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文化建設的思維特質與實踐取向

2017-03-10 19:12
紅河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師生大學精神

高 宏

(安徽工程大學教務處,蕪湖 241000)

大學文化建設的思維特質與實踐取向

高 宏

(安徽工程大學教務處,蕪湖 241000)

大學的文明取決于大學的文化思維。社會轉型期,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思維特質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性、精神性思維,大學文化的開放性、引領性思維,大學文化的教育性、創新性思維。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取向表現在:需要著力注重精神文化、學科文化、教師文化,加強學生文化建設,突出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培養,建設開放包容的、富有個性的與引領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學特色文化。

大學;文化;思維;實踐

文化創造的主體是人。大學是文化的家園,大學人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作為培養人才、傳承文明和發展新知的文化機構,大學是一定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體。大學文化在主要特征上屬于精神思維的文化譜系,但它并非脫離物質條件和客觀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指出:精神生產、精神活動的實現只能建立在其物質條件和與這種物質條件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之上。從思維特質的層面來正確認識和理解大學文化,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在影響師生方面大學文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思維特質體現了大學文化的價值觀念、理想追求,以及思維方式、道德情感等構成。這些條件和關系是大學文化的決定性因素。在大學文化建設中,智能勞動是和大量的物質條件結合在一起的。大學的文明取決于大學的文化思維。大學文化的思考者與實踐者,[1]因而需要從大學文化的角度來認識和實踐大學的發展。

一 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思維特質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性、精神性思維

大學文化首先要從實現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目出發,確立理想使命,設定核心價值,在提高與不斷滿足師生新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的過程中,積極地影響與提高師生各方面的素質,如政治思想素質、道德修養和文化科技素質等等。堅持大學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主旋律教育是思想、政治、道德內容的綜合,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成果。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主旋律教育在我國的大學文化中居于主導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加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積極開展通識教育,理解各類文明的意義和價值,加深對大學教育理解的整體性認知,以及對于促進學生培養創新創業素質的使命的正確理解。引導學生深入融入社會實踐,促進其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通過國際化合作,擴展學生對世界文明的充分了解,使其切身理解變革中的當代文化形態。大學文化應當是既要吸收中外文明的精神內核,又要堅定戰略定力,沿著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軌道健康前進;培養既腳踏中華大地,又放眼世界和未來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既心系中華,又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實現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人。

大學文化是大學為了實現自己的培養目標,圍繞大學人在學校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在接受管理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對于師生的健康發展發揮著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大學文化會逐步凝練為學校獨有的風格、氣質與傳統,形成由良好的作風、校風、教風、學風組成的校園精神、傳統和習慣。大學堅守自己的特色理念,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大學文化是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的有機統一體。大學文化是以大學內蘊的精神為核心的。而大學精神又以首創精神、變革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為其具體內容。大學一旦形成了大學精神,就會對學校教育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卓越的大學精神一旦轉化為教育實踐,必定會形成卓越的影響,成就為卓越的大學。從大學文化的性質來看,現代大學有最新的文化科技信息,有深厚豐富的文化知識,有代表先進文化的學術大師,還有熱情進取的青年學生。大學文化傳統元素與現代文化元素有著緊密的承繼關系,也包含了發展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關系。因此,注重大學精神的建設、傳統特色與現代創新的融合成為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的應有取向。尤其是通過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對大學文化的揚棄、繼承、鑒合,創造出一種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具有批判性、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相統一的先進文化,為大學的改革發展提供持續的強大的精神支撐。

