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明末社會的問題及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2017-03-11 12:30習剛峰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7年13期
關鍵詞:神宗萬歷中華書局

習剛峰

(新余市博物館,江西新余 338000)

淺析明末社會的問題及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習剛峰

(新余市博物館,江西新余 338000)

明末社會的一切癥結,皆為貴族大官僚統治集團所造成,國家政權在他們把持下,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減免賦稅及三餉加派,也不可能整頓吏治解決與農民的矛盾等。因此只能由新的統治集團予以解決。

明末;社會;癥結

1 經濟衰落,民窮財竭

首先,土地兼并與高度集中是造成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明中期以后皇室、貴族、大官僚等,瘋狂掠奪土地;其中以皇莊、勛戚莊田較為突出,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萬歷時福王就藩河南莊田二萬頃,潞王在湖廣等地獲得莊田四萬頃,超過明初20~40倍。天啟時桂,惠瑞王及遂平、寧國公主等,其莊田均在萬頃以上,宦官魏忠賢的莊田,亦達萬頃。據統計此期貴族等擁有莊田,約五十萬頃,占全國墾田總額的1/15。由此可見,明朝貴族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在歷史上達到空前嚴重的程度,利用皇權奪占大量耕地,無入敢問,王府所派之人“丈地征稅、旁午于道”,甚至“格殺莊佃,所在騷然”與人民矛盾激化[1]。官僚和豪強在地方利用特權,恣意兼并土地,河南地區的官紳,“以田廬仆從相雄長[1],”爭比財產高下,田之多者千余頃,少者不下五七百頃;江南地區的絕大部分土地,以賈賣,侵占等方式為各類地主所有,占田百畝的“居十分六七”,千畝的“居十分三四”,萬畝的“居十分之一二”[2],階級之間的懸殊,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2]。田地多歸豪紳之家,造成廣大農民“無立錐之地[3],”被迫淪為佃農、奴仆等。在江南“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4],”很多人身份下降,被地主視為牛馬,“得而賤之”[5],剝削凌辱備嘗,地租外又以各種名目“額外多取[6]?!苯?,徽州等地,盛行“佃仆”、“世仆”,“僮仆”等,均屬“賤民”階層,“累世不得脫籍[7]?!泵髂┵F族、官僚,地主貪得無厭的兼并土地,使大土地所有制發展,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深重,經濟衰退,農民起義爆發。

其次,賦稅加派是造成民窮財盡,社會動亂的重要原因。明后期的田賦加派,始于1551年(嘉靖三十年)正月,以去歲八月蒙古俺答(順義王)領兵圍京師,激戰三晝夜而去,戶部以此為借口,規定除北方諸府和廣西貴州外,增加賦銀一百五十萬兩。其數字不大,且未遍及全國。但萬歷時遼東后金興起,連年用兵,軍費浩大,遂于1618年(萬歷四十六年),加派遼餉,普加田賦五百二十萬兩。崇禎初又以兵餉不足,在萬歷每畝加九厘的基礎上,再增三厘。楊嗣昌先后請增剿餉和練餉,崇禎悉加采納,至此,三餉加派共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兩[3]。明朝每年正常的稅收一千四百萬兩,而三餉加派竟超過一倍以上,沉重負擔加到自耕農、中小地主身上。官僚地主以“優免”之特權,用“包攬”、“分灑”、“詭寄”等非法的手段,減輕和逃避賦稅加派,廣大農民處于“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8]的困境。因此,三餉加派,是驅民致亂,“以資自成”[8]的關鍵,是明政策所造成的。

2 吏治敗壞,貪污成風

明末的衰敗,始于萬歷,1582年(萬歷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死后,神宗高居深宮,怠于政事,三十年不臨朝理政,官員奏報,“一概不省”,缺官不補,“臺省曹署皆空”,內閣只方從哲一人,吏、兵二部因無人蓋印畫押,使文武候選官數千人。困于京城邸舍,不能領憑赴任,機構癱瘓,“職業盡弛,上下解體[9]?!鄙褡趹卸杷尚?。國家職能停滯,官員任意棄職,導致惡性循環。直至崇禎時地方官仍隨便“棄城而走”,甚至“遇賊皆奔”[10]。

