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瓷靈韻

2017-03-10 12:21鄔潔韓藝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期
關鍵詞:青瓷歷史

鄔潔?韓藝

【摘 要】 本文敘述了包頭博物館引進江寧博物館《洗盡鉛華是最美——江寧六朝青瓷展》,以江寧博物館館藏青瓷器為引,展現了六朝時期青瓷的發展歷史及成就:青瓷的傳承,器型,胎釉原料的選取,施釉方法,瓷器燒造龍窯以及工藝特色等諸多方面。其瓷制品已經達到了類玉似冰的效果,成為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為此后唐代瓷業發展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江寧博物館;青瓷;歷史;工藝特征

瓷器是考古學中除陶器之外保存數量最多,內涵最為深厚,涉及領域最為寬廣,最具實用價值的一種文化遺存。瓷器以高嶺土等瓷土做胎,器表施以鈣質釉,在1200℃以上的溫度下燒成,在商代末期發端,初步發展于戰國兩漢,成熟于六朝時期,由于瓷器比陶器更加堅固耐用,而造價比銅器、漆器等低廉,之后便廣泛的應用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包頭博物館引進江寧博物館六朝青瓷展,以江寧上坊及濱江開發區六朝貴族墓發掘出土的青瓷器為代表,共精心選取江寧博物館館藏六朝文物80件(套),依用途分為生活器皿、日常用器、文房雅具、喪葬專用器四個單元,力求全面反映江寧出土的六朝青瓷概況,充分展示那個神韻與魅力并存的時代風采,讓廣大市民領略以青瓷為代表的六朝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的獨特情懷,在緊張的生活中尋找一份樸素恬靜的詩情。

江寧地處有著“十代故都”之稱的南京南翼,從孫吳建都起,就是古都金陵的附郭縣。晉武帝司馬炎先于此設臨江縣,南朝地理學家顧野王在《輿地志》中記載:“帝初進江南,以江外無事,寧靜于此,固置江寧縣”。自此,江寧之名沿用至今。從“南京猿人”、湖熟文化到吳文化的孕育,從繁華的六朝金粉到今日的南京市主城區之一,其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始終占據重要位置。

六朝,應是指公元3-6世紀,統治我國南方地區,定都南京的六個朝代,即孫吳(或稱東吳)、東晉、南朝宋(或稱劉宋)、齊(或稱蕭齊)、梁、陳。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內藤湖南先生在《支那論》中提到,漢晉之際,是長期受漢族熏陶的周邊部族崛起并入侵,在中國文化中心地區建立王朝的時期。宗白華先生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之美》一文中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感情的一個時代”。三國到魏晉六朝時期,除西晉得到短暫的統一之外,我國南北方長期處于分裂狀態,而長江中下游以南廣大地區相對穩定。受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和西晉時期永嘉之亂的影響,大批士族與民眾南下,與之而來,中原華夏文明也被帶到江東地區,同時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和工匠,也將中古時代中國的文學藝術與手工業技術的興旺推向了一個高峰,自東晉以來,建康(南京)成為了江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山陰(紹興)、京口(鎮江)等地都成為魏晉時期的富庶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江南地區制瓷業的成長。瓷窯在長江以南地區呈遍地開花之態,唐代著名的越窯、婺州窯、洪州窯等,均初創或者成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青瓷脫胎于原始瓷,上承東漢,下啟唐宋,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結晶,開創了世界陶瓷藝術的先河。漢晉六朝時期,是青瓷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階段,窯業技術取得重大進步。同時,當時的時代背景、文化風格、生活習俗等都影響著青瓷器物的形成。六朝青瓷充斥著強烈的自由精神,魏晉尚清談,講玄學,追求不羈脫俗、清俊灑脫的人格;南朝時期崇佛之風興盛,社會審美修柔典雅。加之吳越地區獨特的文化傳承和歷史底蘊,共同造就了風格輕快,顏色靈動的青瓷。

在長期的實踐中,六朝青瓷形態日漸豐富,燒造工匠對胎釉原料的使用、成型、施釉方法、裝燒技術和窯爐結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許多青瓷造型精美獨特,燒成溫度高,胎釉結合緊密,釉色純凈溫潤。下文就上述的這些方面做簡要的介紹,讓青瓷愛好者和博物館觀眾對青瓷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以期更好地品味六朝文化之韻味。青瓷器類繁多,有生活器具、文房用具、陳設用具以及喪葬用具等,產品涉及到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器皿主要包括盤口壺、雞首壺、罐、洗、尊、盆、唾壺、虎子以及各式盤、碗之類等。瓷質文房用具有筆洗、獸足瓷硯、水孟、蛙盂、兔盂等。陳設用具包括香薰、青瓷羊、獅形器、熊形燈等。冥器又稱明器,是古代專門用來隨葬的用具。六朝青瓷中魂瓶、神獸尊、雞籠、狗盆、豬圈屬此類。經過西晉的恢復發展,厚葬之風又再次卷土重來,也帶動了瓷質明器的生產。