(二)大學文化的開放性、引領性思維

文化的內涵是開放和包容的,其思維也是開放性的。開放性辦學思維能夠拓展文化主體的行為領域,也能推動文化生產要素流動。要素流動是大學文化繁榮和創新實現的關鍵。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文化的要素流動加速。如人才資源的流動與遷移能帶來信息流、知識流、技術流、經驗流與資金流,為保障各類文化和觀念的交流提供了條件,對大學文化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堅持開放性思維既是大學文化從靜態封閉向動態開放轉變的生存選擇,又是學校追求思想發展與卓越績效的現實需要,同時還是經濟新常態下創新文化的必然要求。實踐一再證明,學校只有在動態開放的環境中文化才能充滿活力和清新的氣息,才能不斷增強文化的影響力,并保持旺盛的活力。文化的自我封閉必然會使大學走向停滯和僵化。在科學知識不斷更新、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邊緣和交叉學科越來越多的信息時代,辦學方式如果實行關門辦學和閉關自守,只能會是給學校發展制造越來越大的障礙。大學文化理應具有開放和包容的性格。開放與包容是大學生命永恒的思想條件。開放的本質注重競爭性的學習、批判性的綜合。以平等的、謙遜的心態去借鑒與學習他人的優秀成果,這是開放的前提。在平等與信任中涵養包容多元的價值觀念、破除保守僵化的界限。如果沒有開放和寬容的心態,高等教育要走向有高質量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作為體現了大學獨特的精神風貌的大學文化蘊含著深刻的人文與科學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價值觀與理想追求。大學師生的行為習慣和精神意識在一種自然而潛在的影響方式下得到改變,這個時候,共同的奮斗前景得以被個體自覺自愿地凝聚為整個組織系統的目標。依托大學文化形成的凝聚和引領的作用,大學師生的言行受到約束得以規范,大學師生共享的情感、信仰獲得建立和實現。由此產生一種強大的組織向心力和卓越的精神激發力,進而內化為一種積極的精神合力,形成大學師生強烈的歸屬感、榮譽感、責任感,為實現統一的愿景協力奮斗。作為人類文明的酵母、人才培養的重鎮、富含創造激情的學術殿堂,大學一直扮演著人類社會的知識權威。因此,從總體上講,大學把握著先進文化的社會走向,成為人類先進文化發展的活力源泉,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繁榮有著日益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以批判理性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與先進的文化模式等對社會文化和科技進步產生強大的引領力量。

(三)大學文化的教育性、創新性思維

在兩千多年前,育人是“大學”的主要職責,而今日的大學,其主要任務在于育人與治學。[2]由于有相當厚重的科技人文積淀,知識創造和文化傳承、傳播、創新歷來被認為既是大學的職責和使命,又是大學的生存方式和條件。大學成為塑造人的思想品德和培養生活技能的絕佳場所。威廉·馮·洪堡(William·von·Homburg)指出:科學是一種富有心智探索性的、能動創造性的活動,有助于涵養人的品質和提高人的修養的作用。而文化傳承、傳播、創新活動可以產生大學的信仰,如果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3]大學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磨礪合作精神、培養規則競爭意識,鍛煉高雅的情趣,提高審美愛好和高尚情操。所謂“教育性”是指大學文化發揮作用的重要方式是以教育活動來體現對于文明的傳承和創新,即使是校園文化多是通過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形式來開展的,因而校園文化也是具有教育性的。大學作為高深學問探究以及高級人才培養的場所,其基本職能是通過學術創新進行育人的,這成為大學與其它機構的本質區別。失去了學術育人這個根基和血脈,大學文化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大學的學術活動使得大學形成了濃厚的學術研究和創新氛圍。大學文化的教育性、學術性特點使它對于質量內涵建設保持高度的自覺。質量內涵是機理性蘊含深層的文化,甚至在背后成為一種支配大學發展的群體性心智模式,使整個的質量活動形成為持續的質量改進,形塑為大學的質量文化。

創新特質蘊含了大學文化的力度。創新活力不強的大學很難引領學校發展和社會進步。文化創新能力越優秀的大學,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就越強勁。反之,大學差強人意的創新能力,文化的生命力也不強。形成和保持創新的競爭優勢是大學永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源泉,因而學校精神的核心離不開創新精神。無論是以“博雅”著稱的中世紀大學,還是以“科研”立校的洪堡型大學,或者是以“社會服務”著稱的克拉克式的“巨型大學”,都無不體現了創新的文化和創新的精神。大學中匯聚的名師碩儒、科學泰斗、優秀教師、富有心智的學生以及眾望所歸執掌航向的校長,都是大學文化傳承創新、進步發展的動力。大學注重文化創新的努力深刻地推動和影響著大學師生的創新潛能、創新精神、創新方式方法。校園豐富多彩的學術講座、文體、技能競賽活動,包含了學術性、娛樂性、思想性、審美性、開創性的文化元素,對于大學師生的思想情操、文化領悟力、科學感受力都能夠產生大智大慧的育人影響,也蘊含著新鮮生動的文化驅動力,激發著廣大師生探索進取的創造活力。當前,隨著新手段與新技術的普及,我國大學師生、生生之間對于教育教學、交流培訓中產生問題進行了富有建設性的思考與研討,一些廣泛深入求解的問題被有效地被激發出來,并借助技術手段開展了深度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廣大師生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助推優秀的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