明末政治腐敗,影響全國大局的還有朋黨之爭和官員貪污。朋黨之爭是因政見不同官員門戶私憤而產生,而爭斗而與國相終。萬歷時官員爭論的焦點是“建儲”問題,其實質是爭權奪利。立誰為太子,原是皇帝與宮廷之事,但在封建社會誰掌政權,誰主大政,卻牽涉到各派利害關系。神宗皇后無子,王恭妃生長子常洛,鄭貴妃生常洵,周妃生常浩。鄭妃頗有姿色,極受寵愛,神宗想立常洵為太子,迫于輿論,遲不宣示。禮部尚書沈鯉、吏部員外郎顧憲成等,先后奏儲立常洛為太子,均被罷官。以內閣大學士王錫爵為首的官員,為迎合神宗意圖,主張三王并封,其目的在擁立常洵。其時雙方互相攻訐,權在內閣,又有神宗支持,王錫爵頗占上風。顧憲成講學于無錫東林書院,諷議廷臣,朝野呼應,深得正統觀點的官吏擁護,形成所謂的東林黨。因慈圣皇太后干預,神宗被迫于1601年(廿九年)十月立常洛為太子,常洵為福王,但鄭貴妃并不罷休,伺機興風作浪,于是“梃擊”、“紅丸”等案接連發生,致使1620年(萬歷四十八年)即位僅一個月的朱常洛,突然病死。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常洛愛妾李選侍企圖控制由校,不想移出乾清官,東林黨人楊漣等,以顧命之臣,逼她移宮。天啟時宦官魏忠賢閹黨,把持朝政,專權納賄,殘殺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閹黨專政,政治腐朽,加以遼東之戰,一潰千里,戰火逼近.山海關,農民起義在陜北爆發,局勢激烈動蕩,國家瀕臨危亡。崇禎即位,殺魏忠賢和解除閹黨主要官員職務,起用東林黨人,這是貴族大地主集團內部掀起的奪權斗爭,其目的為挽救明政權免于崩潰。矛盾雖有所緩和,但社會積弊嚴重,根本問題難以解決,而且先后主持內閣的官員,如周延儒等,多奸詐之徒,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國家不可收拾.農民軍進入北京,崇禎帝自殺。南京福王政權成立,閹黨官員馬士英,阮大鉞等,打擊東林黨及復社的官員,大將左良玉在武昌以“清君側”為名,起兵討伐馬、阮,清兵乘機南下,攻占金陵,滅亡南朝。朋黨斗爭是政治腐敗的表現,它使統治力量削弱,加速明朝統治的瓦解,是導致亡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朝內閣掌管全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而宦官機構司禮監是傳達皇帝諭旨,批答朝臣奏章,大權在握,左右內閣的重要機關。大臣入閣任職,先拜謁司禮監已成慣例,故有“珰閣表里”之稱。明末司禮監成為全國的政治指揮機構中心,它控制中央和地方,朝官與外官,形成貪贓枉法,上下勾結的網絡。賄隨權集,“權在宦官,則賄亦在宦官,權在大臣,則賄亦在大臣[9]?!背绲澊髮W士陳演,罷官后“以多藏,不能出都”,為農民軍所獲,追出“贓銀四萬八千兩,珠亦盈斗?!绷硪淮髮W士魏藻德亦交出贓銀一萬七千兩[11]。朝官如此,地方官更甚,橫征暴斂,貪贓枉法,“肆其所欲”[12]行賄“則奸匿可容”,無賄“則以直為枉”[13]。即使偶有一二“清廉自愛者”,貪官們就群起攻之,“共道其矯,共劾其異[12],”直至罷黜而后快。正義不能張,有冤不得伸。社會出現“士無報禮之思”,“民有偕亡之恨”[14]的思潮。