三國時期,青瓷剛剛興起,器型多承襲漢代,鋪首銜環等貼塑裝飾較為常見,到西晉時期,瓷器燒造已經有了一段歷史,器型已經較為成熟,貼塑佛像、仙人等元素運用廣泛。南方地區六朝青瓷的器形演變趨勢,主要是由小到大,由扁圓矮肥到渾圓修長,器物輪廓趨于柔美。器物的裝飾風格,由早期的規范、刻板,到后期富于變化,具有較高的辨識度。青瓷基本都是拉坯成型,個別部位有手抹,在不施釉的器底或者內胎都可見相對應的成型方式留下的痕跡。在裝飾方面,其主要表現手法是:堆塑、模印、刻花、印花、浮雕、鏤雕等手法,工藝精湛,線條流暢,形態自然流暢,與器物相得益彰。本次展覽中,西晉時期的蓮瓣紋雞首龍柄壺,集諸多裝飾方法于一身,模印雞首、貼塑龍柄、刻劃蓮瓣紋,并且釉色青中泛黃,布滿細碎的冰裂紋,全面的反映了當時的瓷器燒制工藝。

在胎釉原料的選取中,多選取瓷窯所在地或者附近的瓷土為胎,燒成呈青灰色,釉料以石灰釉為主,以鐵元素為著色劑,以氧化鈣為助熔劑。六朝青瓷釉色清亮瑩潤,其胎質和釉色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灰白色胎,燒成溫度較高,瓷質堅致。釉料含鐵量較多,釉色灰青或豆青,施釉勻凈瑩潤,釉面光潔;另一類為黃白色胎,燒成溫度較低,胎質略粗,釉色呈嫩草綠色,稍稍閃黃,釉面有縱橫交錯的細小紋片,晶瑩明澈,玻璃感強。東吳至東晉時期出的青瓷多屬前者,南朝青瓷則以后者為主。晉潘岳《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左思《蜀都賦》注:“潘《賦》曰縹瓷,當時即以淺青相尚。后來峰翠、天青,于此開其先矣?!鼻啻杀毁潪椤翱~瓷”,足見時人之青睞。唐代秘色瓷脫胎于六朝青瓷,直至宋代,龍泉窯等依然承襲六朝青瓷,元以后盛行的釉下彩工藝,最早也是由六朝時期的燒造工匠所創。

六朝時期以浸釉法為主要的施釉方法,又稱蘸釉法,器物一般的流釉現象是從口部流向底部。本次展覽中大部分青瓷釉色純凈,瑩潤透亮,釉層較薄,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呈青色或者青中泛黃;個別青瓷釉面現冰裂紋,燒制中是胎釉之間的膨脹系數不同所致,但別有情致;也有個別東吳時期的瓷器釉不及底,出現了釉面濃淡不一、脫釉的現象,說明胎釉的燒結程度不高,結合不緊密,反映了青瓷窯業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的不斷改進。此次展覽部分器物內壁施釉較勻稱,應該是采用了蕩釉的方式,是制瓷工序操作精細化的體現。

在燒制中的窯具使用方面,三國時期青瓷裝燒主要使用筒形墊具,窯具方面則以三足支釘作為器與器之間的間隔,這在本次展覽中大部分器物內可見支釘痕,例如三國吳的青瓷筆洗,其底部就有明顯的支釘痕裸露在外,露出胎土。晉代改用喇叭形和缽形墊具,窯具改為鋸齒口盂形窯具,分散受力面積,支燒痕跡不明顯,保證了釉面的完整性。伴隨著日常工作經驗的積累,窯具的改進也是促進青瓷燒制技術日漸完善的必要條件。

關于瓷窯,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瓷器燒造作坊,普遍采用龍窯,而且經過從戰國到東漢末年的改進和革新,六朝時期龍窯的結構已經相對完善,多依山勢建造在坡地上,呈長條形,與地平線呈10°-20°的角,形似臥龍,故得名龍窯,一般都長達十幾米。窯體分為窯頭、窯床、窯尾,前后有兩座窯門,頂部有若干投柴孔。龍窯作業時,在窯室內碼裝坯體后,將所有窯門封閉。先燒窯頭,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燒成,并可控制火焰性質。經測試,六朝時期,窯內實行分段燒成,瓷器都是在弱還原火焰中燒成,燒結程度較好,燒成溫度可達1300度左右。以越窯為代表,其瓷制品已經達到了類玉似冰的效果,成為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為此后唐代瓷業發展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朝青瓷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她以高溫青釉為特征,為人們了解六朝時期的社會和精神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反映了江寧作為建康城附郭縣的歷史?!断幢M鉛華是最美——江寧六朝青瓷展》并非一場華貴的視覺饕餮盛宴,但足以讓你體會到使人返璞歸真、淡泊明志的人生追求。當您置身于這些如玉般溫潤的青瓷之側,是否能聽到它們那穿越千年的聲音,“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六朝是一個浪漫的時代,如青瓷般質樸而靈透,希望您停下匆忙的腳步,給自己半日的空閑時光,走進博物館,去感受一下六朝風骨,去品味一下魏晉風度,給心靈一次滌蕩的機會。相信,定當不虛此行。

【參考文獻】

[1]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2006.

[2] 傅振倫譯.陶說譯注[M].輕工業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

鄔 潔(1989.7-)女,南京大學畢業,工作單位:內蒙古包頭博物館.

韓 藝(1987.7-)女,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工作單位:內蒙古包頭博物館.

猜你喜歡
青瓷歷史
傾心青瓷碎片 執著修復三十載
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笛
報錯恩
用青瓷搭建溫潤小鎮
新歷史
先有青瓷還是先有白瓷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