二 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取向

(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大學文化體系建設需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并將其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將人類偉大精神與社會理想的文化育人理念嵌入到師生的內心,凝聚起教育興國實現“中國夢”的精氣神。伴隨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信息高速化業已形成。在全球化背景下,更要發揮大學在傳承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優勢,增強大學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同時,要加強與他國、他文化之間的合作交流。就素養而言,要高度重視大學師生新型公民素養的培育,及其交流與合作的行動能力。雖然傳統的課堂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形式,仍然起著很大的重要作用,但是,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大學要結合信息化時代的需求,適應信息技術特別是新的通信技術和新媒體的特點,生產與傳播豐富多彩的、有大國強烈時代氣息的先進和健康的文化,為大學人接受教育和獲取有用信息提供便利條件。同時,在網絡信息不斷聚集和更新的情況下,社會上的包括思想觀念、宗教、哲學、藝術等的不良影響在網絡病毒式的傳播,極大的影響大學文化走向平庸化甚至庸俗化。海量的多媒體信息,良莠混雜,對于處在成長過程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不成熟的學生來說,造成了信息選擇、價值取向的迷茫困惑。列寧導師指出,“……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文化。[4]”因此,面對多元文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和產生的影響,大學應善于利用信息化資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引導和發揮多媒體的積極作用,樹立師生員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充分利用信息化社會的人際互動,構建積極的文化內涵,營造一種高雅文明、向善向上的網絡生態。

(二)建設高質量的精神文化、學科文化、教師文化

建設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大學文化,要發揮大學的文化自覺和創新潛能,使師生融入到教書育人、學術研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進程,努力構建高質量、高水準的精神文化、學科文化、教師文化。一是精心培育精神文化。文化及其精神可以說是大學賴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動力。要積極培育和弘揚大學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并尋求兩者的有機統一。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人文之人與科學之人、人文之事與科學之事是緊密結合的、相互倚重的、相互滲透和互相轉化的。學校要注重以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融合的精神品格對師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發揮精神文化對師生的精神意識的統領作用。二是注重學科文化建設。高水平的學科文化和高水平的教授、學者是大學文化形成個性特色的重要元素。始終把大學文化的學術性、創造性和精神性合理地統一起來,使學科特色融入大學文化而保持永久和鮮活的生命力。大學發展的永恒的魅力主要是在于大學具有特色卓越的學科文化。特色卓越的學科文化滋生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因此要特別注重提煉優勢學科的學科文化,并在大學文化之中融入學科特色。能夠促進優勢學科及其學科文化發展得更好,進一步彰顯文化的本色。三是注重教師文化建設。高水平的教授、學者是學科文化的載體,是成就大學特色文化的支柱性力量。大學要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讓教師樹立起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理念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情懷,型塑大學的質量文化。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現代化路徑下“質量是核心”的教育成人的文化要求。二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現代化路徑下“創新是重點”的科學研究的文化要求。三要把握高等教育現代化路徑下“合作是關鍵”的服務社會的文化要求。