3 清兵進逼關內,大順軍直搗京城

努爾哈赤利用以明神宗為首的統治集團之昏庸腐敗,不過問邊事,從1588年(萬歷十六年)至1613年(萬歷四十一年),以武力吞并女真族的建州五部、長白山二部,海西三部等,初步建立八旗軍制。1616年(萬歷四十四年)在赫圖阿拉(新賓縣)成立大金國,又乘朋黨相攻,無暇外顧之機,1618年(萬歷四十六年)率兵攻占撫順,明將李永芳投降,統治者始覺遼東問題的嚴重,于是集兵力,征遼餉,倉促迎戰。但上下宴安巳久,兵不習戰,指揮遠離戰場,作戰將領輕敵等,1619年(萬歷四十七年)首敗于薩爾滸,使遼沈孤立告急。閹黨專權,例行逆施,使明軍次敗于沈陽,失遼東七十余城。廣寧巡撫王化貞,掌握重兵,不服經略熊廷弼節制,以致三敗于廣寧,失遼西大部地區,使寧遠、山海關等成為戰場。1626年(天啟六年)努爾哈赤死,皇太極即位,改國號為清。他通曉軍事,習于戰陣,又采取政治策略,施反間之計,借手崇禎殺害軍事統帥袁崇煥。

明末農民義軍自1627年(天啟七年)二月,于陜西澄城點燃燎原烈火,燒遍陜北,越過黃河,蔓延中原。1640年(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在河南采納李巖的建議,整頓軍紀,提倡“平賈平賣”,“均田免糧”等,深得群眾擁護,從者如歸,兵力大增。經過項城、襄城、朱仙鎮、郟縣、汝州等戰役,殲滅明軍約三十萬,俘其三個總督,基本消滅中原官軍的主力,迅速攻占關中,為進兵北京掃清道路。1644年(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大順王并率領主力渡過黃河,經山西進攻京畿。三月十七日包圍京城,明軍三大營皆降,太監曹化淳開彰義門迎義軍入城,崇禎帝自縊于煤山,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統治告終。

4 結語

明末社會的一切癥結,皆為貴族大官僚統治集團所造成,國家政權在他們把持下,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減免賦稅及三餉加派,也不可能整頓吏治解決與農民的矛盾等。因此只能由新的統治集團于以解決。

[1](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八·食貨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93-1913.

[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 251·錢士升[M].北京:中華書局,1974:6479-6507.

[3](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五十二·楊嗣昌[M].北京:中華書局,1974:6508-6527.

[4](清)顧炎武.日知錄·卷1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36.

[5](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二十六·海瑞[M].北京:中華書局,1974:5927-5950.

[6]謝國楨.明清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下)[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36-183.

[7](清)王家禎撰.研堂見聞雜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2:126.

[8][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札記:卷三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1:193-202.

[9][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88-193.

[10](清)計六奇撰.明季北略:卷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4:145-171.

[11](清)計六奇撰.明季北略:卷 22[M].北京:中華書局,1984:235-265.

[12](清)計六奇撰.明季北略:卷12[M].北京:中華書局,1984:79-87.

[13](清)計六奇撰.明季北略:卷13[M].北京:中華書局,1984:89-96.

[14](清)計六奇撰.明季北略:卷20[M].北京:中華書局,1984:173-203.

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019-02

猜你喜歡
神宗萬歷中華書局
皇帝任性,狀元到手
書坊與名士:萬歷年間戲曲評點興起的雙驅
侘寂美學于現代陶藝中的運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為例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皇帝任性,狀元到手
皇帝任性,狀元到手
淺談中華書局企業文化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景德鎮瓷器胎體與青花發色特征研究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