ZHANG Lixin. Physics of Frozen Soil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196-197. (In Chinese)

[8] CHENG Guodong. The mechanism of repeated segregation for formation of thick layered ground ice [J]. Cold Region and Technology, 1983,8(1):57-66.

[9] 徐敩祖. 土水勢、未凍水含量和溫度[J]. 冰川凍土, 1985, 7(1):1-14.

XU Xiaozu. Soilwater potential and unfrozen 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1985, 7(1):1-14. (In Chinese)

[10]IWATS S. Driving force for water migration in frozen clayed soil [J].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1980, 26(2):215-227.

[11]齊吉琳, 馬巍. 凍融作用對超固結土強度的影響[J]. 巖土工程學報, 2006, 28(12): 2082-2086.

QI Jilin, MA Wei. Influence of freezingthawing on strength of overconsolidated soils [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6, 28(12): 2082-2086. (In Chinese)

[12]AKAGAWA S, HIASA S, KANIE S, et al. Pore water and effective pressure in the frozen fringe during soil freezing[C]//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 Fairbanks, Alaska, USA: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2008: 13-18.

[13]張蓮海, 馬巍, 楊成松. 凍融循環過程中土體的孔隙水壓力測試研究[J]. 巖土力學, 2015, 36(7): 1856-1864.

ZHANG Lianhai, MA Wei, YANG Chengsong. Pore water pressure measurement for soil subjected to freeze-thaw cycles [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5, 36(7): 1856-1864. (In Chinese)

[14]EIGENBROD K D, KNUTSSON S, SHENG D. Porewater pressures in freezing and thawing finegrained soils [J].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1996, 10(2): 77-92.

[15]HARRIS C, DAVIES M C R. Pressure recorded during laboratory freezing and thawing of a natural siltrich soil [C]//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 Yellowknife, Canada: Don Hayley of EBA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1998: 433-439.

[16]石峰. 動荷載條件下凍土融化固結與變形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2014: 46-47.

SHI Feng. Consolid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thawing soil under dynamic loading [D].Beijing: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14: 46-47. (In Chinese)

[17]張虎. 高溫高含冰量凍土沉降變形機理分析及數值計算[D]. 蘭州: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2013: 45.

ZHANG Hu. Mechanism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settlement of warm and icerich permafrost[D]. Lanzhou: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45. (In Chinese)

[18]陳仲頤, 周景星, 王洪瑾. 土力學[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 81-84.

CHEN Zhongyi, ZHOU Jingxing, WANG Hongjin. Soil Mechanics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2: 81-84. (In Chinese)

猜你喜歡
模型試驗應力溫度
鄭州龍湖調蓄工程1#出口控制閘閘門及啟閉機布置研究
溫度計為什么 能測溫度?
低路堤在車輛荷載作用下響應的模型試驗
阿爾塔什水利樞紐水墊塘消能方式選擇
護坡植物根系分布及抗拉力學特性
超靜定鋼架結構的危險截面及應力分布規律測試
溫度與情緒大作戰?
寧東礦區新第三系紅層軟巖物理力學特性研究
測個溫度再蓋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