(三)著力培養高水準的學生文化

學生素養能力的培養,在文化育人規劃建設中應處于突出的位置,并應當納入制度化的規范體系。研究發揮大學文化的諸多功能,要切實注重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的主渠道,但也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的育人作用。積極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文體藝術活動、競賽活動等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將知識性、思想性、智慧型、教育性融入其中,為學生提供最大限度地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提高自我、鍛煉自我、創造自我的廣闊平臺,促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培養善于和敢于追求創新的品質。還應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誠信素質和責任意識的教育,教育學生首先要把發展自我作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履行對于自身未來發展的責任,通過履行自己的責任進而實現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其次,要增強學生的法治精神、市場競爭規則意識、創新創業意識,開展弘揚創新創業文化、合作文化和信用文化的教育。這既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最重要任務之一,也是當前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再次,尊重求新、求變的學生心理需求,以學生的經驗系統與文化生活作為參照,結合時代發展對于先進文化的要求,讓他們切身感受文化活動的德育價值。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入并結合生動新穎別致的教育方式,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實現自我教育的教育活動。充分加強校園學術活動,以校園活動科技節、藝術節為龍頭,邀請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為學生開展系列人文、科技講座和創新創業輔導,為學生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最后,教育學生把課程知識學習、學術研究、職業技能與提高道德品質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自己主動積極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等積極的社會情緒。眾創時代要把培養人的心性知識融入我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靈魂以及全過程,[5]提升本科創業教育的質量,促進大學創業文化的建設。

(四)以開放性思維引領社會發展

自大學誕生以來,大量的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產生和聚集在大學校園貢獻文明傳承、傳播和知識創新、社會服務的勞動。大學師生與社會的熱情互動深刻地影響和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大學要負有規范社會行為、引導社會價值觀的使命,繼續以追求、探索、傳播、捍衛真理與知識為其目的,為改善和提高人類素質以及推動經濟社會文明施加重大的公共影響力。在全球化多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不會導入世界文化的多元化進程。大學文化也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引領社會健康發展。這是大學生命得以永恒存在的價值。大學是文明教育與創新的重要場所。大學的理想主義承載著社會的理性與追求,大學不但要實踐好傳承文化之職,而且要發展好創造文化之責,使自身文化的發展始終處于人類發展的前沿,代表人類文化與社會文明的新高度。也就是說,大學要繼續成為具有巨大推動力的學術組織與教育機構,繼續成為科學研究和傳授的殿堂,人類接受教育成長的世界,而且,更要扮演好這樣的角色:文化的希望、科學的脊梁、道德的良心和文明的燈塔。然而,在當前市場經濟過度功利化的背景下,大學文化引領社會發展的狀況不容樂觀。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大學成了大眾文化的“跑馬場”,[6]大學文化的批判功能式微,有社會文化引導大學的風險。因此,在經濟社會大潮中,大學文化要明確自身的優勢,不僅要經得住功利誘惑,保持頭腦的清醒,而且要對新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不隨波逐流,進行客觀的判斷分析,不要盲目地迎合社會上的形形色色的需求,不要不加選擇地接受五顏六色的“流行文化”,而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和批判思維,運用文化批判的力量,保持文化前瞻功能,以先進文化的輻射力、創新力、批判力,引領社會的發展。

[1]眭依凡.大學:因文化而充滿理性和溫情的魅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6(3):8-15.

[2]王建華,賈佳.中國大學的文化性格:歷史省思與理想建構[J].高校教育管理,2016(1):6-11.

[3]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44.[4]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5]汪明義,李詠梅.大學轉型的本質是文化轉型[J].中國高教研究,2016(7):67-72.

[6]張應強.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反思與建構[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142.

[責任編輯舒 泳]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culture's energetic special characteristic displays in∶ the function of influences, the condensation, the innovation, eager anticipatio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 university cultural reconstruction's strategic thought is∶ insisting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irection,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displaying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he university culture of the open thought characteristic, the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al,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 the university spirit construction the function, and so on. The university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needs from the strategic altitude, trying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energetic cultural, the discipline culture, the teacher cul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s th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ability the raise, the construction rich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y culture, the opening containing university culture, as well as eagerly anticipates the social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university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ity; Culture; Thought; Practic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Gao 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G640

A

1008-9128(2017)05-008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5.023

2017-03-30

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高校創業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研究(2016jyxm0088);安徽工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項目(2016jyxm09);安徽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課題:安徽工程大學校園文化育人內涵與實踐機制的研究(2016gjzd008)

高宏(1973-),男,安徽蕪湖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歡
師生大學精神
“留白”是個大學問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麻辣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